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纳岭沟砂岩铀矿床CO_(2)+O_(2)地浸采铀浸出剂对地下水化学参数的调控作用研究
1
作者 石宇 丁德馨 +1 位作者 张辉 王学兵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内蒙古纳岭沟砂岩铀矿床的地下水样,根据其具体成分制备模拟地下水,研究了CO_(2)+O_(2)地浸采铀浸出剂对砂岩铀矿床地下水pH、Eh和HCO-3质量浓度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CO_(2)注入量增加,地下水的pH迅速降低、Eh小幅度升高... 采用内蒙古纳岭沟砂岩铀矿床的地下水样,根据其具体成分制备模拟地下水,研究了CO_(2)+O_(2)地浸采铀浸出剂对砂岩铀矿床地下水pH、Eh和HCO-3质量浓度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CO_(2)注入量增加,地下水的pH迅速降低、Eh小幅度升高、HCO-3质量浓度小幅度降低;随着O_(2)注入量增加,地下水的Eh大幅度升高、pH小幅度升高、HCO-3质量浓度保持稳定;随着NH_(4)HCO_(3)加入量增加,地下水的pH小幅度升高、Eh小幅度降低、HCO-3质量浓度显著升高;CO_(2)、O_(2)、NH 4HCO_(3)各自单独作用,对地下水pH、Eh、HCO-3质量浓度的调控结果不符合浸铀的实际要求。2)当CO_(2)的分压为0.08 MPa、O_(2)的分压为0.7 MPa、NH_(4)HCO_(3)的质量浓度为1040 mg/L时,地下水的pH被调控至6.25,Eh被调控至251 mV,HCO-3的质量浓度被调控至1027 mg/L左右,符合浸铀的实际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O_(2)地浸采铀 砂岩铀矿 CO_(2)+O_(2)中性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露天铀矿可爆性智能分级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玉龙 扶海鹰 +5 位作者 黄磊 凌阳 连檬 李峰 谢烽 丁德馨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0-247,共8页
湖山铀矿属于特大型露天铀矿山,目前矿山爆破生产为“一次设计,长期使用”,故存在爆破参数缺乏动态调整、炸药单耗高、爆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对此,可通过对爆破区块进行动态可爆性分级管理并反馈调控爆破设计来解决。本研究利用该矿爆... 湖山铀矿属于特大型露天铀矿山,目前矿山爆破生产为“一次设计,长期使用”,故存在爆破参数缺乏动态调整、炸药单耗高、爆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对此,可通过对爆破区块进行动态可爆性分级管理并反馈调控爆破设计来解决。本研究利用该矿爆破区块的生产历史大数据,提出了采用钻孔率(α)、炸药单耗(β)和块度指标(γ)计算区块爆破性指数K的方法,并根据爆破性指数K的值对历史爆破区块的可爆性进行分级;再以爆破区块的单轴抗压强度(UCS)、矿石的质量指标(RQD)和矿体的地质强度指标(GSI)作为可爆性指标,建立了可爆性指标与可爆性等级相对应的数据集;然后构建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并以可爆性指标作为输入,以可爆性等级作为输出对构建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训练;最后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训练后的模型对可爆性等级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优化了爆破设计和爆破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可用于爆破区块的可爆性分级与爆破效果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山铀矿 可爆性智能分级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区块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尾砂中植物采铀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丁德馨 李广悦 +5 位作者 胡南 刘玉龙 王永东 刘洋 马少维 陈翔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60,共3页
以我国南方某铀尾砂库及其中生长的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分析铀尾砂中及优势植物体内的铀含量,筛选出了铀的超富集植物——水莎草,其茎中的铀含量高达1.520‰。据此,提出了铀尾砂中植物采铀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将极大地促进铀... 以我国南方某铀尾砂库及其中生长的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分析铀尾砂中及优势植物体内的铀含量,筛选出了铀的超富集植物——水莎草,其茎中的铀含量高达1.520‰。据此,提出了铀尾砂中植物采铀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将极大地促进铀尾渣、铀废石、铀矿化土壤及低品位铀矿植物采铀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尾砂 超富集植物 植物采铀 生物铀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散破碎介质中液体饱和渗流规律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丁德馨 李广悦 +2 位作者 徐文平 张志军 饶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84,共5页
