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SO-WELM的不平衡OAM识别模型研究
1
作者 梁瑞悦 于海洋 +3 位作者 陈纯毅 倪小龙 胡小娟 李延风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2,共6页
针对标签分布不平衡的轨道角动量(OAM)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加权极限学习机(WELM)识别模型。该模型利用PSO算法对WELM的输入权重和偏置进行联合优化,提高了WELM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对比分析了PSO-WELM模型与支持向量... 针对标签分布不平衡的轨道角动量(OAM)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加权极限学习机(WELM)识别模型。该模型利用PSO算法对WELM的输入权重和偏置进行联合优化,提高了WELM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对比分析了PSO-WELM模型与支持向量机(SVM)、深度学习(DL)、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SO-WELM模型在较弱湍流强度下能够完全正确识别少数类、多数类OAM光束;在中等湍流强度下,PSO-WELM模型的各项评价指标值均优于对比方法,证明了该模型在识别不平衡状态OAM光束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数据 轨道角动量 机器学习 粒子群优化算法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于海洋 王延锋 +7 位作者 史磊 王金贺 盛春鸽 刘姿彤 张鹏 万里 赵静 王菲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4期6-9,共4页
中国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国,每年产菌渣约1亿多t,这些菌渣营养丰富且用途广泛,但菌渣规范化、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废弃菌渣变废为宝越来越被关注。综述食用菌废弃菌渣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为食用菌菌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 中国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国,每年产菌渣约1亿多t,这些菌渣营养丰富且用途广泛,但菌渣规范化、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废弃菌渣变废为宝越来越被关注。综述食用菌废弃菌渣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为食用菌菌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菌渣 综合利用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解炉混合器焊接接头开裂原因分析
3
作者 谢维新 尹志炜 于海洋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25年第3期48-52,I0003,共6页
某企业裂解炉投用1年后,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混合器焊接接头出现裂纹并发生泄漏。停炉对焊接接头进行排查,发现混合器共存在5处裂纹。为更准确地分析裂纹产生的原因,结合混合器的施工和运行参数因素,从宏观形貌、金相、硬度、化学成分等方... 某企业裂解炉投用1年后,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混合器焊接接头出现裂纹并发生泄漏。停炉对焊接接头进行排查,发现混合器共存在5处裂纹。为更准确地分析裂纹产生的原因,结合混合器的施工和运行参数因素,从宏观形貌、金相、硬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对焊缝进行了分析,最终判定,热疲劳是导致异种钢焊接接头开裂泄漏的原因。文章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炉 焊缝裂纹 异种钢 热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WT-CARS-CNN综合方法的矿区土壤煤源碳质量分数高光谱估测 被引量:2
4
作者 聂小军 洪雯雯 +2 位作者 GILL Ammara 于海洋 陈晓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100,共10页
目的目前,尚无可靠方法定量识别土壤中煤源碳,为此,方法采集焦作矿区耕地土壤,配制249个不同质量分数的煤源碳土壤样品,利用ASD FieldSpec4获取样品光谱数据,采用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 目的目前,尚无可靠方法定量识别土壤中煤源碳,为此,方法采集焦作矿区耕地土壤,配制249个不同质量分数的煤源碳土壤样品,利用ASD FieldSpec4获取样品光谱数据,采用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方法估测土壤中煤源碳质量分数,并对比CWT-CARS-CNN方法与传统光谱指数法构建的煤源碳估测模型估测效果,检验CWT-CARS-CNN估测模型的适用性。结果结果表明:350~2500 nm波段内,煤与土壤光谱特征截然不同,含煤土壤样品光谱反射率随煤源碳质量分数增加而降低;CWT方法提高了光谱对土壤煤源碳的敏感性,CARS方法提取的煤源碳敏感波段数量明显增加,基于CWT-CARS-CNN方法的煤源碳质量分数估测模型精度明显高于传统光谱指数法的;以L8分解尺度构建的CWT-CARS-CNN模型精度最高,验证集R2=0.9993,RPD=40.3081。结论基于CWT-CARS-CNN的高光谱估测方法能较准确地估测矿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中的煤源碳质量分数,可为“双碳”背景下矿区土壤碳固存与肥力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源碳 碳固存 高光谱估测 深度学习 矿区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增压优化关键技术及展望
5
