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西南缘的历史近源风成堆积的粒度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昕梅 张智 +3 位作者 凌超豪 贾玉连 万志巍 王野乔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7,共9页
在鄱阳湖西南缘,风成砂质堆积的下风向,有厚层黄棕壤发育,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光释光法)年代显示,为末次冰期风沙和风尘堆积。在厚田—打鼓岭断面,对沙山到黄棕壤的沉积物粒度并结合地貌学进行分析,发现:沿现代冬季... 在鄱阳湖西南缘,风成砂质堆积的下风向,有厚层黄棕壤发育,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光释光法)年代显示,为末次冰期风沙和风尘堆积。在厚田—打鼓岭断面,对沙山到黄棕壤的沉积物粒度并结合地貌学进行分析,发现:沿现代冬季风方向(NE 30°)自东北向西南,地表沉积相为沙—沙黄土—粘黄土逐渐过渡,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表现出从北而南的系统性变化,显示搬运动力和物源均单一且稳定;粒度参数与物源地的距离,服从对数函数分异模式,在约20 km范围之内,变化最剧烈,之后渐趋平稳,20 km是碎屑分选的特征距离。研究结果给出了鄱阳湖西南存在风沙—风尘堆积体系的证据,并揭示了近源风成堆积沉积指标的变化规律,可为粉尘堆积的物源示踪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源风沙—风尘堆积 黄棕壤 粒度 系统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