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125
1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1 位作者 佟连军 杨如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6-63,共8页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DSA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6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DSA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6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鲁南内部差异是淮海经济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沿主要交通线方向扩展,形成沿京沪线(泰安-徐州段)、兖石线、沿海3条经济发展轴;低水平县域沿京九线形成不发达走廊,并在豫皖边界地区出现低水平-低增长并陷入贫困陷阱的集聚区;根据县域与相邻县域的关系,将淮海经济区县域分为扩散型、极化型、“沉陷”型、“传染”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县域经济差异 ESDA 增长轴 空间关联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5
2
作者 仇方道 蒋涛 +1 位作者 张纯敏 单勇兵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89-796,共8页
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正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探讨该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江... 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正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探讨该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江苏省依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呈现以苏锡常地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并显示出"扩散-集聚-扩散"的空间演化趋势,苏北地区正在成为苏南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发展阶段和实际利用外资是江苏省承接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因素,实际利用外资是实现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江苏转移的主要形式;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是驱动污染密集型产业由苏南、苏中向苏北转移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应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力度、改善政府调控、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布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产业 产业空间转移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域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33
3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1 位作者 单勇兵 马家常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2-398,共7页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SPSS软件包与GIS技术,对中国各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认为,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以综合指数方法测度...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SPSS软件包与GIS技术,对中国各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认为,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以综合指数方法测度的区域差距明显低于经济差距;北方沿边地区较高的经济水平与低下的社会经济结构水平呈现明显的错位;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自沿海向内陆表现出高-低-次高-低的4元结构;从全国尺度看,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呈轴线开发模式,而在区域尺度上则表现为由核心区向周边地区逐步下降的"凸"字型空间格局;全国县域综合发展可分为高度协调发展型、中等协调发展型、社会经济结构滞后型、初级协调发展型、整体发展滞后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综合实力 区域分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县域综合实力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39
4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单勇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69,共5页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江苏各县域综合实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江苏沿江地区和徐连经济带的综合实力高于中部地区,呈现出分别由南、由北向中部递减的“凹”字型空间格局;2)城市市区的综合实力高于周...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江苏各县域综合实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江苏沿江地区和徐连经济带的综合实力高于中部地区,呈现出分别由南、由北向中部递减的“凹”字型空间格局;2)城市市区的综合实力高于周围农村地区,呈现出由市区向农村逐步递减的“凸”字型空间格局;3)江苏沿江地区的综合实力随着各县、市距上海距离的变化及通达性的难易,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的圈层递减特征;4)经济水平、人口生活质量、社会结构水平的区域分异呈现出明显的空间不一致性,三者之间的协调性也表现为显著的由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分异 综合实力 县域 江苏 生活质量 社会结构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脱钩模型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21
5
作者 仇方道 沈正平 +1 位作者 张敬 佟连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72,共6页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是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采用物质流分析、脱钩分析和分解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7年徐州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脱钩类型、可持续状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徐州市DMI和DPO的年均增...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是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采用物质流分析、脱钩分析和分解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7年徐州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脱钩类型、可持续状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徐州市DMI和DPO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4%和0.91%,而GDP年均增长率为12.62%,二者之间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物质代谢效率的提升又使其发展方式呈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势;资源投入、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出现弱脱钩现象,表明徐州经济系统正处于显著的弱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规模扩大和技术效应抑制作用减弱是引起煤炭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性增强、可持续发展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城市 可持续发展 脱钩分析 物质流分析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效应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仇方道 刘继斌 +2 位作者 唐晓丹 朱传耿 张纯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26-1436,共11页
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采用工业结构转型相关指数方法,深入分析了2000~2012年徐州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效应。发现:近10 a来徐州都市圈工业转型速度、高级化呈较快提升趋势,且与工业经济增长明显相... 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采用工业结构转型相关指数方法,深入分析了2000~2012年徐州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效应。发现:近10 a来徐州都市圈工业转型速度、高级化呈较快提升趋势,且与工业经济增长明显相关,但合理化程度下降;竞争优势行业和主导产业均呈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演化趋势,但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增强;空间上呈现先集聚后扩散趋势,不同行业空间集聚程度各异,形成了沿东陇海工业集聚发展轴;工业专业化分工呈现以徐州为核心向外技术水平下降的圈层式垂直分工格局;工业高级化和区域工业占有率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显著,而对能源消耗和工业SO2排放抑制作用明显,但不同尺度区域影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结构转型 经济效应 能源效应 环境效应 徐州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循环经济的能值分析与评估——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仇方道 佟连军 丁宁凯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74,共6页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模式。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对1991-2004年徐州市的能值使用与转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4年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不可...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模式。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对1991-2004年徐州市的能值使用与转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4年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能值自给率都在98%以上;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先提高后下降的演变过程,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环境压力的变化与经济增速的周期性波动相一致,并呈现波浪式加大;徐州市循环经济系统处于比较有活力的发展状态区间,但持续性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循环经济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类型与开发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仇方道 伍光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9-333,共5页
