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氨酸蛋白酶编码基因prtP对副干酪乳杆菌黏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昭 于小番 +4 位作者 张宇 陈忠琴 龚威龙 许慧卿 崔桂友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3-689,共7页
为探讨丝氨酸蛋白酶编码基因prtP对副干酪乳杆菌黏附特性的影响,利用λRed重组系统敲除副干酪乳杆菌的prtP基因,构建副干酪乳杆菌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比较突变株与亲本株的表面结构、黏附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生... 为探讨丝氨酸蛋白酶编码基因prtP对副干酪乳杆菌黏附特性的影响,利用λRed重组系统敲除副干酪乳杆菌的prtP基因,构建副干酪乳杆菌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比较突变株与亲本株的表面结构、黏附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prtP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生长速度变慢,疏水性和自聚合性明显下降,抑菌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体外对细胞的黏附性显著降低。可见,prtP基因对副干酪乳杆菌的黏附特性十分重要,该基因缺失将改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prtP基因 基因敲除 生物学特性 黏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方式及中心温度对黄颡鱼基础营养成分及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于小番 夏超 +4 位作者 许慧卿 田颖 王莺莺 李小函 叶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23,共4页
蒸、烤、微波是中国家庭烹饪中常用的加热方式。试验通过测定不同加工方式及中心温度下黄颡鱼的基础营养成分、质构、GC-MS,反映不同加工方式在不同中心温度下黄颡鱼基础营养成分以及风味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蒸对于黄颡鱼凝胶的... 蒸、烤、微波是中国家庭烹饪中常用的加热方式。试验通过测定不同加工方式及中心温度下黄颡鱼的基础营养成分、质构、GC-MS,反映不同加工方式在不同中心温度下黄颡鱼基础营养成分以及风味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蒸对于黄颡鱼凝胶的基础营养物质的影响更为温和;烤制且中心温度达到80℃的凝胶脆度最好;微波能产生更多种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且消化性更好;不同加工方式、中心温度对黄颡鱼的基础营养成分及风味产生一定影响。该试验结果为选择适合黄颡鱼凝胶的烹调方式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加工方式 中心温度 基础营养成分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乳杆菌表面疏水性及凝聚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于小番 陈忠琴 +3 位作者 党欣桐 过叶青 蒋萌 许慧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2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表面疏水性以及凝聚性。[方法]采用MATH法测定3株乳杆菌的表面疏水率,自凝聚试验测定菌株的自凝聚率,共凝聚试验测定3株乳杆菌与致病菌的共凝聚率。[结果]3个菌株的涡旋时间与表面疏...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表面疏水性以及凝聚性。[方法]采用MATH法测定3株乳杆菌的表面疏水率,自凝聚试验测定菌株的自凝聚率,共凝聚试验测定3株乳杆菌与致病菌的共凝聚率。[结果]3个菌株的涡旋时间与表面疏水性呈负相关,静置时间与自凝聚作用呈正相关,且凝聚作用与致病菌的粘附和菌体自身特性有关。[结论]3株乳杆菌在肠道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凝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干酪乳杆菌 植物乳杆菌 疏水性 凝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方式对米根霉菌Rho18清除呕吐毒素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于小番 张琛 +2 位作者 许慧卿 丁香丽 袁亚明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9-73,146,共6页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测定不同方式处理的米根霉菌Rho 18对小麦粉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清除效果,探讨米根霉菌对DON的清除能力。结果显示,米根霉菌Rho 18对小麦粉中DON的清除...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测定不同方式处理的米根霉菌Rho 18对小麦粉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清除效果,探讨米根霉菌对DON的清除能力。结果显示,米根霉菌Rho 18对小麦粉中DON的清除率均随浓度增高及孵育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各高浓度处理组孵育10 h后与其他处理组均存在显著差异,高浓度的细胞壁悬液与小麦粉孵育10 h条件下对DON的清除效果最好(51.62%)。不同方式处理的米根霉菌Rho 18与DON作用后产生3种相对分子质量在277,279,281左右的新物质。结果表明,不同方式处理的米根霉菌Rho 18对DON均有一定清除作用,且作用效果与浓度和孵育时间相关,其清除机制主要为生物酶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根霉菌 呕吐毒素 菌体成分 清除作用 小麦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烹饪方式对黄颡鱼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夏超 于小番 +4 位作者 崔丹丹 王慧敏 李小函 田颖 许慧卿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6-100,107,共6页
为探究不同烹饪方式和程度下黄颡鱼品质特性的差异,试验以生鱼肉作为对照,研究了水煮、油炸和微波3种烹饪方式对黄颡鱼基础营养物质、质构及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颡鱼品质特性在不同烹饪方式下有显著差异。水煮处理对营... 为探究不同烹饪方式和程度下黄颡鱼品质特性的差异,试验以生鱼肉作为对照,研究了水煮、油炸和微波3种烹饪方式对黄颡鱼基础营养物质、质构及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颡鱼品质特性在不同烹饪方式下有显著差异。水煮处理对营养物质的影响最小;油炸和微波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灰分、蛋白质和脂肪的百分含量。3种烹饪方式均使鱼肉的硬度、粘附性、弹性和咀嚼性上升,胶黏性下降,其中水煮处理的鱼肉硬度和咀嚼性较低。水煮、油炸和微波处理的鱼肉中分别检出挥发性成分27,32,30种,微波处理主要挥发性成分的醛类和醇类总量达73.71%。综合来看,3种烹饪方式中微波处理的黄颡鱼肉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烹饪方式 营养物质 质构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烹调方式对明虾的营养品质及质构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袁亚明 荀瑞珑 +3 位作者 于小番 沈鑫 周环 许慧卿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52,共5页
