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1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园景观设计对大学生偏好特征的影响——以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为例
1
作者 王佳琪 李利 王安瑶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97-108,共12页
为探究大学校园景观与大学生偏好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校园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观察法和点触式问卷调查获取大学生行为偏好与景观偏好数据,应用图像语义分割、点触率计算等方法量化分析校园景观要素的吸引力,并利用语... 为探究大学校园景观与大学生偏好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校园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观察法和点触式问卷调查获取大学生行为偏好与景观偏好数据,应用图像语义分割、点触率计算等方法量化分析校园景观要素的吸引力,并利用语义分析法进行差异寻因。研究结果表明:滨水休闲区最受大学生喜爱,休憩空间、观景空间、建筑入口附近有更高的停留可能性;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景观要素类型是乔木和水体,雕塑、景观构筑物和景观石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场所依恋与景观偏好具有显著相关性,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偏好存在一定差异性。研究结论以期对提升现代化大学校园景观吸引力提供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景观 景观偏好 点触热力图 场所依恋 风景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四合院加建建筑渐进式拆除前后运行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
2
作者 任中琦 张杰 罗蛟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3-21,28,共10页
针对北京老城更新过程内拆除四合院内加建建筑导致院落本体建筑运行碳排放量发生改变的问题,以北京市景山东街片区四合院民居为研究对象,采用Ladybug及EnergyPlus平台,对四合院中不同类型加建建筑拆除前后,四合院本体建筑单位面积运行... 针对北京老城更新过程内拆除四合院内加建建筑导致院落本体建筑运行碳排放量发生改变的问题,以北京市景山东街片区四合院民居为研究对象,采用Ladybug及EnergyPlus平台,对四合院中不同类型加建建筑拆除前后,四合院本体建筑单位面积运行碳排放量变化结果进行了量化模拟分析研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一系列模拟模型,对影响运行碳排放的建筑遮挡、体形系数、建筑朝向、隔墙关系等因素进行了量化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同等条件下拆除“接”、“扩”、“占”等不同类型的加建建筑会明显影响本体建筑单位面积运行碳排放量,由此为四合院中加建建筑的渐进式拆除策略乃至构筑物补建策略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行碳 模拟 影响因素 渐进式拆除 北京四合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发展模式初探——以北京建筑大学城市住宅专题实验教学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锴 《高等建筑教育》 2016年第6期12-18,共7页
文章从"互联网+"时代大背景出发,以北京建筑大学城市住宅专题实验教学为例,探讨在新环境下建筑师该如何将互联网与建筑设计相结合,使建筑师与甲方之间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来进行沟通。文章试图从此次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 文章从"互联网+"时代大背景出发,以北京建筑大学城市住宅专题实验教学为例,探讨在新环境下建筑师该如何将互联网与建筑设计相结合,使建筑师与甲方之间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来进行沟通。文章试图从此次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得出具有一定启示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建筑设计 线上平台 互动性 个性化定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五”时期的部门规划协议制度及当代启示——以沈阳城市规划为例
4
作者 李浩 李荣泽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4,共8页
部门规划协议制度是“一五”时期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建立的一项独具特色的规划制度。在广泛查阅大量原始档案的基础上,对这一制度建立的起因、渊源、内容规定和发展流变等进行了历史考察,并结合沈阳市规划的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了其内涵... 部门规划协议制度是“一五”时期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建立的一项独具特色的规划制度。在广泛查阅大量原始档案的基础上,对这一制度建立的起因、渊源、内容规定和发展流变等进行了历史考察,并结合沈阳市规划的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了其内涵以及对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的作用。部门规划协议制度体现着多部门协同与共同治理思想,是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规划设计成果质量和促进规划审批具有重要意义。当代规划工作应当高度重视与相关部门的协商和协作,强化部门责权匹配,完善规划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部门协议制度在新时期的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史 规划制度 部门规划协议 规划审批 沈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后三线”建设规划思想与建筑遗存研究:以甘肃天水“三厂一院”为例
5
作者 孟璠磊 支叶青 肖新怡 《世界建筑》 2025年第6期62-67,共6页