区域自然资源是由各资源要素及其运动过程所形成的复杂系统。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应用系统分析方法 ,对甘肃省自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文章认为甘肃省自然资源的空间组合类型可分为 4种 ,即河西整体优越型 ,... 区域自然资源是由各资源要素及其运动过程所形成的复杂系统。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应用系统分析方法 ,对甘肃省自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文章认为甘肃省自然资源的空间组合类型可分为 4种 ,即河西整体优越型 ,陇中、陇东工业资源主导型 ,陇南农业资源主导型 ,甘南旅游资源主导型。不同类型资源区的资源总量不同 ,与区内外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建立区内外资源开发经营合作机制 ,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是甘肃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其中省内合作是主导 ,省际、国际合作为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地域组合类型 发模式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仇方道 张娜 佟连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9079-9081,共3页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建国以来徐州市粮食生产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从主要影响因素来看,徐州市粮食生产可分为1949~1984年单产提高与机械化共同推进阶段,1984~1999年农业资金投入和水利化共同推进阶段,1999~2005年粮播面积与粮食...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建国以来徐州市粮食生产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从主要影响因素来看,徐州市粮食生产可分为1949~1984年单产提高与机械化共同推进阶段,1984~1999年农业资金投入和水利化共同推进阶段,1999~2005年粮播面积与粮食单产共同推进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各要素的“集体效应”是粮食产量提高的关键,并认为适度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提升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增加农业投入等是徐州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影响因素 定量研究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源约束的江苏省工业结构优化及空间重组 被引量:2
10
作者 仇方道 张纯敏 唐晓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59,共6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是产业转型的前沿领域。利用构建的工业能源熵与区域能源熵概念模型,将江苏工业划分为优先发展、适度发展与限制发展3类行业,并分析了2000-2012年江苏省工业结构变化及布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优先发... 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是产业转型的前沿领域。利用构建的工业能源熵与区域能源熵概念模型,将江苏工业划分为优先发展、适度发展与限制发展3类行业,并分析了2000-2012年江苏省工业结构变化及布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优先发展行业工业能源熵和区域能源熵呈增大态势,显示出由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向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演变趋势;适度发展行业始终以资本密集型行业作为主导,而限制发展行业中资源资本密集型行业占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呈下降之势;在空间布局上,优先发展行业分布呈现由南而北递减趋势,适度发展行业呈核心边缘型分布格局,限制发展行业呈点状分布。据此,将全省划分为鼓励集聚区域、适宜集聚区域、适度集聚区域,并提出了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和空间布局优化的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结构优化 工业空间重组 能源熵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城市拓展对资源消耗影响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仇方道 张纯敏 +2 位作者 张慧敏 唐晓丹 马晓冬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36,共6页
应用城市拓展的资源消耗响应程度模型,深入分析2000—2012年江苏省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关系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发现:(1)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呈同步增长趋势,且二者的区域差异均呈现缩小之势;(2)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整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 应用城市拓展的资源消耗响应程度模型,深入分析2000—2012年江苏省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关系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发现:(1)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呈同步增长趋势,且二者的区域差异均呈现缩小之势;(2)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整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态,且脱钩程度不断增强,各城市演化方向趋异;城市拓展对资源消耗影响程度呈增强态势,不同类型城市分异显著;(3)城市拓展是导致其资源影响程度提高的主要动力,促进城市集约增长是破解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矛盾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钩分析 城市拓展 资源消耗 时空格局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仇方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07-2509,共3页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徐州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现状;围绕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目的,在教学观念转变、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手段革新和课...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徐州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现状;围绕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目的,在教学观念转变、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手段革新和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分析与规划》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普适指数的徐州市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仇方道 张娜 +1 位作者 易丽娟 佟连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11588-11590,共3页
根据徐州市2004年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在适当设定水质指标"基准"值的情况下,采用普适指数公式,计算出徐州市区水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京杭运河铜山段水质为Ⅱ~Ⅴ级,其主要支流水质污染状况严重;废黄河和奎河均为劣... 根据徐州市2004年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在适当设定水质指标"基准"值的情况下,采用普适指数公式,计算出徐州市区水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京杭运河铜山段水质为Ⅱ~Ⅴ级,其主要支流水质污染状况严重;废黄河和奎河均为劣Ⅴ类水,污染严重;云龙湖各监测点为Ⅳ类水,基本满足其水域功能要求。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徐州市区地表水环境保护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适指数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徐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仇方道 张春丽 +2 位作者 郭梦梦 郑紫颜 单勇兵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92-1103,共12页
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响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关系演化特征。发现:①2000年以来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和工业转型整体上呈提高趋势,但工业系统脆弱性依然较强,创新能... 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响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关系演化特征。发现:①2000年以来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和工业转型整体上呈提高趋势,但工业系统脆弱性依然较强,创新能力也较弱。②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有提高之势,东、中部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状态不断改善,而西部、东北则处于失调状态;非金属、金属、能源、综合4类城市二者耦合协调性呈增强趋势,森工城市失调性加剧;大、中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改善明显,小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协调性较低且持续减弱。③创新能力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近年来呈减弱之势。不同类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工业转型 耦合协调 异质性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7
