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29
1
作者 丁文峰 杜俊 +2 位作者 陈小平 任洪玉 张平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1-45,97,共6页
基于GIS技术以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资料,以四川省为例,借鉴自然灾害风险概念,对山洪灾害危险度、易损度和风险度进行了量化与分析,并根据区划理论的一般原则和全国山洪灾害一、二级防治分区范围,对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结... 基于GIS技术以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资料,以四川省为例,借鉴自然灾害风险概念,对山洪灾害危险度、易损度和风险度进行了量化与分析,并根据区划理论的一般原则和全国山洪灾害一、二级防治分区范围,对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四川省山洪灾害可划分为6个风险区划单元,5个风险等级(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各风险等级所占全省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9.9%,12.8%,14.9%,5.9%和6.5%。其中,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山洪灾害风险水平较高,中风险区等级以上的面积占到了四川盆地及周边总面积的近80%;其次,秦巴山地区为山洪灾害次严重地区,中风险区等级以上的面积占到了区域总面积的近18%;其它几个三级区域山洪灾害风险水平不高,大多处于低风险和较低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风险评估 风险区划 GIS技术 易损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细沟发生临界水动力条件初探 被引量:20
2
作者 丁文峰 李占斌 +1 位作者 鲁克新 丁登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22-828,共7页
通过玻璃水槽试验和土槽放水冲刷试验对坡面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水动力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面径流在顺坡向下流动过程中以滚波形式运动并发生叠加是造成侵蚀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径流流动过程中发生滚波叠加 ,造成... 通过玻璃水槽试验和土槽放水冲刷试验对坡面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水动力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面径流在顺坡向下流动过程中以滚波形式运动并发生叠加是造成侵蚀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径流流动过程中发生滚波叠加 ,造成在径流流路上出现局部水深增加 ,导致侵蚀切应力激增 ,当切应力大于该处的土壤抗蚀力时便发生侵蚀 ,并最终造成细沟沟头的出现。通过对土槽冲刷试验的结果分析 ,运用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径流能耗和径流侵蚀产沙率之间的关系 ,给出了给定土壤条件下坡面细沟侵蚀率估算模型。结果表明 ,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界条件 ,当径流能耗大于 7 3 8(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 细沟侵蚀 发生 临界水动力 坡面径流 滚波运动 土壤抗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坡面壤中流形成与坡面侵蚀产沙关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丁文峰 张平仓 王一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7,共4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在长5.0 m、宽1.5 m、6个不同坡度(10°,15°,20°,25°,30°,35°)的径流小区上,通过3个不同降雨强度(1.0,1.5,1.8 mm/min),对紫色土坡面产流形式及侵蚀产沙关系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在长5.0 m、宽1.5 m、6个不同坡度(10°,15°,20°,25°,30°,35°)的径流小区上,通过3个不同降雨强度(1.0,1.5,1.8 mm/min),对紫色土坡面产流形式及侵蚀产沙关系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坡面总径流主要由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两种形式组成,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在总降雨量中的比例随雨强和坡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相同坡度情况下,壤中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随雨强的减小而增大,在雨强相似的条件下,壤中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普遍存在的壤中流在土壤侵蚀尤其是重力侵蚀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发作用,甚至由壤中流促发的侵蚀量要远远高于片蚀、沟蚀等坡面侵蚀形式,这与以往研究表明的长江流域坡面侵蚀以面蚀为主的结论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面 侵蚀产沙 壤中流 地表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嘉陵江流域径流泥沙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定量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丁文峰 张平仓 任洪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7,共5页
运用Mann-Kendall秩次趋势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对嘉陵江流域1956-2000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序列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嘉陵江近50年来径流量无明显趋势变化,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输沙量分别在1968年、1985年、1989年、1993年发... 运用Mann-Kendall秩次趋势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对嘉陵江流域1956-2000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序列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嘉陵江近50年来径流量无明显趋势变化,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输沙量分别在1968年、1985年、1989年、1993年发生了突变,4个突变点的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81×108,1.35×108,0.71×108,0.34×108t,相应变点的跃度为0.46×108,0.64×108,0.37×108t。嘉陵江流域径流量在1993年发生了一次突变,相应变点的跃度为184.73×108m3,这与利用径流-泥沙双累积曲线法得到的输沙量阶段性分析结果相一致。最后,根据嘉陵江流域水沙变化原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对嘉陵江流域的水沙变化原因作了分析,并运用数学模型,给出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水沙趋势影响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输沙量变化中人为作用(主要是水利工程建设和大规模水土保持)的贡献率为53.8%,而自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贡献率为46.2%,引起嘉陵江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径流量 输沙量 驱动因素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的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丁文峰 李勉 +1 位作者 姚文艺 张平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9,共8页
