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9
1
作者 丁自海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3-524,共2页
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前,囿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护理专业和临床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共用一本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质量,这... 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前,囿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护理专业和临床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共用一本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质量,这可从一些护理事故中表现出来。近十几年,中国解剖学会先后召开了六次护理解剖学研讨会,就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出版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科教材和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步伐。本期刊载的几篇文章为第六届护理解剖学研讨会的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教学改革成果。希望解剖界都来关心和推动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学改革,打造我国护理专业解剖学精品教材包和精品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教材 护理专业 20世纪90年代 护理解剖学 教学方法 中国解剖学会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解剖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2
作者 丁自海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8-8,共1页
第五讲排尿反射当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刺激时,可反射性地出现尿意并将尿排出,这种现象叫排尿反射。
关键词 神经反射 护理 诊断 排尿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3
作者 丁自海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5,共1页
关键词 神经反射 护理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4
作者 丁自海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1-1,共1页
第七讲脊髓自动反射当反复刺激病灶以下的皮肤或深部感受器时,瘫痪的肢体出现几个关节自动屈曲,对侧肢体如果预先处于屈曲位,此时表现为各关节自动伸直。
关键词 神经反射 护理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5
作者 丁自海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3-3,共1页
第十讲新生儿原始反射新生儿的许多活动是皮层下反射活动,即皮层未发育成熟时的原始反射,这些反射是暂时的。检查这些反射有助于判断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及有无病变。
关键词 神经反射 护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6
作者 丁自海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4-4,共1页
第六讲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在腹前壁上、中、下部以钝头物体自外向内划过腹壁皮肤,分别引起同侧相应部位腹肌收缩。
关键词 神经反射 护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7
作者 丁自海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7,共1页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250022山东济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丁自海呕吐反射当舌根、咽部、胃及小肠等处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时,先出现恶心、流涎、呼吸急迫、心跳加快,继而胃内容物及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咽逆流出口...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250022山东济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丁自海呕吐反射当舌根、咽部、胃及小肠等处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时,先出现恶心、流涎、呼吸急迫、心跳加快,继而胃内容物及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咽逆流出口腔,这种现象叫呕吐反射。它是一种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反射 护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8
作者 丁自海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1-1,共1页
第五讲排尿反射当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刺激时,可反射性地出现尿意并将尿排出,这种现象叫排尿反射。排尿反射是个复杂的反射活动。
关键词 神经反射 护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9
作者 丁自海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0期3-3,共1页
第九讲腱反射和骨膜反射当快速刺激肌腱时,肌肉受到突然牵拉而作短暂有力的收缩,从而改变肢体的位置,这种现象叫腱反射。
关键词 神经反射 护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10
作者 丁自海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3-3,共1页
