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19年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姬兴杰 刘美 +2 位作者 吴稀稀 丁亚磊 朱业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36-145,共10页
请研究基于黄河流域317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日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统计分析了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理因子和气象因子的关系,从总体趋势角度综合探讨导致土壤水蚀加剧的原因,以期... 请研究基于黄河流域317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日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统计分析了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理因子和气象因子的关系,从总体趋势角度综合探讨导致土壤水蚀加剧的原因,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1961-2019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223.1 MJ·mm/(hm^(2)·h·a),整体呈不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每10a下降6.71 MJ·mm/(hm^(2)·h·a)。降雨侵蚀力夏高冬低,夏季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61.3%,冬季仅占0.3%。2)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值的分布范围为33.0~3550.6 MJ·mm/(hm^(2)·h·a),空间分布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规律。3)降雨侵蚀力与各地理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经度和坡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和0.164(n=317,P<0.01),与纬度和海拔高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和-0.490(n=317,P<0.01);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降水日数、雨强和暴雨日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9、0.208、0.819和0.753(n=317,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降雨量对降雨侵蚀力的贡献率最大,降雨量是导致降雨侵蚀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降雨侵蚀力 时空变化 地理因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重现期下河南洛河上游暴雨山洪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6
2
作者 姬兴杰 丁亚磊 +1 位作者 李凤秀 刘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59,共12页
暴雨山洪灾害危害巨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本研究基于FloodArea二维水动力模型,以河南省典型小流域洛河上游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域内1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1个区域自动站的逐日和逐小时降水量资料以及地表水力糙度、1:50000数字... 暴雨山洪灾害危害巨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本研究基于FloodArea二维水动力模型,以河南省典型小流域洛河上游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域内1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1个区域自动站的逐日和逐小时降水量资料以及地表水力糙度、1:50000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利用42种不同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估算了洛河上游不同重现期情景下的日降水量,进行不同重现期情景下的暴雨山洪灾害淹没风险模拟,并结合精细化的暴雨日变化规律、承灾体信息等定量评估了洛河上游暴雨山洪灾害风险。结果表明:卢氏站日降水量重现期最优拟合函数为Gen.Logistic函数,洛河上游100 a、50 a、20 a、10 a和5 a一遇日降水量平均分别为116.7 mm、103.9 mm、88.8 mm、78.3 mm和68.0 mm。以100 a一遇日降水量情景为例,洛河上游暴雨山洪灾害风险呈现出中部的风险较高,南部较北部风险高,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城关镇附近以及伊洛河沿岸两侧区域;处于高风险区的面积为92.0 km^(2),GDP占总量17.37%,人口占总人数的8.88%。100 a一遇日降水量情景,淹没水深0.6 m以上的面积为110.3 km^(2),其余各重现期依次为103.4 km^(2)、95.1 km^(2)、89.6 km^(2)和82.8 km^(2)。随着重现期的增大,各重现期下淹没面积和承灾体风险也逐渐增大,暴雨山洪灾害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山洪 FloodArea模型 风险 定量评估 洛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9年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美 姬兴杰 +3 位作者 左璇 丁亚磊 朱业玉 王超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591-5601,共11页
利用2015~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黄河流域73个站点1961~2019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11个站点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适用性及其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 利用2015~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黄河流域73个站点1961~2019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11个站点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适用性及其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61~2019年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每10a下降0.18t/(d⋅km^(2)),平均值为4.44t/(d⋅km^(2)),且在1969年达到最大值,为5.32t/(d⋅km^(2)),2011年达到最小值,为3.81t/(d⋅km^(2));黄河流域73个站点中有64个站点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下降趋势,50个站点呈显著和极显著下降趋势.从年内变化看出,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最高值出现在4月,为5.30t/(d⋅km^(2)),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3.48t/(d⋅km^(2)).在年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分布以青海西南部,山东、四川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宁夏以及甘肃少部分地区,陕西西安,山西的五寨和右玉等大气自净能力较好,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在4.69~7.18t/(d⋅km^(2)),其余地区大气自净能力相对较差.影响因子中,混合层高度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n=4307);小风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8(n=4307),日平均风速≥2.5m/s的日数及日平均风速≥5.5m/s的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55(n=4307);降水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8(n=4307),中雨及以上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3(n=4307),黄河流域小雨对大气自净能力的影响明显高于中雨.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主要受日平均风速≥2.5m/s的日数、降水日数和混合层高度的综合影响,其中,日平均风速≥2.5m/s的日数对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贡献率最大,其贡献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自净能力指数 混合层高度 风速 降水 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耦合臭氧化体系处理酸性废水的氧化效能
4
作者 胡泽友 项丰云 +2 位作者 毛佶强 丁亚磊 童少平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5,共7页
建立能有效处理酸性废水的臭氧类高级氧化技术(AOPs-O_(3))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点。已有报道表明,臭氧氧化与电解结合(电解臭氧化,E-O_(3))可以有效降解中性溶液中的污染物。本文研究了E-O_(3)在酸性溶液中降解乙酸(HAc,臭氧惰性物)的效... 建立能有效处理酸性废水的臭氧类高级氧化技术(AOPs-O_(3))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点。已有报道表明,臭氧氧化与电解结合(电解臭氧化,E-O_(3))可以有效降解中性溶液中的污染物。本文研究了E-O_(3)在酸性溶液中降解乙酸(HAc,臭氧惰性物)的效率,发现E-O_(3)在pH小于3时仍具有较高的氧化效率,如在pH为1.0时处理100 mg·L;乙酸溶液2小时后E-O_(3)的效率达到52.2%,而相同条件下电解和臭氧氧化的效率分别只有2.2%和3.5%。尽管酸度增加会降低E-O_(3)的氧化效率,但在pH等于0时其仍有相对较高的氧化效率。芳族化合物苯乙酮在pH等于1.0条件下也能被E-O_(3)有效地降解并矿化。机理解析表明,溶解臭氧或氧气可以从阴极获得电子,从而产生高活性的氧化物种,如羟基自由基。在预处理了一种实际酸性废水中E-O_(3)也具有较好的效率。本研究为酸性废水的有效(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 臭氧 乙酸 效率 酸性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