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果糖与葡萄糖不同混合比例的丙酮丁醇发酵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又多
付友思
+2 位作者
齐高相
陈丽杰
白凤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39-1544,共6页
介绍了以不同底物的丁醇发酵结果,阐述了在以55g/L葡萄糖与果糖(1∶4)混合糖模拟菊芋物料为底物的丁醇发酵过程中存在果糖利用及丁醇产量较低等问题,研究了基于葡萄糖与果糖不同混合比例(1∶2、2∶3、3∶2及3∶1)的丁醇发酵性能。研究...
介绍了以不同底物的丁醇发酵结果,阐述了在以55g/L葡萄糖与果糖(1∶4)混合糖模拟菊芋物料为底物的丁醇发酵过程中存在果糖利用及丁醇产量较低等问题,研究了基于葡萄糖与果糖不同混合比例(1∶2、2∶3、3∶2及3∶1)的丁醇发酵性能。研究结果说明了随着混合比例提高,发酵时间由76h缩短至48h,菌体最大生物量OD620由2.1提高至4.3,而当葡萄糖与果糖混合比例为1∶2时,发酵过程中菌体细胞对果糖代谢能力最佳,且终点残糖浓度仅为2.1g/L,果糖利用效率达到95.03%,丁醇及总溶剂产量分别达到9.7g/L与16.0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燃料
丙酮丁醇梭菌
丙酮丁醇发酵
混合糖
果糖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Zn^(2+)、Ca^(2+)和Mn^(2+)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协同影响
2
作者
付友思
吴又多
陈丽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719-3724,共6页
在丙酮丁醇发酵中共同添加0.001g/L ZnSO4·7H2O和4.0g/L CaCO3时,丁醇及总溶剂产量达到14.41g/L和23.69g/L,发酵终点乙酸和丁酸浓度为2.33g/L和1.02g/L。当共同添加0.001g/L ZnSO4·7H2O、4.0g/L CaCO3和0.8g/L MnSO4·H2O...
在丙酮丁醇发酵中共同添加0.001g/L ZnSO4·7H2O和4.0g/L CaCO3时,丁醇及总溶剂产量达到14.41g/L和23.69g/L,发酵终点乙酸和丁酸浓度为2.33g/L和1.02g/L。当共同添加0.001g/L ZnSO4·7H2O、4.0g/L CaCO3和0.8g/L MnSO4·H2O时,丁醇的比生成速率为0.48g/(g·h),相对于共同添加Zn2+和Ca2+条件下的丁醇比生成速率0.23g/(g·h)提高了108.69%,而发酵终点乙酸和丁酸浓度分别为1.99g/L和0.54g/L,同比分别降低了14.59%和47.06%。Zn2+、Ca2+和Mn2+3种金属离子对丙酮丁醇发酵具有正向协同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醇发酵
丙酮丁醇梭菌
金属元素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酶工程:从人工设计到人工智能
被引量:
3
3
作者
王雅丽
付友思
+4 位作者
陈俊宏
黄佳城
廖浪星
张永辉
方柏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90-3600,共11页
计算机在酶工程中的应用使得酶的序列空间探索度不断被扩大。随着不同分子力场参数的建立,涌现出诸多以计算分子能量为基础的算法,并被用于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的改造与筛选。伴随计算机硬件的提升与算法的优化,从头设...
计算机在酶工程中的应用使得酶的序列空间探索度不断被扩大。随着不同分子力场参数的建立,涌现出诸多以计算分子能量为基础的算法,并被用于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的改造与筛选。伴随计算机硬件的提升与算法的优化,从头设计全新功能的人工酶取得成功并得以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不断获得突破,同时也被应用到酶的设计中。介绍了分子力场基础和酶设计与筛选的算法,重点阐述了从头设计的方法和成功案例,以及机器学习设计酶的流程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人工智能在酶工程领域的未来发展,为酶的改造与全新功能的生物催化剂的设计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工程
从头设计
人工智能
机理
能量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功能性菌群构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4
作者
黄佳城
张瑷珲
+1 位作者
付友思
方柏山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1期155-167,共13页
功能性菌群构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随着合成生物学、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以下4个方面介绍功能性菌群的研究进展。第一,功能性菌群研究的初衷及其相对于单一生物体工程的优势和设计难点;第二,功能性菌...