第八讲肌张力反射清醒的人即使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亦不完全忪弛,始终有部分肌纤维交替地轻度收缩,使肌肉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种现象叫肌张力反射。
关键词 神经反射 护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
11
作者 丁自海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5,共1页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250022济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丁自海第十五讲咳嗽反射当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受到刺激时,首先出现短促的深吸气,接着紧闭声门,随后出现强烈的阵发性呼气动作,这种现象叫咳嗽反射,咳嗽反射为防御性... 神经反射在护理诊断中的意义250022济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丁自海第十五讲咳嗽反射当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受到刺激时,首先出现短促的深吸气,接着紧闭声门,随后出现强烈的阵发性呼气动作,这种现象叫咳嗽反射,咳嗽反射为防御性反射,通过反射活动以排除呼吸道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反射 护理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输尿管保护的临床解剖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策 李国新 +3 位作者 余江 黄祥成 丁自海 钟世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0-361,共2页
目的:探讨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TME)有关的左输尿管解剖学特点和保护方法.方法:利用腹腔镜对2004年10月~2005年5月接受LTME的2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左输尿管腹段偏向中线侧走行,与左半乙状结肠系膜关系密切;... 目的:探讨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TME)有关的左输尿管解剖学特点和保护方法.方法:利用腹腔镜对2004年10月~2005年5月接受LTME的2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左输尿管腹段偏向中线侧走行,与左半乙状结肠系膜关系密切;输尿管盆段靠外侧走行,与直肠系膜和直肠侧韧带距离较远;输尿管位于肾前筋膜/骶前筋膜后外侧,而乙状结肠直肠系膜位于肾前筋膜前面,两者处于不同的解剖间隙.结论:左输尿管腹段损伤的几率较大,盆段较安全.LTME中保护输尿管的方法是:保持正确的外科平面,紧贴结直肠系膜,避免突破肾前筋膜/骶前筋膜,与输尿管保持安全距离;充分暴露,直视下锐性解剖;避免在盆侧壁盲目电凝止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 副损伤 腹腔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临床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肠系膜下血管的临床解剖学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国新 丁自海 +3 位作者 张策 余江 黄祥成 钟世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血管的局部解剖学特征及定位标志。方法:对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0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活体解剖学观察。结果:切开中线侧Toldt’s线,在主动脉分权头侧的Toldt’s间隙内可顺利定位肠系膜下动脉(i...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血管的局部解剖学特征及定位标志。方法:对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0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活体解剖学观察。结果:切开中线侧Toldt’s线,在主动脉分权头侧的Toldt’s间隙内可顺利定位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起点。牵引乙状结肠系膜使IMA与主动脉保持垂直状态,可形成系膜后操作窗,顺利暴露IMA根部。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IMV)在乙状结肠结肠系膜后位可清晰暴露和游离,结合系膜前位游离,可高位离断。结论:Toldt’s间隙是定位IMA的正确外科平面,主动脉分权可作为定位标志。结肠系膜后位和前位解剖法相结合,是识别和定位IMV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静脉 腹腔镜 临床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断肢再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段永壮 王增涛 +5 位作者 钟世镇 丁自海 付庆林 郝丽文 何波 缪博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断肢再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成年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冷冻组和药物组。对照组只暴露股动、静脉,不离断肢体;余两组制作深低温保存断肢再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断肢再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成年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冷冻组和药物组。对照组只暴露股动、静脉,不离断肢体;余两组制作深低温保存断肢再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药物组洗脱液中含依达拉奉0.5 m g/kg。选取相同时点骨骼肌标本,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线粒体丙二醛(M 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及抗氰呼吸,并对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冷冻组与药物组线粒体中的M DA显著增高,抗氰呼吸显著增加,SOD显著降低,呼吸控制率显著下降。与冷冻组比较,药物组的M DA水平及抗氰呼吸显著降低,SOD显著增高,呼吸控制率显著升高(P均<0.05);病理改变在冷冻组最为严重,药物组再灌注骨骼肌大部分线粒体完整。结论依达拉奉能减轻深低温保存大鼠断肢再植骨骼肌线粒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与依达拉奉直接抑制羟自由基,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内SOD活性,减少M DA的产生,使细胞进行正常的氧化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低温保存 断肢再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肝后段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0