作者 于海洋 黄启玉 刘欢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目前,中国大部分油气田已步入中后期开发阶段,气井生产压力不断降低、产量严重递减,受新旧区块集输管网系统产能和集输处理能力的制约,存在地面集输管网系统效率低和气田稳产难度大的问题。围绕气田中后期开发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地... 目前,中国大部分油气田已步入中后期开发阶段,气井生产压力不断降低、产量严重递减,受新旧区块集输管网系统产能和集输处理能力的制约,存在地面集输管网系统效率低和气田稳产难度大的问题。围绕气田中后期开发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地总结了包括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布局与流量分配优化技术、增压方案优化技术以及地下地上一体化优化技术等在内的气田集输管网系统优化关键技术。以增压优化为重点,从增压工艺选择、增压时机确定和增压方案优化等方面对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增压优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模型分解策略的分布式优化技术是解决大规模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增压优化问题的可行方案。探讨了耦合考虑储层-井筒特性的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增压优化技术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增压优化技术发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气田稳产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集输管网系统 适应性评价 管网优化 增压优化 稳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MO-NOMA的MEC系统能耗优化
6
作者 于海洋 周涛 陈东华 《蚌埠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45-51,共7页
为了提高多用户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的传输能力与频谱效率,借助非正交多址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提出了一种能耗最小化方案。通过联合优化用户功率和算力,在满足时延约束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分配。由于变量耦合,该问题为非线性非凸问题,... 为了提高多用户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的传输能力与频谱效率,借助非正交多址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提出了一种能耗最小化方案。通过联合优化用户功率和算力,在满足时延约束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分配。由于变量耦合,该问题为非线性非凸问题,通过逐次凸逼近将其转化为凸优化问题,以迭代的方式得到问题的有效数值解。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性能优于传统方案,显著降低了系统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边缘计算 非正交多址 多输入多输出 能耗 逐次凸逼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索加固技术
7
作者 于海洋 《交通世界》 2025年第8期170-172,共3页
为提高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索加固质量,结合工程实例,首先对连续刚构桥的病害成因进行了总结;然后从施工准备、体外预应力筋布设、植筋施工、齿板混凝土施工、体外预应力索张拉和封锚等方面对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索加固施工关键技术... 为提高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索加固质量,结合工程实例,首先对连续刚构桥的病害成因进行了总结;然后从施工准备、体外预应力筋布设、植筋施工、齿板混凝土施工、体外预应力索张拉和封锚等方面对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索加固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体外预应力索加固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使桥梁结构具有更好的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体外预应力 加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蜡原油乳液型防蜡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8
作者 任永苍 黄钰 +7 位作者 徐海霞 但波 严东寅 于海洋 马金龙 张喻鹏 韩国强 郑存川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7,共8页
针对塔里木油田英买原油中石蜡碳数高,常规油溶性防蜡剂作用效果不佳且低温黏度大而难加注的问题,文章以丙烯酸二十二酯、马来酸酐和苯乙烯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可适用于预防高碳蜡原油蜡沉积的超长碳链三元聚合物DMS,... 针对塔里木油田英买原油中石蜡碳数高,常规油溶性防蜡剂作用效果不佳且低温黏度大而难加注的问题,文章以丙烯酸二十二酯、马来酸酐和苯乙烯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可适用于预防高碳蜡原油蜡沉积的超长碳链三元聚合物DMS,并着重探讨了以DMS为分散相、去离子水为连续相的乳液型防蜡剂HDMS的制备条件及其防蜡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复配乳化剂T-80、S-80质量比为7:3、加量为10%时,所制得的HD-MS在10℃下的流动性良好,黏度为24.65 m Pa·s;HDMS在常温下静置28 d后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在1~28d内的粒径均在2200 nm左右、脱水量仅为0.6 mL。当作用温度为60℃、作用时间为80 min、HDMS加量为2000mg/L时,HDMS对高碳蜡原油的防蜡率最高达84%以上且具备一定的防蜡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买高碳蜡原油 丙烯酸二十二酯 三元聚合物 乳液型防蜡剂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沿海高速船舶最低安全配员的思考
9