原地爆破浸出采场的铀矿堆,是一种由凿岩爆破法构筑而成的矿堆,是一种松散破碎介质,其粒径服从Rosin-Rammler分布,其特征粒径、粒径分布指数和孔隙率随所采用的爆破参数和爆破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为了研究这类铀矿堆的特征粒径、粒径分... 原地爆破浸出采场的铀矿堆,是一种由凿岩爆破法构筑而成的矿堆,是一种松散破碎介质,其粒径服从Rosin-Rammler分布,其特征粒径、粒径分布指数和孔隙率随所采用的爆破参数和爆破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为了研究这类铀矿堆的特征粒径、粒径分布指数和孔隙率对其中液体饱和渗流的影响,根据Rosin-Rammler分布,选配了7组具有不同颗粒级配的试样,采用自制的松散破碎介质液体饱和渗流试验装置,对其中液体饱和渗流的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试验结果,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建立了根据特征粒径、粒径分布指数和孔隙率预测渗透率和流态指数的ANFIS模型。结果表明:松散破碎介质中的液体饱和渗流满足非Darcy指数定律;所建立的预测渗透率和流态指数的ANFIS模型,能够给出具有足够精度的预测结果,这为渗透率和流态指数的预测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破碎介质 液体饱和渗流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 渗透率 流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地下水作用下铀在砂岩铀矿微界面上的扩散模式
5
作者 杨迎春 +2 位作者 周函 丁德馨 姜瑭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上游背景地下水流入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采区地下水中时产生了稀释和冲洗作用。为探究背景地下水作用下酸法地浸退役采区地下水中铀在水岩微界面上的扩散模式和控制机理,开展了静态稀释实验和动态冲洗实验。静态稀释实验结果显示,背景地下... 上游背景地下水流入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采区地下水中时产生了稀释和冲洗作用。为探究背景地下水作用下酸法地浸退役采区地下水中铀在水岩微界面上的扩散模式和控制机理,开展了静态稀释实验和动态冲洗实验。静态稀释实验结果显示,背景地下水与污染地下水比例为50∶1时,1440 min内铀浓度降到背景值60μg/L以下;初期阶段(0~20 min),反应速率主要受膜扩散控制;中期阶段(20~150 min),反应速率受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后期阶段(150~600 min),反应速率主要受颗粒内扩散控制。动态冲洗实验结果表明,用25个孔隙体积的背景地下水,10 d内铀浓度降至50μg/L;初期阶段(0~4 d),反应速率主要受膜扩散控制;中期阶段(4~7 d),反应速率同时受膜扩散与颗粒内扩散控制;后期阶段(7~10 d),反应速率主要受颗粒内扩散控制。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上游背景地下水流入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采区地下水中后铀的扩散和迁移规律,为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采区地下水自然净化的可行性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法地浸 铀污染地下水 自然修复 微界面 膜扩散 颗粒内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矿堆浸酸性尾渣中和的动力学特征及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丁德馨 刘玉龙 +1 位作者 李广悦 王有团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8-542,共5页
采用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作为中和剂,对铀矿堆浸酸性尾渣进行中和试验,试验过程中检测了中和体系的pH随时间的变化,并根据检测结果建立了尾渣中和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铀矿堆浸酸性尾渣的中和过程,包括尾渣颗粒表面余酸与中和剂... 采用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作为中和剂,对铀矿堆浸酸性尾渣进行中和试验,试验过程中检测了中和体系的pH随时间的变化,并根据检测结果建立了尾渣中和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铀矿堆浸酸性尾渣的中和过程,包括尾渣颗粒表面余酸与中和剂的快速反应,及尾渣颗粒内部余酸与中和剂的缓慢扩散-反应两个阶段;中和过程中,中和剂扩散-反应的非线性耦合和反馈作用模型,可很好地反映尾渣中和反应的过程和方式,中和体系的pH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振荡现象;尾渣中和的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拟和中和体系的pH随时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堆浸酸性尾渣 中和 扩散-反应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弧滑动边坡反演设计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丁德馨 张志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2-206,共5页
圆弧滑动边坡反演设计的神经网络方法存在着收敛速度慢、拟合能力差、预测精度低、训练结果不具有唯一性等缺陷。针对这些缺陷,应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的原理,建立了圆弧滑动边坡反演设计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 圆弧滑动边坡反演设计的神经网络方法存在着收敛速度慢、拟合能力差、预测精度低、训练结果不具有唯一性等缺陷。针对这些缺陷,应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的原理,建立了圆弧滑动边坡反演设计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部分实例进行了反演设计。反演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收敛速度快、拟合能力强、预测精度高、训练结果具有唯一性等优点,是一种优异的反演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弧滑动边坡 反演设计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移反分析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方法在湘西金矿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丁德馨 张志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23-1128,共6页