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建筑遗存近年来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但在三线建设后期开展的调整、改造时期的工业建设过程却鲜被关注。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三线后期建设的工业建筑遗存也面临关停、拆迁等困境,本研究将其称之为“后三线”建设时... 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建筑遗存近年来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但在三线建设后期开展的调整、改造时期的工业建设过程却鲜被关注。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三线后期建设的工业建筑遗存也面临关停、拆迁等困境,本研究将其称之为“后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筑遗存。本研究以国营天光集成电路厂(代号871厂)、国营永红器材厂(代号749厂)、国营庆华仪器厂(代号860厂)和407职工医院构成的电子工业园区(统称“三厂一院”)为例,深入挖掘其档案资料、口述史等,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并从总体厂区和建筑层面分析其空间特征,揭示“三厂一院”对甘肃天水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为“后三线”时期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和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建筑遗存 三线建设 后三线建设 “三厂一院” 天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冬季高校教室热舒适性研究——以北京建筑大学教学一号楼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傅志颖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3期85-87,共3页
文章以冬季的北京建筑大学教学一号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个不同方位、楼层、户型的教室进行实验测试,分析比较各教室的室内温湿度差异,进而进行教室人体热舒适性研究,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关键词 温度 湿度 人体热舒适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建筑大学科研楼建筑研究——兼论20世纪50—60年代教育建筑风格 被引量:1
7
作者 袁菀咛 杨一帆 孟韩宇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85-91,共7页
以北京建筑大学科研楼研究为主线,通过史料汇总及实地调研,对其建造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对建筑形制、风格、构造与材料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从20世纪50年代后的社会建筑背景入手,探讨“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观念对科研楼及此期间校... 以北京建筑大学科研楼研究为主线,通过史料汇总及实地调研,对其建造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对建筑形制、风格、构造与材料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从20世纪50年代后的社会建筑背景入手,探讨“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观念对科研楼及此期间校园规划的影响,进而评估其价值,识别价值载体,最终提出保护利用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建筑 北京建筑大学 价值载体 保护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空间架构师”为培养目标的建筑设计教学探索:“居住·机器·人”课程为例
8
作者 徐跃家 张昕 《世界建筑》 2025年第3期14-18,共5页
人工智能推动建筑教育范式从“空间塑造”向“空间架构”转型。清华大学“居住·机器·人”课程提出“空间架构师”的培养理念,以40m2居住单元为实验载体,构建“需求耦联—技术介入—效能评估”三螺旋教学模型。通过空间设计、... 人工智能推动建筑教育范式从“空间塑造”向“空间架构”转型。清华大学“居住·机器·人”课程提出“空间架构师”的培养理念,以40m2居住单元为实验载体,构建“需求耦联—技术介入—效能评估”三螺旋教学模型。通过空间设计、机械实现、控制逻辑实现与虚实融合验证4个递进式教学阶段,有机整合建筑学、工程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思维范式与技术体系。5组学生设计成果,不仅验证了动态界面与分布式智能技术应用在未来空间设计中的可能性,也探讨了传统“建筑师”培养模式向“空间架构师”培养体系转型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架构师 具身智能 人机共生 学科交叉 三螺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义分析的北京城市公园运动相关感知评价研究
9
作者 魏琪 刘平浩 +1 位作者 李煜 徐跃家 《世界建筑》 2025年第1期83-91,共9页
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城市公园运动空间改善成为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北京市151个公园,收集大众点评评价文本157,232条,运用语义分析、情感测算、LDA主题提取、IPA分析等方法,探索城市公园中的运动要素及附属要素对大众情感... 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城市公园运动空间改善成为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北京市151个公园,收集大众点评评价文本157,232条,运用语义分析、情感测算、LDA主题提取、IPA分析等方法,探索城市公园中的运动要素及附属要素对大众情感倾向的影响。通过大众关注度及满意度反映区域公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助力北京市全民健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运动 语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视角下老旧住区空间环境更新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丰台区富丰园街区为例
10
作者 刘剑锋 邓子璇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22,共8页
老旧住区从整治、改造到更新,不仅是工作用词的变化,也体现了从工程思维、治理思维到系统思维,从小区内到街区单元与社区生活圈,以及从以单体建设为主到空间环境提升的内涵扩展过程。同时,老旧住区空间环境不仅表面上秩序乱、设施少、... 老旧住区从整治、改造到更新,不仅是工作用词的变化,也体现了从工程思维、治理思维到系统思维,从小区内到街区单元与社区生活圈,以及从以单体建设为主到空间环境提升的内涵扩展过程。同时,老旧住区空间环境不仅表面上秩序乱、设施少、景观弱,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人车动线、空间体系、设施布局、景观意象等一系列要素的构成结构出现消退,而这也是难以靠数量化、菜单式管理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文章提出老旧住区空间环境更新“两圈层四要素”的框架和方法,将规划的资源调配区域观、空间品质整体观、要素联动系统观融入老旧住区空间环境的“二次”塑造中,以期为相关城市老旧住区的更新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老旧住区 空间环境 要素圈层 街区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街区建设的双向规划技术框架构建与实践——以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11
作者 刘玮 任天漪 +1 位作者 曹静 祝贺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9,共8页