作者 陈勤勤 吕卫红 +1 位作者 王志豪 于海洋 《珠江水运》 2025年第10期21-23,共3页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沿海小型高速船舶在水上客运、执法、救援、通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此类船舶普遍具有总吨小功率大、机舱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减少了对传统轮机部人员的依赖,对船舶配员的需求产生了显著变化。本文...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沿海小型高速船舶在水上客运、执法、救援、通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此类船舶普遍具有总吨小功率大、机舱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减少了对传统轮机部人员的依赖,对船舶配员的需求产生了显著变化。本文结合当前沿海高速船舶安全配员的相关规定,围绕高速船舶配员核定、海事监管等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不断提高海事监管与船舶发展的适配性,更好地服务航运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船舶 安全配员 机舱自动化 航行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专家模型的智能网联汽车换道决策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福星 孙超 +3 位作者 兰云港 卢兵 王博 于海洋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2-892,共11页
高速公路换道决策问题场景复杂、不确定性强、实时性要求高,是国内外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具有良好的决策实时性和面向复杂场景的适应性,然而,在训练样本与成本有限的条件下学... 高速公路换道决策问题场景复杂、不确定性强、实时性要求高,是国内外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具有良好的决策实时性和面向复杂场景的适应性,然而,在训练样本与成本有限的条件下学习效果有限,其难以保证最优的驾驶效率和完全的行驶安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RL的混合专家模型(DRL-mixture of expert,DRL-MOE)换道决策方法。首先,模型的上层分类器根据输入状态特征动态地决定下层DRL专家或启发式专家的激活状态。为提高DRL专家的学习效果,本方法通过行为克隆(behavior cloning,BC)对神经网络参数进行初始化,对传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DDPG)进行了改进。将智能驾驶员模型和最小化换道引起的总制动策略设计为启发式专家,以确保行驶安全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DRL-MOE模型方法与非混合专家型DRL方法相比,在驾驶效率方面提高了15.04%,并确保了零碰撞和零出界,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更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高速换道决策 深度强化学习 混合专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测负荷的地铁车站设备管理用房空调方案能耗对比分析
11
作者 王倩 杨卓 +2 位作者 李晓锋 李韶光 于海洋 《暖通空调》 2025年第3期140-146,共7页
以夏热冬暖地区某城市标准地铁车站为例,基于实测负荷进行了全年逐时能耗计算,对小系统采用基准方案风机变频运行和风冷多联方案的全年运行能耗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案都可以有效缓解实际负荷与设计负荷偏差较大带来... 以夏热冬暖地区某城市标准地铁车站为例,基于实测负荷进行了全年逐时能耗计算,对小系统采用基准方案风机变频运行和风冷多联方案的全年运行能耗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案都可以有效缓解实际负荷与设计负荷偏差较大带来的问题,采用风冷多联方案比采用基准方案在降低运行能耗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新建地铁车站的小系统空调方案建议优先采用风冷多联方案;对于已经采用基准方案的既有地铁车站,在进行节能改造时,建议优先增设风机变频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对制冷机房进行能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设备管理用房 空调方案 实测负荷 风机变频 风冷多联 运行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图案化技术制备声表面波滤波器的工艺路线
12
作者 季鸿雨 郭俊寒 +3 位作者 于海洋 张玉涛 史向龙 孟腾飞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研究了声表面波滤波器的光刻工艺。通过双图案化技术将一套密度高且复杂的芯片图形拆分成两套分立的、密度低且简单的图形。通过双重曝光技术先后将占空比差异较大的两组叉指电极曝光在同一层光刻胶中,降低了光刻工艺的复杂程度,提高了... 研究了声表面波滤波器的光刻工艺。通过双图案化技术将一套密度高且复杂的芯片图形拆分成两套分立的、密度低且简单的图形。通过双重曝光技术先后将占空比差异较大的两组叉指电极曝光在同一层光刻胶中,降低了光刻工艺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芯片图形的光刻质量。芯片的性能与仿真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滤波器 双图案化 叉指电极 占空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表面波滤波器平行封焊飞溅多余物控制的研究
13
作者 郭俊寒 季鸿雨 +4 位作者 孟腾飞 何志新 陈瑞 史向龙 于海洋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29,共5页
通过分析因飞溅多余物而失效的声表面波滤波器,证明了飞溅多余物是由平行封焊工序产生的。研究了平行封焊工序中相关焊接参数对平行封焊的影响,通过调节焊接功率、时间和速度等参数,将焊缝宽度和焊点重叠区域面积调整至理想范围内,在保... 通过分析因飞溅多余物而失效的声表面波滤波器,证明了飞溅多余物是由平行封焊工序产生的。研究了平行封焊工序中相关焊接参数对平行封焊的影响,通过调节焊接功率、时间和速度等参数,将焊缝宽度和焊点重叠区域面积调整至理想范围内,在保证焊接质量的同时,将飞溅多余物产生的概率降至万分之二。另外,选取熔点更高的电镀镍盖板来代替化学镀镍盖板,进一步减少了平行封焊过程中飞溅多余物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滤波器 平行封焊 飞溅多余物 焊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表面波芯片晶圆级封装技术
