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长阶段和养殖水位凡纳滨对虾酶活性变化状况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永士 臧维玲 +4 位作者 侯文杰 张煜 戴习林 丁福江 杨明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4,共5页
分别在卤虫孵化池和育苗池中进行了80 d和81 d的凡纳滨对虾养殖试验,旨在研究该虾在不同生长阶段消化酶和免疫酶的活性变化以及在单位水体养殖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养殖水位对凡纳滨对虾酶活性的影响,从而了解对虾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状况... 分别在卤虫孵化池和育苗池中进行了80 d和81 d的凡纳滨对虾养殖试验,旨在研究该虾在不同生长阶段消化酶和免疫酶的活性变化以及在单位水体养殖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养殖水位对凡纳滨对虾酶活性的影响,从而了解对虾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状况,为合理搭配饲料营养,探索新的对虾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脂肪酶活性则逐渐降低;在养殖开始后的前40 d,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之后至80 d,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在养殖开始后的前20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A/T值升高至最大值(142.81 U/mg×prot,76.8),之后两者均逐渐降低,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则与之相反,且在60~80 d时,呈极显著下降(P<0.01)。试验还表明,低水位组(40 cm)对虾的生长状况要好于高水位组(80、11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生长阶段 酶活性 养殖水位 养殖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室内封闭式养殖水质变化与氮收支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臧维玲 杨明 +4 位作者 戴习林 张煜 侯文杰 刘永士 丁福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9-1024,共6页
采用模式Ⅰ(臭氧机、增氧机、净水网与复合微生物制剂等)与模式Ⅱ(增氧机、净水网、复合微生物制剂与漂白粉精等)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试验,探讨了养殖池水质变化规律及氮收支状况。结果表明,在80d养殖过程中,两模式所调控的养... 采用模式Ⅰ(臭氧机、增氧机、净水网与复合微生物制剂等)与模式Ⅱ(增氧机、净水网、复合微生物制剂与漂白粉精等)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试验,探讨了养殖池水质变化规律及氮收支状况。结果表明,在80d养殖过程中,两模式所调控的养殖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均控制在对虾生长的安全范围。其中以模式Ⅰ与模式Ⅱ分别调控水质的1号与3号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平均值为:pH分别为7.92与7.96,DO分别为6.43与6.37mg·L-1,TAN分别为0.517与0.558mg·L-1,NO2-N分别为0.396与0.318mg·L-1,异养菌总数6863与19cfu·mL-1,弧菌数分别为13456与25cfu·mL-1。两池单位水体产量分别为1.18和1.02kg·m-3。两试验池氮收支估算结果为:投入饲料氮分别占氮总输入94.6%与95.3%,水层与虾苗含氮共占5.4%与4.7%;水层氮(含排污水)占氮总输出50.7%与58.3%,其近似于通常泥底养虾塘水层与底泥含氮之和占氮总输出的比例,其次是收获对虾占氮总输出31.9%与25.3%,池水渗漏等损失输出氮量占氮总输出17.4%与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水质 饲料 氮收支 封闭式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养殖池氮、磷收支随养殖时间的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永士 臧维玲 +4 位作者 侯文杰 张煜 戴习林 杨明 丁福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研究了室内不同养殖时间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及养殖池氮、磷收支与水质的变化。试验设4组,养殖时间分别为20、40、60、80 d。结果表明:在各养殖时间段,养殖池的主要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CODMn均控制... 研究了室内不同养殖时间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及养殖池氮、磷收支与水质的变化。试验设4组,养殖时间分别为20、40、60、80 d。结果表明:在各养殖时间段,养殖池的主要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CODMn均控制在对虾生长的安全范围内;试验虾体长(L)和体质量(W)间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方程W=aLb(a=0.0126~0.0135,b=2.7919~2.8873);体长和养殖时间(t)的关系符合线性方程L=at+b(a=0.0673~0.0818,b=1.7310~2.1536);体质量和养殖时间的关系符合线性方程W=at+b(a=0.0187~0.0496,b=-0.3390~0.0535);成活率(S)和养殖时间的关系符合对数方程S=-11.807 ln t+100.66;不同养殖时间段,各试验池氮、磷的主要输入源均为饲料,其次为初始水层,虾苗体氮、磷输入最少,而收获虾输出的氮、磷占总氮、总磷输出的比例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生长 水质 氮磷收支 养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不同水位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及养殖系统氮磷收支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永士 臧维玲 +4 位作者 戴习林 侯文杰 张煜 杨明 丁福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6-530,共5页
