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乳脂球膜递送高DHA含量藻油的体系优化及稳定性评价
1
作者 王波 刘士伟 +8 位作者 孙剑锋 段盛林 于有强 马喜山 柳嘉 苑鹏 王文鑫 刘园园 郑骁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3-55,共13页
目的:以提高功能性物质生物利用度以及再加工产品的稳定性为目标,研究藻油不同形式的产品开发以及类乳脂球膜包埋体系在食品研发中的应用。方法: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不低于74%的藻油为主要包埋成分,通过单... 目的:以提高功能性物质生物利用度以及再加工产品的稳定性为目标,研究藻油不同形式的产品开发以及类乳脂球膜包埋体系在食品研发中的应用。方法: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不低于74%的藻油为主要包埋成分,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了藻油的两种类乳脂球膜乳化体系,并通过平均粒径、澄清指数和过氧化值等指标对其物理稳定性以及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最后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评价样品消化特性。结果:最佳配方工艺为:藻油10%、维生素E 0.04%、大豆卵磷脂1.10%、浓缩乳清蛋白1.32%,将油相缓慢加入水相并10000 r/min剪切5 min,62000 kPa均质5次,所制备的乳液平均粒径为241.3 nm。121℃高温高压灭菌12 min和4℃低温保存显著提升了乳液的物理稳定性以及氧化稳定性(P<0.05)。使用单一壁材抗性淀粉包埋DHA藻油,通过喷雾干燥法在壁芯比1.5:1.0,进风温度180℃下制备的抗消化藻油粉末包埋率达到56.74%。体外模拟消化发现藻油乳液和藻油粉末的平均粒径受消化环境的影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过各阶段消化液粒径分布发现乳化和微胶囊化均能减少藻油在胃部的分解消化,使更多的DHA到达小肠。通过检测各组样品在小肠消化阶段的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发现,乳化以及微囊化能够有效延缓油脂在小肠阶段的释放,藻油粉末的缓释效果最佳。结论:研究表明通过模拟乳脂球膜构建藻油乳化包埋体系具备可行性,能够提升DHA藻油生物可及性。不同形式的产品类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藻油在海产品深加工、营养补充剂和保健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A 藻油 乳脂球膜 油脂乳化 稳定性 生物可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处理工艺对植物基复合乳贮藏期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雪 于有强 +5 位作者 郑骁阳 马洪江 刘士伟 王文鑫 周芳 段盛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0-278,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两种产业化工艺对所制备的植物基复合乳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与电子鼻、人体感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本研究旨在探究两种产业化工艺对所制备的植物基复合乳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与电子鼻、人体感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较分析采用两种大豆处理工艺(隔氧磨浆/高温灭酶,灭酶后磨浆)制备的植物基复合乳在贮藏期(0、90、180和360 d)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人体感官和电子感官结果表明,贮藏期植物基复合乳1#和2#的奶香味、花香味、果香味、谷物香味逐渐增强,异味逐渐减弱,植物基复合乳1#的风味优于植物基复合乳2#,且在各个风味维度上变化幅度小于植物基复合乳2#。采用HS-SPME-GC-MS方法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15种醇、7种醛、3种酸、7种酯、6种酮和8种其他成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己醇、1-十四烷醇、1-十六烷醇、吡啶、己酸乙酯、棕榈酸乙酯、2-庚酮、2-辛酮、2-乙酰基噻唑等是影响植物基复合乳1#贮藏期风味变化的关键因子,2,3丁二醇、正己醛、麦芽酚、苯甲醛、乙酸乙酯、3-乙基-2,5-二甲基吡嗪等是植物基复合乳2#贮藏期风味变化的关键因子。因此,采用隔氧磨浆/高温灭酶工艺制备的植物基复合乳香味较明显,且贮藏期变化较小,表明隔氧磨浆/高温灭酶工艺在改善植物复合乳风味、提高风味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基复合乳 电子鼻 感官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BP神经网络对‘黑珍珠’鲜食玉米产地的区分和识别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洪江 郝曦煜 +7 位作者 高铭 于有强 杨书恒 刘士伟 马喜山 王文鑫 段盛林 王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39-245,共7页
