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含量金属对污泥生物炭磷形态与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蒋佳佳 万俊力 +3 位作者 方鑫 张子怡 聂小保 孙士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26-5034,共9页
将市政污泥经高含量金属强化预处理后低温热解制备成不同生物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表征分析方法探讨了高含量金属和热解温度对污泥生物炭磷形态及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生物炭的磷释放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降低,内源磷于350℃大... 将市政污泥经高含量金属强化预处理后低温热解制备成不同生物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表征分析方法探讨了高含量金属和热解温度对污泥生物炭磷形态及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生物炭的磷释放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降低,内源磷于350℃大量转变为正磷酸盐(ortho-P),强化预处理和pH值更加影响磷释放和金属元素固定,Fe/Al-P与Ca-P竞争共存且Fe/Al-P略占优势,Ca-P则对无机磷(IP)形态影响显著.高含量金属抑制磷释放、促进有机磷(OP)向IP转化以及阻碍HPO_(4)^(2-)向H_(2)PO_(4)^(-)转化的能力排序均为Fe>Al>Ca,钙基和铁基/铝基污泥生物炭的优势磷分别为Ca-P和Fe/Al-P,其中Fe/Al-P被铁铝氧化物包被而更难释放,主要磷释放形态均为Ca(H_(2)PO_(4))_(2).Fe强化预处理对磷形态与释放的影响最大,Ca强化预处理利于提高生物有效磷,可为污泥生物炭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高含量金属 污泥生物炭 磷形态 磷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P结晶体系中离子簇对磷回收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李祎楠 聂小保 +4 位作者 万俊力 姜恒 王郭起 欧阳帅 王正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94-6200,共7页
为提高污水磷酸钙(CaP)结晶的磷回收效果,对CaP结晶体系中的离子簇进行了研究,探讨离子簇成簇和团聚对磷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Ca离子选择电极原位监测结晶体系游离态Ca浓度,结合结晶态P含量和产物Ca/P物质的量比的异位分析结果,可... 为提高污水磷酸钙(CaP)结晶的磷回收效果,对CaP结晶体系中的离子簇进行了研究,探讨离子簇成簇和团聚对磷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Ca离子选择电极原位监测结晶体系游离态Ca浓度,结合结晶态P含量和产物Ca/P物质的量比的异位分析结果,可以实现对离子簇的定量分析.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较高.CaP结晶过程分为初期的离子簇成簇和团聚(0~20s)、中期的离子簇成簇(20~3000s)和后期的离子簇团聚(3000~7200s),3个阶段的磷回收率分别为11.1%、3.9%和28.5%.磷的回收主要是通过离子簇团聚实现.通过投加晶种,调控CaP离子簇的成簇和团聚过程,有望提升污水CaP结晶的磷回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结晶 磷回收 离子簇 成簇 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矿输送水力计算的计算机实现 被引量:3
3
作者 万俊力 赵宇新 李绪忠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4-115,118,共3页
通过将尾矿输送水力计算分析与计算机操作结合,探索了尾矿输送水力计算的计算机实现方式。使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程序,根据界面提示输入参数,计算机可自动完成尾矿输送水力计算并输出设计计算书,计算结果精确度高,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尾矿输送 水力计算 计算机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炭对磺胺甲噁唑的吸附及解吸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万俊力 邓慧萍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03-107,共5页
采用商品活性炭和金属氧化物改性炭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几种活性炭对磺胺甲噁唑(SMZ)的吸附及解吸特性。结果表明:SMZ在几种活性炭上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SMZ的吸附均可采用Freundlich、Langmuir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 采用商品活性炭和金属氧化物改性炭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几种活性炭对磺胺甲噁唑(SMZ)的吸附及解吸特性。