基于当前我国开发区空间转型升级的目标,将建设开放街区确立为开发区空间转型升级的规划策略之一,并构建开发区开放街区建设的双向规划技术框架。首先,自上而下地构建街区开放适宜度评价体系,对街区地块开放适宜度进行评价,并划分出3类... 基于当前我国开发区空间转型升级的目标,将建设开放街区确立为开发区空间转型升级的规划策略之一,并构建开发区开放街区建设的双向规划技术框架。首先,自上而下地构建街区开放适宜度评价体系,对街区地块开放适宜度进行评价,并划分出3类开放模式;其次,根据划分结果,自下而上地研究提出街区空间要素的改造措施;最后,综合两方面结果,制定各地块开放街区建设的设计导则,以此保障开发区内各开放街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对该框架的可操作性进行验证,旨在为开发区空间转型升级提供开放街区规划的新范式,有效指导街区精细化再开发,推动产城融合空间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街区 产城融合 转型升级 开发区 规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多方参与激励路径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荣玥芳 王祎 贾梦圆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方式是当前首都文物腾退与利用工作的重点,但实践表明,社会参与效果仍不佳,文物也难以发挥其公共属性。以先行开展试点项目的北京市西城区为例,梳理了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政策与实践特点,分析了当前难点并以国内... 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方式是当前首都文物腾退与利用工作的重点,但实践表明,社会参与效果仍不佳,文物也难以发挥其公共属性。以先行开展试点项目的北京市西城区为例,梳理了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政策与实践特点,分析了当前难点并以国内外成熟经验为借鉴;最后提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多方参与激励路径,包括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营模式、资金管理制度、财政激励和弹性保障政策,以期为首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建筑 活化利用 多方参与 激励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传统村落建筑模式语言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春青 刘山石 +2 位作者 金恩霖 陈睿 姜宇涵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84-96,共13页
军事堡寨型村落是我国众多传统村落中比较独特的类型,是不同时代军事制度发展的体现,其内部独特的空间特征是村落研究的重要内容。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是明代京西防御体系中的军事堡寨,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学界对长... 军事堡寨型村落是我国众多传统村落中比较独特的类型,是不同时代军事制度发展的体现,其内部独特的空间特征是村落研究的重要内容。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是明代京西防御体系中的军事堡寨,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学界对长峪城村的历史梳理较全面,但对其村落中独特空间以及其形成因素的研究较弱。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梳理村落历史演变,借用美国学者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理论,提取研究村落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层级的模式词汇,挖掘其背后人的活动、需求等“事件”影响因素,深入解析空间模式特征,为同类军事堡寨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军事堡寨 建筑模式语言 长峪城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赋能公平、多元和包容的城市更新——以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商区为例
14
作者 史祚政 欧阳文 +2 位作者 崔涵 朱永强 张大玉 《华中建筑》 2025年第2期35-41,共7页
当前,中国、乃至全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城市空间不再局限于物质空间维度与社会空间维度,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正在产生巨量的“数字空间”。同时,物质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边界正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在... 当前,中国、乃至全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城市空间不再局限于物质空间维度与社会空间维度,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正在产生巨量的“数字空间”。同时,物质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边界正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在以数字化转型为背景的生产要素流动与空间生产中,城市生活中的一切物品甚至城市本身都逐渐成为可以消费的商品,商业街区与城市社区中消费空间的发展与蔓延也打破了传统的范式规律。在北京全面进入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三里屯作为北京的国际消费枢纽,全球商业地标,使馆区所在地等,其面临着严峻的更新挑战与巨大的更新机遇。该文以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商圈为例,引入数字化转型的策略背景与技术应用,以期探索物质—社会—数字空间的统合设计策略与方法,为商业街区与社区建筑的更新与复兴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数字化转型 要素市场化 商业街区 社区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南海边到旧金山:由交通博物馆管窥20世纪初期中国铁路建筑的兴起
15
作者 张凌雨 陈雳 《华中建筑》 2025年第6期135-139,共5页
铁路建筑是展现20世纪初期中国工业文明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位于南海边的中国首座交通专题博物馆收藏的两大黄河铁桥、上海车站、苏州车站等建筑模型,再现了京汉、津浦、沪宁等近代铁路的建设历程。该文基于对交通博物馆的史料挖掘,聚焦... 铁路建筑是展现20世纪初期中国工业文明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位于南海边的中国首座交通专题博物馆收藏的两大黄河铁桥、上海车站、苏州车站等建筑模型,再现了京汉、津浦、沪宁等近代铁路的建设历程。该文基于对交通博物馆的史料挖掘,聚焦于桥梁和站房这两大代表性建筑类型,分析了中国铁路建筑在萌芽时期的工程技术进展与独特的风格特征,展现了西方资本主导下中国近代铁路建筑的艰难起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博物馆 铁路遗产 站房建筑 黄河铁桥 华南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诺族与傣族民居建筑特征对比研究——以西双版纳八个传统村落为例
16
