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的制备及固碳性能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他旭鹏
张源
+5 位作者
万志军
曹钊
李建伟
李绪萍
陈景序
张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22-4234,共13页
实现绿色低碳是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一种采用超临界CO_(2)相变发泡技术制备泡沫混凝土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兼具高孔隙结构和固碳能力的硅酸盐水泥基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研究了超临界CO_(2)对材...
实现绿色低碳是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一种采用超临界CO_(2)相变发泡技术制备泡沫混凝土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兼具高孔隙结构和固碳能力的硅酸盐水泥基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研究了超临界CO_(2)对材料干密度、孔隙结构和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相变发泡混凝土制备过程是考虑硅酸盐水泥特性及其与CO_(2)矿化反应特性的温压动态协调过程。利用超临界CO_(2)相变发泡技术制备硅酸盐水泥基泡沫混凝土机理可分为CO_(2)-水泥浆液共存、CO_(2)-水泥浆液共溶、超临界CO_(2)-水泥浆液共溶、卸压发泡4个阶段。提高实验压力可以增大超临界CO_(2)-混凝土体系中的CO_(2)质量分数,降低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的干密度,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干密度为787.14~993.52 kg/m^(3),变化范围为8.28%~19.20%。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孔隙率的发展受CO_(2)在超临界CO_(2)-混凝土体系中的扩散—溶解—反应行为影响,其孔隙率为47.87%~89.79%,增大实验压力,优化保压时间是制备高孔隙率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的发展方向。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泡孔总体呈均匀、规则、独立的圆孔,其孔径大致相同,约为0.2 mm。增大实验压力可以促进CO_(2)矿化反应程度,有效优化泡孔结构及分布密度。每吨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骨架固碳率为6.32%~10.36%,泡孔储碳量为0.98~2.27 kg,具有明显的固碳潜力,但其制备工艺及参数仍需进一步改善。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有望发展为一种近零碳矿用功能性材料,对实现煤电一体化基地源头减碳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碳
超临界二氧化碳
矿化封存
泡沫混凝土
矿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综放面采空区漏风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源
周嘉乐
+3 位作者
刘维福
覃述兵
他旭鹏
熊路长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149-153,共5页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易导致遗煤自燃,危及矿井安全。以大南湖一矿1305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提出了综放工作面端头封堵采空区防漏风技术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易导致遗煤自燃,危及矿井安全。以大南湖一矿1305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提出了综放工作面端头封堵采空区防漏风技术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工作面端头是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的主要通道,其中进风巷侧端头漏风率达19%;风流在采空区内渗透深度约160 m;工作面端头封堵后,风流在采空区内渗透深度缩减至100 m左右;1305综放工作面端头封堵后,采空区漏风率降低17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采空区漏风
端头封堵
泡沫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废弃矿井蓄洪储能与取热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源
他旭鹏
+1 位作者
师鹏
张洪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7-204,共8页
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利用是煤炭行业重点支持的方向。将地下空间利用、汛期蓄洪和冬季供热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地面引水蓄洪、井下蓄水储能和热泵取热技术的废弃矿井蓄洪储能与取热综合利用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概念、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分...
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利用是煤炭行业重点支持的方向。将地下空间利用、汛期蓄洪和冬季供热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地面引水蓄洪、井下蓄水储能和热泵取热技术的废弃矿井蓄洪储能与取热综合利用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概念、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分析了我国废弃矿井分布及其与降水量分布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废弃矿井地下空间的蓄洪储能潜力。研究发现,安徽、河南、山东等13个省份的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近6000万m3,可储存约6个西湖的水量,适宜开展废弃矿井地下蓄洪储能和取热的工程示范。其中,仅淮南矿区5个废弃矿井的地下空间资源高达30万m3,储能量达94500 GJ,可满足21万m2的建筑供暖需求。以旗山矿为例,设计了地面引水沟渠布置、井下储水空间布置以及矿井水提取和利用等方案,初步测算旗山矿蓄洪储能方案的供热功率可达6835 kW,可为13.67万m2的建筑供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330 t,经济效益达350.75万元,初步论证了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蓄洪储能的可行性。废弃矿井蓄洪储能与取热综合利用模式既可有效利用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还可以缓解汛期的局部洪涝灾害,并开发矿井水中的低品位清洁热能,对提高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利用的附加值和推进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利用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蓄洪
储能
地热能
供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硅酸盐水泥基CO_(2)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机理
被引量:
1
4
作者
他旭鹏
张源
+3 位作者
万志军
周嘉乐
覃述兵
师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757-765,共9页
煤电一体化基地运行产生大量CO_(2)引起的环境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利用坑口电厂CO_(2)制备泡沫混凝土材料不仅可应用于矿井充填,而且可实现坑口电厂CO_(2)的原位处理。为此,研发了一种兼具高强与固碳特性的CO_(2)泡沫混凝土材料,并...