结果表明:SMZ在几种活性炭上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SMZ的吸附均可采用Freundlich、Langmuir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进行拟合,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活性炭和改性炭对SMZ的吸附行为;铁、锰氧化物的存在对活性炭的比表面或者孔结构影响不大,并且其对活性炭吸附水中SMZ的性能影响甚微;与AC-Fe和AC-Mn相比,AC-0上吸附的SMZ更易解吸,改性炭负载的金属氧化物与SMZ的表面络合作用增强了AC-Fe和AC-Mn对SMZ的化学吸附,并且改性炭的MnOx和FeOx能氧化降解部分SM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甲噁唑(SMZ) 改性炭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江长沙段水源水的微污染现状及PAC-UF去除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万俊力 詹凤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3-86,95,共5页
对湘江长沙段水源水的微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到了该段不同取样点的污染指标数据,分析了造成河段微污染状况的原因。采用PAC-UF小试装置处理了湘江微污染水源水,结果表明,该工艺稳定运行期间,浊度、氨氮、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 对湘江长沙段水源水的微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到了该段不同取样点的污染指标数据,分析了造成河段微污染状况的原因。采用PAC-UF小试装置处理了湘江微污染水源水,结果表明,该工艺稳定运行期间,浊度、氨氮、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9%、72.10%、46.18%和40.39%,出水满足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工艺系统中的亚硝化茵群和硝化菌群经过10~15d的驯化周期后,可以保持稳定的除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水源水 PAC-UF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化磁性炭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6
作者 万俊力 邓慧萍 +1 位作者 周丽 齐霁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8-82,98,共6页
以葡萄糖和葡萄糖酸亚铁为前驱体、以氯化锌为表面活化剂,在前期水热条件下以及后期氮气保护的高温条件下制备出表面活化磁性炭微球(AMCMs),并研究了该材料对水中磺胺甲噁唑(SMX)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平均粒径约4μm的AMCMs分散性良好... 以葡萄糖和葡萄糖酸亚铁为前驱体、以氯化锌为表面活化剂,在前期水热条件下以及后期氮气保护的高温条件下制备出表面活化磁性炭微球(AMCMs),并研究了该材料对水中磺胺甲噁唑(SMX)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平均粒径约4μm的AMCMs分散性良好,比表面积高达1 419 m^2/g,磁性四氧化三铁(Fe_3O_4)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整个炭微球中,粒径约为15~25 nm,并且Fe_3O_4表面被石墨化碳包覆,该包覆层既防止了Fe_3O_4颗粒的团聚,同时也保护其免受外界环境影响;AMCMs对SMX的吸附动力学遵循拟2级动力学模型,其对SMX的吸附行为与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更优。AMCMs在重复利用5次之后对SMX的吸附容量仍能达到首次使用吸附容量的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微球 磁性 表面化学活化 磺胺甲噁唑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氧化法预处理有机硅树脂生产废水 被引量:9
7
作者 谭万春 李杰华 +4 位作者 万俊力 李昊阳 王云波 孙士权 王强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89,共3页
以某绝缘材料公司的废水处理工程为例,探讨了光催化氧化法在有机硅树脂生产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运行结果表明,光催化氧化法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在进水CODCr为81 856 mg/L、BOD5为2 042 mg/L、SS为222 mg/L、pH为2.8... 以某绝缘材料公司的废水处理工程为例,探讨了光催化氧化法在有机硅树脂生产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运行结果表明,光催化氧化法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在进水CODCr为81 856 mg/L、BOD5为2 042 mg/L、SS为222 mg/L、pH为2.8的条件下,出水CODCr为678 mg/L、BOD5为90 mg/L、SS为28 mg/L、pH为6.7,出水水质达到了设计要求,解决了该废水对厂区总污水处理站的冲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树脂 生产废水 光催化氧化 FENTON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覆盖原位控制湖泊内源中等活性有机磷迁移转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孙士权 蒋昌波 +4 位作者 赵刚 聂小保 谭万春 万俊力 余关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0-557,共8页
