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_3O和CO在Pd(111)表面偶联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丁开宁 李玉璐 +1 位作者 程蓓斯 章永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39-1745,共7页
采用DMol3程序包中的GGA-PW91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H3O和CO在Pd(111)表面的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在Pd(111)表面顶位上的CO分子中C原子所带正电荷最多,容易与亲核试剂反应,化学吸附能稍低,有利于在表面上移动发生... 采用DMol3程序包中的GGA-PW91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H3O和CO在Pd(111)表面的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在Pd(111)表面顶位上的CO分子中C原子所带正电荷最多,容易与亲核试剂反应,化学吸附能稍低,有利于在表面上移动发生亲电插入反应;CH3O在Pd(111)表面fcc穴位吸附稳定,O原子上所带的负电荷较多,易被亲电试剂进攻.过渡态搜索表明,Pd(111)表面顶位上的CO与fcc穴位上CH3O反应生成CH3OOC的为放热反应,反应能垒较低,有利于偶联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一氧化碳 Pd(111)表面 表面吸附 反应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铜矿型半导体材料CuAlX_2(X=S,Se,Te)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和根 陈虹 +4 位作者 陈懂 李奕 丁开宁 黄昕 章永凡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805-2813,共9页
采用基于赝势平面波基组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黄铜矿结构的CuAlX2(X=S,Se,Te)晶体的电子结构,并预测了它们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相似的能带结构,带隙随X原子从S→Se→Te依次减小.三种晶体的静态介电... 采用基于赝势平面波基组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黄铜矿结构的CuAlX2(X=S,Se,Te)晶体的电子结构,并预测了它们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相似的能带结构,带隙随X原子从S→Se→Te依次减小.三种晶体的静态介电常数、静态折射率和静态倍频系数d36的变化情况与带隙的变化相反,随着X原子自S→Se→Te改变依次递增,但静态双折射率依次递减.该系列化合物的倍频效应主要来源于价带顶附近的占据能带向以Al和X原子的p电子态为主要成分的空带之间的跃迁.在三种晶体中,CuAlTe2除静态双折射率偏小外,其它光学性能要优于CuAlS2和CuAlSe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二阶倍频效应 黄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碳化物(111)面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章永凡 李俊 +2 位作者 丁开宁 陈文凯 周立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5,共6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对过渡金属碳化物MC(111)清洁表面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理想表面相比,表面弛豫导致表层金属原子和次表层碳原子分别朝体相和真空方向位移,从而导致层间距的收缩.由能带计算结果得知,紧...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对过渡金属碳化物MC(111)清洁表面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理想表面相比,表面弛豫导致表层金属原子和次表层碳原子分别朝体相和真空方向位移,从而导致层间距的收缩.由能带计算结果得知,紧邻或被EF穿越的活性表面态成分均为表面金属原子的dxz/dyz轨道.进一步考察了弛豫对表面态组成的影响,并对表面芯能级位移和功函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研究 过渡金属碳化物 表面弛豫 能带结构 表面态 量子化学 密度泛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Ga(S_(1-x)Se_x)_2固溶体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和根 温兴伟 +4 位作者 方振兴 李奕 丁开宁 黄昕 章永凡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0-928,共9页
采用基于赝势平面波基组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一系列具有黄铜矿结构的AgGa(S1-xSex)2固溶体的构型、电子结构、线性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固溶体具有类似的能带结构,体系带隙随x值增加而逐渐减小.当所引入的H... 采用基于赝势平面波基组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一系列具有黄铜矿结构的AgGa(S1-xSex)2固溶体的构型、电子结构、线性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固溶体具有类似的能带结构,体系带隙随x值增加而逐渐减小.当所引入的Hartree-Fock交换项贡献为22.56%时,对应的杂化PBE泛函得到的带隙值与实验结果相近.固溶体的各种光学性质,包括折射率、双折射率、反射率、吸收系数和二阶倍频系数等均随着组成的改变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变化范围介于AgGaS2和AgGaSe2二者之间.