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万绍媛
刘现波
+2 位作者
才硕
时红
程婕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8,共12页
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区试验,设置手工栽插、机械插秧、抛秧、直播4种种植方式与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对比不同处理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较淹水灌溉显...
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区试验,设置手工栽插、机械插秧、抛秧、直播4种种植方式与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对比不同处理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较淹水灌溉显著(P<0.05)降低了早稻和晚稻的耗水量,产量增加0.79%~2.94%,在相同灌溉方式下,各种植方式相比均以直播的产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条件下早、晚稻的碾磨品质要优于淹水灌溉。在相同灌溉方式下,直播早稻、晚稻的整精米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总的来看,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能够增加早、晚稻的产量,减少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的产量降低,晚稻的品质下降。综合比较,手工栽插并配合间歇灌溉的双季稻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优质的栽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灌溉方式
种植方式
产量
稻米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水生植物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陈昱
时红
+3 位作者
才硕
姜成名
万绍媛
程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61-64,共4页
[目的]筛选适用于养猪废水的人工湿地优势物种。[方法]选取鸢尾、美人蕉、水芹、梭鱼草4种水生植物,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监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浓度的影响,分析4种...
[目的]筛选适用于养猪废水的人工湿地优势物种。[方法]选取鸢尾、美人蕉、水芹、梭鱼草4种水生植物,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监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浓度的影响,分析4种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迟,人工湿地中废水中COD、TN、TP和NH_(4)^(+)-N的浓度逐渐下降,净化效果越好。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时,鸢尾对COD和NH_(4)^(+)-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1.80%和68.35%;梭鱼草对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0.92%和81.53%。[结论]人工湿地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以种植鸢尾和梭鱼草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生植物
养猪废水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应用效果初探
被引量:
2
3
作者
钱银飞
谢江
+4 位作者
才硕
徐涛
万绍媛
邓海龙
彭春瑞
《作物研究》
2023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为了明确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效果,于2017—2020年连续4年8季在江西双季稻田开展了智能灌溉系统灌溉和常规有水层灌溉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
为了明确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效果,于2017—2020年连续4年8季在江西双季稻田开展了智能灌溉系统灌溉和常规有水层灌溉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变量结合双季稻需水规律制定的灌溉规则进行精准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智能灌溉系统提高了双季稻产量6.4%~14.3%;并小幅改善了稻米品质,尤其是外观品质,减少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同时还能降低灌水量14.1%~90.8%,降低排水量56.1%~10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07~0.59 kg/m^(3),减少径流水中总氮排放47.3%~100%,减少径流水中总磷排放44.5%~100%。综合分析,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值得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智能灌溉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3
4
作者
刘现波
万岚
+5 位作者
时红
才硕
王廷金
王海媛
万绍媛
程婕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50,共16页
【目的】探究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手工栽插(HT)、机械插秧(MT)、抛秧(ST)、直播(DS)四种种植方式,淹...
【目的】探究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手工栽插(HT)、机械插秧(MT)、抛秧(ST)、直播(DS)四种种植方式,淹水灌溉(FI)和间歇灌溉(II)两种灌溉方式,分析不同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秧田期、本田期NH3挥发及N2O排放的影响,提出NH3挥发和N2O排放的主要时期。【结果】结果表明:(1)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下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HT最高,DS最低。(2)同一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下N2O排放量较淹水灌溉增加约7.9%~16.4%,同一灌溉方式下,早稻N2O损失量大小为DS>MT>HT>ST,晚稻为DS>HT>MT>ST,早、晚稻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成熟期,3个生育阶段N2O损失量占比超过70%,而育秧期MT、ST占比不到1.5%,HT为6.4%。(3)同一种植方式下,早、晚稻NH3挥发损失量淹水灌溉比间歇灌溉增加了3.0%~30.8%,同一灌溉方式下,DS相比移栽稻显著增加NH3挥发(P<0.05),HT、MT、ST之间无显著差异,NH3挥发峰值均在施肥后3 d内出现,且主要发生在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3个时期,其NH3挥发损失量之和占整个生育期NH3挥发损失量80%以上,育秧期MT、ST占比不到2%,HT达4.2%。【结论】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方式会提高双季稻产量和N2O排放,但会降低NH3挥发,从早、晚稻生育阶段来看,N2O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和后期,NH3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前中期,且育秧期NH3挥发和N2O排放占比较低,DS在显著降低产量的同时带来了更高的N2O排放和NH3挥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种植方式
灌溉方式
N2O排放
NH3挥发
水资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万绍媛
刘现波
才硕
时红
程婕
机构
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8,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0377)
南昌航空大学重点科研基地开放基金(EL202280080)
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CKWV2016400/KY)。
文摘