14
作者 王君 孟腾飞 +2 位作者 周培根 于海洋 曹玉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79,共5页
为解决声表面波滤波器无法实现系统级封装和高密度系统集成的问题,制作出可保护图形且封装尺寸小的滤波器,该文研究声表面波芯片的晶圆级先进封装技术。针对声表面波滤波器本身特性,提出技术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制作出晶... 为解决声表面波滤波器无法实现系统级封装和高密度系统集成的问题,制作出可保护图形且封装尺寸小的滤波器,该文研究声表面波芯片的晶圆级先进封装技术。针对声表面波滤波器本身特性,提出技术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制作出晶圆级封装的声表面波芯片样品,利用有机聚合物键合实现了晶圆级封装,通过测试键合强度、对比封装前后芯片性能等验证该样品的可靠性,测试结果显示键合强度满足要求且封装前后性能基本一致,达到预期结果。为提高器件可靠性,对该方案进行改进,利用金属共晶键合方式实现气密性封装,并制作出满足气密性要求的晶圆级封装的声表面波器件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芯片 晶圆级封装 聚合物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林地水源污染修复及防治策略研究
15
作者 马力子 于海洋 田国行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46-50,203,共6页
林地水源污染关系到整个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为保护水源水质开展了水源污染修复及防治策略研究。以某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处水源地为例,采集试验所需的原水,在选取试验试剂和设备的基础上,确定4项水质分析项目和对应的检测方法... 林地水源污染关系到整个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为保护水源水质开展了水源污染修复及防治策略研究。以某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处水源地为例,采集试验所需的原水,在选取试验试剂和设备的基础上,确定4项水质分析项目和对应的检测方法。通过壳聚糖微球+活性渗滤反应墙、原位投菌技术来修复水源,通过人工湿地和人工增氧来实现污染防治。结果表明,修复策略实施后,各项水质指标表现越来越好,林地水源中浮游生物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逐渐上升,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和高锰酸盐指数逐渐下降,修复策略起到了应有的净化效果;防治策略实施后,前1~3 d内4项水质指标的表现仍在继续提升,之后出现小幅度下降并最终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说明防治策略基本维持住了修复策略的实施效果,起到了应有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林地水源污染 水质分析 污染修复 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中36-1油田疏水缔合聚合物冻胶成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于海洋 张健 +3 位作者 赵文森 杨光 由庆 王业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93-396,412,共5页
用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和酚醛树脂YG103交联生成疏水缔合聚合物冻胶,通过实验研究了在绥中36-1油田地层温度(65℃)条件下聚合物和交联剂质量分数、温度、pH、矿化度及剪切作用对成胶时间、冻胶强度的影响,并考察了冻胶的稳定性。结果表... 用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和酚醛树脂YG103交联生成疏水缔合聚合物冻胶,通过实验研究了在绥中36-1油田地层温度(65℃)条件下聚合物和交联剂质量分数、温度、pH、矿化度及剪切作用对成胶时间、冻胶强度的影响,并考察了冻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和酚醛树脂质量分数的增大,冻胶体系成胶时间缩短,冻胶强度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矿化度的增加,成胶时间缩短,但冻胶强度降低;随着pH值的增加,冻胶体系的成胶时间呈先缩短后增加的趋势,而冻胶强度则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当pH值在9.2~10.2时,成胶时间最短,冻胶强度最大;随着剪切强度的增加,成胶时间延长,冻胶强度略微降低;冻胶体系在65℃下老化90天后冻胶强度保留率在95%以上,没有出现破胶脱水现象,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酚醛树脂 冻胶 成胶时间 冻胶强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丝素蛋白膜的结构和热分解动力学机理 被引量:14
17
作者 于海洋 王昉 +2 位作者 刘其春 马青玉 顾正桂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4-355,共12页
采用氯化钙-甲酸溶解新方法,制备了氯化钙含量分别为1.50%(w,质量分数)和3.00%(w)的新型丝素蛋白膜SF-1.5和SF-3.0。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样品的分子构象和结晶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热重技术对比研究了两... 采用氯化钙-甲酸溶解新方法,制备了氯化钙含量分别为1.50%(w,质量分数)和3.00%(w)的新型丝素蛋白膜SF-1.5和SF-3.0。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样品的分子构象和结晶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热重技术对比研究了两种膜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特性,依据Kissinger、Ozawa和Vyazovkin模型,考察了氯化钙含量对丝素蛋白膜热分解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以及其机理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素蛋白膜SF-1.5中蛋白分子主要以β-折叠结构为主,丝素蛋白膜SF-3.0中蛋白分子构象主要以无规卷曲为主;SF-3.0膜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分解温度、活化能和活化焓均低于SF-1.5膜,SF-1.5膜的热稳定性优于SF-3.0膜。另外,利用Achar法和Coats-Redfern法研究发现:丝素蛋白膜在190.00-330.00°C的热分解过程遵循二维扩散(圆柱形对称)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热分解机理 热力学 热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载体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8
