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平原区多时间尺度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及其与水汽来源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雷蕊宇 丁梦瑶 +5 位作者 吴华武 范宏翔 李楷文 祝子淳 李静 付丛生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2-662,共11页
基于对鄱阳湖平原区降水的连续、长时间监测,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δD、δ^(18)O)示踪技术与后向轨迹模型,结合天气雷达图分析了该区庐山市牯岭镇和上饶市鄱阳县大气降水δD与δ^(18)O的组成特征及其变化反映的环境效应,探讨水汽来源和... 基于对鄱阳湖平原区降水的连续、长时间监测,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δD、δ^(18)O)示踪技术与后向轨迹模型,结合天气雷达图分析了该区庐山市牯岭镇和上饶市鄱阳县大气降水δD与δ^(18)O的组成特征及其变化反映的环境效应,探讨水汽来源和天气系统与其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年尺度上,2地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较全球大气降水线偏大,过量氘长期偏高,表明研究区气候湿润、大面积地表蒸发水汽参与降水,依据二源混合模型得出夏季湖泊蒸发水汽对鄱阳县降水的贡献比为15.4%,大于对牯岭镇的贡献(13.1%);水汽源区的变化导致季节尺度上降水δ^(18)O贫富变化明显,表现为春冬富集、夏秋贫化;连续降水主要受水汽类型与天气系统影响,冷锋降水δ^(18)O表现为逐渐下降,由冷锋转变为对流的降水δ^(18)O呈现“V”型变化。根据水汽源地(大陆与海洋)、路径距离(即轨迹所跨纬度)的差异,将连续降水的水汽划分为远源大陆水汽、近源大陆水汽、海洋性水汽3种类型,牯岭镇降水主要受到海洋性水汽的影响,鄱阳县降水主要受到近源大陆水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平原区 大气降水 稳定氢氧同位素 水汽来源 HYSPL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鄱阳湖流域“五河”新水比例及其滞留时间量化研究
2
作者 李楷文 丁梦瑶 +6 位作者 范宏翔 吴华武 雷蕊宇 付丛生 李静 辛未 张赐成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6-278,I0027,共14页
流域河流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是表征径流过程以及污染物、营养物质运输的重要参数。确定水的来源及其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对于理解流域水文过程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定量解析鄱阳湖流域河流的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本文通过对鄱阳湖流域降... 流域河流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是表征径流过程以及污染物、营养物质运输的重要参数。确定水的来源及其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对于理解流域水文过程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定量解析鄱阳湖流域河流的新水比例和滞留时间,本文通过对鄱阳湖流域降水及河水(赣江、修河、信江、抚河、饶河,以下简称“五河”)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D)的高频率监测与分析,利用正弦拟合方法分析了降水和河水δ^(18)O和δD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五河”河水及降水氢氧同位素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57月)较为贫化,旱季(12月次年2月)较为富集,河水同位素变化与局地降水同位素、地下水同位素密切相关,说明流域内不同水体之间存在良好的水文连通性;(2)“五河”流域内小于3个月的新水占比范围为3%~42%,流域内滞留时间范围为123.83~2495.0 d,其中赣江平均滞留时间最长、新水比例最低,乐安河和昌江的新水比例最高、平均滞留时间最短;(3)流域面积和单位面积上干流长度是“五河”流域新水比例的主要控制因素,坡度与新水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其负相关性被单位面积上干流长度与新水比例的正相关性所掩盖;(4)修河、赣江流域较其他流域显著受到蒸发分馏的影响;(5)鄱阳湖湖水同位素值明显高于河水,且在湖口站点湖水同位素值较都昌站点偏低,这表明湖口站湖水受长江来水和蒸发分馏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鄱阳湖流域水文联系和水文过程进行解析,可为流域污染物的输移模拟及其机制阐释等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新水比例 平均滞留时间 氢氧同位素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质量丝素蛋白的分离与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梦瑶 戴梦男 +3 位作者 李蒙 刘苹 徐晶晶 王建南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6-53,共8页