黄土高原坡面从分水岭到坡脚,径流侵蚀产沙方式和产沙强度等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为了揭示造成这种垂直分带性特点的形成机理,本文设计了4m长坡面(坡度为20°)和3m长沟坡(坡度为50°)组成的坡沟系统试验土槽,采用四个... 黄土高原坡面从分水岭到坡脚,径流侵蚀产沙方式和产沙强度等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为了揭示造成这种垂直分带性特点的形成机理,本文设计了4m长坡面(坡度为20°)和3m长沟坡(坡度为50°)组成的坡沟系统试验土槽,采用四个不同流量(2.1Lmin-1、3.2Lmin-1、5.2Lmin-1、7.2Lmin-1)的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坡面不同来水量、来水含沙量及来水动能对沟坡侵蚀产沙的影响,并建立了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过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坡面放水径流强度、坡面来水含沙量以及坡面来水单位水流功率均影响着沟坡部分侵蚀产沙量的大小。坡面放水径流强度与沟坡侵蚀产沙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坡面来水含沙量和坡面来水单位水流功率与沟坡部分的侵蚀产沙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根据单位水流功率的概念,计算得出试验条件下沟坡侵蚀产沙的临界单位水流功率值为0.632。最后,根据改进的Yalin公式及沟坡侵蚀产沙的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坡面和沟坡侵蚀产沙的数学模型,经计算后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发现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沟系统 侵蚀产沙 机理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过程中的水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44
6
作者 丁文峰 张平仓 陈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24,49,共5页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区域水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从城市化过程中的地表水文过程变化、城市化与地表水环境、城市化与城市水资源等方面论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坡面土壤侵蚀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丁文峰 张平仓 +1 位作者 王爱娟 王一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18,共5页
坡面侵蚀产沙信息的获取对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开发和相关参数获取至关重要。采用如下方法:放水冲刷法和人工模拟降雨法,通过不同的放水流量、雨强,在5 m坡长坡面上利用REE示踪法;在4 m长坡面和3 m长沟坡组成的坡沟系统上,用地形测针板法... 坡面侵蚀产沙信息的获取对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开发和相关参数获取至关重要。采用如下方法:放水冲刷法和人工模拟降雨法,通过不同的放水流量、雨强,在5 m坡长坡面上利用REE示踪法;在4 m长坡面和3 m长沟坡组成的坡沟系统上,用地形测针板法和坡面侵蚀沟量算法;在8 m长坡面和5 m长沟坡组成的坡沟系统上,用地形测针板和HDS3000高精度扫描仪测量法等,对不同空间尺度、不同侵蚀测量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几种方法的测量精度高低依次为HDS3000扫描仪法>REE示踪法>地形测针板法>侵蚀沟量测法;工作效率高低依次为HDS3000扫描仪法>侵蚀沟量测法>地形测针板法>REE示踪法。在坡面侵蚀空间分布上几种方法都可实现,但精度各有不同,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求选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侵蚀 预报模型 土壤侵蚀测量方法 精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丹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 被引量:12
8
作者 丁文峰 李欣欣 岑奕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1-74,共4页
根据1990,2001年2期TM卫星影像资料,通过3S技术手段,获取了丹江流域20世纪90年代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草灌和耕地为主,林地、草灌和耕地在1990年和2001年2个时期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分别为71.73%... 根据1990,2001年2期TM卫星影像资料,通过3S技术手段,获取了丹江流域20世纪90年代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草灌和耕地为主,林地、草灌和耕地在1990年和2001年2个时期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分别为71.73%,14.12%,9.15%和76.29%,10.57%,7.49%。1990-2001年间,丹江流域土地利用年变化率最大的是林地,达到34.73%,其次是草灌地,为-27.01%;未利用地和水域的年变化率较小,分别为0.24%和-0.32%。园地的空间动态度最大,其次是未利用地,说明这二者的空间转化相对比较频繁,尤其是近期园地的转化。这主要与土地利用程度下降,耕地减少,园地、林地、建设用地等的比重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演变 丹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施有机肥对北方茶园土壤养分含量及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9
作者 惠海滨 盛萍萍 +6 位作者 刘萍 丁文峰 葛晓梅 尚晓阳 王恒 郭凯 王宏斌 《现代化农业》 2025年第1期18-21,共4页
