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L患儿诱导缓解期长春新碱联合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发生毒副作用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巍 张元元 +13 位作者 吴颖 郑雪岭 李静 于皎乐 漆佩静 范佳 郜慧芳 黄鹏丽 何红波 王林娅 许清源 石岩 张瑞东 郑胡镛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诱导缓解期联合应用长春新碱与三唑类药物出现的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ALL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长春新碱和三唑类药物联合应用出现毒副作用...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诱导缓解期联合应用长春新碱与三唑类药物出现的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ALL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长春新碱和三唑类药物联合应用出现毒副作用。将患儿分为无联合用药组、长春新碱+伊曲康唑联合组,长春新碱+伏立康唑联合组,长春新碱+氟康唑联合组,分析4组患儿相关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治疗预后。结果共纳入ALL患儿708例,发病中位年龄为8(1~16)岁。存在长春新碱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组共215例,其中联合伊曲康唑组79例,联合伏立康唑组36例,联合氟康唑组100例。无联合用药组493例。联合用药组患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血压37例(17.2%),趾端麻木39例(18.1%),腱反射迟钝4例(1.8%),腹痛腹胀42例(19.5%),肠梗阻5例(2.3%),低血钠43例(20%)。联合用药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无联合用药物组(P<0.05)。联合用药组中,高血压发生率、腱反射迟钝发生率及低血钠发生率:伊曲康唑组与伏立康唑组无差别(P>0.05),但大于氟康唑组(P<0.05);趾端麻木、腹痛腹胀发生率:伊曲康唑组大于伏立康唑组大于氟康唑组(P<0.05);肠梗阻发生率:伏立康唑组大于伊曲康唑组大于氟康唑组(P<0.05)。对于发生的毒副作用,给予相关的对症处理及调整药物后,相关并发症均可以得到缓解及消失。结论在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三唑类药物联合长春新碱用药可能加重毒副作用发生,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相比氟康唑可能更容易加重长春新碱毒性,故建议治疗过程中避免同时使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长春新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长春新碱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联合用药 毒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69例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于皎乐 张永红 +4 位作者 吴敏媛 石慧文 谢静 王彬 吴润辉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白血病治疗中出现脓毒症(败血症)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出现血培养阳性的病原学、临床表现、相关因素、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824例白血病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总发生率为13.6%(69/824)。确... 目的探讨儿童白血病治疗中出现脓毒症(败血症)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出现血培养阳性的病原学、临床表现、相关因素、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824例白血病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总发生率为13.6%(69/824)。确诊脓毒症8.37(69/824)。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中脓毒症的好发阶段是诱导缓解及再诱导缓解阶段;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常见的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与呼吸道。脓毒症的发生与粒细胞绝对值负相关,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及化疗强度呈正相关。早期对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治疗可降低脓毒症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儿童 败血症 危险因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45届国际儿科肿瘤协会(SIOP)年会简介
3
作者 于皎乐 马晓莉 +2 位作者 金玲 周儇 张永红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52-54,共3页
第45届国际儿科肿瘤协会(45thCongress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PaediatricOncology,SIOP)学术年会于2013年9月25日至9月28日在中国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召开。这是首次在中国地区召开的儿童肿瘤学界顶尖的国际盛会,吸引了来自8... 第45届国际儿科肿瘤协会(45thCongress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PaediatricOncology,SIOP)学术年会于2013年9月25日至9月28日在中国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召开。这是首次在中国地区召开的儿童肿瘤学界顶尖的国际盛会,吸引了来自84个国家包括临床医生、护士、医疗专业人士、科研工作者、患儿及患儿家长等超过1500名的参会者,其中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地区代表共200余人;研讨内容广泛涵盖了临床诊疗、科研、护理、社会心理以及临终关怀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会议 肿瘤协会 学术年会 儿科 科研工作者 中国香港 患儿家长 港澳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表现近似但预后迥异的儿童囊样肝脏肿瘤临床分析
