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执行主编致读者
1
作者 于兴河(执行主编)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7-928,共2页
储层沉积学是沉积学和油气储层地质学相结合形成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沉积学理论和相分析的方法与手段,并结合当前先进的地球物理与建模技术,如分频、反演以及相控建模等,对油气储集层空间特性(即储层构型在三度空... 储层沉积学是沉积学和油气储层地质学相结合形成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沉积学理论和相分析的方法与手段,并结合当前先进的地球物理与建模技术,如分频、反演以及相控建模等,对油气储集层空间特性(即储层构型在三度空间的变化规律——各向异性)和物理特性(即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性的不均一性——非均质性)的成因机制与展布规律进行描述、表征、解释及其预测,以提高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效果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数十年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实践表明: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已探明和投入开发的油气储量92%赋存于陆源碎屑岩储集层中;它们均具有厚薄交互、相变快的地质特点,也是中国难动用储量的主体。湖泊环境(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滩坝相)和冲积环境(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的碎屑岩储集层又分别占中国总开发储量的43%和49%,几乎各占一半,其中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集层是石油资源的主要载体,分别占总开发储量的426%和300%,两者加在一起超过总量的2/3。然而,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向高精度与高要求的方向发展,当前该学科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储集层空间特性方面,国内外学者更注重综合构造背景与沉积作用的关系(尤其是地形坡度对沉积作用的控制)、海(湖)平面变化、气候影响以及沉积作用与各种营力对砂体空间分布的控制的综合成因解释。对于中国陆相沉积而言,不同类型盆地、同一盆地不同区带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各沉积类型与分布规律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探讨不同沉积成因储集层的空间与物理特性的成因与表征方法。随着海外区块研究的深入,中国碎屑岩沉积学的新理论在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应用,其中既有对层序和沉积体关系的思考,也不乏对沉积成因与储层表征的研究。因此,本专辑以“碎屑岩油气储层表征”为主题,以典型的油气田为例,将生产实际和成因理论相结合,展示了碎屑岩储层表征相关领域的多个国内外成功案例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沉积盆地 油气勘探开发 油气储集层 储层沉积学 陆相碎屑岩 碎屑岩储集层 油气田勘探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