在不换水、不用药条件下,在室内采用相同规格(3.50 m×7.15 m×1.20 m)水泥池和相同养殖密度300 ind/m3,分别以水位40、80、110 cm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81 d,研究不同养殖水位(水量)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与养殖系统的氮、磷收支。... 在不换水、不用药条件下,在室内采用相同规格(3.50 m×7.15 m×1.20 m)水泥池和相同养殖密度300 ind/m3,分别以水位40、80、110 cm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81 d,研究不同养殖水位(水量)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与养殖系统的氮、磷收支。结果表明:40 cm水位试验组成活率、单位体积水体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80 cm水位组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收获虾的体长、体重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个组单位面积水体产量两两间差异显著(P<0.05);按40、80、110 cm水位组顺序排列,来自投饵的氮占输入总氮的比分别为95.9%、95.8%、96.3%,来自投饵的磷占输入总磷的比分别为97.5%、97.5%、97.8%;收获虾输出氮占总输出氮的比分别为37.6%、35.7%、28.7%,收获虾输出磷占总输出磷的比分别为12.6%、14.0%、11.5%;终末水层和沉积物输出氮占总输出氮的比分别为41.8%、56.3%、63.6%,终末水层和沉积物输出磷占总输出磷的比分别为77.1%、66.4%、7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养殖水位 成活率 产量 氮磷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谢剑 戴习林 +2 位作者 臧维玲 王家伟 丁福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312,共10页
试验设计6个凡纳滨对虾幼虾养殖密度:10、20、30、40、50、60 ind/m2,通过比较60 d养殖周期内的水环境因子、幼虾生长状况与消化酶活性,分析研究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各试验组水质均符合凡纳滨对虾幼虾生... 试验设计6个凡纳滨对虾幼虾养殖密度:10、20、30、40、50、60 ind/m2,通过比较60 d养殖周期内的水环境因子、幼虾生长状况与消化酶活性,分析研究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各试验组水质均符合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要求,单位水体载虾量主要影响pH、非离子氨氮(NH3-Nm)、溶解氧(DO)等水化指标;不同试验组水体pH、NH3-Nm含量、DO含量、总氮(T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浊度、总磷(T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试验组对虾中肠腺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单位水体载虾量越高,对虾体内蛋白消化酶活性和氮利用率越低的规律,DO是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得到本试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最佳养殖容量为46.0 g/m3或32.2 g/m2(32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养殖密度 水质 评价指标 养殖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弧菌对罗氏沼虾成活率及5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邹卫丽 戴习林 +4 位作者 朱其建 邓平平 张立田 郭印 丁福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9-134,141,共7页
用溶藻弧菌对体重为23.86(±3.95)g的健康罗氏沼虾分别进行浸浴、投喂和注射感染试验,并在注射感染96 h内和20 d后测定虾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 用溶藻弧菌对体重为23.86(±3.95)g的健康罗氏沼虾分别进行浸浴、投喂和注射感染试验,并在注射感染96 h内和20 d后测定虾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结果显示:注射感染对罗氏沼虾的致死作用最明显,其中培养物离心液组罗氏沼虾的成活率最低。感染96h内CAT、T-SOD、GSH-Px和AKP的活性变化较为显著;感染20 d后仅肌肉组织T-SOD和ACP活性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培养物离心液的毒性很强;注射感染较适合短时间内取样感染;酶活测定感染浓度应选择106cell/mL;溶藻弧菌对罗氏沼虾免疫相关酶活指标的影响较大,其中CAT、T-SOD、GSH-Px和AKP对病原反应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溶藻弧菌 成活率 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底质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明 臧维玲 +4 位作者 戴习林 张煜 郁坤 付青罡 丁福江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5-108,共4页