作者 于海洋 汤朝晖 +2 位作者 宋万通 邓明虓 陈学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3-916,共14页
综述了肿瘤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载体在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输送和控制释放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详细介绍了被动肿瘤靶向性、主动靶向性、生物可降解性、pH敏感性、还原敏感性、酶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高分子纳米载体的研究现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 综述了肿瘤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载体在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输送和控制释放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详细介绍了被动肿瘤靶向性、主动靶向性、生物可降解性、pH敏感性、还原敏感性、酶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高分子纳米载体的研究现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控释 生物医用高分子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 抗肿瘤药物 肿瘤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树脂冻胶流变性及粘弹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于海洋 张健 +2 位作者 王业飞 纪文娟 王所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9-164,202-203,共6页
由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和酚醛树脂预聚体YG103交联得到了酚醛树脂冻胶,研究了酚醛树脂冻胶的流变性和粘弹性,并对疏水缔合聚合物和酚醛树脂冻胶的粘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酚醛树脂冻胶成胶过程可分为缓慢诱导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 由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和酚醛树脂预聚体YG103交联得到了酚醛树脂冻胶,研究了酚醛树脂冻胶的流变性和粘弹性,并对疏水缔合聚合物和酚醛树脂冻胶的粘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酚醛树脂冻胶成胶过程可分为缓慢诱导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酚醛树脂冻胶的剪切应力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滞后特性,在外力作用一段时间后冻胶的应变可较好地恢复。与聚合物溶液相比,酚醛树脂冻胶具有更宽的线性粘弹性区域和更高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在低频率下该冻胶的储能模量比损耗模量大,随着频率的增加,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增加;随着聚合物和交联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冻胶体系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增加;随着矿化度的增加,冻胶体系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出现先降低—增加—降低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酚醛树脂 冻胶 流变性 粘弹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CH_(4)和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于海洋 张广斌 +1 位作者 马静 徐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8-487,共10页
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直接或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阐明稻田生态系统CH_(4)和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机制,是农业生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不同大... 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直接或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阐明稻田生态系统CH_(4)和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机制,是农业生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不同大气CO_(2)浓度升高模拟技术平台条件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响应规律,进一步讨论分析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CH_(4)和N_(2)O排放的相关机制,并展望了今后稻田CH_(4)和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响应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稻田 CH_(4) N_(2)O 排放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