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鲷与黑鲷投喂频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仇玉燕 张志勇 +6 位作者 陈淑吟 倪可雯 贾超峰 孟乾 祝斐 张志伟 汤晓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7,共9页
比较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或杂交F_(2))与黑鲷幼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表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选用杂交F;及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投... 比较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或杂交F_(2))与黑鲷幼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表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选用杂交F;及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投喂频率组(1T:1次·d^(-1)、2T:2次·d^(-1)、3T:3次·d^(-1)、4T:4次·d^(-1)),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T升至2T,杂交F_(2)与黑鲷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成活率(SR)显著升高(P<0.05),胃蛋白酶、脂肪酶(LPS)、α-淀粉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投喂频率超过2T时,杂交F_(2)和黑鲷各实验组的WGR、SGR、SR及消化酶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抗氧化酶活力3T与2T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4T(P<0.05)。相同的投喂频率下,2T组杂交F_(2)的WGR、SGR、胃蛋白酶、LPS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4T组杂交F_(2)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研究结果表明,杂交F_(2)及黑鲷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T,且杂交F_(2)在所有组别中的生长性能表现均优于黑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鲷 黑鲷 投喂频率 生长性能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频率对杂交鲷及黑鲷的体成分、血清生化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孙瑞健 仇玉燕 +6 位作者 杨志强 倪可雯 徐大凤 于雯雯 刘艳丽 肖李霞 陈淑吟 《水产养殖》 CAS 2022年第11期24-31,共8页
为探讨投喂频率对黑鲷(♀)×真鲷(♂)杂交F_(2)(杂交鲷)及黑鲷幼鱼的差异影响,设置4种投喂频率组(1~4次/d,简称1 T—4 T),养殖40 d后,分别测定、比较了2种幼鱼的体成分、血清生化及基因表达等相关指标差异。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从... 为探讨投喂频率对黑鲷(♀)×真鲷(♂)杂交F_(2)(杂交鲷)及黑鲷幼鱼的差异影响,设置4种投喂频率组(1~4次/d,简称1 T—4 T),养殖40 d后,分别测定、比较了2种幼鱼的体成分、血清生化及基因表达等相关指标差异。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从1 T升高至4 T,2种鱼的粗脂肪、总胆固醇(TC)及黑鲷的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 T组显著高于4 T组(P<0.05);投喂频率对粗蛋白、灰分及血清皮质醇(COR)、溶菌酶(LZM)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投喂频率从1 T升至3 T时,igf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Cu/Zn sod(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lpl(lipoprteinlipase)基因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2 T组显著高于1 T组和3 T组(P<0.05);投喂频率从3 T升高至4 T时,ghr、igf1、lpl、Cu/Zn sod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杂交鲷在4 T组的TC、TG含量及2 T组的igf1、lpl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指出,杂交鲷及黑鲷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频率对粗脂肪、水分及血清TG、TC等指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喂频率 杂交鲷 黑鲷 体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投饵率对黑鲷及其杂交子二代幼鱼影响差异
3
作者 孙瑞健 仇玉燕 +6 位作者 杨志强 徐大凤 肖李霞 秦亚丽 倪可雯 周堂建 陈淑吟 《渔业研究》 2023年第2期110-118,共9页
为探讨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与黑鲷幼鱼适宜的投饵率,实验设计了2.5%、4.0%、5.5%及7.0%等4个投饵率,并比较了两种实验鱼在不同投饵率下的生长性能、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及消化... 为探讨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与黑鲷幼鱼适宜的投饵率,实验设计了2.5%、4.0%、5.5%及7.0%等4个投饵率,并比较了两种实验鱼在不同投饵率下的生长性能、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及消化酶活性等方面的差异表现。结果显示:随着投饵率升高,杂交鲷及黑鲷的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基因)表达量均先升高后降低,且4.0%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表达量先降低后升高,4.0%组显著低于2.5%组(P<0.05),但与其他2组无显著差异(P>0.05);当投饵率升至4.0%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继续提高投饵率至7.0%,肝体指数、成活率及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投饵率对两种幼鱼的体质量变异系数(CV)及饵料系数(FCR)等无显著影响(P>0.05);当投饵率为4.0%和5.5%时,杂交鲷的FBW、WGR、SGR、胃蛋白酶活性及igf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鲷及黑鲷的幼鱼适宜投饵率为4.0%,且杂交鲷的生长性能及消化能力均优于黑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饵率 杂交鲷 黑鲷 影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