研究了虾池不同底质类型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的影响。虾池底质对水质具有影响作用,但在α=0.05水平,各类底质与水质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期间,由沙和泥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底质具有吸附作用,并形成具有净化水体作用的生物膜,... 研究了虾池不同底质类型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的影响。虾池底质对水质具有影响作用,但在α=0.05水平,各类底质与水质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期间,由沙和泥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底质具有吸附作用,并形成具有净化水体作用的生物膜,因而有底质的试验组,其水质好于无底质组。有底质试验组NO_2^--N的平均值均低于无底质组,NO_2^--N值最低的泥组仅为最高组即无底质组的40.1%。各组COD_(Mn)平均值增加百分数:无底质组为31.5%,泥组28.0%,沙组10.2%,泥沙组29.1%,沙泥组8.6%。底质影响幼虾的生长效果,沙泥组幼虾的生长效果最佳,其体长增长率(33.9%)与体重增重率(200.6%)均最高,且体长增长率与泥沙组(27.7%)和无底质组(24.3%)均存在显著差异(α=0.05)。有底质组幼虾的体长增长率(27.7%~33.9%)及体重增重率(160.9%~200.6%)均高于无底质组(24.3%和13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水质 底质 成活率 增长率 增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丹对罗氏沼虾状幼体及仔虾的急性毒性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熊昭娣 戴习林 +2 位作者 谢剑 张立田 丁福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1-114,共4页
在室内静水条件下,考察硫丹对罗氏沼虾溞状幼体(Z5、Z7、Z9)及仔虾(P4)的急性毒性,并测定在硫丹中暴露96 h后存活仔虾体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Na+/K+-ATPase酶活力。结果表明,硫丹对Z5、Z7、Z9的24、48 h LC5... 在室内静水条件下,考察硫丹对罗氏沼虾溞状幼体(Z5、Z7、Z9)及仔虾(P4)的急性毒性,并测定在硫丹中暴露96 h后存活仔虾体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Na+/K+-ATPase酶活力。结果表明,硫丹对Z5、Z7、Z9的24、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2.086、0.391、0.004μg/L,2.985、0.843、0.02μg/L,4.430、2.000、0.123μg/L;对仔虾的24、48、72、96 h LC50分别为5.479、1.853、0.617、0.471 g/L;硫丹对Z5、Z7、Z9及仔虾的毒性大小依次为SCZ5〉SCZ7〉SCP4〉SCZ9。暴露在0.010~6.982μg/L硫丹中,各试验组仔虾体内ACP酶和AKP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暴露在0.264~6.982μg/L硫丹中的各试验组仔虾体内AKP酶活性较对照组降低16.6%~45.5%;暴露在0.010~0.264μg/L硫丹内,各试验组仔虾体内Na+/K+-ATPase活性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幼体 仔虾 急性毒性 酶活性 硫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及主要离子间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及体内ATP酶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立田 戴习林 +3 位作者 臧维玲 邓平平 邹卫丽 丁福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120,共5页
采取L16(215)正交设计试验,开展5周凡纳滨对虾养殖试验,分析养殖水体中K+及K+、盐度、Ca2+、Mg2+四因子间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及体内ATP酶的影响。结果表明:K+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体长和体重增加及体内ATP酶活性均具有显著... 采取L16(215)正交设计试验,开展5周凡纳滨对虾养殖试验,分析养殖水体中K+及K+、盐度、Ca2+、Mg2+四因子间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及体内ATP酶的影响。结果表明:K+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体长和体重增加及体内ATP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K+浓度为150 mg/L时成活率最高,而K+浓度为50 mg/L时生长速度最快,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酶活也最高;K+、盐度、Ca2+、Mg2+四因子间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及体内ATP酶也具有显著影响。本试验因素水平组合中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的最佳组合为盐度15、K+150 mg/L、Ca2+100 mg/L、Mg2+300 mg/L,生长速度的最佳组合为盐度15、K+50 mg/L、Ca2+100 mg/L、Mg2+100 mg/L,凡纳滨对虾体内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酶活的最佳组合为盐度5、K+50 mg/L、Ca2+100 mg/L、Mg2+10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K+ 交互作用 存活 生长 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弧菌对罗氏沼虾血清中一氧化氮及氧自由基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其建 邹卫丽 +3 位作者 戴习林 邓平平 张立田 丁福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40-143,共4页