作者 欧阳文 陈香合 《华中建筑》 202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居民建筑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其建筑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展。该文聚焦于西双版纳的八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中包括四个基诺族村落以及四个傣族村落,村落保存完整且具有特... 居民建筑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其建筑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展。该文聚焦于西双版纳的八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中包括四个基诺族村落以及四个傣族村落,村落保存完整且具有特殊而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对比研究其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探讨其形成原因的异同,并归纳总结由时代变迁带来的民居建筑代系更新,为之后的更新模式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传统村落 建筑特征 基诺族 傣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技视角下的乡村建筑改造——以潜山市万涧村儿童公益书屋改造为例
17
作者 蒋蔚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5年第1期30-39,共10页
以“低技策略”的设计原则,对万涧村一座废弃房屋从空间组织、节点改造两个维度进行更新,打造了一个在经济条件、工艺水平限制下乡村建筑改造的范本。
关键词 乡村建筑 更新改造 低技策略 适宜性 建筑结构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建筑开放利用提升策略研究——以太原市省级及以上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为例
18
作者 张笑楠 吴双 唐小丽 《华中建筑》 2025年第2期155-160,共6页
古建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在当今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古建筑的开放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古建筑数量较多,开放利用工作较有代表性。该文以太原市省级及... 古建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在当今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古建筑的开放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古建筑数量较多,开放利用工作较有代表性。该文以太原市省级及以上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为例,结合线上问卷与实地调研,对其开放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开放利用的几种情况和问题。依据国家和山西省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国际宪章,针对现存问题,结合服务设计及相关文博理论,提出深入挖掘价值内涵、完善传播系统、采取自助开放服务模式的开放利用提升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开放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太原市 价值内涵 传播系统 自助开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慰剂建筑——基于麦琪之家癌症照护中心探究
19
作者 李英汉 张真 《华中建筑》 2025年第4期22-26,共5页
癌症是中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增加。良好的医院空间设计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对生存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而医院环境往往无法真正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因此院外对于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空间设计亟需重视... 癌症是中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增加。良好的医院空间设计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对生存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而医院环境往往无法真正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因此院外对于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空间设计亟需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的麦琪之家癌症照护中心正是医院外部对癌症患者进行支持的典型代表,在医院治疗与家庭护理之间搭建了桥梁,从心理社会支持层面对医院的治疗模式进行补充,成为医疗支持、空间设计与癌症患者关系的交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慰剂建筑 麦琪之家 癌症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景:当代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探析——以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体育驿站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香怡 任中琦 张大玉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地点位于南苑,南苑是北京皇家苑囿起源地,京郊唯一平原湿地型皇家御园,清中期大运河水源补充地,具有独特的湿地基底和历史景观资源。该文研究对象为当代景观建筑,以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体育驿站项目实践为例,探索... 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地点位于南苑,南苑是北京皇家苑囿起源地,京郊唯一平原湿地型皇家御园,清中期大运河水源补充地,具有独特的湿地基底和历史景观资源。该文研究对象为当代景观建筑,以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体育驿站项目实践为例,探索以造景为目标导向的当代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方案结合体育驿站场地环境和园区景观建筑整体设计定位,确立景观形象营造目标,即以自然湿地基底为依托,营造出与生态环境高度融合的体育驿站景观建筑,与场地使用者共同构成人在城市山林中运动健身的活跃景象。通过自然渗透的场地规划布局、轻介入的建筑构型以及公共性场所营造的造景原则,在满足体育驿站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场地规划、建筑构型以及场所营造的造景方法,达到目标造景效果,以期为当代景观建筑设计提供可行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景 设计方法 景观建筑 南苑 体育驿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