在北方主要茶树种植区,研究了不同有机肥用量对酸性茶园土壤酸碱度、养分含量和团聚体分布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与对照CK(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后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并随着有机肥施用量提高而提高;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 在北方主要茶树种植区,研究了不同有机肥用量对酸性茶园土壤酸碱度、养分含量和团聚体分布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与对照CK(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后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并随着有机肥施用量提高而提高;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各养分含量与习惯施肥相比差异不明显。本试验中增施有机肥可以明显增加土壤中>0.25mm以上粒径团聚体的比例,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中团聚体结构。经干筛法处理后,土壤中以>5mm粒径团聚体为主,各施肥处理力稳团聚体明显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经湿筛法处理后,土壤中以0.5~1mm粒径团聚体为主,并且以AF2(增量有机肥+化肥)处理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最高,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综合分析认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改良北方茶园酸化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改善茶园土壤结构,并以AF2(增量有机肥+化肥)处理模式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有机肥 土壤养分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黄土高原小流域雨量站网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文峰 韩昊宇 +2 位作者 王协康 郭宜薇 王一然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1,共9页
地面雨量站是降水数据最直接的来源,合理的雨量站点密度与空间布局能准确反映流域面雨量,对于构建流域水文模型至关重要。以黄土高原岔巴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2001-2010年流域内11个地面雨量站的日、周、15 d时间尺度降雨量序列,以信... 地面雨量站是降水数据最直接的来源,合理的雨量站点密度与空间布局能准确反映流域面雨量,对于构建流域水文模型至关重要。以黄土高原岔巴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2001-2010年流域内11个地面雨量站的日、周、15 d时间尺度降雨量序列,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基于最大信息最小冗余准则(MIMR),分析11个地面雨量站之间降雨的信息相互关系和信息传递规律,并结合流域多年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对岔巴沟流域雨量站网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岔巴沟流域降雨量在2001—2010年间无明显变化趋势,降雨空间分布呈由西南到东北递减趋势;不同时间尺度降雨序列的联合熵、互信息、冗余信息变化总体相同;总体信息随站点增多趋向稳定,站点之间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少,冗余信息越来越多;另外,随着时间尺度变大,联合熵稳定越快,冗余信息越多。依据流域雨量站点间信息熵变化规律,对岔巴沟流域雨量站网进行了优化,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流域最佳雨量站密度和分布,优化后的流域雨量站网能较好的反映流域降雨信息。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流域雨量站网的优化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熵理论 雨量站网优化 最大信息最小冗余准则 岔巴沟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和红壤坡面径流分离速度与水动力学参数关系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丁文峰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2,共7页
土壤剥蚀是土壤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子过程,对其定量研究是建立具有明确物理意义侵蚀模型的理论基础。采用放水冲刷法,在3.0m长、1.0m宽的土槽上,通过4个不同坡度(5°、10°、15°、20°)、5个不同放水流... 土壤剥蚀是土壤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子过程,对其定量研究是建立具有明确物理意义侵蚀模型的理论基础。采用放水冲刷法,在3.0m长、1.0m宽的土槽上,通过4个不同坡度(5°、10°、15°、20°)、5个不同放水流量(1.3l/min、3.0l/min、5.5l/min、6.5l/min、8.5l/min)的组合实验,对红壤和紫色土坡面径流分离速度与径流剪切力、单位水流功率、水流功率、过水断面单位能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坡度条件下,分离速度随放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对于相同的放水流量,分离速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有随放水流量的增大达到峰值的时间有提前趋势。径流剪切力、单位水流功率、过水断面单位能量及水流功率四个参数与分离速度均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但相对而言,水流功率更能准确反应坡面分离速度的变化情况。实验条件下,红壤坡面土壤剥蚀的临界水流功率值为0.0083N/(m.s),紫色土坡面土壤剥蚀的临界水流功率值为0.062N/(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红壤 坡面径流 分离速度 水动力学参数 关系研究 red SOIL purple SOIL 单位水流功率 放水流量 径流剪切力 坡面土壤 过水断面 单位能量 剥蚀 组合实验 线性关系 物理意义 土壤侵蚀 实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坡耕地田间道路网密度确定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文峰 张静 罗惠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0-43,共4页
随着我国山丘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如何合理配置坡地田间道成为山丘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目前路网密度设计大多针对高等级公路进行,而很少涉及田间道等等外级道路的现状,通过数学模型手段,建立了合理确定小流域坡耕... 随着我国山丘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如何合理配置坡地田间道成为山丘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目前路网密度设计大多针对高等级公路进行,而很少涉及田间道等等外级道路的现状,通过数学模型手段,建立了合理确定小流域坡耕地田间道路网密度的理论方法,并根据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给出了模型的解,最后以重庆忠县虾子岭小流域为例,给出了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和道路修建成本最小的田间道路网密度值,为三峡库区小流域田间道路网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坡耕地 田间道路网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石漠化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丁文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2,共5页