用1Х-10^6CFU/mL溶藻弧菌悬液注射健康无病罗氏沼虾,以无菌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在注射后6、12、24、48、72、96h时于围心腔采集血液制备血清样本,测定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和N-醛... 用1Х-10^6CFU/mL溶藻弧菌悬液注射健康无病罗氏沼虾,以无菌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在注射后6、12、24、48、72、96h时于围心腔采集血液制备血清样本,测定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和N-醛(MDA)含量。结果发现:注射生理盐水后,NO、NOS、T—SOD活力及MDA含量整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恢复至注射前水平的规律。注射溶藻弧菌后,NO和NOS活力呈下降趋势,12h后均出现上升趋势,NOS活力在24h时达到最高值,T—SOD活力12h内呈现下降趋势,之后出现上升趋势,96h时恢复至注射前水平,而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感染罗氏沼虾后对机体相关免疫酶的影响较大.导致机体免疫防御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溶藻弧菌 一氧化氮(NO)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丁福江 杨明 +1 位作者 戴习林 臧维玲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71,79,共5页
在不同水温(15、20、25和30℃)下,对体重(46.1±4.5)g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黄金鲈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用... 在不同水温(15、20、25和30℃)下,对体重(46.1±4.5)g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黄金鲈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拟合,其方程分别为:RO=0.0682 e0.0633t,R2=0.9879;RN=2.4593 e0.0904t,R2=0.9703;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氮比(O:N)逐渐降低;耗氧Q10值和排氨Q10值均在20~25℃之间最小。结果表明:在各温度水平下黄金鲈基础代谢消耗底物主要均以蛋白质为主,脂肪其次,然而随着温度的升高,黄金鲈利用糖类和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下降,而蛋白质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加。黄金鲈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 温度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和Cd^(2+)对斑节对虾幼虾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臧维玲 戴习林 +5 位作者 江敏 姚庆祯 蔡云龙 陈皋 徐桂荣 丁福江 《水产科技情报》 2001年第5期198-201,共4页
研究了 Cu2 +和 Cd2 +对斑节对虾幼虾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获得了 Cu2 +和 Cd2 +的半致死浓度。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幼虾 铜^2+ 镉^2+ 半致死浓度 毒性 安全浓度 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扑草净对两种虾和两种水草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谢剑 戴习林 +3 位作者 臧维玲 王家伟 杨忠华 丁福江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2期147-150,共4页
通过毒性试验,探究了扑草净对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以及对养虾池两种常见沉水植物金鱼藻和轮叶黑藻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对扑草净的耐药性要强于凡纳滨对虾;扑草净对金鱼藻的毒性要强于轮叶黑藻。应用扑草净去除凡纳滨对虾和... 通过毒性试验,探究了扑草净对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以及对养虾池两种常见沉水植物金鱼藻和轮叶黑藻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对扑草净的耐药性要强于凡纳滨对虾;扑草净对金鱼藻的毒性要强于轮叶黑藻。应用扑草净去除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养殖池塘中金鱼藻和轮叶黑藻等沉水性植物的浓度控制以0.02~0.89 mg/L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草净 凡纳滨对虾 罗氏沼虾 金鱼藻 轮叶黑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与体长、溶氧水平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煜 臧维玲 +4 位作者 刘永士 侯文杰 戴习林 杨明 丁福江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5期136-139,共4页
研究了水温28.0℃时,在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与体长及溶氧水平的关系,测定了6种体长(2.02~8.67cm)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结果表明: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瞬时耗氧速率具有与河口水虾养殖的特点。其瞬时耗氧速率(... 研究了水温28.0℃时,在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与体长及溶氧水平的关系,测定了6种体长(2.02~8.67cm)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结果表明: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瞬时耗氧速率具有与河口水虾养殖的特点。其瞬时耗氧速率(V,mg/g·h)随时间(t,h)的延长与水体溶氧量(DO,mg/L)的降低而降低,呼吸类型属于顺应型;V随虾体长(L,cm)增长而降低,耗氧量却与体长呈正相关。