15
作者 汪坤菊 陈敏 +2 位作者 易西南 丁自海 刘金伟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0-592,共3页
目的:对下腔静脉肝后段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等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资料。方法:选32具尸体标本。行下腔静脉肝后段(HIVC)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HIVC长(61.2±10.9)Hun,下口内径(19.3±1.8)m... 目的:对下腔静脉肝后段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等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资料。方法:选32具尸体标本。行下腔静脉肝后段(HIVC)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HIVC长(61.2±10.9)Hun,下口内径(19.3±1.8)mm,上口内径(22.1±3.5)mm.在HIVC上1/3与中1/3之间有一个无肝短静脉区,长度为(19.1±7.4)mm。肝左静脉与肝中静脉的开口都位于左上区,其间距为O~5mm;肝右静脉开口位于前上区。肝右下静脉口径为(5.7±2.4)Hun,大于5Hun有16例。尾状叶静脉开口大部分位于HIVC的中、下1/3段,且内径大于5Hun的尾状叶静脉位于HIVC中1/3段的左中区,其他肝短静脉汇入HIVC的位置集中在中、下1/3段,大部分位于左下区和前下区。结论:在HIVC上中1/3交界处的无肝短静脉区,可放置球囊;在肝尾状叶切除手术时,从右侧依次切断尾状叶静脉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肝后段 肝静脉 应用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前壁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莉洁 李国新 +5 位作者 吴涛 郑向民 丁自海 侯致典 江道振 仇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91-1094,F0003,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标本模拟经胸前壁径路的内镜甲状腺手术,明确一系列组织层面和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方法:对标本模拟施行了内镜甲状腺手术。结果:组织层面是胸前壁胸大肌筋膜与颈前深筋膜浅层为一连续的筋膜层面;内镜甲状腺分...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标本模拟经胸前壁径路的内镜甲状腺手术,明确一系列组织层面和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方法:对标本模拟施行了内镜甲状腺手术。结果:组织层面是胸前壁胸大肌筋膜与颈前深筋膜浅层为一连续的筋膜层面;内镜甲状腺分离三角是寻找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中静脉的~个重要层面。特殊组织结构位置关系为下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下动脉的浅面;喉返神经位于下甲状旁腺的深面;上甲状旁腺与喉返神经入喉位置处于相同水平面。结论:指导外科医生安全地施行内镜甲状腺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甲状腺手术 解剖 解剖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前路腰骶椎间盘融合术的解剖观察及形态学分型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金伟 宋磊 +1 位作者 丁自海 吴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为腹腔镜前路腰骶椎间盘融合术(laparoscopic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ALIF)提供血管解剖依据,并评估腹腔镜前路融合术在此区的可行性。方法对36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血管解剖观察,并依据腰骶椎间... 目的为腹腔镜前路腰骶椎间盘融合术(laparoscopic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ALIF)提供血管解剖依据,并评估腹腔镜前路融合术在此区的可行性。方法对36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血管解剖观察,并依据腰骶椎间盘在髂间三角内暴露的比例进行分型。结果主动脉叉(aortic bifurcation,AB)高度为(41.81±13.82)mm,髂总静脉汇合处(confluence of the common iliac veins,CCIV)高度为(20.22±14.20)mm;AB夹角为51.88°±12.09°,CCIV夹角为77.08°±20.98°;椎间盘上、下缘骶正中动脉(median sacral artery,MSA)的外径分别为(1.57±0.42)mm和(1.33±0.50)mm;椎间盘上、下缘右髂血管(right iliac vessel,RIV)到MSA的距离分别为(20.83±7.73)mm和(27.60±7.80)mm;椎间盘上、下缘水平暴露椎间盘的宽度为(36.78±13.06)mm,占椎间盘宽度的(72.29±25.64)%。标准型占61.1%(22/36),狭窄型占25.0%(9/36),阻挡型占13.9%(5/36)。CCIV高度与其夹角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尚不显著(r=-0.287,P=0.089)。MSA的出现率为100%。