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仇开莉 陈文德 +1 位作者 彭培好 刘应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31,共4页
通过对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相关性的分析研究表明:农田土壤中的有机碳与pH值相关性不显著,即pH值对土壤有机碳的多寡、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与S元素呈极显著相关性(0.869 1),与N元素呈显著相关性(0.... 通过对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相关性的分析研究表明:农田土壤中的有机碳与pH值相关性不显著,即pH值对土壤有机碳的多寡、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与S元素呈极显著相关性(0.869 1),与N元素呈显著相关性(0.800 1),与Se呈较显著相关性(0.649 77),且均为正相关,即S、N、Se含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增加;与P元素呈不相关关系(0.053 9);与SiO2呈较显著负相关关系(r值为-0.530 7)。土壤有机碳含量与Cd,Zn,Pb,Hg元素呈较显著相关性;与有效B、有效Cu、速效K、水解性N、有效S、有效Fe的含量具有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相关性分析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仇开莉 褚永彬 +1 位作者 张志明 李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5-253,共9页
研究工作以地面综合调查为主,1∶5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3S技术,进行遥感解译、野外灾害点定位、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分析,发现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地质灾害空间上分布不均。天府新区现有各类地质灾害300处,其中:滑坡204处,占68.00%;崩塌... 研究工作以地面综合调查为主,1∶5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3S技术,进行遥感解译、野外灾害点定位、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分析,发现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地质灾害空间上分布不均。天府新区现有各类地质灾害300处,其中:滑坡204处,占68.00%;崩塌(危岩)29处,占9.67%;不稳定斜坡67处,占22.33%。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为主要灾种。从地貌上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龙泉山低山区,其次分布于台地丘陵区;从行政区划上的分布看,主要分布于龙泉驿区和双流县;从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各功能区分布现状看,主要分布在两湖一山国际旅游功能区、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和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条件,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空间分布 天府新区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震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彭培好 仇开莉 陈文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2-335,共4页
通过对震后龙门山段震区受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功能、景观破碎化等方面的风险性评估,综合分析受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因子,重点阐述了地震后龙门山震区地质体的破坏、土壤营养元素流失和重金属表层化带来的... 通过对震后龙门山段震区受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功能、景观破碎化等方面的风险性评估,综合分析受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因子,重点阐述了地震后龙门山震区地质体的破坏、土壤营养元素流失和重金属表层化带来的潜在危害,提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地球化学、农业地质学、景观地学和生态恢复学依据,构建了生态恢复技术体系,为震后的生态修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认为地震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应打破传统行业界线,实现多学科深层次结合;要重点关注引起地震的地学缘由,找到生态系统受损的根源,从源头解决"受损"问题,为灾后的科学恢复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受损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恢复技术 龙门山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