运用蒸制和焙烤两种方式熟制明虾肉,并分析其基础营养成分、质构特性、蛋白质降解情况及其二级结构差异。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同生肉组相比水分减少,粗蛋白、灰分和粗脂肪相对含量增加,其中焙烤处理组变化更明显;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明虾... 运用蒸制和焙烤两种方式熟制明虾肉,并分析其基础营养成分、质构特性、蛋白质降解情况及其二级结构差异。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同生肉组相比水分减少,粗蛋白、灰分和粗脂肪相对含量增加,其中焙烤处理组变化更明显;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明虾肉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拉曼光谱分析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结果显示,随着烹调时间延长,两种烹调方式下虾肉蛋白中α-螺旋和β-转角含量均不断下降,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均不断上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虾肉蛋白中α-螺旋含量显著影响虾肉的营养与质构品质。因此,焙烤比蒸制对明虾的品质及蛋白二级结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调方式 明虾 营养成分 质构 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烹调热处理方式对刀额新对虾品质特性及基础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兰 夏超 +2 位作者 温平平 于小番 许慧卿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32,共6页
为深入了解烹调热处理方式对刀额新对虾品质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以生虾肉为对照,研究了蒸、烤、微波3种热处理方式下,虾肉达到不同中心温度时肌原纤维蛋白提取率、菌落总数、感官评价、基础营养成分、pH值及色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为深入了解烹调热处理方式对刀额新对虾品质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以生虾肉为对照,研究了蒸、烤、微波3种热处理方式下,虾肉达到不同中心温度时肌原纤维蛋白提取率、菌落总数、感官评价、基础营养成分、pH值及色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3种热处理方式及不同热处理温度对刀额新对虾品质特性及基础营养成分影响较为显著。3种热处理方式下,当中心温度分别达到70℃为较优热处理中心温度;蒸制处理对营养物质的影响最小,烤制和微波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蛋白质、脂肪及灰分相对含量;与生肉相比,热处理后的虾肉pH值均增大且亮度变化相对稳定。综上所述,蒸制处理的刀额新对虾品质较好,3种烹调热处理方式的最适中心温度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额新对虾 热处理方式 基础营养成分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制品中杂环胺检测与抑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温平平 夏超 +1 位作者 于小番 许慧卿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2-195,200,共5页
杂环胺是肉制品加热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强致癌、致突变能力的杂环化合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杂环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简要介绍了杂环胺的分类、形成机理,并重点综述了常见杂环胺的检测方法及其抑制机... 杂环胺是肉制品加热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强致癌、致突变能力的杂环化合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杂环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简要介绍了杂环胺的分类、形成机理,并重点综述了常见杂环胺的检测方法及其抑制机理,目的是为杂环胺的相关研究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制品 杂环胺 抑制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 16-1对小麦粉中呕吐毒素的脱毒机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琛 许慧卿 +4 位作者 崔桂友 丁香丽 胡舰 李波 于小番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4,共7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ass spectrometry,HPLC-MS)检测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 16-1各细胞成分对小麦粉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清除效果及降解产物,探讨纳豆芽孢杆菌清除呕吐毒素的效果...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ass spectrometry,HPLC-MS)检测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 16-1各细胞成分对小麦粉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清除效果及降解产物,探讨纳豆芽孢杆菌清除呕吐毒素的效果及降解机制。结果显示,培养5h后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发酵上清液、全菌裂解液、粗提酶液以及细胞壁悬浮液,对DON清除率均在53%以上,其中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高浓度细胞壁悬浮液处理对DON清除率高达62.85%;培养10h后不同菌体成分对DON的清除率在57%以上,其中不同浓度发酵上清液、菌体裂解液以及细胞壁悬浮液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除细胞壁处理组外,其他各组均可将DON降解为分子质量较小的物质。结果表明,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 16-1各细胞成分对DON均有清除作用,且这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与细胞成分的浓度及作用时间有关;各细胞成分对DON的清除机制主要是生物降解作用,细胞壁可能是通过生物吸附作用来清除D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芽孢杆菌 呕吐毒素 脱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