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重建褐飞虱内部结构
1
作者 舒润国 周行 +2 位作者 曹子雄 贺康 李飞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7-806,共10页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本研究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r tomography technology, Micro CT)获得了褐飞虱成虫的断层扫描图,通过人工建模和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褐飞虱内部组织和器官进行...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本研究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r tomography technology, Micro CT)获得了褐飞虱成虫的断层扫描图,通过人工建模和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褐飞虱内部组织和器官进行三维建模,获得了褐飞虱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组织、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的三维模型,保留了这些结构的原始形态,准确地还原了褐飞虱体内各组织和器官的空间排布,并利用Dragonfly软件对昆虫的内部组织进行了空间体积的测量分析。本研究建立并完善了昆虫组织和器官的三维建模技术,有助于更为精准地观察昆虫的内部组织结构,可用于昆虫形态和器官发育的表型观察,为昆虫发育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褐飞虱 内部结构 三维重构 表型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印制电路板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2
作者 方树森 周波 +2 位作者 李星星 吴俊明 何骁 《印制电路信息》 2023年第4期50-54,共5页
在印制电路板(PCB)的品质检测和失效分析等过程中,大量高价值样品需优先对缺陷点进行精准的无损定位,确认缺陷现象和失效模式,经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开展破坏性分析。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在不接... 在印制电路板(PCB)的品质检测和失效分析等过程中,大量高价值样品需优先对缺陷点进行精准的无损定位,确认缺陷现象和失效模式,经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开展破坏性分析。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在不接触和不破坏PCB样品的前提下,以二维断层图像或三维立体图像的形式,清晰获取PCB内部结构、缺损状况等信息,无损地完成PCB开路、短路、爆板分层等缺陷分析及内层图形尺寸测量,对PCB的失效分析、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印制电路板 失效分析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技术在改性淀粉凝胶体系运移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冷光耀 赵凤兰 +4 位作者 侯吉瑞 徐宏明 张春蕾 王嘉晨 宋文秀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前,常规调剖实验只能获得岩心前后端的参数指标,而对油水及调剖体系等流体在模型中的运动过程无法直观地呈现。为此,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保证环氧树脂浇铸模型无损的条件下,对模型驱替过程跟踪扫描,重建了驱替过程中不同时间的... 目前,常规调剖实验只能获得岩心前后端的参数指标,而对油水及调剖体系等流体在模型中的运动过程无法直观地呈现。为此,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保证环氧树脂浇铸模型无损的条件下,对模型驱替过程跟踪扫描,重建了驱替过程中不同时间的水驱前缘位置及改性淀粉凝胶体系的运移特征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有效用于研究和呈现改性淀粉凝胶体系的运移特征,对于渗透率级差为30的正韵律岩心模型,可得到一次水驱低渗透层被启动的位置并可直观看到,调剖体系在高渗透层中以整体段塞形式运移,成胶后,可有效封堵高渗透窜流通道,实现了定位调堵,明显扩大后续水的波及体积,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5.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饱和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改性淀粉凝胶体系定位调堵 岩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虚拟平扫技术评估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程度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松 阮娇妮 +2 位作者 奚月凤 沈志鹏 宋黎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6期468-470,473,共4页
探讨双能CT虚拟平扫技术对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程度的评估的应用价值。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我院27例经手术治疗证实为胰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行双能CT增强检查及病理检查。术前双能CT增强检查共评估189条血管,血管侵... 探讨双能CT虚拟平扫技术对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程度的评估的应用价值。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我院27例经手术治疗证实为胰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行双能CT增强检查及病理检查。术前双能CT增强检查共评估189条血管,血管侵犯程度分别为:0级114条,1级30条,2级28条,3级12条,4级5条。术前双能CT评估胰腺癌病灶可切除的符合率为97.35%(184/189),敏感性为98.77%(160/162),特异性为88.89%(24/27),阳性预测值为98.16%(160/163),阴性预测值为92.31%(24/26)。术前双能CT评估动脉可切除的符合率为98.75%(79/80),敏感性为100%(68/68),特异性为91.67%(11/12),阳性预测值为98.55%(68/69),阴性预测值为100%(11/11)。术前双能CT评估静脉可切除的符合率为96.33%(105/109),敏感性为97.87%(92/94),特异性为86.67%(13/15),阳性预测值为97.87%(92/94),阴性预测值为86.67%(13/15)。双能CT虚拟平扫技术评估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程度具有较高准确性,能够协助临床医师制定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需脱钙骨微血管Micro-CT成像初步研究