结论有86.1%的病人可以安全地从前方进入腰骶椎间盘区,且61.1%的病人不用处理髂间三角两侧的髂血管就可以进行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间盘 腹腔镜 血管解剖 形态学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延长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全福 吴学杰 +3 位作者 袁延年 李宗来 丁自海 陈文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2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阴茎延长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20具正常男性成年人尸体阴茎延长解剖学观测的基础上,选择46例阴茎短小(2.8±1.2)cm(1.6~3.5 cm)患者,在阴茎根部设计"N"形切口,左、右径3.0~4.5 cm,保留皮瓣足够厚度... 目的探讨成人阴茎延长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20具正常男性成年人尸体阴茎延长解剖学观测的基础上,选择46例阴茎短小(2.8±1.2)cm(1.6~3.5 cm)患者,在阴茎根部设计"N"形切口,左、右径3.0~4.5 cm,保留皮瓣足够厚度和良好血运,从皮肤到阴茎浅韧带的厚度3.0~5.0 cm,直视或指感下完全切断阴茎浅韧带,将深韧带切断1/3,切口留置皮条引流。结果尸体解剖学观测,阴茎浅韧带在阴茎根部的厚度为(0.4±0.1)cm(0.2~0.7 cm),宽度(3.1±0.9)cm(2.1~5.0 cm)。阴茎深韧带厚度为(2.5±1.0)cm(2.0~3.1 cm),宽度(0.5±0.1)cm(0.4~0.6 cm)。46例术后测量阴茎自然静态下长度(4.6±1.5)cm(3.5~6.0 cm),较手术前延长(2.5±0.7)cm(1.9~3.5 cm),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8,P=0.000)。3例术后阴茎水肿用1∶5000呋喃西林液浸泡3个月后消退。42例(91.3%)随访8个月~15年,平均6年2个月,>5年31例,患者自信心增加、自觉性生活满意占85.7%(36/42),另6例(14.3%)感到延长长度不够,仍不满意。结论切断阴茎浅韧带和部分深韧带行阴茎延长术安全有效,术后阴茎皮下顽固水肿与阴茎背浅静脉及淋巴管损伤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解剖 阴茎浅韧带 阴茎深韧带 阴茎延长术 静脉 淋巴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殖股神经腰大肌内段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金伟 丁自海 +3 位作者 汪坤菊 詹俊峰 董玉科 周兵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2,102,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左侧神经血管的解剖学参数,为腰椎腹腔镜左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和2具新鲜标本进行观测。观察左侧生殖股神经的穿出方式、位置,并测量其相关数据;显露腰大肌内走行的生殖股... 目的:研究腰椎左侧神经血管的解剖学参数,为腰椎腹腔镜左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和2具新鲜标本进行观测。观察左侧生殖股神经的穿出方式、位置,并测量其相关数据;显露腰大肌内走行的生殖股神经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生殖股神经全部从腰大肌内穿出,以共干穿出者占68.75%(11/16),以两个单支穿出者占31.25%(5/16),其位置平均位于腰3上段。穿出点到腰大肌外侧缘、髂前上棘平面的距离分别为(18.20±6.24)mm、(109.24±20.53)mm;生殖股神经在腰2~3椎间盘水平有17侧经过,其到腰大肌前缘的距离为(19.25±6.69)mm、外侧缘的距离为(14.07±6.21)mm;在腰3~4椎间盘水平有3侧经过,其到腰大肌前缘的距离为(7.95±3.88)mm、外侧缘的距离为(17.80±9.18)mm。结论:为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内镜下腰椎侧方经腰大肌至椎间盘入路的选择依次为腰4~5、腰2~3、腰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股神经 腰大肌 侧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20
作者 汪坤菊 石小田 +2 位作者 丁自海 秦将均 邱勋永 《解剖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为腓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新鲜男尸正常下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腓动脉皮支的数量、直径、蒂长、穿出点的相对距离,血管吻合链的位置;观测铸型标本的腓动脉皮支;观测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标本X线血管造影腓... 目的:为腓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新鲜男尸正常下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腓动脉皮支的数量、直径、蒂长、穿出点的相对距离,血管吻合链的位置;观测铸型标本的腓动脉皮支;观测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标本X线血管造影腓动脉皮支的吻合情况。结果:每侧标本的腓动脉共发出皮支(5.8±0.8)条,直径(0.9±0.1)mm。腓动脉发出的皮支在前后面(前后面以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为长轴划分)分布无差异。以腓骨头与外踝连线为标准距离[100%,(34.9±0.3)cm],腓动脉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30.7±1.2)%的位置,约小腿远端1/3处位置,包含皮支(2.8±1.2)条;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78.7±1.3)%位置,约小腿近端1/5位置,包含皮支(3.3±0.8)条;远、近2段皮支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蒂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邻皮支间吻合形成与腓动脉平行走行的血管链。了解腓动脉皮支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以腓动脉皮支为蒂的皮支链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皮支链皮瓣 应用解剖 组织修复 小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