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萧明 蔡玲玲 +2 位作者 李元文 李咏穗 张丰川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索皮肤性病学多媒体双语课件制作方法,评价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录制双语音频,编辑中英对照文本,制作双语教学讲义;采集、收集、整理各种皮损图片、视频作为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招募留学生进... 目的探索皮肤性病学多媒体双语课件制作方法,评价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录制双语音频,编辑中英对照文本,制作双语教学讲义;采集、收集、整理各种皮损图片、视频作为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招募留学生进行教学模拟。结果制作完成湿疮(湿疹)、白疕(银屑病)、蛇串疮(带状疱疹)三种常见皮肤病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及讲义,完成上述三种皮肤病的临床教学模拟。结论初步确立多媒体双语技术临床教学应用的规范化方法:(1)整理中医学理论知识。(2)制作双语中医皮肤病学讲义、多媒体课件、临床病案资料。(3)临床教学活动。(4)教学反馈修改讲义及课件。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授课团队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合格的中医皮肤性病学国际化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性病学 双语教学 多媒体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从虚论治老年皮肤瘙痒症
2
作者 王莹 郭丽媛 +2 位作者 王羽侬 蔡玲玲 张丰川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2054-2057,共4页
老年皮肤瘙痒症发病率较高,目前治疗上存在远期效果欠佳、复发率高等问题,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易诊难治,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均造成很大影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认为老年体质主要体现为下元虚衰及阳明脉衰两大特点,在治疗时强... 老年皮肤瘙痒症发病率较高,目前治疗上存在远期效果欠佳、复发率高等问题,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易诊难治,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均造成很大影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认为老年体质主要体现为下元虚衰及阳明脉衰两大特点,在治疗时强调“形脉不足以柔药温养”,用药忌刚宜柔,并提出通补之法,为后世许多医家治疗老年疾病奠定了基础。笔者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根据叶天士对老年体质的认识,结合老年皮肤瘙痒症的易感体质多以虚为主,提出以虚论治此病,分别从气血亏虚、下元虚衰、本虚标实三个方面辨治老年皮肤瘙痒症。对肌肤干燥、脱屑明显的气血亏虚之痒,治以补气养血、通补阳明为主,辅以祛风通络之法;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顽固性患者,考虑下元虚衰、肾虚致痒,判断具体情况,调和阴阳,分而治之;对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下虚上盛之痒,既不可一味滋腻补益,又应治病求本。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笔者亦结合了叶天士的通补之法及忌刚用柔的用药理念,以期为临床辨治此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皮肤瘙痒症 风瘙痒 老年体质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从虚论治 用药特点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络学说与皮肤病的治疗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元文 姜颖娟 +2 位作者 张丰川 孙占学 赵丽娟 《环球中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278-280,共3页
从理论角度探讨了病络学说的形成,及其与皮肤病的发展关系。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了"以通为用"从络论治顽固性皮肤病,病络治疗应分清虚实寒热,并介绍了病络所致皮肤病的一些中药外治法。期望为顽固性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探寻一... 从理论角度探讨了病络学说的形成,及其与皮肤病的发展关系。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了"以通为用"从络论治顽固性皮肤病,病络治疗应分清虚实寒热,并介绍了病络所致皮肤病的一些中药外治法。期望为顽固性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探寻一条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络学说 皮肤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外治皮肤病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16
4
作者 孙占学 李元文 李曰庆 《环球中医药》 CAS 2010年第2期111-113,共3页
中药外用治疗皮肤病尚存在疗效评定标准不规范、外用剂型少、费用相对高、气味难闻染衣着色以及容易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等不足之处。从中药外治皮肤病的科研设计、诊疗标准、制剂与现代科技结合以及控制过敏反应等方面作出作者的展望。
关键词 中药 外治 皮肤病 不足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与中医疾病管理探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凤珠 孙占学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376-378,共3页