5
作者 付鹤玲 郑媛 +2 位作者 尹媛 鲍丹 侯道荣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6期19-24,共6页
目的通过脱钙与否骨微血管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成像的对比研究,建立无需脱钙的骨微血管成像造影方法。方法配置Microfil、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造影剂,通过左心室灌注SD大鼠和ICR小鼠各20只,每种造影剂灌注大、小鼠各5只;利... 目的通过脱钙与否骨微血管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成像的对比研究,建立无需脱钙的骨微血管成像造影方法。方法配置Microfil、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造影剂,通过左心室灌注SD大鼠和ICR小鼠各20只,每种造影剂灌注大、小鼠各5只;利用场发射透射电镜检测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的颗粒直径;采用Micro-CT检测并分析Microfil工作液、不同浓度的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造影剂的CT值;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各种造影剂的骨微血管灌注效果;运用Micro-CT检测各种造影剂在大、小鼠股骨血管中的灌注效果,并对3种造影剂在骨血管体积百分比、血管数量和血管分离度进行定量比较。结果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颗粒的直径均<100 nm;与骨的CT值比较,Microfil工作液的CT值小于骨的CT值(P<0.05);而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工作液的CT值高于骨的CT值,且当浓度>0.2 g/mL时,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工作液的CT值均高于骨的CT值(P<0.05或P<0.01);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3种造影剂灌注均可注入小鼠和大鼠的骨微血管,且灌注效果良好;小鼠和大鼠股骨微血管的三维图像显示,3种造影剂均能出色地呈现股骨内微血管的形态;血管形态学参数结果显示,3种造影剂在血管体积比、血管数量和血管分离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浓度为0.2 g/ml的纳米级硫酸钡及氧化铅造影剂适用于骨微血管造影实验,并且在该过程中无需脱钙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骨微血管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大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微塑料对砂壤土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志超 李嘉辰 +2 位作者 张博文 敬双怡 李卫平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9-86,共8页
【目的】探究微塑料对砂壤土孔隙结构的影响,为土壤新型污染物微塑料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对应用CT扫描进行土壤结构与土壤质量评估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CK(未赋存微塑料的空白组)和M... 【目的】探究微塑料对砂壤土孔隙结构的影响,为土壤新型污染物微塑料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对应用CT扫描进行土壤结构与土壤质量评估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CK(未赋存微塑料的空白组)和M(赋存2%浓度聚丙烯微塑料的试验组)处理进行了三维土壤孔隙结构的可视化分析和孔隙特征参数的测定。【结果】聚丙烯微塑料显著影响砂壤土孔隙结构。通过对三维孔隙结构可视化研究发现,CK中土壤孔隙分布较为均匀,出现明显下沉且纵向连续性强,而M处理中土壤孔隙破碎化程度高,连通性较差;且CK中土壤孔隙度为4.98%,M处理中土壤孔隙度只有3.79%。聚丙烯微塑料赋存条件下土壤孔隙数量与孔隙体积分布随土壤深度发生变化。在土柱0~4cm深度范围内,土壤孔隙总数量表现为CK>M处理,M处理中土壤孔隙总数较CK降低了73.02%,且二者的孔隙数量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土壤平均孔隙体积表现为CK(1709mm^(3))>M处理(1235mm^(3)),且相较于CK,M处理的大体积土壤孔隙数量占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聚丙烯微塑料对砂壤土孔隙形态特征产生了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CK的孔隙成圆率趋于平稳,孔隙更接近圆形;但孔隙平均当量直径却表现为M处理>CK,M处理的平均当量直径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聚丙烯微塑料的赋存影响了砂壤土孔隙结构并降低了土壤孔隙度,对土壤孔隙数量和形态特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微塑料 土壤孔隙结构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的射线检测技术 被引量:19
7
作者 杨宝刚 金虎 +1 位作者 任华友 吴东流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28,共3页
简述了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方面一些通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并通过对胶片射线照相技术、射线实时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康普顿背散射成像技术等射线检测技术的系统介绍 ,展望了未来复合材料射线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射线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侧隐窝的断层影像和断面解剖学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林宏 钱学华 +5 位作者 周庭永 李彦彦 徐伟 张慧 刘智华 吕发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3-248,共6页