为揭示湖泊内源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控制与释放发生机制,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沸石覆盖原位控制湖泊内源MLOP迁移转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酸性水体促进内源MLOP迁移,碱性条件下抑制其转化,不同p H值试验水体沉积物中内源MLOP相对浓度为... 为揭示湖泊内源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控制与释放发生机制,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沸石覆盖原位控制湖泊内源MLOP迁移转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酸性水体促进内源MLOP迁移,碱性条件下抑制其转化,不同p H值试验水体沉积物中内源MLOP相对浓度为:[MLOP/TP]p H8>[MLOP/TP]p H7>[MLOP/TP]p H6;温度明显提高内源MLOP迁移水平,低温水体相对高温水体沉积物中内源MLOP含量较低,5℃条件下内源MLOP迁移表观量最大,其随时间迁移量呈幂函数关系,可表示为[MLOP/TP]=0.2823T0.657(R2为0.9709);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内源MLOP均发生迁移,且迁移特征和影响效能高度一致,迁移平衡后好氧环境内源MLOP和厌氧内源MLOP相对浓度呈线性相关,可表示为[MLOP/TP]好氧环境=1.0884[MLOP/TP]厌氧环境-0.0271(R2为99895);光照因子促使内源MLOP迁移,而避光和沸石粒径因素对内源MLOP迁移影响较小;底栖生物颤蚓通过爬行、摄食、掘穴、栖所建造及分泌排泄等一系列活动影响内源MLOP迁移.沸石原位控制湖泊内源MLOP迁移转化效能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原位控制 沉积物 中等活性有机磷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沸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盐酸四环素的光降解 被引量:7
9
作者 谭万春 谢晟盛 +4 位作者 彭诗梦 曾余婷 聂小保 王云波 万俊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6期49-52,共4页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 2/沸石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试验探究复合光催化剂降解水中盐酸四环素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同时对催化剂稳定性作评价。结果表明,当复合光催化剂投加量为4 g/L,盐...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 2/沸石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试验探究复合光催化剂降解水中盐酸四环素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同时对催化剂稳定性作评价。结果表明,当复合光催化剂投加量为4 g/L,盐酸四环素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pH值为4.47,暗反应30 min,紫外光照120 min时,盐酸四环素去除率可达91.7%。催化剂的稳定性试验表明,复合光催化剂在重复使用4次以内时去除率可保持在8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四环素 溶胶-凝胶法 TIO 2/沸石复合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尾矿输送系统设计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宇新 李绪忠 万俊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8-89,共2页
以陕西千家坪钒矿尾矿输送系统为例,介绍了高浓度尾矿输送工程的设计方法,并针对地形起伏较大的输送管线设计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工程建成后,经试运行,运行状况良好,对同类工程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尾矿输送 临界管径 高浓度 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天然泥沙解析—再吸附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士权 宋毅 +3 位作者 赵刚 聂小保 谭万春 万俊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35,共5页
泥沙是水体中无机活性磷的主要载体。为研究东洞庭湖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天然泥沙解析再吸附规律,采用室内模拟实验考察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解析-再吸附影响因素与特征。结果表明:扰动状态下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其水... 泥沙是水体中无机活性磷的主要载体。为研究东洞庭湖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天然泥沙解析再吸附规律,采用室内模拟实验考察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解析-再吸附影响因素与特征。结果表明:扰动状态下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其水相无机活性磷平衡浓度及解析无机活性磷速率均比静态大。