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元复合调剖剂驱油效果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克亮 丁玉敬 +1 位作者 闫义田 孙立滨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2,36,共4页
非均质岩心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在三元复合驱前实施前置段塞调剖能够提高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当前置段塞较小时。凋剖后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3%.进行0.0500~0.2500倍孔隙体积的三元复合调剖驱,与常规三元复合驱相比,采收率增加2.... 非均质岩心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在三元复合驱前实施前置段塞调剖能够提高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当前置段塞较小时。凋剖后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3%.进行0.0500~0.2500倍孔隙体积的三元复合调剖驱,与常规三元复合驱相比,采收率增加2.0%~4.9%.中置调剖段塞为0.2000倍孔隙体积较好。并联非均质模型中的流量分配和采收率变化说明,交联体系注入后。高渗透层的流量降低。中、低渗透层的流量增加。中、低渗透层的采收率增加幅度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调剖 流量分配 非均质岩心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体系的界面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2
2
作者 程杰成 夏惠芬 +1 位作者 马文国 丁玉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2-168,共7页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碱浓度、相同界面张力的三元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不同。除了体系黏弹性差异之外,影响驱油效果的因素还可能与界面黏弹性有关。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使用相同界面张力、不同界面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和相同界面黏弹性、不...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碱浓度、相同界面张力的三元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不同。除了体系黏弹性差异之外,影响驱油效果的因素还可能与界面黏弹性有关。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使用相同界面张力、不同界面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和相同界面黏弹性、不同界面张力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微观驱油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油水界面黏弹性、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黏弹性均对驱油效率有影响,降低界面张力和界面黏弹性均有利于残余油乳化及驱油效率的提高;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低、界面黏弹性低,驱油效率高;随着界面张力和界面黏弹性的降低,三元复合体系对残余油的乳化作用由乳化油滴向乳化油丝转变。上述规律与贝雷岩心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界面黏弹性 微观驱替实验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碱和表面活性剂的HPAM/Cr^(+3)弱凝胶调驱剂的研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克亮 汪淑娟 +2 位作者 曹红军 丁玉敬 孙丽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3,71,共4页
从3种有机酸铬中选择一种烯基多元羧酸铬为交联剂,用于交联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制备弱凝胶调驱剂。以阻力系数(RF)特别是残余阻力系数(RRF)作为性能参数筛选调驱剂各组分的用量,得到了基本配方(以g/L计)如下:HPAM(M=1.2×107,... 从3种有机酸铬中选择一种烯基多元羧酸铬为交联剂,用于交联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制备弱凝胶调驱剂。以阻力系数(RF)特别是残余阻力系数(RRF)作为性能参数筛选调驱剂各组分的用量,得到了基本配方(以g/L计)如下:HPAM(M=1.2×107,HD=25%)0.9+交联剂(有效成分50%)0.18+表面活性剂(ORS41)3+碱(NaOH)8+稳定剂0.2,用大庆某三元复合驱试验区污水(矿化度3824mg/L)配液,其RRF值为清水(矿化度890mg/L)弱凝胶的~45%。基本配方弱凝胶45℃下7天时粘度18.3mPa·s,RF值81.2,RRF值8.2,随时间而减小,120天时分别为12.8mPa·s,66.1和7.3;油水界面张力仍在10-3mN/m数量级,只比常规三元复合体系略高;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为0.495mg/g油砂,比常规三元复合体系的相应值(0.462mg/g油砂)略高;岩心流动实验中测得的表面活性剂滞留量(0.067和0.070mg/g岩心)也高于常规三元复合体系的相应值(0.054和0.059mg/g岩心)。若用Na2CO3代替NaOH,则碱剂浓度可由6~8g/L提高到8~10g/L。表8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HPAM/Cr^+3弱凝胶 调驱剂 聚合物溶液 调剖技术 驱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