本文应用位移反分析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方法,对湘西金矿244采场围岩的力学参数进行了反演;并应用反演结果对该采场各矿房围岩的变形进行了模拟计算;与此同时,还对矿房围岩的变形进行了监测;最后将模拟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本文应用位移反分析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方法,对湘西金矿244采场围岩的力学参数进行了反演;并应用反演结果对该采场各矿房围岩的变形进行了模拟计算;与此同时,还对矿房围岩的变形进行了监测;最后将模拟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对矿房围岩的变形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模拟位移与监测位移吻合良好,且未超过允许变形值,这说明基于反演结果的数值计算模型对围岩变形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进而说明,该反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可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 位移反分析 地下采场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采场围岩刚度与强度参数的正交反演方法 被引量:8
9
作者 丁德馨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7-50,共4页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提出了一种根据地下采场围岩的量测位移,反演确定其刚度参数和强度参数的弹塑性正交反演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并借助于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技术,反演确定了湖南湘西金矿充填料矿二次回采采场围岩的刚度参...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提出了一种根据地下采场围岩的量测位移,反演确定其刚度参数和强度参数的弹塑性正交反演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并借助于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技术,反演确定了湖南湘西金矿充填料矿二次回采采场围岩的刚度参数与强度参数,从而为进一步应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采矿方法安全性评价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采场 围岩刚度 强度参数 正交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采地面沉陷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丁德馨 毕忠伟 王卫华 《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2年第3期1-5,共5页
应用神经网络理论 ,建立了开采地面沉陷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采用开采地面沉陷实测数据对网络进行了训练 ,以此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来描述开采地面沉陷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 ,并采用测试样本对模型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 应用神经网络理论 ,建立了开采地面沉陷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采用开采地面沉陷实测数据对网络进行了训练 ,以此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来描述开采地面沉陷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 ,并采用测试样本对模型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网络的预测性能是令人满意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地面沉陷 神经网络 BP算法 非线性映射 模型 预测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的导水裂缝带高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丁德馨 王云刚 张志军 《采矿技术》 2005年第1期15-18,共4页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方法具有收敛速度快,拟合能力强,预测精度高,训练结果唯一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边坡反演设计和开采沉陷预测。本文将其应用于康家湾矿Ⅲ—1号矿体 14采场的导水裂缝带高度的预测,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的导...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方法具有收敛速度快,拟合能力强,预测精度高,训练结果唯一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边坡反演设计和开采沉陷预测。本文将其应用于康家湾矿Ⅲ—1号矿体 14采场的导水裂缝带高度的预测,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的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缝带高度 自适应 神经 模糊推理方法 收敛速度 预测精度 沉陷预测 反演设计 预测结果 应用 开采 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弧滑动边坡智能化反演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丁德馨 张志军 王卫华 《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2年第4期1-4,17,共5页
针对现行圆弧滑动边坡设计方法所存在的不足 ,应用神经网络理论 ,在集成以往圆弧滑动边坡成功范例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和建立了圆弧滑动边坡智能化反演设计新方法 。