目的:探讨断面和CT腰椎侧隐窝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标本及50例活体CT扫描,观测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结果:断面标本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分别为(7.43±0.52)、(7.34±0.77)、(6.78±0.58... 目的:探讨断面和CT腰椎侧隐窝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标本及50例活体CT扫描,观测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结果:断面标本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分别为(7.43±0.52)、(7.34±0.77)、(6.78±0.58)mm,无性差;CT扫描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存在性差,男性分别为(7.05±1.19)、(6.25±0.94)、(6.98±1.30)mm;女性为(7.53±1.37)、(7.05±1.14)、(7.35±1.39)mm;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及CT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在断面和CT上,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与黄韧带厚度的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呈负相关.结论: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解剖及CT上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即CT可较好地反映侧隐窝相关结构的情况;侧隐窝毗邻结构的病理变化均可能导致侧隐窝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隐窝 断面解剖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腰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梁海毛 周林锋 +2 位作者 朱峰正 朱林 闭崎诚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0期33-35,共3页
目的分析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的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结果 13... 目的分析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的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结果 13例腹腔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其密度多不均匀;螺旋CT平扫8例呈实性等或稍低密度,5例呈囊实性,3例病灶内见气体密度,4例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见实性病灶及病灶的实性部分呈持续强化或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病灶内部均可见范围不等的无强化区。结论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图像特点是腹腔内巨大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密度不均匀,病灶内部见范围不等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内部见不同程度的无强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在老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云婷 金东虎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2期47-49,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横轴位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老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老年肠梗阻患者,均施行CT横轴位扫描和对兴趣区MPR处理,分析MPR前后对肠梗阻部位诊断和病因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MPR前对梗阻部位的诊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横轴位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老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老年肠梗阻患者,均施行CT横轴位扫描和对兴趣区MPR处理,分析MPR前后对肠梗阻部位诊断和病因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MPR前对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为80.0%(36/45),MPR后为88.9%(40/45),P>0.05。MPR前诊断信心(3.06±0.65)分,MPR后为(2.80±0.84)分,P<0.01。MPR前对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为75.6%(34/45),MPR后为86.7%(39/45),P<0.05。结论 MS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有助于老年肠梗阻的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老年人 多平面重建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U加速技术的C形臂Cone Beam CT三维图像快速重建方法
11
作者 陈垦 王澄 +2 位作者 梁晓坤 熊璟 谢耀钦 《集成技术》 2017年第6期47-58,共12页
