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9
1
作者 马有志 徐琼芳 +9 位作者 辛志勇 陈孝 徐惠君 林志珊 张增艳 杜丽璞 李连城 富田因则 中田 安室喜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3-436,共4页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中4与远中5的遗传组成有明显差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抗黄矮病小麦种质F940418、T103均为抗病易位系,易位片段位于小麦染色体的端部,且为小片段易位。应用RAPD技术筛选出与来自L_1(抗黄矮病异附加系的抗黄矮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AB-01_(1500),为抗黄矮病育种提供了可靠的选择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小麦 黄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湿条件下大豆不定根的发生及其生理作用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马启林 雷慰慈 +2 位作者 山口武视 中田 李阳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5,共7页
大豆是实行水旱轮作的重要作物之一,在缺乏良好排水条件的水田中实行水旱轮作时,长期涝渍所致的伤害成为大豆生长不良及产量低的重要原因。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在大豆生育初期进行过湿处理,调查培土或无培土条件下不定根的发生情况,揭示... 大豆是实行水旱轮作的重要作物之一,在缺乏良好排水条件的水田中实行水旱轮作时,长期涝渍所致的伤害成为大豆生长不良及产量低的重要原因。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在大豆生育初期进行过湿处理,调查培土或无培土条件下不定根的发生情况,揭示不定根对伤流速度,氮素的吸收运转等的影响,讨论了不定根与大豆耐湿性的关系。淹水条件下培土对不定根及根瘤的发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淹水条件下发生的不定根的量占总根重的43.1%,这些不定根提供了81.4%的伤流速度。不定根的呼吸速度为2.61mgCO2g-1h-1,是初生根的近3倍。淹水导致全叶位叶片的叶色变淡,不定根的发生改变了伤流液中不同形态氮素的组成和全氮含量,可使下位叶的叶色维持较高水平。淹水条件下大豆的冠根比比对照小。不定根取代了受涝渍伤害而失去功能的初生根的作用,积极地进行养分和水的吸收,确保了涝渍逆境下物质生产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涝渍逆境 不定根 氮的同化吸收 伤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轮作大豆的营养生长与根系活力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启林 雷慰慈 +2 位作者 山口武视 中田 李阳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0,共5页
大豆是实行水旱轮作制度的重要作物之一,水田的排水不良是导致轮作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水旱轮作大豆幼苗进行过湿处理,分析了不同大豆品种的营养生长特性与根系生理活性的关系。轮作大豆在过湿条件下,所有品种的生育都受到抑制,... 大豆是实行水旱轮作制度的重要作物之一,水田的排水不良是导致轮作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水旱轮作大豆幼苗进行过湿处理,分析了不同大豆品种的营养生长特性与根系生理活性的关系。轮作大豆在过湿条件下,所有品种的生育都受到抑制,干物质生产受抑制程度存在着品种间的差异。营养生长诸性状中,伤流速度受过湿处理影响最大,处理区的伤流速度仅为对照区的64.2%。过湿处理导致伤流液中氮含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伤流中的氮含量与叶片氮素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过湿条件下叶片氮含量的减少是由于根的氮素吸收能力的低下所致。遭遇过湿逆境时的植株个体大小与维持物质生产关系密切。过湿处理期间及其后的干物质增加量的大小与以伤流速度为代表的根系活力密切相关,说明从田间管理技术上提高大豆的根系活力以维持水旱轮作大豆的干物质生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水旱轮作 涝渍 营养生长性状 根系活力 氮吸收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5”的外源染色体的鉴定 被引量:9
4
作者 马有志 徐琼芳 +4 位作者 辛志勇 富田因则 中田 安室喜正 福井希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9-138,T001,共11页
应用染色体分带(C-带)-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2n=42,E_1E_1E_2E_2XX)部分双二倍体“中5”(2n=56)的外源染色体进行了鉴定分析。染色体分带结果表明:“中5”的7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不显带或显示... 应用染色体分带(C-带)-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2n=42,E_1E_1E_2E_2XX)部分双二倍体“中5”(2n=56)的外源染色体进行了鉴定分析。染色体分带结果表明:“中5”的7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不显带或显示出与受体小麦亲本染色体相似的带型,单靠带型很难准确地鉴定出这7对外源染色体。分带处理后进行分子原位杂交鉴定出“中5”的7对外源染色体,并发现其中一对染色体发生了罗伯逊氏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表明染色体分带技术与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染色体的鉴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草 小麦 二倍体 染色体分带 分子原位杂交
全文增补中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野生扁蓿豆种子贮藏蛋白质的变异 被引量:17
5