当体长L=6.31cm时,淡水和河口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具有相同的瞬时耗氧速率。体长L<6.31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大于河口水养殖。L>6.31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小于河水养殖;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窒息点随个体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淡水养殖 瞬时耗氧速率 体长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饵料搭配对凡纳滨对虾幼体与仔虾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家伟 戴习林 +2 位作者 谢剑 臧维玲 丁福江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8期157-161,共5页
采用牟氏角毛藻(CM)、绿色巴夫藻(PV)、湛江叉鞭金藻(DG)、云微藻(Cs)及其营养强化的轮虫(BP)和蒙古裸腹溞(MM),与配合饲料(FD)、卤虫无节幼体(AS)搭配饲养凡纳滨对虾幼体,测定饵料脂肪酸含量,比较幼体存活率(r)与发育速率,研究了不同... 采用牟氏角毛藻(CM)、绿色巴夫藻(PV)、湛江叉鞭金藻(DG)、云微藻(Cs)及其营养强化的轮虫(BP)和蒙古裸腹溞(MM),与配合饲料(FD)、卤虫无节幼体(AS)搭配饲养凡纳滨对虾幼体,测定饵料脂肪酸含量,比较幼体存活率(r)与发育速率,研究了不同饵料搭配对幼体与仔虾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Z1→Z2,投喂CM、DG、PV的r最高,约90%;Z2→Z3,投喂FD、CM+FD、CM+BPCM的r最高,PV+BPPV的r最低,变态延缓1 d;Z3→P,CM+BPCM、PV+BPPV、CM+FD为饵料的r好于其它组;仔虾阶段,FD+AS为饵料的r最低,为45.3%,其余组均大于90%。结合饵料脂肪酸含量可知,强化MM体内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藻类趋于一致,受食物的影响大于BP;可用CM、PV、DG为开口饵料(延续至P),并与BPCM或BPCs、AS、MMPV搭配用于凡纳滨对虾虾苗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单胞藻 轮虫 蒙古裸腹溞 脂肪酸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金鱼藻除氮作用的影响
16
作者 张煜 臧维玲 +4 位作者 刘永士 侯文杰 戴习林 杨明 丁福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0034-10036,共3页
[目的]研究了盐度对金鱼藻生长及除氮作用的影响。[方法]以采自盐碱地水湾的沉水植物金鱼藻为试验材料,试验设5个盐度(S)梯度:0.2、2.0、4.0、6.0、7.5,经过30 d的连续培养和4 d的除氮试验,观察金鱼藻叶茎色泽、抽芽与凋落等生长变化状... [目的]研究了盐度对金鱼藻生长及除氮作用的影响。[方法]以采自盐碱地水湾的沉水植物金鱼藻为试验材料,试验设5个盐度(S)梯度:0.2、2.0、4.0、6.0、7.5,经过30 d的连续培养和4 d的除氮试验,观察金鱼藻叶茎色泽、抽芽与凋落等生长变化状况。[结果]金鱼藻在水环境盐度S≤4.0时可正常生长,但当盐度S≥6.0时,其生长受到抑制。培养液盐度对金鱼藻去除氨态氮的作用具有显著影响,除氨氮率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盐度S>4.0时,金鱼藻基本失去除氨氮能力。金鱼藻具有较强的吸收硝态氮的能力,各盐度组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均高于对氨氮的去除率。金鱼藻还具有良好的去除无机氮的能力。[结论]当养殖用水的盐度S<4.0时,采用金鱼藻可有效降低水环境中的三态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鱼藻 盐度 胁迫 除氮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养殖塘底质硫化物含量及其与其他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冯奇飞 臧维玲 +4 位作者 戴习林 高翔 刘军 刘伟利 丁福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5-182,188,共9页
检测与研究了罗氏沼虾3口养殖试验塘及其河道水源底质硫化物、总硫(TS)、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和变化规律以及硫化物与TOC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期间,虾塘底质硫化物与TS含量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波... 检测与研究了罗氏沼虾3口养殖试验塘及其河道水源底质硫化物、总硫(TS)、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和变化规律以及硫化物与TOC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期间,虾塘底质硫化物与TS含量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波浪式增加,硫化物属于低含量水平,变化范围为0.302~9.337 mg/kg,低于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300mg/kg);河道底质硫化物含量也基本低于此标准.虾塘底质TS含量范围为129.00~403.67 mg/kg,其中0.2%~3.3%为硫化物;河道TS含量范围为475.00~2 755.00mg/kg,硫化物占其0.7%~17.1%.TOC在养殖前中期变化同硫化物与TS含量,后期呈递减趋势;TN以较平稳的波浪式演变;TP随养殖时间降低,呈缺乏现象.回归分析表明,底质硫化物与TS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695~0.920;与TOC呈显著线性正相关(除T3塘外),相关系数(r)为0.660~0.926;与TN、TP的相关性不显著.沉降有机物是虾塘底质产生硫化物、TOC与TN的重要因素,残饵是沉降有机物的主要来源,维持丰富溶氧量、减少残饵量与彻底清淤是控制虾塘底质硫化物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底质 硫化物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养罗氏沼虾形态参数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明 丁福江 +1 位作者 戴习林 臧维玲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年第4期52-59,共8页
