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方初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丁小剑 杨军 +1 位作者 唐明晖 李象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0635-10638,共4页
2006年4月11~12日湖南省出现大范围的暴雨、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K指数、雷达回波、闪电信息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受高空低槽和低空切变线的影响产生... 2006年4月11~12日湖南省出现大范围的暴雨、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K指数、雷达回波、闪电信息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受高空低槽和低空切变线的影响产生的,西南涡、强冷空气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信息对短时预报及农业灾害的预防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多普勒回波资料 闪电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台风相伴随的内陆台前飑线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唐明晖 姚秀萍 +1 位作者 王强 丁小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2-923,共12页
本文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观测资料,以两个强度差异较大的台风(201409号台风威马逊和200606号台风派比安)在内陆造成的台前飑线为研究对象,从飑线产生的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及飑线不同阶段进行分析,重点以飑线初生阶段的环境... 本文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观测资料,以两个强度差异较大的台风(201409号台风威马逊和200606号台风派比安)在内陆造成的台前飑线为研究对象,从飑线产生的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及飑线不同阶段进行分析,重点以飑线初生阶段的环境条件和成熟阶段的地面中尺度特征、垂直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威马逊"飑线主要是台风倒槽和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派比安"飑线则是由台风倒槽、副高、西风槽相互作用引起的;两次过程副高位置的不同造成台风外围东南急流位置的差异,"派比安"飑线过程中东南急流更有利于飑线的持续。(2)飑线初生阶段,充沛的水汽来源、明显的条件不稳定、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对流抑制能量的减小均为飑线的初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地面辐合线使得离散的对流单体组织发展成飑线;而水汽条件、地面辐合线位置的差异导致了两次飑线初生位置的不同;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位能(CIN)差异预示着"派比安"飑线过程对流发展潜势强于"威马逊"飑线过程。(3)飑线成熟阶段:由地面温压场特征分析出"派比安"飑线冷池中心比"威马逊"飑线更明显;垂直动力结构更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4)西风槽底部和台风倒槽顶部在湘北的结合,使得已衰减的"派比安"飑线再次增强发展形成Ⅱ阶段飑线。(5)和以往研究的西风带飑线相比,这两次飑线过程并没有分析出那么强的"雷暴高压"、正变压,但有冷池、明显的温度梯度、气压梯度,低层的垂直风切变主要是由风的方向变化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 台前飑线 对比分析 副热带高压 西风带飑线 雷暴高压 冷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7月上旬张家界特大暴雨山洪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周雨华 黄培斌 +3 位作者 刘兵 张海 黄小玉 丁小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8-42,共5页
对造成 2 0 0 3年 7月 8~ 1 0日张家界特大暴雨山洪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场资料、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及自动气象站要素进行了分析 ,并重点分析了张家界特定的地形条件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及暴雨的夜发特征 ,为湘西北的暴雨山洪预报... 对造成 2 0 0 3年 7月 8~ 1 0日张家界特大暴雨山洪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场资料、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及自动气象站要素进行了分析 ,并重点分析了张家界特定的地形条件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及暴雨的夜发特征 ,为湘西北的暴雨山洪预报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多普勒雷达回波 物理量诊断 自动气象站 影响系统 山洪 降水 张家界 地形条件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PS3.0系统中雷达数据处理的实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朝平 张海 丁小剑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4期49-49,共1页
介绍MICAPS3.0处理雷达资料的种类,然后从pub数据的显示和处理、雷达数据列表的更新、雷达基数据的处理以及雷达动画制作4个方面介绍MICAPS3.0操作和处理过程,以供气象研究参考。
关键词 MICAPS3.0 雷达数据 动画制作 基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