关键词 圆弧滑动边坡 人工神经网络 反演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金矿极不稳固顶板的稳定性控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德馨 包东曙 《衡阳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0-57,共8页
作者运用边界单元法分析了湘西金矿充填料矿体二次回采采场围岩中的应力,确定了采场顶板中拉应力区和免压拱的位置,首次提出了利用免压拱控制采场顶板稳定性的观点;以此为基础设计和实施了回采前采用长锚索预控顶,回采时采用锚杆、... 作者运用边界单元法分析了湘西金矿充填料矿体二次回采采场围岩中的应力,确定了采场顶板中拉应力区和免压拱的位置,首次提出了利用免压拱控制采场顶板稳定性的观点;以此为基础设计和实施了回采前采用长锚索预控顶,回采时采用锚杆、金属网和喷浆护顶,回采后采用尾砂胶结充填采空区的联合控顶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控顶方案是非常有效的,可在同类极不稳固顶板的稳定性控制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 稳定性控制 边界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金矿地下采矿方法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丁德馨 D.J.Reddish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5-37,共3页
作者分别采用变形准则与强度准则 ,并借助于快速拉格朗日分析 ,对湖南湘西金矿充填料矿二次回采采矿方法的安全性 ,进行了全面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采矿方法是合理的 。
关键词 变形准则 地下采矿 金矿 安全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幅循环荷载下岩石的变形特性 被引量:33
15
作者 肖建清 丁德馨 +1 位作者 徐根 蒋复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85-691,共7页
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对花岗岩进行常幅循环加载试验,研究循环加载过程中岩石的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岩石疲劳破坏时的变形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且这一变形量与静态全过程曲线破坏后区对应上限应力处的变形量相当,验证了... 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对花岗岩进行常幅循环加载试验,研究循环加载过程中岩石的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岩石疲劳破坏时的变形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且这一变形量与静态全过程曲线破坏后区对应上限应力处的变形量相当,验证了极限变形规律;岩石的轴向应变、横向应变和体积应变都具有3阶段演化规律,3阶段的划分基本一致;横向应变的3阶段规律比轴向应变的明显,横向应变速率亦大于轴向应变速率,因此,从变形的角度建立岩石的疲劳破坏准则更可靠,采用横向变形或横向变形速率作为岩石疲劳破坏或失效的判据,更有利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常幅循环荷载 疲劳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态响应规律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毕忠伟 张明 +1 位作者 金峰 丁德馨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80-183,共4页
以印度Koyna地震为输入动荷载,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一个均质土坡动力数值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边坡对地震加速度存在放大作用,坡顶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1.0 m/s2,约为输入地震峰值加速... 以印度Koyna地震为输入动荷载,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一个均质土坡动力数值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边坡对地震加速度存在放大作用,坡顶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1.0 m/s2,约为输入地震峰值加速度的3倍;坡顶竖向峰值加速度为0.8 m/s2,约为输入地震峰值加速度的3.2倍;在当土体发生破损以后坡体位移随地震持时的增加而增大,存在变形累积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动态响应 Koyna地震 ABAQ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胁迫对大豆和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SOD与P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聂小琴 李广悦 +3 位作者 吴彦琼 公新忠 胡南 丁德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7-1064,共8页
采用实验室光照培养箱培养方法,对铀溶液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的萌发、幼苗的早期生长和幼苗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长较其他指标对铀生态毒性试验更为敏感。与对照相比,在铀浓度为... 采用实验室光照培养箱培养方法,对铀溶液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的萌发、幼苗的早期生长和幼苗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长较其他指标对铀生态毒性试验更为敏感。与对照相比,在铀浓度为100~1000μmol·L-1的铀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萌发率不受影响,芽长受到抑制作用,低浓度的铀溶液对大豆根长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铀溶液抑制主根生长、但促进生根率,大豆的芽重、根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胁迫不影响玉米种子的萌发率,但抑制其萌发势、生根势和生根率,低浓度的铀溶液对玉米的根长和根重有促进作用。大豆SOD活性在低浓度时被促进,高浓度时被抑制,POD活性在铀浓度为100μmol·L-1的铀溶液胁迫下即被抑制,且作用随铀浓度的升高而加强;玉米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但均高于对照。表明玉米抗铀胁迫的能力强于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炭基磁性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0