形态关系在甲壳动物的生长特性、遗传育种、种群资源评估和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2015年5月至9月开展了罗氏沼虾土塘养殖实验,期间采集样品321尾,开展了罗氏沼虾形态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长度性状之间呈... 形态关系在甲壳动物的生长特性、遗传育种、种群资源评估和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2015年5月至9月开展了罗氏沼虾土塘养殖实验,期间采集样品321尾,开展了罗氏沼虾形态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长度性状之间呈线性相关,各拟合方程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系数在0.943 4~0.997 5之间;额剑长(rostrum length,RL)分别与头胸甲长(carapace length,CL)、头长(head length,HL)、腹长(abdominal length,AL)、体长(body length,BL)和全长(total length,TL)的比值在BL为1~4 cm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4 cm以后比值逐渐下降;CL分别与HL、AL、BL和TL的比值在BL达4 cm之前基本呈下降趋势,在BL达4 cm后呈现上升趋势;HL分别与AL、BL和TL的比值均呈现上升趋势;AL与BL或AL与TL的比值逐步下降,说明随着BL的生长,AL所占的比例逐步减少,与CL/BL比值逐渐增大相互吻合;BL/TL在BL达4 cm之前呈下降趋势,4 cm之后逐步上升,趋势平缓。各长度参数与体重之间呈幂函数相关。本研究基于形态性状测量数据,得出池养条件下罗氏沼虾额剑长、头胸甲长、头长、腹长、体长、全长之间以及各长度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充实罗氏沼虾的基础生物学资料,为养殖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形态 长度 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精养罗氏沼虾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明 丁福江 戴习林 《水产科技情报》 2017年第5期229-235,共7页
为了解池塘养殖条件下罗氏沼虾雌、雄虾的生长差异,于2016年5月至10月定期测量池塘精养条件下罗氏沼虾的体长、体质量,期间采集样品1 040尾,对雌、雄罗氏沼虾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的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相关,其回... 为了解池塘养殖条件下罗氏沼虾雌、雄虾的生长差异,于2016年5月至10月定期测量池塘精养条件下罗氏沼虾的体长、体质量,期间采集样品1 040尾,对雌、雄罗氏沼虾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的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相关,其回归方程为:雌虾W=8×10^(-6)L^(3.262 4),(R^2=0.995 6,N=544);雄虾W=6×10^(-6)L^(3.320 8),(R^2=0.996 3,N=496)。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罗氏沼虾雌、雄虾体长和体质量的生长过程,结果显示,雌、雄虾的渐近体长分别为103.05 mm和136.93 mm,渐近体质量分别为29.54 g和74.65 g。雌虾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11.16 d,拐点体质量8.95 g;雄虾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63.70 d,拐点体质量22.71 g。罗氏沼虾性成熟后,其雄性的个体显著大于雌性个体,可利用这一特性开展罗氏沼虾全雄性养殖,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池塘养殖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渐近体长 渐近体质量 生长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第二步足的相对生长式型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明 丁福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2,共7页
为探讨池塘养殖条件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第二步足的相对生长生态学意义,采用生物学方法,于养殖周期内采集1160尾罗氏沼虾(雌虾604尾,雄虾556尾),分别测定全长、体重和第二步足长,并对其第二步足的相对生长式型进行了... 为探讨池塘养殖条件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第二步足的相对生长生态学意义,采用生物学方法,于养殖周期内采集1160尾罗氏沼虾(雌虾604尾,雄虾556尾),分别测定全长、体重和第二步足长,并对其第二步足的相对生长式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103日龄开始,罗氏沼虾第二步足长存在显著的性二型现象(♂>♀)。在雌、雄罗氏沼虾第二步足长-体重的回归关系中,两方程的b值均显著小于3,说明体重呈负异速生长,即第二步足长生长快于体重生长。此外,雌、雄虾第二步足长-全长同样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征,且第二步足长在拐点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雄虾第二步足生长在全长80.79 mm、75日龄出现生长拐点,雌虾在全长83.10 mm、89日龄出现生长拐点。无论雄虾还是雌虾,拐点之后的异速生长水平均比拐点前升高,且雄性第二步足异速生长水平大于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第二步足 相对生长 生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