因此,利用固溶体光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可从中寻找出具有特定光学性能的晶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aS2-AgGaSe2固溶体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 二阶倍频效应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固体的相稳定性和高压相变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章永凡 李俊篯 +2 位作者 丁开宁 陈文凯 周立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3-867,共5页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对TiC固体的NaCl,WC和CsCl三种相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零压力下相稳定次序为NaCl>WC>CsCl,该顺序可用费米能级附近电子态的大小加以解释,当增加外压力时,随着单胞体积的减小,CsCl相...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对TiC固体的NaCl,WC和CsCl三种相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零压力下相稳定次序为NaCl>WC>CsCl,该顺序可用费米能级附近电子态的大小加以解释,当增加外压力时,随着单胞体积的减小,CsCl相逐渐成为稳定相,在外压约为475.9GPa时,NaCl相将向CsCl相转变,而CsCl相转变为WC相要求的外压较高。此外,还进一步探讨了压力对三种相的能带结构、化学键以及电荷密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固体 相稳定性 高压相变 密度泛函 能带结构 化学键 过渡金属碳化物 碳化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度下Li原子在Si(001)表面上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 被引量:2
6
作者 倪碧莲 蔡亚萍 +2 位作者 李奕 丁开宁 章永凡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35-1544,共10页
采用基于赝势平面波基组的密度泛函理论,对不同Li原子覆盖度下Li/Si(001)体系的吸附构型、电子结构以及吸附Li原子对表面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覆盖度范围内,Li原子倾向于吸附在相邻两个Si-Si二聚体之间各... 采用基于赝势平面波基组的密度泛函理论,对不同Li原子覆盖度下Li/Si(001)体系的吸附构型、电子结构以及吸附Li原子对表面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覆盖度范围内,Li原子倾向于吸附在相邻两个Si-Si二聚体之间各种对称性较高的空穴位,其中覆盖度为0.75ML(monolayer)时具有最小的平均吸附能.由能带结构分析结果可知,随着覆盖度的增大,Si(001)表面存在由半导体→导体→半导体的变化过程.在覆盖度为1.00ML时,由于表层二聚体均受到显著破坏,使得体系带隙明显增大.吸附后,有较多电子从Li原子转移到底物,导致Si(001)表面功函显著下降,并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表面功函呈现振荡变化.此外,从热力学稳定性角度上看,覆盖度为0.75ML的Li/Si(001)表面较难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碱金属 表面吸附 能带结构 Si(001)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分子在TiC(001)表面上的吸附构型与电子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干琴芳 倪碧莲 +2 位作者 李奕 丁开宁 章永凡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50-1858,共9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平板模型对CO分子在TiC(001)表面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CO分子倾向于采用C端吸附在表层Ti原子上方.对于该吸附方式,计算得到的吸附能、CO各电子态所处能级位置以及C—O键伸缩振动频率的红...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平板模型对CO分子在TiC(001)表面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CO分子倾向于采用C端吸附在表层Ti原子上方.对于该吸附方式,计算得到的吸附能、CO各电子态所处能级位置以及C—O键伸缩振动频率的红移值均与实验观测结果相吻合.由能带结构和Mülliken布居分析结果可知,当采用C端吸附时,CO的5!和2"*态受到底物影响最为显著,尤其是C端的桥位吸附方式.此外,还进一步对底物表面态在CO吸附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碳化物 表面吸附 能带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齿胺膦钌配合物催化苯乙酮的氢转移氢化 被引量:2
8
作者 许翩翩 高景星 +6 位作者 郑荣辉 彭蔚萍 黄培强 万惠霖 王文国 丁开宁 陈守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42-445,共4页
利用C2-对称的双胺双膦钌(Ⅱ)配合物RuCl2(P2N2H4)为催化剂,研究了苯乙酮的氢转移还原反应.在苯乙酮、钌配合物和异丙氧基钾的摩尔比为200∶1∶12的条件下,于65℃反应2h后,苯乙酮的转化率高达99%.... 利用C2-对称的双胺双膦钌(Ⅱ)配合物RuCl2(P2N2H4)为催化剂,研究了苯乙酮的氢转移还原反应.在苯乙酮、钌配合物和异丙氧基钾的摩尔比为200∶1∶12的条件下,于65℃反应2h后,苯乙酮的转化率高达99%.讨论了苯乙酮的氢转移氢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膦 钌配合物 苯乙酮 氢化 催化剂 多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首届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物理化学部分的评析与思考
9
作者 祝淑颖 林珍珍 +3 位作者 丁开宁 李奕 汤儆 袁耀锋 《大学化学》 CAS 2018年第10期114-119,共6页
介绍了福建省首届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物理化学实验的命题思路、试题及评分规则,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绩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 福建省 化学实验邀请赛 物理化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