本文对银屑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情志调护等护理内容进行论述,同时对银屑病的慢性病管理、纳入治未病体系、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等中医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析,以期望建立相应的中医治疗护理评估体系,构建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的银屑病登记... 本文对银屑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情志调护等护理内容进行论述,同时对银屑病的慢性病管理、纳入治未病体系、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等中医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析,以期望建立相应的中医治疗护理评估体系,构建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的银屑病登记管理系统,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寻找到中医药防治银屑病切入点和最佳诊疗和护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护理 管理模式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法在慢性皮肤病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莹 郭丽媛 +1 位作者 王家悦 张丰川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946-949,共4页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条文之一,体现了治病求本的理论,并为后世补肾学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此条文对慢性皮肤病的辨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结合此理论,尝试探讨补肾法在慢性...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条文之一,体现了治病求本的理论,并为后世补肾学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此条文对慢性皮肤病的辨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结合此理论,尝试探讨补肾法在慢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辨治慢性皮肤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补肾法 慢性皮肤病 治病求本 皮毛生肾 痤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性学的发展和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元文 《环球中医药》 CAS 2009年第5期361-364,共4页
中医性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中医性学的历史渊源、中医性学的内涵和学科特点、中医性学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详细论述,为促进中医性学的学科建设和中医性学的稳健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中医性学 发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内外合治臁疮经验 被引量:9
8
作者 吴希玲 蔡玲玲 +7 位作者 张丰川 李元文 张益生 周红梅 蒋丽媛 孔德川 张磊 刘营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1595-1599,共5页
本文通过对臁疮中医病机研究概况的总结、对臁疮中医辨证分型的比较和分析以及经过长期实践得一些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并附特色病例一则以供参考。臁疮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其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反复难愈的特点,因其虚、湿、瘀,皆令臁... 本文通过对臁疮中医病机研究概况的总结、对臁疮中医辨证分型的比较和分析以及经过长期实践得一些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并附特色病例一则以供参考。臁疮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其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反复难愈的特点,因其虚、湿、瘀,皆令臁疮缠绵反复。虚者病邪留恋,湿性黏腻,病久则瘀,如湿热瘀阻、湿瘀互结、气虚血瘀等均是使臁疮反复难愈的主要原因。所以,光靠外治或者內治对于臁疮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两者结合,内外合治,才能更有效地治疗臁疮。本研究团队将臁疮分为湿热瘀阻证、湿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内治上以补虚、活血、祛湿为原则,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外治上善用火针、放血、针灸、艾灸等方法,辨证结合治疗。总结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臁疮 中医 内外合治 火针 针灸 放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血论治”角度探讨当归类方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任雪雯 李元文 +3 位作者 邓宇童 于旭东 蔡玲玲 冯蕙裳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899-901,共3页
血证之于皮肤病常从血热、血虚、血瘀论述,且多应用于银屑病的辨证论治之中,对于毒热内盛、寒邪客表等病机少有阐述。但临床辨证施治之时,诸多皮肤病症皆与“血”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简要介绍血证导致的常见皮肤病,并运用当归类方(当归... 血证之于皮肤病常从血热、血虚、血瘀论述,且多应用于银屑病的辨证论治之中,对于毒热内盛、寒邪客表等病机少有阐述。但临床辨证施治之时,诸多皮肤病症皆与“血”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简要介绍血证导致的常见皮肤病,并运用当归类方(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当归饮子、当归拈痛汤及四妙勇安汤)治疗皮肤病具有确切疗效予以佐证,以求加深从血论治在皮肤病辨证体系中的地位,为皮肤病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血论治 当归类方 皮肤病 思路探讨 辨证论治 发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热并用法治疗难治性皮肤病验案三则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心然 李元文 +7 位作者 蔡玲玲 任雪雯 李雪 冯蕙裳 姜晓媛 吴迪 李姝燏 王燕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714-716,共3页