以‘黑珍珠’鲜食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分别测定了黑龙江、陕西两大产区共计200个鲜食玉米样品的气味传感器响应值原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以‘黑珍珠’鲜食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分别测定了黑龙江、陕西两大产区共计200个鲜食玉米样品的气味传感器响应值原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对不同产地鲜食玉米的挥发性风味进行了区分,采用软独立建模分析(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class analogy,SIMCA)建立了黑龙江‘黑珍珠’鲜食玉米的判定模型,并通过Pytorch软件建立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产地的‘黑珍珠’鲜食玉米进行鉴别区分。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黑珍珠’鲜食玉米的挥发性风味虽有相似之处但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征,SIMCA模型可实现对未知样品是否来自黑龙江产区的有效识别(正确率为97%),BP神经网络模型则可对未知产地的‘黑珍珠’鲜食玉米样品进行产地预测及鉴别,平均正确率达99.44%。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准确的区分和识别‘黑珍珠’鲜食玉米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电子鼻 主成分分析 软独立建模 BP神经网络 产地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的收缩裂缝与控制
4
作者 于有强 杨旭 张阳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39-41,共3页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混凝土收缩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裂缝的措施,为桥梁混凝土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混凝土收缩裂缝 预应力度 骨料 桥梁施工
全文增补中
HPLC检测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5
作者 于有强 李崇阳 +1 位作者 王兴国 牟德华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18年第3期176-181,共6页
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可同时检测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_(18)(5μm,4.6×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91∶9(磷酸调pH为3.0),流速0.6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量20μL... 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可同时检测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_(18)(5μm,4.6×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91∶9(磷酸调pH为3.0),流速0.6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量20μL,紫外检测器;三种三萜酸线性关系良好,R^2均在0.9998以上,最低检出限为0.21~0.26μg/mL,定量限为0.71~0.87μg/mL,加标回收率在96.43%~101.33%之间且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白桦脂酸 齐墩果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籽油双层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物理化学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于有强 高雅馨 +3 位作者 朱巧莎 牟德华 段盛林 侯占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60-65,共6页
采用紫苏籽油为芯材,大豆多糖和壳聚糖为壁材,分别制备紫苏籽油单层与双层乳状液,并且对乳状液的粒径、Zeta电位、物理稳定性以及化学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单层乳状液粒径随着芯壁比(质量比)的升高而增大,物理稳定性变差,最适的芯... 采用紫苏籽油为芯材,大豆多糖和壳聚糖为壁材,分别制备紫苏籽油单层与双层乳状液,并且对乳状液的粒径、Zeta电位、物理稳定性以及化学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单层乳状液粒径随着芯壁比(质量比)的升高而增大,物理稳定性变差,最适的芯壁比(质量比)为2∶1;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双层乳状液的Zeta电位逐渐增大,并且由负值变为正值,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2%时电位绝对值最小为3.6 mV,当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4%时电位为43 mV,电位增加速率变小;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粒径呈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变化,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2%时达到最大粒径为5.21 μm,0.4%时达到最小粒径为1.185 μm;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物理稳定逐渐增强。壳聚糖质量分数对乳状液化学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抗氧化效果依次为0.4%>0.6%>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紫苏籽油 大豆多糖 壳聚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氧化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高雅馨 侯占群 +8 位作者 任迪峰 林静 柳嘉 崔立柱 王永霞 谭志超 于有强 韩诗雯 牟德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69-176,共8页