扰动强度为220 r/min时,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水相无机活性磷平衡浓度是静态1.65倍,解析无机活性磷速率是静态6.46倍;扰动条件下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在快速解析阶段,其解析无机活性磷速率与含沙量成正相关性;扰动状态下,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再吸附无机活性磷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但随水体含沙量增大,其再吸附的平衡吸附量则呈下降趋势;扰动作用下,水体p H值显著影响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解析过程。中性水体,解析量最小,降低或升高水体p H值,解析量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性吸附 无机活性磷 泥沙 解析再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P诱导磷酸钙结晶回收低磷污水中的磷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辉毅 聂小保 +4 位作者 万俊力 邓权庆 王奕睿 隆院男 蒋昌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81-1687,共7页
为提高磷酸钙结晶产物回收价值和低磷适应性,以羟基磷酸钙(HAP)为晶种,诱导Ca-P结晶回收模拟二级出水(初始PO_(4)-P浓度1.0mg/L)中的磷,对比了诱导结晶与均相结晶的磷回收效果,考察了Ca/P比和晶种投加量对磷回收的影响,并结合产物SEM、... 为提高磷酸钙结晶产物回收价值和低磷适应性,以羟基磷酸钙(HAP)为晶种,诱导Ca-P结晶回收模拟二级出水(初始PO_(4)-P浓度1.0mg/L)中的磷,对比了诱导结晶与均相结晶的磷回收效果,考察了Ca/P比和晶种投加量对磷回收的影响,并结合产物SEM、EDS、XRD和FTIR分析,探讨了HAP诱导Ca-P结晶机制.结果表明,HAP诱导Ca-P结晶在避免晶种材料对结晶产物纯度和品质影响的同时,还具有低磷适应性强和启动快速的优势;Ca-P结晶模式包括构晶离子在HAP表面的逐层结晶模式和在HAP颗粒空隙间的晶桥模式.实验条件下,模拟二级出水磷回收率可达80%以上,产物包括HAP及其前体物ACP(无定形态磷酸钙)和OCP(磷酸八钙).Ca-P结晶过程伴随发生CaC_(3)结晶,干扰磷结晶回收.研究成果为低磷污水磷回收率和回收产物品质的提升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P 低磷污水 磷回收 磷酸钙结晶 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印迹交联壳聚糖微球制备及其对水中Cu^(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卢文静 雷超 +3 位作者 万俊力 杨红 龙颖 陈春秀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0,共6页
研究利用离子印迹技术,以壳聚糖为基材、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得Cu^(2+)印迹交联壳聚糖树脂微球,并用于水中Cu^(2+)的吸附。结果表明,正交实验确定优化的制备条件:壳聚糖质量分数4%、Cu^(2+)印迹量500 mg/L、交联剂1m L。单因素实验确... 研究利用离子印迹技术,以壳聚糖为基材、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得Cu^(2+)印迹交联壳聚糖树脂微球,并用于水中Cu^(2+)的吸附。结果表明,正交实验确定优化的制备条件:壳聚糖质量分数4%、Cu^(2+)印迹量500 mg/L、交联剂1m L。单因素实验确定的吸附条件:p H为5.0、温度25℃时,此时吸附容量可达到95.0 mg/g,显示良好的Cu^(2+)吸附能力。对Cu^(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2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以表面反应过程控制的化学吸附为主,为放热、自发过程;当Zn^(2+)、Cd^(2+)、Pb^(2+)分别与Cu^(2+)共存时,印迹微球对Cu^(2+)的选择吸附系数最大,达到28.7以上,离子选择性极高;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对Cu^(2+)的吸附率仍达到96.8%,材料的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印迹 交联壳聚糖 铜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核颗粒自生成的磁絮凝除藻特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羽涵 万俊力 +5 位作者 邓芸 王正博 杨正卿 姚嘉伟 雷超 余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5-100,共6页