煤电一体化基地运行产生大量CO_(2)引起的环境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利用坑口电厂CO_(2)制备泡沫混凝土材料不仅可应用于矿井充填,而且可实现坑口电厂CO_(2)的原位处理。为此,研发了一种兼具高强与固碳特性的CO_(2)泡沫混凝土材料,并探索了硅酸盐水泥基CO_(2)泡沫混凝土(CFC)的制备机理。通过碳酸化预处理水泥和物理发泡方式制备了硅酸盐水泥基CO_(2)泡沫混凝土,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万能试验机、热重分析方法(TG)分别进行微观表征、力学性能测试、固碳能力测试,对CO_(2)对CFC干密度、孔隙率、抗压强度及固碳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硅酸盐水泥中CO_(2)泡沫消泡机制,讨论了CO_(2)发泡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得益于CO_(2)养护作用,CFC抗压强度明显提高;碳酸化预处理后CFC的7 d抗压强度提高44.6%,28 d抗压强度提高27.7%;碳酸化预处理可明显改善CFC泡孔结构,提高CFC的发泡效果,碳酸化预处理后CFC的孔隙率增大7.38%;CFC骨架的固碳率为5.70%~8.08%,具有明显的固碳潜力,但CFC制备工艺及参数仍需进一步改善以满足矿用需求。研究发现:硅酸钙矿物相与CO_(2)的矿化反应是CO_(2)泡沫消泡的主要原因,通过碳酸化预处理硅酸盐水泥浆体降低体系中硅酸钙矿物相及其水化产物含量、提高碳酸钙含量是制备CFC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矿用材料
碳封存
煤电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的制备及固碳性能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他旭鹏
张源
万志军
曹钊
李建伟
李绪萍
陈景序
张靖
机构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安全开采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22-4234,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74266)。
文摘
实现绿色低碳是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一种采用超临界CO_(2)相变发泡技术制备泡沫混凝土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兼具高孔隙结构和固碳能力的硅酸盐水泥基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研究了超临界CO_(2)对材料干密度、孔隙结构和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相变发泡混凝土制备过程是考虑硅酸盐水泥特性及其与CO_(2)矿化反应特性的温压动态协调过程。利用超临界CO_(2)相变发泡技术制备硅酸盐水泥基泡沫混凝土机理可分为CO_(2)-水泥浆液共存、CO_(2)-水泥浆液共溶、超临界CO_(2)-水泥浆液共溶、卸压发泡4个阶段。提高实验压力可以增大超临界CO_(2)-混凝土体系中的CO_(2)质量分数,降低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的干密度,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干密度为787.14~993.52 kg/m^(3),变化范围为8.28%~19.20%。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孔隙率的发展受CO_(2)在超临界CO_(2)-混凝土体系中的扩散—溶解—反应行为影响,其孔隙率为47.87%~89.79%,增大实验压力,优化保压时间是制备高孔隙率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的发展方向。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泡孔总体呈均匀、规则、独立的圆孔,其孔径大致相同,约为0.2 mm。增大实验压力可以促进CO_(2)矿化反应程度,有效优化泡孔结构及分布密度。每吨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骨架固碳率为6.32%~10.36%,泡孔储碳量为0.98~2.27 kg,具有明显的固碳潜力,但其制备工艺及参数仍需进一步改善。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有望发展为一种近零碳矿用功能性材料,对实现煤电一体化基地源头减碳意义重大。
关键词
绿色低碳
超临界二氧化碳
矿化封存
泡沫混凝土
矿用材料
Keywords
green and low-carbo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mineralization and storage
foam concrete
mine materials
分类号
TD82 [矿业工程—煤矿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综放面采空区漏风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源
周嘉乐
刘维福
覃述兵
他旭鹏
熊路长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精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集团国源电力有限公司煤炭管理部
出处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149-15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74266)。
文摘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易导致遗煤自燃,危及矿井安全。以大南湖一矿1305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提出了综放工作面端头封堵采空区防漏风技术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工作面端头是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漏风的主要通道,其中进风巷侧端头漏风率达19%;风流在采空区内渗透深度约160 m;工作面端头封堵后,风流在采空区内渗透深度缩减至100 m左右;1305综放工作面端头封堵后,采空区漏风率降低17个百分点。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采空区漏风
端头封堵
泡沫混凝土
Keywords
comprehensive top coal caving face