皮肤病是发生在皮肤及皮肤附属器官疾病的总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及饮食习惯等改变,使得皮肤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团队认为皮肤病发病为外邪、体质、情志等多种因素下共同作用,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临证多寒热虚实... 皮肤病是发生在皮肤及皮肤附属器官疾病的总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及饮食习惯等改变,使得皮肤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团队认为皮肤病发病为外邪、体质、情志等多种因素下共同作用,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临证多寒热虚实并见,尤其以复发性难治性皮肤病为甚。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病证症体结合,多寒热并用,温清并举,攻补兼施,往往达到驱邪不伤正、补虚不滋腻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热并用法 寒热错杂 皮肤病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肝气虚”在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治疗中的辨治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博 曹云松 +3 位作者 王东峰 李方凯 任雪雯 姚荣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88-291,共4页
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与难治病,因其多发生于面部且缠绵难愈,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容颜美及身心健康。“肝失疏泄”是痤疮的核心病机之一,“从肝论治”是该病治疗的重要切入点。“肝气虚”是指肝之疏泄不及所致的证候... 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与难治病,因其多发生于面部且缠绵难愈,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容颜美及身心健康。“肝失疏泄”是痤疮的核心病机之一,“从肝论治”是该病治疗的重要切入点。“肝气虚”是指肝之疏泄不及所致的证候,亦是中医“肝病”致病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肝主疏泄”理论,从现代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患者皮损、证候特点出发,探讨该患者人群饮食、病程、治疗方法、生活习惯、年龄等因素如何形成本病“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在治疗时尝试以“补肝气”为核心思想,通过调节肝之气、血、阴、阳及脏腑生克关系达到“固其体,复其用”的目的,为本病治疗拓宽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后痤疮 肝气虚 脏腑关系 辨证论治 从肝论治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技术研究芍药甘草颗粒对肝郁脾虚证斑秃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文君 张丰川 +2 位作者 吕书影 曲保全 杨顶权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86-93,共8页
目的基于16S rDNA技术,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芍药甘草颗粒促进肝郁脾虚证斑秃(alopecia areata,AA)小鼠毛发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芍药甘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 目的基于16S rDNA技术,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芍药甘草颗粒促进肝郁脾虚证斑秃(alopecia areata,AA)小鼠毛发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芍药甘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21 d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方法构建肝郁脾虚证AA小鼠模型;在实验第8天进行药物干预: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芍药甘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芍药甘草颗粒7.8、3.9、1.95 g/kg,阳性对照药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20 mg/kg,连续灌胃14 d。实验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皮损CD4^(+)、CD8^(+)T细胞表达情况,皮肤镜下观察小鼠皮损区毛发特征,各组采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进行行为学测试,应用16S rDNA技术检测小鼠肠道菌群变化,通过PICRUSt2进行菌群功能预测,并对差异菌群与行为学测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小鼠皮损区的皮肤镜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及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芍药甘草颗粒可有效促进模型小鼠毛发再生,改善其宏观表征及行为学表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StaPhylococcus、Duncaniella及Paramuribacul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芍药甘草颗粒各剂量组对以上差异菌群的相对丰度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可能涉及糖蛋白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多种代谢通路。强迫游泳实验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负相关,与Paramuribaculum相对丰度呈正相关。结论芍药甘草颗粒可有效促进肝郁脾虚证AA小鼠毛发再生,缓解其肝郁脾虚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构成,促进菌群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颗粒 斑秃 肠道菌群 16S rDNA测序 肝郁脾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胃论治男性黄褐斑的证治体会
13
作者 郭丽媛 王羽侬 +4 位作者 王莹 蔡玲玲 刘思含 计广 张丰川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2301-2304,共4页