平板探测器技术的发展使得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成为一种重要的成像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基于C形臂的CBCT,除了具有CBCT的技术优势外,还特别适合在影像引导介入手术中应用。然而,如... 平板探测器技术的发展使得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成为一种重要的成像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基于C形臂的CBCT,除了具有CBCT的技术优势外,还特别适合在影像引导介入手术中应用。然而,如何在满足手术实时性要求的同时获得高分辨率高质量的三维断层图像,仍是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GPU加速技术的C形臂CBCT三维图像快速重建方法:在算法层面应用GPU并行加速技术对重建算法进行优化,在系统层面通过设计分布式系统和延迟隐藏机制,大大提升了由二维投影图像重建三维体数据的效率。在保持重建精度的前提下,优化后的GPU加速的FDK算法极大地提升了重建过程的计算效率。延迟隐藏机制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在使用90帧投影时,系统效率提升了26%,重建延迟加速了2.1倍;当使用120帧投影时,系统效率提升39%,重建延迟加速达到3.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引导治疗 快速重建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GP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能谱技术定量参数与AFP、DCP的关系及诊断肝细胞肝癌的效能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杜林 王宇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1-305,共5页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谱技术定量参数与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DCP)的关系及诊断肝细胞肝癌(HCC)的效能。选取61例HCC患者(HCC组)与61例肝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40~140 keV单能量水平下,病...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谱技术定量参数与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DCP)的关系及诊断肝细胞肝癌(HCC)的效能。选取61例HCC患者(HCC组)与61例肝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40~140 keV单能量水平下,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CNR)、钙(脂肪)浓度、脂肪(钙)浓度、水碘浓度、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NR)、标准化碘浓度(NIC)。结果显示,动脉期两组至50 keV均具有最佳的CNR,门静脉期HCC组至70 keV具有最佳的CNR;HCC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钙(脂肪)浓度、LNR、NIC低于良性组,脂肪(钙)浓度高于良性组(P<0.05),各指标均与AFP、DCP显著相关(P<0.05);动脉期50 keV的CNR联合动脉期NIC诊断HCC的AUC为0.935。因此,通过CT能谱检测最佳CNR可获得最佳单能量图像,动脉期50 keV的CNR和NIC等与AFP、DCP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HCC的无创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谱技术 甲胎蛋白 异常凝血酶原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D机织复合材料双剪连接力学行为与损伤机制
13
作者 钱坤 江昊 张典堂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22,共8页
为研究装配参数对2.5D机织复合材料连接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不同宽径比w/D与边径比e/D的2.5D机织复合材料试样,通过双搭接拉伸实验,分析了在连接载荷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失效模式,并借助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观察试样内部损... 为研究装配参数对2.5D机织复合材料连接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不同宽径比w/D与边径比e/D的2.5D机织复合材料试样,通过双搭接拉伸实验,分析了在连接载荷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失效模式,并借助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观察试样内部损伤情况,阐明其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试样在w/D和e/D分别取6和3时,表现出较高的力学性能,但适当减少w/D或e/D依旧能保有相当强度,当w/D下降为4时,刚度减少3.18%,极限挤压强度减少2.77%;当e/D下降为2.5时,刚度与强度分别减少1.62%和7.19%;螺栓孔的位置参数对材料的失效模式影响显著,减小w/D使经纱承受更多载荷,失效模式向净张力失效演变;减小e/D使纬纱承受更多载荷,失效模式向撕裂失效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机织复合材料 螺栓连接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 复合材料失效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犬肝外门静脉短路的诊治
14
作者 邬立刚 张佳韧 《现代化农业》 2024年第9期85-87,共3页