沙棘籽油是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容易氧化变质。本文将添加天然抗氧化剂与微胶囊制备技术相结合,改善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延长货架期。首先测定了沙棘籽油的组成成分,然后以沙棘籽油为芯材,添加经过筛选的天然抗氧化剂L-... 沙棘籽油是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容易氧化变质。本文将添加天然抗氧化剂与微胶囊制备技术相结合,改善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延长货架期。首先测定了沙棘籽油的组成成分,然后以沙棘籽油为芯材,添加经过筛选的天然抗氧化剂L-AP,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酪蛋白酸钠及麦芽糊精等为壁材制备沙棘油微胶囊,并通过65℃烘箱加速保藏实验评价其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沙棘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的80.6%±2.10%;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的最佳配方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15%、酪蛋白酸钠5%、麦芽糊精5%、抗性糊精30%、甘蔗浓缩汁10%、沙棘籽油30%、异麦芽酮糖5%,并添加3 g/L三聚磷酸钠,包埋率高达91.8%±1.59%;65℃烘箱加速保藏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抗氧化剂并制备微胶囊能有效提高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籽油 抗氧化活性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 微胶囊 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在食品微凝胶传递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高雅馨 于有强 +3 位作者 朱巧莎 侯占群 段盛林 牟德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23-329,共7页
微凝胶是一种内部交联的纳米或微米级粒子,能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可作为食品功能因子的递送载体。本文综述了适用于制作微凝胶的两大类天然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多糖。介绍了常见的几种不同来源蛋白质和多糖的组成结构及胶凝特性,综述了天... 微凝胶是一种内部交联的纳米或微米级粒子,能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可作为食品功能因子的递送载体。本文综述了适用于制作微凝胶的两大类天然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多糖。介绍了常见的几种不同来源蛋白质和多糖的组成结构及胶凝特性,综述了天然生物大分子在食品传递体系中应用的最新进展,探讨其在食品微凝胶制备中的潜在价值及未来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凝胶 蛋白质 多糖 传递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钙制剂体外消化的稳定性比较及消化后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海枝 王俊 +9 位作者 熊菲菲 刘义凤 王玺 马芙俊 段盛林 周志桥 潘聪 于有强 夏凯 梁爱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6-122,共7页
为探究酪蛋白磷酸肽(casein phosphopeptide,CPP)螯合钙(CPP-Ca)、酪蛋白磷酸肽+CaCl_(2)(CPP+Ca)以及L-天门冬氨酸钙(Ca L-ASP)在体外的消化吸收稳定性及其消化后的结构变化,将CPP与CaCl_(2)进行螯合后,对3种钙制剂进行体外消化,并通... 为探究酪蛋白磷酸肽(casein phosphopeptide,CPP)螯合钙(CPP-Ca)、酪蛋白磷酸肽+CaCl_(2)(CPP+Ca)以及L-天门冬氨酸钙(Ca L-ASP)在体外的消化吸收稳定性及其消化后的结构变化,将CPP与CaCl_(2)进行螯合后,对3种钙制剂进行体外消化,并通过扫描电镜,紫外光谱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比较消化前后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胃肠道消化后,Ca L-ASP的结合钙含量最大,占总钙的99.44%,但其基本结构已发生变化;CPP-Ca中结合钙含量占总钙的97.32%,但其只有氨基发生改变;CPP+Ca以混合物的形式进行消化后会生成新的肽钙复合物,结合钙含量占总钙的45.7%,且实验证实了CPP可有效防止Ca^(2+)沉淀。研究结果为以肽钙复合物为主要原料的补钙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制剂 螯合 体外模拟消化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籽油凝胶的制备及流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雅馨 李晓倩 +2 位作者 于有强 侯占群 牟德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19-127,共9页
利用天然生物高分子聚合物或小分子凝胶剂构建递送体系,荷载疏水性生物活性物质,是目前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制备高载油量的乳铁蛋白-肉桂酸复合凝胶,研究了其作为功能性油脂载体的稳定性和流变特性。结果表明,以肉桂酸为凝胶剂制... 利用天然生物高分子聚合物或小分子凝胶剂构建递送体系,荷载疏水性生物活性物质,是目前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制备高载油量的乳铁蛋白-肉桂酸复合凝胶,研究了其作为功能性油脂载体的稳定性和流变特性。结果表明,以肉桂酸为凝胶剂制备沙棘籽油有机凝胶,临界成胶体积分数为4%;4℃低温有利于有机凝胶中结晶的形成。加入乳铁蛋白制备乳铁蛋白-肉桂酸复合凝胶,乳铁蛋白可以削弱剪切力对肉桂酸凝胶的破坏,提高体系稳定性。乳铁蛋白质量分数为20%,肉桂酸质量分数为4%,沙棘籽油含量为65%时,复合凝胶粒径最小,稳定性较好,凝胶体系的固液平衡值<0.5,固体特征明显,黏弹性较高;85℃加热条件下,稳定性较差,但黏弹性较高;-18℃储藏后分层明显,冻融稳定性较差;4、25℃储藏稳定性较好。该研究为沙棘籽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食品递送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籽油 乳铁蛋白 肉桂酸 凝胶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玉米低聚肽的紫苏籽油乳状液及其微胶囊的制备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义凤 侯占群 +6 位作者 田巧基 夏凯 于有强 潘聪 段盛林 罗安来 韩晓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5,共10页