分别采用亚铁盐+铁盐(方案一)和亚铁盐+高锰酸钾(方案二)处理淡水蓝藻,研究在外磁场作用下2种方案对水中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合适投药配比情况下,方案一、方案二在絮凝过程中分别自发生成磁核颗粒Fe3O4与MnFe2O4并... 分别采用亚铁盐+铁盐(方案一)和亚铁盐+高锰酸钾(方案二)处理淡水蓝藻,研究在外磁场作用下2种方案对水中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合适投药配比情况下,方案一、方案二在絮凝过程中分别自发生成磁核颗粒Fe3O4与MnFe2O4并实现藻絮体的快速磁分离,方案一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以及藻毒素的控制效果优于方案二,铁盐絮凝剂对藻团表面的亲水性EOM影响较小,KMnO4的强氧化作用使表层EOM脱落并损坏藻团结构从而造成藻毒素释放。水温、高岭土浓度以及藻絮体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对浊度和叶绿素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TP去除受上述因素影响较大,且与藻絮体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可推断铜绿微囊藻和TP的主要去除机理分别为网捕卷扫作用和静电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水体 铜绿微囊藻 磁絮凝 磁核颗粒 自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跌水装置设计与充氧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商光琦 余太平 +7 位作者 孙士权 梁焱 李文祺 宋欣 张伟 吴方同 万俊力 谭万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6-162,共7页
跌水曝气是降低分散式污水处理运行费用的最佳选择之一,为优化跌水曝气充氧效率,作者设计了一套适于分散式污水工艺的跌水曝气装置,并对其进行充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跌水高度和流量范围内,装置充氧效率与跌水高度、流量成正比... 跌水曝气是降低分散式污水处理运行费用的最佳选择之一,为优化跌水曝气充氧效率,作者设计了一套适于分散式污水工艺的跌水曝气装置,并对其进行充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跌水高度和流量范围内,装置充氧效率与跌水高度、流量成正比;装置设有跌水紊流穿孔板明显比无跌水紊流穿孔板充氧性能高,穿孔板孔径为5 mm时充氧效率最高;试验分别得到了有无跌水紊流穿孔板条件下氧的总转移系数经验公式;污水充氧性能试验表明,充氧效率与进水COD浓度成反比,随着COD浓度的升高,氧总转移修正系数α降低,且随跌水高度的增加而增高但增长率较为缓慢。跌水曝气装置可用于地形有落差的村镇污水处理工艺而降低机械曝气运行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式污水处理 跌水曝气 充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结晶反应器型式对低磷污水磷回收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权庆 聂小保 +4 位作者 万俊力 肖辉毅 肖达峰 廖敏妃 刘晚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6-2302,共7页
以羟基磷酸钙(HAP)为晶种,模拟生活污水厂二级出水为对象,开展连续搅拌反应器(CSR)和流化床反应器(FBR)的Ca-P结晶磷回收效果研究,并结合产物粒径与数量变化、SEM、EDS和XRD分析,探讨了反应器中的磷回收机制.结果表明,初始PO_(4)^(3)--... 以羟基磷酸钙(HAP)为晶种,模拟生活污水厂二级出水为对象,开展连续搅拌反应器(CSR)和流化床反应器(FBR)的Ca-P结晶磷回收效果研究,并结合产物粒径与数量变化、SEM、EDS和XRD分析,探讨了反应器中的磷回收机制.结果表明,初始PO_(4)^(3)--P浓度为1mg/L时,CSR磷回收效果明显优于FBR,前者72h内回收率维持在90%以上,后者18h后回收率降至50%以下.CSR的连续搅拌,一方面可以抑制晶种沉降,避免晶种颗粒数量和表面积的显著降低,从而维持反应器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晶核的破碎与破碎晶核的成长,实现二次成核磷回收,进一步提高磷回收率.反应器型式不会改变结晶产物晶型,两种反应器的产物均为HAP及其前体物无定型态磷酸钙(ACP)和磷酸八钙(O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器型式 低磷污水 磷回收 诱导结晶 羟基磷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O_(3)结晶对束丝藻水华原水的同步控藻除嗅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奕睿 聂小保 +5 位作者 封汇川 万俊力 肖达峰 肖辉毅 隆院男 蒋昌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7-203,共7页
为实现束丝藻水华原水中藻细胞和致嗅物质二甲基异莰醇(2-MIB)的同步去除,文章采用CaCO_(3)结晶进行同步控藻除嗅,考察了Ca;投加量对同步控藻除嗅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结晶产物镜检、ζ电位和XRD分析,探讨了CaCO_(3)结晶同步控藻除嗅机制... 为实现束丝藻水华原水中藻细胞和致嗅物质二甲基异莰醇(2-MIB)的同步去除,文章采用CaCO_(3)结晶进行同步控藻除嗅,考察了Ca;投加量对同步控藻除嗅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结晶产物镜检、ζ电位和XRD分析,探讨了CaCO_(3)结晶同步控藻除嗅机制。结果表明,CaCO_(3)结晶对柔细束丝藻细胞的去除以结晶颗粒及其团聚体的网捕卷扫为主,对2-MIB的去除以吸附电中和为主,实验条件下束丝藻和2-MIB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3.7%±1.7%)和(82.0%±4.7%)。随着Ca;投加量的增加,上清液pH降低,结晶产物ζ电位由负变正,这有助于2-MIB和浊度物质的去除。CaCO_(3)结晶体系经3 mg/L聚合氯化铝混凝后,2-MIB和浊度物质去除率得到显著提升。含藻水中CaCO_(3)结晶产物晶型为方解石,主要以团聚体形式在柔细束丝藻丝体表面团聚。研究成果可为束丝藻水华原水的同步控藻除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丝藻 CaCO3结晶 同步控藻除嗅 网捕卷扫 电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钙结晶与PFS混凝联用去除铜绿微囊藻和DOC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敏妃 聂小保 +4 位作者 万俊力 孙聚龙 欧阳帅 隆院男 刘晚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66-3172,共7页