18
作者 彭国文 肖方竹 +4 位作者 孙世雄 张志军 胡南 王晓亮 丁德馨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38-2144,共7页
以介孔氧化硅SBA-15为模板,通过纳米浇筑法在模板孔道中引入不同质量的铁源和炭源作为前驱物,经过原位聚合反应,再使用[3-(三甲氧基硅烷)丙基]脲(UPTS)和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有机试剂对其表面进行后嫁接改性,得到介孔结构规整有序... 以介孔氧化硅SBA-15为模板,通过纳米浇筑法在模板孔道中引入不同质量的铁源和炭源作为前驱物,经过原位聚合反应,再使用[3-(三甲氧基硅烷)丙基]脲(UPTS)和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有机试剂对其表面进行后嫁接改性,得到介孔结构规整有序的功能化炭基磁性介孔材料(FCMMC)。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分别表征了FCMMC的结构。考察了溶液pH值、铀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FCMMC吸附铀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基和铁基均被负载在介孔氧化硅基体上,FCMMC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窄的孔径分布。FCMMC吸附铀的最佳条件为:pH=6.0、铀初始浓度25mg/L、FCMMC用量40mg、吸附时间1.0h。对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进行了分析,FCMMC对铀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28.69mg/g。同时,使用3种不同的解吸剂对FCMMC解吸再生8次后,其对铀的吸附率均在80%以上,说明FCMMC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磁性介孔材料 功能化 吸附性能 再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混凝土疲劳损伤演化的定量描述 被引量:16
19
作者 肖建清 丁德馨 +1 位作者 骆行文 徐根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6,共7页
利用再生混凝土的疲劳试验结果,分析常用的几种损伤变量定义法的优缺点;其次,根据疲劳损伤的三阶段演化规律,提出倒S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给出材料参数的物理含义及取值范围;最后,基于倒S模型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规律和疲劳寿... 利用再生混凝土的疲劳试验结果,分析常用的几种损伤变量定义法的优缺点;其次,根据疲劳损伤的三阶段演化规律,提出倒S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给出材料参数的物理含义及取值范围;最后,基于倒S模型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规律和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弹性模量法、超声波速法、最大应变以及残余应变法都能够反映再生混凝土的疲劳损伤演化规律,而残余应变法由于概念明确,考虑疲劳初始损伤,因此更为合适;拟合得到的损伤演化方程与试验数据高度相关,而理论分析得出的疲劳寿命的变化规律与试验结果也相一致;倒S模型涵盖了损伤演化规律的各种类型,具有适应性强、精度高的特点,适用于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演化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损伤变量 损伤模型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应变动测桩及锚杆中波的传播规律差异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冰 曾晟 +2 位作者 丁德馨 綦春明 喻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3-1148,共6页
应力波法是检测桩基与锚杆质量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无损检测方法,运用该法对桩基与锚杆进行质量检测时均基于一维杆件的波动理论,波速是进行二者质量判断的最基本参数,部分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易将两种应力波速混淆,可能会造成实际检测中... 应力波法是检测桩基与锚杆质量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无损检测方法,运用该法对桩基与锚杆进行质量检测时均基于一维杆件的波动理论,波速是进行二者质量判断的最基本参数,部分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易将两种应力波速混淆,可能会造成实际检测中的误判。为此,以自由锚杆和不同龄期下标准混凝土试块中的应力波速为参考,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桩基和锚杆中的应力波速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桩基中的应力波速与锚杆中的应力波速存在较大的差别,前者略大于标准规格混凝土试件中的波速,而后者小于自由锚杆中的应力波速大于桩基和标准混凝土试块中的波速;桩基和混凝土试块中的应力波速与龄期和强度近似服从上升指数关系,而锚杆中的应力波速与龄期和强度近似服从下降的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低应变 动测 锚杆 桩基 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