为诊治一例犬肝外门静脉短路的病例。一例2岁的比熊犬突然抽搐,为确定病因,采用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最终诊断为犬肝外门静脉短路,高氨血症,采用Ameroid渐缩环手术治疗配合保守治疗,恢复良好。说明CT影像学检查配合血液生化检查可... 为诊治一例犬肝外门静脉短路的病例。一例2岁的比熊犬突然抽搐,为确定病因,采用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最终诊断为犬肝外门静脉短路,高氨血症,采用Ameroid渐缩环手术治疗配合保守治疗,恢复良好。说明CT影像学检查配合血液生化检查可以极大地提高犬门静脉短路的诊断成功率,采用Ameroid渐缩环手术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对相关内容归纳总结,以期对相关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门静脉短路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Ameroid渐缩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屯兰区块煤层气井压裂特征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鸿雨 宋晓夏 +3 位作者 刘威 李伟 陈伟东 王昱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8,共11页
为探究屯兰区块煤层气井压裂特征,以太原西山屯兰区块2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采煤工作面揭露的XST-167、XST-168、XST-176和XST-177四口煤层气井进行地质编录、煤样宏观特征描述及CT分析,从多尺度研究煤层的压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 为探究屯兰区块煤层气井压裂特征,以太原西山屯兰区块2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采煤工作面揭露的XST-167、XST-168、XST-176和XST-177四口煤层气井进行地质编录、煤样宏观特征描述及CT分析,从多尺度研究煤层的压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层气井附近煤层主要分布斜交裂隙组成的“X”型压裂裂隙,在XST-177煤层气井附近有“T”型压裂裂隙。石英砂与压裂裂隙壁碰撞、摩擦产生煤粉,煤粉充填在裂隙内,对煤层气的产出有阻碍作用。通过对XST-168、XST-177二口煤层气井揭露的井筒进行对比,发现XST-177煤层气井的压裂效果更好,更有利于煤层气的产出。煤层气井附近的煤大多为碎裂煤、碎粒煤,水力压裂破坏了煤体的原生结构,使煤体硬度降低,裂隙显著增加。部分煤样可以观测到石英砂镶嵌其上,主要集中在煤的层理面上,说明石英砂被压进煤层后,主要沿水平缝向煤层内延伸,与此处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保持一致。通过CT扫描技术,对受压裂影响的煤样(压裂煤)和未受压裂影响的煤样(正常煤)进行扫描,发现压裂煤T1、T2中裂隙宽度大于100μm的裂隙分别占总裂隙体积的58.8%和48.5%,裂隙数量上分别为23407条和19679条,而正常煤T3中裂隙宽度大于100μm的裂隙仅占总裂隙体积的1.7%,裂隙数量仅为3504条,T1、T2较T3的裂隙宽度更宽,裂隙数量更多,说明压裂作用使煤样裂隙宽度和数量明显增加,压裂煤内部的孔裂隙更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屯兰区块 多尺度 水力压裂裂隙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织角联锁变密度复合材料的面外压缩力学特性
16
作者 王遵钦 刘东炎 +1 位作者 王晓旭 张典堂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71,共9页
为研究变密度结构设计对三维机织角联锁复合材料面外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制备了三维机织角联锁不变密度复合材料、三维机织角联锁经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和三维机织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X射线... 为研究变密度结构设计对三维机织角联锁复合材料面外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制备了三维机织角联锁不变密度复合材料、三维机织角联锁经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和三维机织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测技术,对角联锁变密度复合材料的面外压缩力学行为、内部损伤量化和渐进损伤等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疏下密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压缩性能,其压缩比强度比不变密度复合材料高3.40%;同时,上疏下密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损伤体积仅为11.64 mm 3,远低于不变密度复合材料的26.90 mm 3。进一步分析得到,不变密度复合材料压缩破坏以剪切失效为主,而上疏下密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则为基体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联锁织物 碳/环氧复合材料 变密度结构设计 面外压缩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显像在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
17
作者 王祉涵 张新 郑东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42-145,共4页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各异,早期诊断难度较大。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 PET)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尤其是诊断AE的敏感...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各异,早期诊断难度较大。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 PET)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尤其是诊断A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能优于头部MRI检查。本文结合既往研究对不同类型AE的异常脑代谢模式和^(18)F-FDG PET在AE诊断中的优势及问题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脑炎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cro-CT的渣油加氢保护剂3D重构研究
18