为制备含玉米低聚肽的紫苏籽油微胶囊,选择阿拉伯胶、可溶性大豆多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HI-CAP 100)、酪蛋白酸钠和大豆分离蛋白5种乳化剂,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玉米低聚肽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筛选出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最适乳化剂... 为制备含玉米低聚肽的紫苏籽油微胶囊,选择阿拉伯胶、可溶性大豆多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HI-CAP 100)、酪蛋白酸钠和大豆分离蛋白5种乳化剂,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玉米低聚肽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筛选出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最适乳化剂及最佳的玉米低聚肽添加比例;进而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高载油量的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筛选和评价高载油量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壁材。结果显示:HI-CAP 100制备的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液滴粒径主要分布在0.1~2 μm之间,并且玉米低聚肽添加量为5%时,乳状液的不稳定性指数为0.275,粒径为(0.76±0.02)μm;以HI-CAP 100为壁材经喷雾干燥制成的目标微胶囊(载油量≥50%)表面油含量为3%,表明HI-CAP 100对紫苏籽油的包埋效果较好,并且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表面较光滑适合作为高载油量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壁材;通过加速贮藏实验证明玉米低聚肽与茶多酚棕榈酸酯复配,能提高紫苏籽油微胶囊的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籽油 玉米低聚肽 乳状液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辐射类饮料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荣 华建业 +4 位作者 姜鑫 康新玥 史淑梅 于有强 牟德华 《食品工程》 2017年第3期57-61,共5页
以鸡枞菌、红景天、山楂为原料,提取植物多糖、黄酮等物质,开发一种植物抗辐射饮料。对饮料中总黄酮、多糖含量等进行检测,并且做了功能性评价,包括OH·清除率、ABTS^+·清除率和DPPH·清除率3项指标。结果显示3种配方中,... 以鸡枞菌、红景天、山楂为原料,提取植物多糖、黄酮等物质,开发一种植物抗辐射饮料。对饮料中总黄酮、多糖含量等进行检测,并且做了功能性评价,包括OH·清除率、ABTS^+·清除率和DPPH·清除率3项指标。结果显示3种配方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0.236 mg/mL,多糖含量最高为0.267 mg/mL,其对OH·、ABTS^+·和DPPH·有较高的清除率,最高清除率分别达到62.08%、80.12%和72.86%。研究表明这款功能性饮料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和抗辐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黄酮 多糖 功能饮料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芽、发酵对谷物营养和功能活性成分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武伟超 桑若杰 +8 位作者 刘磊 李雅丽 刘士伟 刘金洋 于有强 马芙俊 曹续东 王利红 段盛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11-418,共8页
谷物是我国传统膳食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最经济、最重要的来源。然而近年来,我国居民谷物消费量逐年下降。此外,谷物食品存在消化吸收效率不高,部分谷物含有抗营养因子等缺陷,同时产品缺乏创新,限制了谷物类产品的消费和推广。已有研究... 谷物是我国传统膳食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最经济、最重要的来源。然而近年来,我国居民谷物消费量逐年下降。此外,谷物食品存在消化吸收效率不高,部分谷物含有抗营养因子等缺陷,同时产品缺乏创新,限制了谷物类产品的消费和推广。已有研究证实,发芽和发酵作用可影响谷物营养及功能活性成分的变化,而且可以增强谷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降低部分人群的过敏反应,并且可以改善谷物的风味,有效提升谷物的营养及使用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发芽和发酵作用对谷物营养及功能活性成分的影响,并对谷物类加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对谷物类食品加工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发芽和发酵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 发芽 发酵 营养成分 功能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雷维拉沥青路面专用土工布