黄褐斑多发于女性,既往对男性黄褐斑研究较少。男性饮酒、高压、过食生冷、思虑过度、坐卧较多等工作生活方式导致男性脾胃更容易受损,而临床中男性黄褐斑患者多表现脾胃受损。脾胃经络循行于面部,具有运化腐熟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升... 黄褐斑多发于女性,既往对男性黄褐斑研究较少。男性饮酒、高压、过食生冷、思虑过度、坐卧较多等工作生活方式导致男性脾胃更容易受损,而临床中男性黄褐斑患者多表现脾胃受损。脾胃经络循行于面部,具有运化腐熟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升清降浊,使气血精微上荣于面的功能。当脾胃受损,面部气血失荣则表现为黄褐斑。所以笔者认为男性黄褐斑当从脾胃论治。本文将从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从脾胃论治男性黄褐斑的理论基础等方面提出“脾胃亏损,气血失和”是男性黄褐斑发病的关键病机,以及从健脾和胃、调气和血等方法治疗男性黄褐斑的临床思路,以期为临床论治男性黄褐斑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男性 脾胃 调中美白汤 气血 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相关因素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2
14
作者 孔宇虹 李元文 +2 位作者 杨碧莲 蔡玲玲 孙占学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909-914,共6页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法,为PHN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95例住院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部位、皮损特点、合并病、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法,为PHN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95例住院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部位、皮损特点、合并病、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层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将各因素列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先前逐步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果PHN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程度(P=0.002,OR=14.507)、合并糖尿病(P=0.007,OR=7.066)或恶性肿瘤(P=0.007,OR=25.978)、皮损类型(χ2=13.377,P=0.010)、前驱痛的发生(P=0.015,OR=5.366)、年龄(Z=-2.442,P=0.015)、皮损面积(Z=-2.203,P=0.028)。而性别、发病部位及诱发因素与PHN的发生无关。降低PHN发生的有利因素包括:发病开始治疗的时间(P=0.008,OR=9.785)及早期治疗方法(χ2=9.535,P=0.009)。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急性期的疼痛程度,其次是合并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早期治疗、皮损类型、前驱痛的发生、皮损面积等,而性别、发病部位、诱发因素则与本病发生无关。带状疱疹及早治疗以及治疗早期加入中药及适量激素对预防PHN的发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相关因素 流行病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不同制剂及成分对合轴马拉色菌标准株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丰川 蔡玲玲 +3 位作者 李元文 赵雅静 周志强 赵凤珠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8期576-581,共6页
目的观察苦参的不同制剂(粉剂水提、免煎剂)及苦参碱对合轴马拉色菌标准株的抑菌作用,探讨中药对合轴马拉色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7组:苦参粉水提组、苦参免煎颗粒组、苦参碱组、氧化苦参碱组、酮康唑组,还设了不含药物的... 目的观察苦参的不同制剂(粉剂水提、免煎剂)及苦参碱对合轴马拉色菌标准株的抑菌作用,探讨中药对合轴马拉色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7组:苦参粉水提组、苦参免煎颗粒组、苦参碱组、氧化苦参碱组、酮康唑组,还设了不含药物的阳性组和不含菌的阴性组。通过不同的马拉色菌培养基对苦参的不同制剂及苦参中主要生物碱进行体外抑菌研究,并同酮康唑相对照,同时测定各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最佳抑菌浓度。结果五组的MIC值从低到高分别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酮康唑<苦参颗粒<苦参粉水提组,苦参碱组的抑菌作用比较明显,MIC值为0.3mg/ml,低于其他各组的MIC值。结论苦参的主要生物碱中苦参碱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马拉色菌作用,氧化苦参碱与酮康唑的体外抑菌作用相当,而苦参水提剂及苦参颗粒剂体外抑菌作用较差。推测苦参碱是苦参中主要起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合轴马拉色菌 体外抑菌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络”论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药选择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丰川 王京军 +1 位作者 孙占学 李元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8期159-162,共4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后遗症。稽留毒邪发作为带状疱疹发病因素,气血阴阳失调为其发病基础;经伤络损不复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机关键;恰当选择中药是修复络损的前提,针对形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络损、络瘀、络虚...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后遗症。稽留毒邪发作为带状疱疹发病因素,气血阴阳失调为其发病基础;经伤络损不复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机关键;恰当选择中药是修复络损的前提,针对形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络损、络瘀、络虚、络阻确立了清热解毒护络方、活血化瘀通络方、益气养血修络方、虫类药物选配等,同时在临证时要随证加减,或选择相应的最佳组合方药,另外可配合通络止痛方局部溻渍通络止痛,目的是修复络损,恢复络脉功能,消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时附验案一则,以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 经络 络损 络瘀 络虚 络阻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槿皮等5种中药及其不同组合抗糠秕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付蓉 李元文 +3 位作者 周志强 赵雅静 赵凤珠 宋利梅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1164-1167,共4页