air leakage of goaf
end plugging
foamed concrete
分类号
TD753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TD728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废弃矿井蓄洪储能与取热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源
他旭鹏
师鹏
张洪伟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7-20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74266,51674242)。
文摘
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利用是煤炭行业重点支持的方向。将地下空间利用、汛期蓄洪和冬季供热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地面引水蓄洪、井下蓄水储能和热泵取热技术的废弃矿井蓄洪储能与取热综合利用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概念、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分析了我国废弃矿井分布及其与降水量分布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废弃矿井地下空间的蓄洪储能潜力。研究发现,安徽、河南、山东等13个省份的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近6000万m3,可储存约6个西湖的水量,适宜开展废弃矿井地下蓄洪储能和取热的工程示范。其中,仅淮南矿区5个废弃矿井的地下空间资源高达30万m3,储能量达94500 GJ,可满足21万m2的建筑供暖需求。以旗山矿为例,设计了地面引水沟渠布置、井下储水空间布置以及矿井水提取和利用等方案,初步测算旗山矿蓄洪储能方案的供热功率可达6835 kW,可为13.67万m2的建筑供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330 t,经济效益达350.75万元,初步论证了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蓄洪储能的可行性。废弃矿井蓄洪储能与取热综合利用模式既可有效利用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还可以缓解汛期的局部洪涝灾害,并开发矿井水中的低品位清洁热能,对提高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利用的附加值和推进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利用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废弃矿井
蓄洪
储能
地热能
供暖
Keywords
abandoned mine
flood storage
energy storage
geothermal energy
heating
分类号
TD745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硅酸盐水泥基CO_(2)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机理
被引量:
1
4
作者
他旭鹏
张源
万志军
周嘉乐
覃述兵
师鹏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757-76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74266,51674242)。
文摘
煤电一体化基地运行产生大量CO_(2)引起的环境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利用坑口电厂CO_(2)制备泡沫混凝土材料不仅可应用于矿井充填,而且可实现坑口电厂CO_(2)的原位处理。为此,研发了一种兼具高强与固碳特性的CO_(2)泡沫混凝土材料,并探索了硅酸盐水泥基CO_(2)泡沫混凝土(CFC)的制备机理。通过碳酸化预处理水泥和物理发泡方式制备了硅酸盐水泥基CO_(2)泡沫混凝土,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万能试验机、热重分析方法(TG)分别进行微观表征、力学性能测试、固碳能力测试,对CO_(2)对CFC干密度、孔隙率、抗压强度及固碳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硅酸盐水泥中CO_(2)泡沫消泡机制,讨论了CO_(2)发泡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得益于CO_(2)养护作用,CFC抗压强度明显提高;碳酸化预处理后CFC的7 d抗压强度提高44.6%,28 d抗压强度提高27.7%;碳酸化预处理可明显改善CFC泡孔结构,提高CFC的发泡效果,碳酸化预处理后CFC的孔隙率增大7.38%;CFC骨架的固碳率为5.70%~8.08%,具有明显的固碳潜力,但CFC制备工艺及参数仍需进一步改善以满足矿用需求。研究发现:硅酸钙矿物相与CO_(2)的矿化反应是CO_(2)泡沫消泡的主要原因,通过碳酸化预处理硅酸盐水泥浆体降低体系中硅酸钙矿物相及其水化产物含量、提高碳酸钙含量是制备CFC的关键。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矿用材料
碳封存
煤电一体化
Keywords
foamed concrete
mine materials
carbon sequestration
coal and electricity integration
分类号
TU55 [建筑科学—建筑技术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超临界CO_(2)发泡混凝土的制备及固碳性能研究
他旭鹏
张源
万志军
曹钊
李建伟
李绪萍
陈景序
张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综放面采空区漏风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张源
周嘉乐
刘维福
覃述兵
他旭鹏
熊路长
《煤炭技术》
CAS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废弃矿井蓄洪储能与取热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张源
他旭鹏
师鹏
张洪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硅酸盐水泥基CO_(2)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机理
他旭鹏
张源
万志军
周嘉乐
覃述兵
师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