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粮食巨头
- 1
-
-
作者
丹.摩根
宗瑞玉
-
出处
《国际贸易》
1982年第12期48-51,共4页
-
文摘
三十年代的美国粮食市场死水一潭,这对弗利堡和路易—达孚来说自然是大失所望。于是他们开始从北非和伊朗进口大麦,从罗马尼亚进口小麦和玉米,从阿根廷进口亚麻籽。战争虽然造成诸多困难,但也为粮食贸易开拓了新的前景。粮食极易变质,买方为形势所迫没有时间寻求更多竞争性的报价,利润率也就达到了非同寻常的水平。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耽于逸乐。在所有粮商中,只有乔治·安德烈在瑞士人典型的俭朴生活掩护下,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的财富。儒尔·弗利堡在巴黎市内已经有一栋公馆,又在郊区买了一所大花园洋房,
-
关键词
粮食市场
粮食贸易
小麦贸易
三十年代
美国人
进口小麦
阿根廷
美国政府
玉米
加拿大
-
分类号
F74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粮食巨头(二)
- 2
-
-
作者
丹.摩根
宗瑞玉
-
出处
《国际贸易》
1982年第10期47-49,共3页
-
文摘
1929年前的国际粮食贸易二十世纪初,要成为一个国际规模的粮商,无需大量资本,不必拥有特殊的设施和装备,甚至不用雇大批职员。只要有一笔用以支付分期付款和仓储费的殷实借款,一部电话机,一些客户关系和足够的商业手腕,也就行了。但一个成功的粮商,首先是靠他的魅力、本能,运气和胆略,也靠他的事业心;他要兼具一个赌徒和一个好推销员的本领。
-
关键词
粮食贸易
小麦
罗马尼亚
弗利
阿根廷
客户关系
粮商
管理公司
二十世纪初
英国政府
-
分类号
F74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粮食巨头
- 3
-
-
作者
丹.摩根
宗瑞玉
-
出处
《国际贸易》
1982年第11期51-53,共3页
-
文摘
(三) 粮食贸易直至1929年10月在粮商们践踏下垮下来以后,再也没有恢复到以前那个样子了。事情是从纽约交易所里著名的“黑色星期四”开始的。小麦期货在两个小时内下跌了十分之一;可是到了夏天,交易所里又刮起了一阵狂风暴雨,随着投机商越来越多地向期货市场投资,粮价又盘旋上升了。麦价超出了世界需求的可能性,粮食公司除按这种人为提高的价格进行收购以继续供应其欧洲客户外,别无他法。事后,商人们还得履行合同,按危机前高得可笑的价格收下亿万蒲式耳的小麦。交易所里一片悲切的气氛。天天有人宣布破产。许多本身资金不足的小商号销声匿迹了。1929年的危机无疑促成了粮食贸易集中到少数几家富裕的、经济上强大的商行手里,它们是“黑色星期四”的幸存者。
-
关键词
粮食贸易
小麦
交易所
三十年代
玉米
蒲式耳
价格
贸易集中
危机
盘旋上升
-
分类号
F74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粮食巨头
- 4
-
-
作者
丹.摩根
宗瑞玉
-
出处
《国际贸易》
1982年第9期48-50,共3页
-
文摘
粮食在国际贸易中一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世界粮食贸易额为401.86亿美元,1981年贸易量达21.400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由于种种原因从粮食自给国变为粮食进口国,而美国则一直是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粮食巨头》一书的作者把粮食说成比石油更为强大的政治“武器”,虽不无夸张之处,但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粮食被作为一种“武器”来使用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象石油业的“七姐妹”一样,粮食五巨头(卡吉尔公司、大陆公司、安德烈公司、达孚公司和合义公司)已牢牢地控制着国际粮食贸易,而这五家公司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同美国农业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些公司是怎样发迹的?它们有什么经营特点?美国是怎样使用粮食武器的?苏联大量进口粮食对国际粮食贸易有什么影响?对美国的经济又有什么关系?粮食五巨头在美苏粮食贸易中扮演什么角色?《粮食巨头》作者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饶有趣味的答案。读者则可以从中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侧面和国际粮食业中的某些内幕。《粮食巨头》于1979年由纽约海盗出版社出版,1980年由法国玛丽—海伦娜·杜马译成法文,由法国法亚尔出版社出版。本刊自本期起将摘登根据该书法文版译出的一些章节,以飨读者。
-
关键词
粮食进口
粮食贸易
进口粮食
进口小麦
巨头
大公司
十九世纪
美国人
家族
苏联
-
分类号
F74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