作者 安谧 程涛 +4 位作者 宋俊男 张若霖 何京 杨晓彦 徐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4,共8页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建立分析对象的3D结构和组成。以工业运转后的渣油加氢保护剂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Micro-CT对渣油加氢保护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3D重构研究。通过比对Micro-CT切片...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建立分析对象的3D结构和组成。以工业运转后的渣油加氢保护剂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Micro-CT对渣油加氢保护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3D重构研究。通过比对Micro-CT切片数据离散图与扫描电镜元素离散图分布,对保护剂中孔隙、金属沉积物进行了识别与确认,并采用3D重构技术重建了孔隙及沉积物的三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利用Micro-CT可以从微米到纳米尺度构建保护剂的3D结构模型;发现工业运转后的渣油加氢保护剂内部还有大量未被使用的封闭孔,增加孔道的连通性是提高保护剂效率的关键。这种全新的渣油加氢保护剂微观结构分析方法能为渣油加氢保护剂的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加氢保护剂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的显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黄盛才 丁义 +4 位作者 秦朝军 章忠明 龙耀斌 马加强 颜李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并探讨^(18)F-FDG PET/CT对DLBCL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经病理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化疗前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PET/CT融合...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并探讨^(18)F-FDG PET/CT对DLBCL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经病理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化疗前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PET/CT融合图像及同机CT图像诊断淋巴结和结外组织、器官受累的敏感性。结果DLBCL肿大淋巴结在PET/CT融合图像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部分淋巴结内见钙化点,边界清楚,部分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成形状不规则的肿块时,边界欠清楚;累及的结外组织器官大多数结构改变较为隐秘或无明显改变;病灶摄取^(18)F-FDG明显增高,呈结节样或团块样放射性浓聚;淋巴结或结外受累病灶内部出现坏死时,坏死部位形成圆圈样的^(18)F-FDG摄取增高灶。PET/CT融合图像与同机CT图像诊断DLBCL淋巴结受累敏感性分别为94.85%、82.35%;诊断结外组织器官受累敏感性分别为95.23%、21.43%,两者比较P均<0.05。结论DLBCL^(18)F-FDG PET/CT显像典型的影像特征是:淋巴结显示为单个或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并摄取^(18)F-FDG明显增高,肿大的淋巴结相互融合或呈融合趋势,部分形成不规则的肿块,少数肿大淋巴结内可见钙化点;受累结外组织器官出现或不出现结构改变,但摄取^(18)F-FDG明显升高。PET/CT融合图像较同机CT图像诊断DLBCL累及的淋巴结或结外组织器官更加敏感,但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标准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H-MRS、DGE-MRI、CT在肝脏脂肪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丽 曹静 +1 位作者 令潇 张静 《内科》 2017年第3期355-357,共3页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双梯度回波磁共振成像技术(DGE-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肝脏脂肪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行肝脏穿刺活检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肝脏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双梯度回波磁共振成像技术(DGE-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肝脏脂肪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行肝脏穿刺活检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肝脏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1H-MRS、DGE-MRI、CT诊断肝脏脂肪病变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以及Kappa值。结果肝脏穿刺活检结果显示,63例患者中,F0级21例、F1级15例、F2级14例,F3级7例,F4级6例;随脂肪肝组织病理等级升高,患者LWR、HFF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LSR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1H-MRS技术诊断肝细胞脂肪变性的Youden指数(0.731)明显高于DGE-MRI、CT诊断肝细胞脂肪变性的Youden指数(分别为0.487、0.353),诊断结果与肝脏穿刺活检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1H-MRS技术诊断脂肪肝的Youden指数(0.812)明显高于DGE-MRI、CT诊断脂肪肝的Youden指数(分别为0.753、0.245),诊断结果与肝脏穿刺活检结果具有极高一致性。结论 1H-MRS技术是诊断肝脏脂肪病变良好的无创诊断技术,有望取代肝活检,在早期诊断肝脏脂肪病变、监测病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脂肪病变 诊断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双梯度回波磁共振成像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灵敏度 特异度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