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山西中南部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应力特征和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董春丽
郭文峰
+1 位作者
刘瑞春
丁大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2-1243,共22页
文中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P波初动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得到山西中南部及邻省附近区域2009年以来rms≤0.45的314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分析这些震源机制解参数,得到了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为NEE-SWW向的近水平挤压...
文中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P波初动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得到山西中南部及邻省附近区域2009年以来rms≤0.45的314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分析这些震源机制解参数,得到了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为NEE-SWW向的近水平挤压与NNW-SSE向的水平拉伸;震源类型以正断、走滑、正走滑型为主,兼有少量逆断型和逆走滑型,且多位于临汾和长治一带。针对山西中南部分区的研究结果表明,太原、临汾、运城和长治不同构造断陷区之间存在应力差异和震源类型差异,该差异与太原和运城2个盆地处于山西地堑系的拉张扩展部位、临汾盆地处于剪切部位相吻合,是各区局部特殊的构造、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周围应力调整变化的体现。文中进一步探讨了在现今区域应力环境下,这些构造区内中小地震活动的关联性,认为目前山西南部可能是未来中等地震活动跃迁的重点区域,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ke方法
CAP方法
震源机制分区特征
构造应力场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震源机制解分析山西长治地区应力场特征
2
作者
董春丽
郭文峰
+1 位作者
丁大业
丁学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6-463,共8页
收集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2009年以来M_L≥2.0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利用Snoke初动符号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最终获得其中M_L≥2.4且RMS≤0.45的42条天然地震和6条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
收集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2009年以来M_L≥2.0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利用Snoke初动符号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最终获得其中M_L≥2.4且RMS≤0.45的42条天然地震和6条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和正走滑型为主,主要受NEE-SWW向挤压和NNW-SSE向拉张作用;长治盆地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小区域应力场特征,T轴近NS向,P轴沿文王山断裂为NEE-SWW向,其他区域以NE-SW为优势方向,并显示出震源节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高倾角特征。探讨研究区内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发现矿山诱发地震多为正断型,塌陷为逆断型,其应力轴特征表现出P轴或T轴的大幅偏转,两轴夹角约180°,与天然地震的P轴和T轴接近垂直存在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可辅助判识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长治盆地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震源机制和地震定位研究2022年山西古交M_(L)4.1地震的发震构造
被引量:
2
3
作者
董春丽
张广伟
+3 位作者
李欣蔚
王跃杰
丁大业
宫卓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432,共19页
2022年2月20日山西太原古交市发生了M_(L)4.1地震,古交及周边县市震感强烈。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历史地震相对稀少、煤矿资源丰富的吕梁隆起区,其发震断裂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利用山西省测震台网的近震波形...
2022年2月20日山西太原古交市发生了M_(L)4.1地震,古交及周边县市震感强烈。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历史地震相对稀少、煤矿资源丰富的吕梁隆起区,其发震断裂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利用山西省测震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反演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获得最佳矩心深度。反演结果显示,古交地震是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事件,矩震级为M_(W)3.96,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90°、倾角86°、滑动角-19°;节面Ⅱ,走向182°、倾角70°、滑动角-175°;最佳矩心深度为3km,属于极浅源地震。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显示震中的优势展布方向近EW,与区域内断层基本为NE走向的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古交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中心解,结果显示断层的走向为91°,倾角为70°。另外,古交地震序列的应力降显著偏小,低于同区域背景地震至少1个数量级。结合实地调研的矿区生产情况和区域地质构造,认为古交地震序列的发震机制可能与震源区附近的煤田开采活动有关,开采活动致使局部应力改变,从而导致先存隐伏断层活化,进而触发此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交地震
震源机制解
隐伏断层
gCAP方法
地震应力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西中南部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应力特征和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董春丽
郭文峰
刘瑞春
丁大业
机构
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山西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2-1243,共22页
基金
山西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NORSTY2021-06)
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项目(SBK-2220)