14
作者 于有强 《辽宁交通科技》 2005年第6期23-25,共3页
介绍了特雷维拉路面专用土工布的性能及施工工艺方法;通过铺筑该土工布的实际运用,结合理论分析,阐述了在公路建设中应用该土工布的可行性。
关键词 土工布 沥青路面 专用 工艺方法 公路建设 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张法中影响钢绞线伸长值的因素
15
作者 于有强 《辽宁交通科技》 2005年第5期72-73,共2页
通过先张法预应力施工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理论分析,提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 先张法 伸长值 钢绞线 预应力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火麻仁蛋白粉对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海枝 王曙宾 +7 位作者 郭珊珊 于有强 刘义凤 潘聪 吴逸民 周志桥 夏凯 李雅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84-89,共6页
为评价发酵火麻仁蛋白粉的抗氧化能力,利用偶氮二异丁基二盐酸盐(azodiisobutyl dicarbonate,AAPH)诱导HepG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模型,通过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自由基、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超... 为评价发酵火麻仁蛋白粉的抗氧化能力,利用偶氮二异丁基二盐酸盐(azodiisobutyl dicarbonate,AAPH)诱导HepG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模型,通过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自由基、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力,评价发酵火麻仁蛋白粉的抗氧化活性;并且对HepG2细胞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酵火麻仁蛋白粉显著增加SOD、GSH-Px活力(P<0.05),降低胞内ROS含量与MDA含量,发酵火麻仁粉抗氧化酶基因NQO1、Nrf2和HO-1 mRNA表达水平增加,表明发酵火麻仁蛋白粉能够激活Nrf2通路,减轻AAPH诱导的HepG2氧化应激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火麻仁蛋白粉 HEPG2细胞 氧化应激 抗氧化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全粉加工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喜山 王玺 +4 位作者 苑鹏 于有强 韩晓峰 夏凯 段盛林 《现代食品》 2020年第24期11-15,共5页
马铃薯全粉作为主要的马铃薯深加工产品之一,是优质的马铃薯食品加工原料。我国马铃薯全粉加工产业起步比较晚,近些年来,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启动和国家马铃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马铃薯全粉的开发和应用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 马铃薯全粉作为主要的马铃薯深加工产品之一,是优质的马铃薯食品加工原料。我国马铃薯全粉加工产业起步比较晚,近些年来,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启动和国家马铃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马铃薯全粉的开发和应用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马铃薯全粉的加工工艺和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能够为马铃薯全粉的加工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全粉 加工工艺 主食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类器官应用于营养素吸收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彭雅萱 段盛林 +5 位作者 杨宗玲 刘义凤 李海枝 潘聪 于有强 夏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405-411,共7页
肠道不仅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和内分泌器官。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状况是决定其高效利用的重要因素。构建适宜的体外肠道模型对明确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部位、吸收效率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类器官由... 肠道不仅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和内分泌器官。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状况是决定其高效利用的重要因素。构建适宜的体外肠道模型对明确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部位、吸收效率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类器官由于可高度模拟目标组织或器官的遗传特性和表观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肠类器官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肠类器官在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肠类器官 营养素 吸收 肠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