功能性菌群构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随着合成生物学、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以下4个方面介绍功能性菌群的研究进展。第一,功能性菌群研究的初衷及其相对于单一生物体工程的优势和设计难点;第二,功能性菌群研究中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设计策略;第三,功能性菌群的分析工具,包括“宏组学”和“多组学联用”手段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流程和软件。第四,分别从设计策略和分析工具方面出发,总结了功能性菌群构建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并展望了未来以“智能设计”为核心的发展方向:①利用可解释的时空数据模型解析区域范围内功能性菌群的时空变化关系;②结合图神经网络与多模态学习方法建立多组学群落分析流程;③通过强化学习设计功能性菌群内分布式代谢回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菌群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宏组学
多组学
智能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果糖与葡萄糖不同混合比例的丙酮丁醇发酵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又多
付友思
齐高相
陈丽杰
白凤武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出处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39-1544,共6页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02A208
2012AA021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376044)项目
文摘
介绍了以不同底物的丁醇发酵结果,阐述了在以55g/L葡萄糖与果糖(1∶4)混合糖模拟菊芋物料为底物的丁醇发酵过程中存在果糖利用及丁醇产量较低等问题,研究了基于葡萄糖与果糖不同混合比例(1∶2、2∶3、3∶2及3∶1)的丁醇发酵性能。研究结果说明了随着混合比例提高,发酵时间由76h缩短至48h,菌体最大生物量OD620由2.1提高至4.3,而当葡萄糖与果糖混合比例为1∶2时,发酵过程中菌体细胞对果糖代谢能力最佳,且终点残糖浓度仅为2.1g/L,果糖利用效率达到95.03%,丁醇及总溶剂产量分别达到9.7g/L与16.0g/L。
关键词
生物燃料
丙酮丁醇梭菌
丙酮丁醇发酵
混合糖
果糖利用效率
Keywords
biofuel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cetone-butanol-ethanol fermentation
mixed sugars
fructos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分类号
TQ923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Zn^(2+)、Ca^(2+)和Mn^(2+)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协同影响
2
作者
付友思
吴又多
陈丽杰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处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719-3724,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376044)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02A208
2012AA021205)项目
文摘
在丙酮丁醇发酵中共同添加0.001g/L ZnSO4·7H2O和4.0g/L CaCO3时,丁醇及总溶剂产量达到14.41g/L和23.69g/L,发酵终点乙酸和丁酸浓度为2.33g/L和1.02g/L。当共同添加0.001g/L ZnSO4·7H2O、4.0g/L CaCO3和0.8g/L MnSO4·H2O时,丁醇的比生成速率为0.48g/(g·h),相对于共同添加Zn2+和Ca2+条件下的丁醇比生成速率0.23g/(g·h)提高了108.69%,而发酵终点乙酸和丁酸浓度分别为1.99g/L和0.54g/L,同比分别降低了14.59%和47.06%。Zn2+、Ca2+和Mn2+3种金属离子对丙酮丁醇发酵具有正向协同调控作用。
关键词
丁醇发酵
丙酮丁醇梭菌
金属元素
协同效应
Keywords
butanol fermentation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metal elements
synergic effect
分类号
TQ923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酶工程:从人工设计到人工智能
被引量:
3
3
作者
王雅丽
付友思
陈俊宏
黄佳城
廖浪星
张永辉
方柏山
机构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厦门市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90-3600,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978245)。
文摘
计算机在酶工程中的应用使得酶的序列空间探索度不断被扩大。随着不同分子力场参数的建立,涌现出诸多以计算分子能量为基础的算法,并被用于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的改造与筛选。伴随计算机硬件的提升与算法的优化,从头设计全新功能的人工酶取得成功并得以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不断获得突破,同时也被应用到酶的设计中。介绍了分子力场基础和酶设计与筛选的算法,重点阐述了从头设计的方法和成功案例,以及机器学习设计酶的流程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人工智能在酶工程领域的未来发展,为酶的改造与全新功能的生物催化剂的设计助力。
关键词
酶工程
从头设计
人工智能
机理
能量函数
Keywords
enzyme engineering
de novo desig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chanism
energy function
分类号
Q814.9 [生物学—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功能性菌群构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4
作者
黄佳城
张瑷珲
付友思
方柏山
机构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1期155-167,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978245)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BX20200197)。
文摘
功能性菌群构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随着合成生物学、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以下4个方面介绍功能性菌群的研究进展。第一,功能性菌群研究的初衷及其相对于单一生物体工程的优势和设计难点;第二,功能性菌群研究中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设计策略;第三,功能性菌群的分析工具,包括“宏组学”和“多组学联用”手段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流程和软件。第四,分别从设计策略和分析工具方面出发,总结了功能性菌群构建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并展望了未来以“智能设计”为核心的发展方向:①利用可解释的时空数据模型解析区域范围内功能性菌群的时空变化关系;②结合图神经网络与多模态学习方法建立多组学群落分析流程;③通过强化学习设计功能性菌群内分布式代谢回路。
关键词
功能性菌群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宏组学
多组学
智能设计
Keywords
functional microbial community
bottom-up
top-down
meta-omics
multi-omics
intelligent design
分类号
Q816 [生物学—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果糖与葡萄糖不同混合比例的丙酮丁醇发酵
吴又多
付友思
齐高相
陈丽杰
白凤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Zn^(2+)、Ca^(2+)和Mn^(2+)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协同影响
付友思
吴又多
陈丽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酶工程:从人工设计到人工智能
王雅丽
付友思
陈俊宏
黄佳城
廖浪星
张永辉
方柏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功能性菌群构建的研究进展
黄佳城
张瑷珲
付友思
方柏山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