为实现藻细胞和DOC的同步高效去除,利用磷酸钙结晶预处理,强化聚合硫酸铁(PFS)混凝除藻效果,研究了磷酸钙结晶与PFS混凝联用对藻细胞和DOC的去除效果和机制,并考察了其对藻密度变化的适应性和残余磷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藻密... 为实现藻细胞和DOC的同步高效去除,利用磷酸钙结晶预处理,强化聚合硫酸铁(PFS)混凝除藻效果,研究了磷酸钙结晶与PFS混凝联用对藻细胞和DOC的去除效果和机制,并考察了其对藻密度变化的适应性和残余磷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藻密度为2.0×10^(6)cells/mL、PFS投加量为20mg/L时,Ca_(3)(PO_(4))_(2)结晶可将PFS混凝的除藻率和DOC去除率从72.5%和33.5%分别提高至91.5%和85%.Ca_(3)(PO_(4))_(2)结晶对除藻率的提升,主要通过Ca_(3)(PO_(4))_(2)均相结晶产物的共絮凝和加重剂作用来实现;对DOC去除率的提升,主要是由DOC与Ca_(3)(PO_(4))_(2)共沉淀和吸附作用实现.Ca_(3)(PO_(4))_(2)结晶与PFS联合除藻对藻细胞密度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且有望将残余磷浓度控制在20μg/L以下,可用于自来水厂蓝藻水华期间的应急除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S 磷酸钙结晶 铜绿微囊藻 DOC 同步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藻基炭对铁盐除藻的助凝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涂栾林 万俊力 +3 位作者 张羽涵 蒋佳佳 余志 孙士权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67,共7页
蓝藻水华严重影响水环境健康和用水安全,化学絮凝法能高效去除水中藻类。该文以铁盐和亚铁盐为混凝剂、磁性藻基炭(MAB)为助凝剂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确定了铁盐的最优投配比和MAB的最佳投加量,探讨了MAB对铁盐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的助凝... 蓝藻水华严重影响水环境健康和用水安全,化学絮凝法能高效去除水中藻类。该文以铁盐和亚铁盐为混凝剂、磁性藻基炭(MAB)为助凝剂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确定了铁盐的最优投配比和MAB的最佳投加量,探讨了MAB对铁盐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的助凝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铁盐最优Fe^(2+)∶OH-∶Fe^(3+)投配比例为2∶6∶0.3,投药量以[Fe^(2+)]计为1 mmol/L,MAB最佳投加量为30 mg/L。MAB提高了铁盐去除铜绿微囊藻及相关污染物的混凝效果,促进藻细胞与铁盐水解产物作用生成密实性更好的藻絮体沉淀物,并且具备良好磁响应性能的MAB有助于实现藻絮体的外磁场分离。水中藻细胞和MAB在混凝初期主要通过静电吸附的形式与铁盐水解产物Fe_(x)(OH)_(y)作用,混凝中后期则主要通过无定形Fe(OH)_(3)的网捕卷扫作用得以沉淀去除。表征分析表明,混凝过程中铁盐水解产物与藻细胞表面活性官能团发生作用形成了新的表面基团,可推断Fe_(x)(OH)_(y)及其高聚合体与铜绿微囊藻的胞外聚合物之间发生了共聚络合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盐 磁性藻基炭 铜绿微囊藻 助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电站水库消落带颤蚓迁移运动行为
20
作者 刘晚琦 聂小保 +4 位作者 万俊力 廖敏妃 肖达峰 邓权庆 隆院男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50,共9页
【目的】为了探究水位变化对大型水电站水库消落带底栖动物迁移运动行为的影响,为底栖动物在大型电站水库消落带底泥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柘溪水库消落带优势底栖动物颤蚓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模拟,研究底泥... 【目的】为了探究水位变化对大型水电站水库消落带底栖动物迁移运动行为的影响,为底栖动物在大型电站水库消落带底泥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柘溪水库消落带优势底栖动物颤蚓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模拟,研究底泥微环境和水位变化对颤蚓迁移运动的影响。【方法】原位观测中淹水期颤蚓以泥面迁移为主,占73.8%,变动期以泥内迁移为主,占55.5%。实验室模拟结果表明,淹水期和落干期底泥微环境下,泥面迁移颤蚓尾部摆动频率分别为80.0±8.5和33.5±6.4次·min^(-1),泥内颤蚓迁移最大深度分别为4.45 cm和10.15 cm。水深由1 m上升至21 m和由21 m降低至1 m时,泥面迁移适宜水深分别为3~9 m和6~12 m;水位升高过程颤蚓尾部摆动频率更高;小水深范围内,水位降低过程中颤蚓泥内最大迁移距离更大。【结论】颤蚓迁移方式和特征受底泥颗粒粒径、有机质含量和上覆水深的影响,其中上覆水深的影响主要由溶解氧浓度变化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电站水库 消落带 颤蚓 迁移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