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团头鲂bim基因的分子特征、组织表达及其与mam-miR-24-3的关系验证
1
作者 丁思玉 冯雅慧 +3 位作者 LOIC Kemmadzong Foning 陈杰 郑国栋 邹曙明 《水生生物学报》 2025年第10期126-134,共9页
为了明确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bim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通过TA克隆获得其编码区(CDS)全长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系统分析Bim蛋白的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特征。多序列比对显示,团头鲂Bim蛋白与红鳍鲌(Chanodichthys ery... 为了明确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bim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通过TA克隆获得其编码区(CDS)全长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系统分析Bim蛋白的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特征。多序列比对显示,团头鲂Bim蛋白与红鳍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同源性最高(98.34%),基于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进一步支持两者在进化上具有最近亲缘关系。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bim基因及其潜在调控因子mam-miR-24-3在鳃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低氧胁迫24h后,两者在鳃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提示其可能协同参与团头鲂鳃组织的低氧应答过程。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am-miR-24-3可直接靶向结合bim mRNA的3′非翻译区(3′-UTR),导致荧光素酶活性下降,结合绿色荧光蛋白技术的共定位分析,表明mam-miR-24-3可在转录后水平负调控bim表达。亚细胞定位实验显示,在常氧与低氧条件下,Bim蛋白均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提示其可能通过核内信号通路直接调控下游基因转录。研究为揭示bim基因在团头鲂低氧适应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团头鲂耐低氧育种靶点的筛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 mam-miR-2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低氧 团头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