为获得不同分子质量且分布相对集中的丝素蛋白,采用葡聚糖凝胶层析技术对再生丝素蛋白溶液进行梯度纯化、分离。通过使用合适的葡聚糖凝胶并控制层析流速,有效分离出不同分子质量的丝素蛋白,并进一步对获得的4组不同分子质量的丝素蛋白... 为获得不同分子质量且分布相对集中的丝素蛋白,采用葡聚糖凝胶层析技术对再生丝素蛋白溶液进行梯度纯化、分离。通过使用合适的葡聚糖凝胶并控制层析流速,有效分离出不同分子质量的丝素蛋白,并进一步对获得的4组不同分子质量的丝素蛋白的黏度、电负性、氨基酸组成和分子构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溶液的黏度和等电点随其分子质量的减小而减小,其电负性的提高主要源自于丝素重链被切断,且富含非重复区域的较小分子质量的肽链;4组不同分子质量的丝素蛋白均可自组装形成一定的β-折叠结构,分子质量越高的丝素蛋白越易形成稳定的分子构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凝胶层析 分子质量 两性性质 分子构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温度及其互作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郭猛 黄勇 +4 位作者 李贺敏 张红瑞 周艳 高致明 丁梦瑶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4-672,共9页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本研究以丹参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变温(18℃/28℃和28℃/38℃)条件下,4种浓度(6.25、12.5、25、50 mmol·L^(−1))盐溶液和4种浓度(3.125、6.25、12.5、25 mmol·L^(−1))碱...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本研究以丹参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变温(18℃/28℃和28℃/38℃)条件下,4种浓度(6.25、12.5、25、50 mmol·L^(−1))盐溶液和4种浓度(3.125、6.25、12.5、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温度及其互作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18℃/28℃处理下的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均显著优于28℃/38℃处理(P<0.05)。在18℃/28℃条件下,6.25 mmol·L^(−1)盐溶液对丹参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清水对照(P<0.05),相对盐害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P<0.05),1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相对盐害率无显著影响(P>0.05),25和50 mmol·L^(−1)盐溶液以及6.25、12.5和25 mmol·L^(−1)碱溶液胁迫处理均显著降低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增加相对盐害率(P<0.05);28℃/38℃条件下,6.25和12.5 mmol·L^(−1)盐溶液以及3.125和6.25 mmol·L^(−1)碱溶液胁迫对丹参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盐害率无显著影响(P>0.05),25、50 mmol·L^(−1)盐溶液和12.5、25.0 mmol·L^(−1)碱溶液均显著降低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增加相对盐害率(P<0.05)。盐胁迫和碱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丹参苗长生长(P<0.05);两种变温条件下,6.25、1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幼苗叶长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25、50 mmol·L^(−1)盐溶液以及6.25、12.5和25 mmol·L^(−1)碱溶液均显著抑制叶长生长(P<0.05);18℃/28℃下6.25 mmol·L^(−1)盐溶液对幼苗叶宽生长有促进作用,除28℃/38℃下6.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叶宽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外,其余盐碱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叶宽生长(P<0.05)。综上,盐碱、温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低温条件下盐碱对丹参种子的影响相对较小;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碱胁迫更为敏感;建议丹参种子盐碱育苗时应选择盐碱度较低的土地,适宜在18℃/28℃较低温度时进行育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胁迫 温度 丹参 种子 发芽率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蛋白负电性增强改性及其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加载能力
5
作者 宋广州 涂芳芳 +4 位作者 丁梦瑶 戴梦男 殷音 董凤林 王建南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12,共6页
为提高丝素蛋白(SF)材料的快速内皮化能力,解决血管组织工程面临的血栓和内膜增生难题,将具有双向调控血管细胞生长功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引入丝素蛋白材料表面。首先选用含有2个羧基的己二酸(AA)与丝素蛋白分... 为提高丝素蛋白(SF)材料的快速内皮化能力,解决血管组织工程面临的血栓和内膜增生难题,将具有双向调控血管细胞生长功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引入丝素蛋白材料表面。首先选用含有2个羧基的己二酸(AA)与丝素蛋白分子进行反应,采用流延法制备AA改性SF膜,研究了改性SF膜的结构和膜表面对CGRP分子的加载能力。结果表明:随着AA质量占比的增加,SF的Zeta电位逐渐减小,当SF与AA的质量比由100∶0变化为100∶2.5时,SF的Zeta电位由-2.66 mV下降至-5.4 mV;AA改性SF材料中引入了新的羧基和酰胺键,形成了以β-折叠结构为主的分子构象和SilkⅡ结晶结构;当SF与AA的质量比为100∶2.5时,AA改性SF膜表面静电作用加载的CGRP含量比未改性SF膜提高了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生丝 丝素蛋白 己二酸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静电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