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分子肝素钙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丛光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6期124-124,共1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法 6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Q12h腹壁皮下注射连用5~7d,治疗前...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法 6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Q12h腹壁皮下注射连用5~7d,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观察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减低,但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而言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方面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能帮助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且整个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进展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谭守文 丛光燕 +4 位作者 陈然 严兴亚 李凤 吕鸿燕 张勇 《安徽医学》 2012年第10期1336-1337,共2页
目的总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针配合尿激酶对经定位CT片定位的颅内血肿进行穿刺清除治疗,术后配合尿激酶反复抽吸引流,逐渐液化血肿以达到清除血肿目的,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 目的总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针配合尿激酶对经定位CT片定位的颅内血肿进行穿刺清除治疗,术后配合尿激酶反复抽吸引流,逐渐液化血肿以达到清除血肿目的,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愈好转率83.7%,病死率3.7%。结论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显著,病死率、致残率较低,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适合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然 丛光燕 +3 位作者 严兴亚 李凤 徐炽天 赵启媛 《安徽医学》 2014年第10期1398-1400,共3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1例,选择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后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数据。结果...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1例,选择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后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次日空腹血糖、空腹TC、TG、LDL-c、颈动脉狭窄、心电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血压急剧下降、空腹高血糖、颈动脉狭窄等指标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病理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发生脑卒中后的早期急剧降压、高血糖、颈动脉斑块及狭窄、高血脂等构成了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性 进展性 脑卒中 缺血性 非进展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联合rt-PA静脉溶栓对大面积脑梗死神经功能及hs-CRP、Lp-PLA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丛光燕 张勇 严兴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8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大面积脑梗死神经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7月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接诊的80例大面积...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大面积脑梗死神经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7月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接诊的8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血清hs-CRP、Lp-PLA2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及血清hs-CRP、Lp-PLA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NIHSS、mRS评分及血清hs-CRP、Lp-PLA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血栓清除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机械取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神经功能 超敏C反应蛋白 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