+1 种基金
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202103021224438)
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2024010115)共同资助。
文摘
文中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P波初动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得到山西中南部及邻省附近区域2009年以来rms≤0.45的314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分析这些震源机制解参数,得到了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为NEE-SWW向的近水平挤压与NNW-SSE向的水平拉伸;震源类型以正断、走滑、正走滑型为主,兼有少量逆断型和逆走滑型,且多位于临汾和长治一带。针对山西中南部分区的研究结果表明,太原、临汾、运城和长治不同构造断陷区之间存在应力差异和震源类型差异,该差异与太原和运城2个盆地处于山西地堑系的拉张扩展部位、临汾盆地处于剪切部位相吻合,是各区局部特殊的构造、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周围应力调整变化的体现。文中进一步探讨了在现今区域应力环境下,这些构造区内中小地震活动的关联性,认为目前山西南部可能是未来中等地震活动跃迁的重点区域,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
Snoke方法
CAP方法
震源机制分区特征
构造应力场
地震活动
Keywords
the Snoke method
CAP method
zo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ocal mechanisms
tectonic stress field
seismicity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震源机制解分析山西长治地区应力场特征
2
作者
董春丽
郭文峰
丁大业
丁学文
机构
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山西省地震局
出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6-463,共8页
基金
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NORSTY2021-06)
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2024010115)
山西省地震局项目(SBK-2220)。
文摘
收集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2009年以来M_L≥2.0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利用Snoke初动符号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最终获得其中M_L≥2.4且RMS≤0.45的42条天然地震和6条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和正走滑型为主,主要受NEE-SWW向挤压和NNW-SSE向拉张作用;长治盆地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小区域应力场特征,T轴近NS向,P轴沿文王山断裂为NEE-SWW向,其他区域以NE-SW为优势方向,并显示出震源节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高倾角特征。探讨研究区内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发现矿山诱发地震多为正断型,塌陷为逆断型,其应力轴特征表现出P轴或T轴的大幅偏转,两轴夹角约180°,与天然地震的P轴和T轴接近垂直存在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可辅助判识地震类型。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长治盆地
构造应力场
Keyword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Changzhi basin
tectonic stress field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震源机制和地震定位研究2022年山西古交M_(L)4.1地震的发震构造
被引量:
2
3
作者
董春丽
张广伟
李欣蔚
王跃杰
丁大业
宫卓宏
机构
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山西省地震局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四川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432,共19页
基金
山西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NORSTY2021-06)
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项目(SBK-2220)共同资助。
文摘
2022年2月20日山西太原古交市发生了M_(L)4.1地震,古交及周边县市震感强烈。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历史地震相对稀少、煤矿资源丰富的吕梁隆起区,其发震断裂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利用山西省测震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反演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获得最佳矩心深度。反演结果显示,古交地震是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事件,矩震级为M_(W)3.96,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90°、倾角86°、滑动角-19°;节面Ⅱ,走向182°、倾角70°、滑动角-175°;最佳矩心深度为3km,属于极浅源地震。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显示震中的优势展布方向近EW,与区域内断层基本为NE走向的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古交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中心解,结果显示断层的走向为91°,倾角为70°。另外,古交地震序列的应力降显著偏小,低于同区域背景地震至少1个数量级。结合实地调研的矿区生产情况和区域地质构造,认为古交地震序列的发震机制可能与震源区附近的煤田开采活动有关,开采活动致使局部应力改变,从而导致先存隐伏断层活化,进而触发此次地震。
关键词
古交地震
震源机制解
隐伏断层
gCAP方法
地震应力降
Keywords
Gujiao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hidden fault
gCAP method
seismic stress drop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山西中南部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应力特征和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
董春丽
郭文峰
刘瑞春
丁大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震源机制解分析山西长治地区应力场特征
董春丽
郭文峰
丁大业
丁学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震源机制和地震定位研究2022年山西古交M_(L)4.1地震的发震构造
董春丽
张广伟
李欣蔚
王跃杰
丁大业
宫卓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