通过构建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石漠化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对长江中上游地区50个市(县)的石漠化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利用GIS中的空间插值法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漠化危险程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漠化危险程度呈现出... 通过构建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石漠化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对长江中上游地区50个市(县)的石漠化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利用GIS中的空间插值法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漠化危险程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漠化危险程度呈现出从西部向东部逐渐减轻的大致趋势。其中,重度石漠化危险区大致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及云南东部一带,甘肃东南部嘉陵江上游地区及重庆的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石漠化危险程度属于中度的区域大致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四川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贵州大部以及嘉陵江中上游部分地区。轻度石漠化危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山地丘陵区、陕西南部部分地区、重庆东部以及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无石漠化危险地区主要分布于湖北北部、东部、湖南东部及江西大部分地区。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今后大规模开展石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 石漠化 潜在危险性评价 BP神经网络模型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水冲刷条件下坡面植被空间布局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文峰 李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03-1107,共5页
植被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土壤表面没有植被的降雨侵蚀量是未扰动森林土壤的16倍[1]。Zheng在子午岭林区的研究也发现,当地表植被生长良好时,降雨、地形、坡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量的影... 植被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土壤表面没有植被的降雨侵蚀量是未扰动森林土壤的16倍[1]。Zheng在子午岭林区的研究也发现,当地表植被生长良好时,降雨、地形、坡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很小。而土壤表层一旦失去植被保护或根系的固结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空间分布格局 坡沟系统 侵蚀产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抗冲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一峰 张平仓 +2 位作者 朱兵兵 丁文峰 张政权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5,共4页
为弄清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抗冲性宏观分布特征,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长江中上游地区9省50个测试点的土壤抗冲性进行了野外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抗冲性随土壤类型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红壤、黄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褐土。抗冲... 为弄清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抗冲性宏观分布特征,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长江中上游地区9省50个测试点的土壤抗冲性进行了野外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抗冲性随土壤类型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红壤、黄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褐土。抗冲性沿土壤剖面垂直变化规律分为3种类型:土壤质地主导型、农业耕作主导型、腐殖质层影响型,前一种抗冲性随土壤深度单调增加,后2种为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对抗冲性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将长江中上游地区按抗冲系数的大小划分为4个典型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地区 土壤抗冲性 土壤类型 土壤剖面 地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研究构想和成果展望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平仓 丁文峰 王协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共11页
中国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发生频繁,但因山洪灾害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在主要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不能适应当前防御山洪灾害的实际需要。如何精准预报局地强降雨,研发山洪监测技术体系,提炼山洪灾害动态多预... 中国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发生频繁,但因山洪灾害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在主要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不能适应当前防御山洪灾害的实际需要。如何精准预报局地强降雨,研发山洪监测技术体系,提炼山洪灾害动态多预警指标,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如何研发因地制宜的山洪灾害预报模型,搭建风险评估平台,构建山洪灾害防御模式,提高山洪灾害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是当前山洪灾害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也是目前国家大力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凝练如下3个关键研究目标:1)理清山洪灾害动力过程,建立山区局地暴雨预报模型和山洪动态模拟模型;2)研发构建山洪多要素立体监测技术与体系,实现山洪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估信息的实时动态传输与发布,解决山洪洪峰流量预报精度不高、预警期和应急抢险处置时效短等问题;3)构建多层次、多目标的山洪灾害动态预警与风险评估平台,提炼山洪灾害防灾减灾模式,并示范推广。通过研究实现以下创新:1)从揭示诱发山洪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形成机理入手,研发山区短时临近暴雨预报技术,提高山区致灾洪水暴雨预报精度,有效延长山洪灾害预警期。2)通过研究多源遥感、雷达、微纳感知、智能识别等山区雨洪监测数据采集技术与适应、实用稳定的传统技术集成与融合,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山洪多要素立体监测技术体系,实现技术创新,延长山洪预警期。3)通过解析山区暴雨洪水-灾变响应过程,阐明暴雨山洪形成过程及致灾动力机制,构建基于降雨预测和土壤含水量动态监测的山洪过程动态模拟模型,提高山洪灾害预警准确性与可靠性。4)以山区洪水的运移过程为切入点,建立山洪灾害多指标预警模型,研发山洪灾害实时动态分级预警技术,有效延长灾害预警期,提高应急抢险应对处置时效。基于以上内容,为目前实施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改造升级完善布局建设,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立体监测 动态预警 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山洪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7