15
作者 朱传耿 仇方道 +4 位作者 马晓冬 王振波 李志江 孟召宜 闫庆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在对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依据与原则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生态敏感性等级分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潜力等级分区的空间叠置与地域聚类分析,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方法。并以江苏省新沂市为案例,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 在对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依据与原则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生态敏感性等级分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潜力等级分区的空间叠置与地域聚类分析,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方法。并以江苏省新沂市为案例,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实证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敏感性分析 经济社会综合潜力评价 区划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 被引量:85
16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仇方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40-1347,共8页
以江苏中部地区2008年SPOT与TM的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空间分析及聚类分析技术,以网格为单元,分析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并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作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在规模上,研究区中部的泰州地区乡村聚落密度较低... 以江苏中部地区2008年SPOT与TM的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空间分析及聚类分析技术,以网格为单元,分析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并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作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在规模上,研究区中部的泰州地区乡村聚落密度较低、聚落用地规模大,而其东西两侧的南通地区和扬州市附近地区的乡村聚落密度较高、用地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分布上,形状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较高的乡村聚落位于泰州的南部和南通的沿海地区;而其他地区的乡村聚落形状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相对较小。在聚落空间邻近特征上,聚落间平均邻近距离的分析表明研究区中部乡村聚落分布较稀疏、离散,东西两侧聚落分布较密集;南通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东南部小、西部大,泰州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小,扬州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西部小、东部大;聚落与道路的空间邻近格局特征不是很明显,但大部分地区聚落至道路的平均距离较小,揭示研究区大多数乡村聚落对内对外联系比较便利。最后,通过系统聚类,并结合聚落的格局特征,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划分为里下河湖荡型、沿江沿海滩地型和苏中平原型3种类型;里下河湖荡型为低密度团簇型,沿江沿海滩地型可划分为中密度弧带型和高密度条带型2种亚类型;苏中平原型可划分为低密度团块型、中密度宽带型及高密度散点型3种亚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格局特征 类型 苏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周婷 仇方道 +4 位作者 朱传耿 张敬 蔡爱军 孙东琪 方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4-859,共6页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强度以京沪线为轴向东西两侧...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强度以京沪线为轴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核心区产业联系密切,且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区域板块产业联系差异显著;南北联系为淮海经济区主要产业联系方向,而东西联系则为产业联系的次要方向;从空间组织看,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依据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组织模式确定区域开发重点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推进省际边界区域统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重力模型 产业联系强度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文化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孟召宜 渠爱雪 +1 位作者 仇方道 马晓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50-1859,共10页
在明晰相关概念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定量方法分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研究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呈现倒"U"型,发展态势显露转型性,发展水平具有非均衡性,发展格局呈现点轴趋向性,发... 在明晰相关概念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定量方法分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研究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呈现倒"U"型,发展态势显露转型性,发展水平具有非均衡性,发展格局呈现点轴趋向性,发展机制具有明显的外力驱动性。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强化政府调控,注重政策创新,促进江苏文化产业稳健发展;强化科技人才,注重市场激活,促进江苏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实施多元战略,注重因地制宜,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强化区域整合,注重优化布局,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发展指数 时空格局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9
作者 袁荷 仇方道 +2 位作者 朱传耿 金娜 白亮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2-118,共7页
采用SBM模型和ESDA等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2002-2014年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总体差异和空间集聚性呈缩小趋势,苏南、苏中和苏北3地区内部差异是全省工业环境效率整体差... 采用SBM模型和ESDA等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2002-2014年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总体差异和空间集聚性呈缩小趋势,苏南、苏中和苏北3地区内部差异是全省工业环境效率整体差异的主因;高效率县域集中分布于苏南地区,低效率县域分布于苏中、苏北地区,整体上呈现两极分化型空间格局,近年来有向橄榄球型格局演化趋势;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集聚于苏南,而"L-L"型县域集聚于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形成两大趋同俱乐部;经济水平、能源利用率、产业结构、政府调控、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是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经济水平是对其空间差异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环境效率 SBM模型 时空格局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SO_2排放量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名升 于洋 +1 位作者 李铭煊 仇方道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57-961,共5页
中国工业SO2减排工作的重点。经济增长、经济空间结构变化、技术进步是影响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分析我国工业SO2排放量、排放结构、排放强度等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增长、结构变... 中国工业SO2减排工作的重点。经济增长、经济空间结构变化、技术进步是影响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分析我国工业SO2排放量、排放结构、排放强度等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增长、结构变化、技术进步这3个因素对工业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SO2排放量年均增长48.7×104 t,年均增长率为3.2%,且2002—2006年增速加快;(2)分地区看,1991年以来,东部地区SO2排放量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中部地区略有上升,而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增加显著;(3)单位产值工业SO2排放强度在研究期内迅速降低,年均下降幅度为8.4%,对减缓SO2排放量的过快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4)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促进SO2排放量增长183.7×104 t,技术进步则平均每年使SO2排放量减少134.2×104 t,空间结构因素平均每年减少SO2排放量0.8×104 t。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虽然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经济规模的扩张使中国工业SO2排放量持续增长,对中国环境压力形成了巨大压力,同时,经济总量在不同地区的分配对SO2排放量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SO2 因素分解 经济规模 排放强度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