目的测定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肉桂及其不同组合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观察其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含油的培养基作为药敏... 目的测定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肉桂及其不同组合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观察其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含油的培养基作为药敏试验的液基,制备微量药敏板,对糠秕马拉色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依次为:5种中药混合液(槿柏洗剂):5.5 mg/m L,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16 mg/m L,土槿皮+侧柏叶+苦参:8.5 mg/m L,丁香+肉桂:9 mg/m L,土槿皮:10 mg/m L。结论相比于各单味药及不同组合,槿柏洗剂全方MIC为最小,5种中药及其不同组合混合液均有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槿柏洗剂 糠秕马拉色菌 体外药敏试验 头皮脂溢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黄褐斑患者肝气虚证辨治探讨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博 张丰川 +6 位作者 李楠 蔡玲玲 贾苑凝 吴迪 方多多 姜玉 李元文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348-350,共3页
黄褐斑是女性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逐渐形成了从肝、脾、肾论治的理论体系。纵观近10年本病从肝论治的相关文献、医籍,发现医者多以肝郁气滞,肝之阴血不足立论,鲜有从肝气虚证论治本病者。肝气虚证首见于《黄帝内... 黄褐斑是女性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逐渐形成了从肝、脾、肾论治的理论体系。纵观近10年本病从肝论治的相关文献、医籍,发现医者多以肝郁气滞,肝之阴血不足立论,鲜有从肝气虚证论治本病者。肝气虚证首见于《黄帝内经》,但在脾为气虚主体的主流思想影响下,后世医家片面强调肝易郁、易亢的特点;亦或以脾虚证替代,进而忽视了肝气虚证的存在。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许多女性黄褐斑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中医肝气虚证的症状特点,运用升补肝气法治疗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希望以此文与同道探讨从肝气虚角度论治黄褐斑的可行性,提高大家对本证的重视,拓宽对黄褐斑病机的中医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肝气虚证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穴贴压配合降压药物治疗1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19
作者 董巧稚 李岩 +6 位作者 蔡玲玲 张婧倩 周鹍 刘小静 崔晓云 尚菊菊 林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降压药物治疗1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就诊80例高血压病1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氨氯地平5 mg,...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降压药物治疗1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就诊80例高血压病1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氨氯地平5 mg,1次/d,清晨口服,同时给予耳穴贴压治疗,共4周。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连服4周。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变化、降压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舒张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后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为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降压药物的降压疗法不仅可明显改善1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贴压 高血压病 中医证候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气精血瘀论治脱发经验 被引量:9
20
作者 余青 蔡玲玲 +3 位作者 杨柳 隗小晴 李元文 张丰川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0期753-754,共2页
脱发,指毛发的脱落、退化或脆性增加,临床常见但辨证施治较困难。气、精血是毛发生长、滋养和固定的物质基础,瘀则既是脱发的发病病因,又是其致病结果。笔者在工作与学习中,总结出从气、精血、瘀三方面着手的治疗经验,提出在治疗脱发的... 脱发,指毛发的脱落、退化或脆性增加,临床常见但辨证施治较困难。气、精血是毛发生长、滋养和固定的物质基础,瘀则既是脱发的发病病因,又是其致病结果。笔者在工作与学习中,总结出从气、精血、瘀三方面着手的治疗经验,提出在治疗脱发的不同阶段,应施以相应的治疗法则,分别为:固发在气;生发在精血;病久入络成瘀,治在活血散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血 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