作者 许文涛 唐文坚 +4 位作者 王协康 董林垚 丁文峰 郭宜薇 张平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87,共9页
山区局地降雨是诱发暴雨山洪的最主要因素,加强山区小流域雨量监测,分析致灾临界雨量指标值并及时发布有效预警信息,是降低山洪灾害损失的有效非工程手段。目前针对暴雨山洪灾害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领域,对山洪监测技术适用... 山区局地降雨是诱发暴雨山洪的最主要因素,加强山区小流域雨量监测,分析致灾临界雨量指标值并及时发布有效预警信息,是降低山洪灾害损失的有效非工程手段。目前针对暴雨山洪灾害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领域,对山洪监测技术适用性研究不足,山洪暴发的时空尺度具有特异性,传统监测站网无法满足山区暴雨高强度短历时的监测需求,当前构建跨尺度山洪监测体系仍具有一定难度。针对山洪监测技术中雨量监测研究现状,评述了国内外雨量计、测雨雷达、卫星遥感、微波链路测雨及降雨融合技术研究进展。暴雨山洪监测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单一监测传输手段及信息源将无法满足复杂山区环境的山洪监测要求,通过构建山洪立体监测技术体系,可为山洪过程模拟、洪灾风险评估及山洪预报预警提供实时雨量监测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山洪 监测技术 雨量计 测雨雷达 卫星遥感 降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发展趋势综述 被引量:16
18
作者 董林垚 张平仓 +1 位作者 任洪玉 丁文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5-39,73,共6页
山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水文事件增加造成山洪灾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山丘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综述了山区暴雨洪水过程模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和防灾减灾模式构... 山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水文事件增加造成山洪灾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山丘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综述了山区暴雨洪水过程模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和防灾减灾模式构建的最近进展。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从机理研究、技术研发、模式构建和应用示范等方面开展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山洪灾害防治领域的作用;采用"自然-社会"二元山洪灾害防治范式。研究成果可为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升级改造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监测预警 暴雨径流 物联网技术 灾害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重庆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馨越 魏朝富 +2 位作者 邵景安 张平仓 丁文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32,共8页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土地整理后,道路的总长度由54.58 km增加到73.27 km,总密度由55.12 m/hm2上升到74.00 m/hm2,而且由土质路面变为泥结碎石路面和水泥路...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土地整理后,道路的总长度由54.58 km增加到73.27 km,总密度由55.12 m/hm2上升到74.00 m/hm2,而且由土质路面变为泥结碎石路面和水泥路面;道路密度的Moran’s I系数由0.19降为0.08,空间分布趋于均衡;道路网络的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均有提高,网络结构得到明显优化。②从村级尺度看,农村道路网络特征主要受微地形和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在道路布局时应尽量增加居民点的通达性和节约建设成本。③网络分析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农村道路特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道路 村级尺度 土地整理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岑奕 丁文峰 张平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5-68,74,共5页
以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EPIC模型估算华中地区主要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结合该区土种分布图,分析各主要土壤类型可蚀性K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主要分布在0.09~0.39之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东部... 以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EPIC模型估算华中地区主要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结合该区土种分布图,分析各主要土壤类型可蚀性K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主要分布在0.09~0.39之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东部、西部区域,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南部、湖北及河南交界的中部及东部地区。依据华中地区土壤图,全区共分布有土类25种。其中,K值最大的为褐土,约为0.34;红黏土的K值次之,为0.31;粗骨土的可蚀性最低,约为0.19。华中地区红壤、水稻土、潮土、黄壤、黄棕壤等土类所占面积较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2.63%),其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分别为:0.250,0.253,0.287,0.225,0.244,可基本反映华中地区的土壤抗侵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壤可蚀性 K值图 EP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