4
作者 于皎乐 陈志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4期114-117,129,共5页
目的分析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UES)及间叶性错构瘤(MH)两种罕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990年1月~2015年12月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治疗的4例UES和MH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 目的分析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UES)及间叶性错构瘤(MH)两种罕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990年1月~2015年12月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治疗的4例UES和MH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UES及MH的病例各2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发病年龄11个月~15岁,其中3例为女性。2例MH患儿仅表现为腹部膨隆,不伴全身症状,1例UES患儿表现为腹部膨隆,同时伴腹部疼痛、发热、厌食及体重减轻。4例患儿实验室检查均无显著异常,仅有1例患儿出现肝酶及甲胎蛋白轻度升高。超声及CT检查均提示存在囊性和/或实性病灶。2例MH患儿接受肿瘤切除手术,1例UES患儿行三段肝脏切除术,另1例接受半肝切除术。2例UES患儿均于术后接受化疗治疗(IRS-Ⅳ方案)。1例患儿在治疗9年后复发死亡,其余3例患儿均存活至今。结论 UES与MH在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上存在相似之处,但预后迥异,极易引起误诊。尽早进行病理活检及外科手术对于诊断及后续治疗的制订至关重要。早期诊断并采用手术联合化疗的治疗策略可显著改善UES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分化胚胎肉瘤 间叶性错构瘤 儿童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髓系肉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5
作者 张宏 于彤 +6 位作者 王岩 尹光恒 吕艳秋 姚兴凤 于皎乐 彭芸 段晓岷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383-389,共7页
目的分析儿童髓系肉瘤(M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儿童MS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7例行CT检查,其中21例同时行MRI检查,分析其CT及MRI特征。结果27例患儿中,男性20例(74%),女性7例(26%)... 目的分析儿童髓系肉瘤(M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儿童MS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7例行CT检查,其中21例同时行MRI检查,分析其CT及MRI特征。结果27例患儿中,男性20例(74%),女性7例(26%),中位年龄3.5(0.6~10.8)岁。23例为MS合并AML,4例为孤立性MS。儿童MS病灶以多发为主,多见于眼眶,还可见于胸膜、前中颅窝底、颅板下、皮下结节和脊柱旁等部位,肿块为实性,呈梭形或不规则形,瘤体大小不等。在CT上,病灶与肌肉组织相比呈等密度,与邻近的脑组织相比,呈稍高密度,无钙化;在MRI上,肿块在T1W1呈等信号,在T2WI以高或等信号为主,伴弥散受限。病灶可以对邻近的肌肉和骨骼组织侵犯和破坏,还可以侵犯椎间孔及椎管,压迫脊髓,同时还常伴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及肝大。结论在影像学提示儿童存在实性强化肿块且边界不清、具有一定的侵袭性时应该考虑MS的可能,儿童M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这些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应建议临床围绕MS展开检查,便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肉瘤 儿童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血小板减少婴儿先天性糖基化异常Ia型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6
作者 何红波 高超 +1 位作者 于皎乐 郑胡镛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伴血小板减少的先天性糖基化异常(CDG)Ia型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CDG-Ia型婴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男性患儿,生后即发现血小板减少,生后2月出现进食困难、呕吐、腹泻、食... 目的探讨伴血小板减少的先天性糖基化异常(CDG)Ia型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CDG-Ia型婴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男性患儿,生后即发现血小板减少,生后2月出现进食困难、呕吐、腹泻、食欲下降、活动少、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四肢肌张力低下,小下颌。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轻度肾功能损害。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副鼻窦及右乳突内见长T2信号影,小脑半球体积缩小,脑沟增深、增宽,小脑萎缩。尿有机酸、血氨基酸正常。基因测序显示PMM2基因存在两处杂合突变点c.557G>T(p.G186V)和c.385G>T(p.V129L),确诊CDG-Ia。患儿父母健康,各携带一个致病突变。