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区试验,设置手工栽插、机械插秧、抛秧、直播4种种植方式与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对比不同处理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较淹水灌溉显著(P<0.05)降低了早稻和晚稻的耗水量,产量增加0.79%~2.94%,在相同灌溉方式下,各种植方式相比均以直播的产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条件下早、晚稻的碾磨品质要优于淹水灌溉。在相同灌溉方式下,直播早稻、晚稻的整精米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总的来看,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能够增加早、晚稻的产量,减少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的产量降低,晚稻的品质下降。综合比较,手工栽插并配合间歇灌溉的双季稻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优质的栽培效果。
关键词
双季稻
灌溉方式
种植方式
产量
稻米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Keywords
double-cropping rice
irrigation method
planting method
yield
rice quality
water use efficiency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水生植物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陈昱
时红
才硕
姜成名
万绍媛
程婕
机构
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江西省高效节水与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61-64,共4页
基金
江西省水利厅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201820TG06,201921TGKT06,202123TGKT05)。
文摘
[目的]筛选适用于养猪废水的人工湿地优势物种。[方法]选取鸢尾、美人蕉、水芹、梭鱼草4种水生植物,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监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浓度的影响,分析4种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迟,人工湿地中废水中COD、TN、TP和NH_(4)^(+)-N的浓度逐渐下降,净化效果越好。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时,鸢尾对COD和NH_(4)^(+)-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1.80%和68.35%;梭鱼草对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0.92%和81.53%。[结论]人工湿地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以种植鸢尾和梭鱼草较佳。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生植物
养猪废水
净化效果
Keywords
Constructed wetland
Aquatic plant
Swine wastewater
Purification effect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应用效果初探
被引量:
2
3
作者
钱银飞
谢江
才硕
徐涛
万绍媛
邓海龙
彭春瑞
机构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出处
《作物研究》
2023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基金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专项(JXSNKYJCRC20221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801101,2018YFD0800503)。
文摘
为了明确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效果,于2017—2020年连续4年8季在江西双季稻田开展了智能灌溉系统灌溉和常规有水层灌溉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变量结合双季稻需水规律制定的灌溉规则进行精准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智能灌溉系统提高了双季稻产量6.4%~14.3%;并小幅改善了稻米品质,尤其是外观品质,减少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同时还能降低灌水量14.1%~90.8%,降低排水量56.1%~10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07~0.59 kg/m^(3),减少径流水中总氮排放47.3%~100%,减少径流水中总磷排放44.5%~100%。综合分析,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值得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双季稻
智能灌溉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Keywords
double cropping rice
intelligent irrigation system
yield
quality
water use efficiency
分类号
S277.9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S511.07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3
4
作者
刘现波
万岚
时红
才硕
王廷金
王海媛
万绍媛
程婕
机构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南昌县赣抚平原水资源保护中心
出处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50,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377)
江西水利科技项目(KT201430,202123BZKT04,202123BZKT05)
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CKWV2016400/KY)。
文摘
【目的】探究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手工栽插(HT)、机械插秧(MT)、抛秧(ST)、直播(DS)四种种植方式,淹水灌溉(FI)和间歇灌溉(II)两种灌溉方式,分析不同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秧田期、本田期NH3挥发及N2O排放的影响,提出NH3挥发和N2O排放的主要时期。【结果】结果表明:(1)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下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HT最高,DS最低。(2)同一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下N2O排放量较淹水灌溉增加约7.9%~16.4%,同一灌溉方式下,早稻N2O损失量大小为DS>MT>HT>ST,晚稻为DS>HT>MT>ST,早、晚稻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成熟期,3个生育阶段N2O损失量占比超过70%,而育秧期MT、ST占比不到1.5%,HT为6.4%。(3)同一种植方式下,早、晚稻NH3挥发损失量淹水灌溉比间歇灌溉增加了3.0%~30.8%,同一灌溉方式下,DS相比移栽稻显著增加NH3挥发(P<0.05),HT、MT、ST之间无显著差异,NH3挥发峰值均在施肥后3 d内出现,且主要发生在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3个时期,其NH3挥发损失量之和占整个生育期NH3挥发损失量80%以上,育秧期MT、ST占比不到2%,HT达4.2%。【结论】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方式会提高双季稻产量和N2O排放,但会降低NH3挥发,从早、晚稻生育阶段来看,N2O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和后期,NH3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前中期,且育秧期NH3挥发和N2O排放占比较低,DS在显著降低产量的同时带来了更高的N2O排放和NH3挥发。
关键词
双季稻
种植方式
灌溉方式
N2O排放
NH3挥发
水资源
影响因素
Keywords
double-cropping rice
planting methods
irrigation methods
N 2O emissions
NH 3 volatilizes
water resources
influence factor
分类号
S27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万绍媛
刘现波
才硕
时红
程婕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水生植物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研究
陈昱
时红
才硕
姜成名
万绍媛
程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应用效果初探
钱银飞
谢江
才硕
徐涛
万绍媛
邓海龙
彭春瑞
《作物研究》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
刘现波
万岚
时红
才硕
王廷金
王海媛
万绍媛
程婕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