作者 额尔敦嘎日迪 中田昇 李造哲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52-55,共4页
扁蓿豆是异花授粉的多年生二倍体植物,分布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内蒙古5个地区的20个居群的种子贮藏蛋白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蛋白质分子量介于140kDa^13kDa之间,共在36个点位出... 扁蓿豆是异花授粉的多年生二倍体植物,分布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内蒙古5个地区的20个居群的种子贮藏蛋白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蛋白质分子量介于140kDa^13kDa之间,共在36个点位出现了蛋白质带。分子量为41kDa、31kDa及13kDa点位的3条带在供试材料中全部出现。另外,第1和第17点位带表现频度比较低。对20个居群蛋白质带信息进行相异性平均聚类分析,共聚为六类:聚类Ⅰ包括赤峰市2个居群和锡林郭勒盟1个居群;聚类Ⅱ包括赤峰市1个居群、锡林郭勒盟2个居群和乌兰察布市2个居群;聚类Ⅲ包括通辽市1个居群、赤峰市2个居群、锡林郭勒盟2个居群和呼和浩特市1个居群;聚类Ⅳ包括呼和浩特市1个居群和乌兰察布市2个居群;聚类Ⅴ包括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各1个居群;聚类Ⅵ只有锡林郭勒盟1个居群。据此推测,扁蓿豆是蛋白质多样性的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蓿豆 种子贮藏蛋白质 干旱地区Ⅰ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野生扁蓿豆形态特征多变量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额尔敦嘎日迪 中田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87-90,共4页
对内蒙古中东部5个地区野生扁蓿豆20个居群的形态特征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聚类分析获得了6个聚类群,各居群在地域间无明显差异,但类群Ⅰ以锡林郭勒盟地区的4个居群为主,类群Ⅵ仅由锡林郭勒盟的1个居群组成,具有一定的... 对内蒙古中东部5个地区野生扁蓿豆20个居群的形态特征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聚类分析获得了6个聚类群,各居群在地域间无明显差异,但类群Ⅰ以锡林郭勒盟地区的4个居群为主,类群Ⅵ仅由锡林郭勒盟的1个居群组成,具有一定的类似性。然而,赤峰市的6个居群和呼和浩特市的3个居群聚类到了3个类群中;乌兰察布市的5个居群也聚类到了3个类群中。20个居群中的12个居群在主成分分析中成为一个大的集团,包括了除通辽市居群以外的其它4个地区的居群,表明内蒙古中东部5个地区的居群除通辽市以外其它4个地区的居群在地区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锡林郭勒盟的1个居群在形态上表现为茎柔软且灰褐色,小叶细长且线形,与其它类群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因而这1居群被单独聚为一类,这也证明了此居群和其它居群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扁蓿豆 形态特征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蓿豆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额尔敦嘎日迪 中田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103-105,共3页
通过4年的种植观察发现,种植第1年扁蓿豆和苜蓿生长都较缓慢,扁蓿豆的越冬率在1~4年内随着生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而苜蓿的越冬率比扁蓿豆稍低。返青都在4月末,从返青到成熟期的生育天数扁蓿豆为120d,苜蓿为103d。生活第2年的扁蓿豆草层... 通过4年的种植观察发现,种植第1年扁蓿豆和苜蓿生长都较缓慢,扁蓿豆的越冬率在1~4年内随着生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而苜蓿的越冬率比扁蓿豆稍低。返青都在4月末,从返青到成熟期的生育天数扁蓿豆为120d,苜蓿为103d。生活第2年的扁蓿豆草层最大鲜量出现在30~40cm处,其中叶量占52.4%;生活第2年和生活第3年的苜蓿草层结构最大鲜量都出现在40~50cm处,分别为50.6g和55.2g,比扁蓿豆分别少了12.4g和7.2g。种子产量第3年最高,扁蓿豆为188.4kg/hm2,苜蓿为211.95kg/hm2。扁蓿豆的生育期较长,第1年为150d,第2年为125d,第3年为120d;而生活第2年的苜蓿生育期为120d,第3、4年都为10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生长发育 物候期 扁蓿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野生扁蓿豆种子硬实性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6
8
作者 额尔敦嘎日迪 中田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1-5,共5页
扁蓿豆是抗逆性极强的优良牧草,但其种子发芽率低,具有65 %~75 %的硬实。在恒温25℃时发芽率较高,在变温20 ~30℃时发芽率最高,若温度超过30℃或低于15℃时发芽被抑制,但短时间高温处理有利于促进发芽。采用机械或浓硫酸处理,发芽率... 扁蓿豆是抗逆性极强的优良牧草,但其种子发芽率低,具有65 %~75 %的硬实。在恒温25℃时发芽率较高,在变温20 ~30℃时发芽率最高,若温度超过30℃或低于15℃时发芽被抑制,但短时间高温处理有利于促进发芽。采用机械或浓硫酸处理,发芽率分别比对照高40.6 %和45.6 %。野生种子的硬实率与采集地气温,特别是与7月份温度有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不同产地的种子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以赤峰市北部采到的居群硬实率最高,比呼和浩特市采集的居群高9 %。随着储藏年限的推移,种子的硬实率不断下降,发芽率增加,储藏3.5年的种子发芽率达到了67.0 %,表明扁蓿豆种子采集后通过室温储藏可以达到提高发芽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发芽率 种子硬实性 扁蓿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