结论血小板减少患儿伴有不明原因的多脏器损害,特别是合并进食困难、呕吐、腹泻、发育迟缓、小脑萎缩的患儿应该考虑本病的可能,PMM2基因检测有助于本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先天性糖基化异常Ia型 临床特点 PMM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相关骨并发症的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舒辰卓 何红波 于皎乐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64-68,共5页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恶性肿瘤。白血病治疗所导致的骨并发症是影响患儿长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儿童及青少年ALL患者治疗过程中以及远期骨代谢状态的评估至关重要。影响患儿骨代谢的因素诸多,需通过基因学...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恶性肿瘤。白血病治疗所导致的骨并发症是影响患儿长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儿童及青少年ALL患者治疗过程中以及远期骨代谢状态的评估至关重要。影响患儿骨代谢的因素诸多,需通过基因学及血清学指标,结合治疗、年龄、性别等多种评价指标综合评判其骨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并发症 预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ALL常见亚型基因表达谱异质性分析及其早期预后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郑雪岭 王子阳 +10 位作者 高超 张瑞东 刘怡 张元元 林巍 于皎乐 吴颖 漆佩静 范佳 韩敬东 郑胡镛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65-69,97,共6页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见分型(BCR-ABL、ETV6-RUNX1、MLL-rearranged、Hyperdiploid、T-ALL、TCF3-PBX1、B-others)的基因表达谱异质性,探索早期预后不良病例分布情况,为临床调整化疗方案及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见分型(BCR-ABL、ETV6-RUNX1、MLL-rearranged、Hyperdiploid、T-ALL、TCF3-PBX1、B-others)的基因表达谱异质性,探索早期预后不良病例分布情况,为临床调整化疗方案及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6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治疗的264例初诊ALL患儿,应用改进的基因片段分析技术,对57个白血病分型基因行表达谱异质性探索,根据病例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进行早期预后不良病例分布分析。结果264例初诊ALL病例被聚类为7个区块(Cluster):C1~C7。除TCF3-PBX1(T/P-1)仅有1个分组位于C7外,其余亚型均存在异质性分布。BCR-ABL(B/A):B/A-1(C1)和B/A-2(C5);ETV6-RUNX1(E/R):E/R-1(C4)和E/R-2(C5);B-others ALL(others):others-1(C1)、others-2(C2)、others-3(C3)、others-4(C4)、others-5(C5)、others-6(C6);Hyperdiploid ALL(H):H-1(C1)、H-2(C2)、H-3(C3)、H-4(C5);MLL-rearranged(M/r):M/r-1(C1)、M/r-2(C2)、M/r-3(C5);T-ALL(T)有2组分布:T-1(C5),T-2(C6)。复发和死亡病例出现在C1、C2、C5和C6区块。结论儿童ALL常见分型在基因表达谱分型层面存在组内异质性。由于复发和死亡病例位于C1、C2、C5和C6区块,提示这些区块中的初评低、中危病例需早期加强预后关注,必要时加强化疗强度,以防止复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基因表达谱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EBF1::PDGFRB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资料分析
9
作者 刘会青 漆佩静 +5 位作者 黄鹏丽 吴颖 于皎乐 杨杰 侯贝 张瑞东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5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探讨EBF1::PDGFRB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6例伴EBF1::PDGFRB融合基因的ALL患儿的临床特征、危险度评估、治疗... 目的探讨EBF1::PDGFRB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6例伴EBF1::PDGFRB融合基因的ALL患儿的临床特征、危险度评估、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6例患儿,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7.55(5.7~14.7)岁;初诊中位白细胞计数90.90(35~406.38)×10^(9)/L;1例CNS3同时合并睾丸白血病。6例中4例为普通B淋巴细胞表型,2例为前B细胞表型。染色体核型均未见特异性核型。其中1例合并IKZF1突变,1例伴有EBF1::IKZF融合基因。6例均采取伊马替尼/达沙替尼+CCLG-ALL-2018方案规律化疗,第15天评估骨髓均未缓解,微小残留病(MRD)波动在(1.75~4.85)×10^(-1),升级高危;第33天评估骨髓MRD均有下降,其中1例MRD转阴,但2例MRD≥10^(-1)。诱导治疗期间均合并不同程度并发症,包括脓毒症、重症肺炎等,其中1例因脓毒性休克转ICU继续治疗。3例继续传统化疗治疗,2例在诱导结束后采取贝林妥欧联合化疗,但其中1例因无法应用贝林妥欧而采取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中位时间29(20~44)个月,6例患儿均MRD阴性。结论伴有EBF1::PDGFRB融合基因的儿童ALL多合并高白细胞血症,传统化疗诱导缓解失败率高,并发症多。对于早期诱导失败或化疗不耐受患儿可早期应用贝林妥欧免疫治疗使骨髓MRD尽快转阴,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F1::PDGFRB 贝林妥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