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3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曹阳 金灵 《山西建筑》 2022年第6期194-198,共5页
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需要与新型技术结合。神经网络已初步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为土木工程注入了新鲜活力。神经网络技术在土木工程行业的应用,将打造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的建筑设计、施工及检测。从智能设计、智能施工管理、智... 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需要与新型技术结合。神经网络已初步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为土木工程注入了新鲜活力。神经网络技术在土木工程行业的应用,将打造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的建筑设计、施工及检测。从智能设计、智能施工管理、智能检测三个方面对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设计 智能施工管理 智能检测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钢桁梁斜拉桥设计和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于祥敏 陈德伟 +2 位作者 杜晓庆 田仲初 于金弘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7,共12页
随着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山区桥梁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与日俱增。文章调研世界范围内2113座山区桥梁(含中国1521座),分析山区桥梁的建设难点和应用现状,阐明山区斜拉桥的关键设计技术,研究山区钢桁梁斜拉桥主梁、主塔... 随着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山区桥梁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与日俱增。文章调研世界范围内2113座山区桥梁(含中国1521座),分析山区桥梁的建设难点和应用现状,阐明山区斜拉桥的关键设计技术,研究山区钢桁梁斜拉桥主梁、主塔及斜拉索的方案选型及构造设计,探讨适用于山区条件的新型斜拉桥施工方法。结果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山区桥梁建设最多的国家,贵州省又居我国首位(34.4%)。山区斜拉桥通常具有大跨径、高塔墩、小边主跨比和结构不对称等特点,运输施工易、装配程度高、抗风性能好、抗震性能优和景观造型美的结构设计成为山区桥梁的主流趋势。钢桁梁比钢箱梁斜拉桥更适应于山区的建设条件,公路钢桁梁斜拉桥一般采用两片主桁,N形桁式,主桁高度为6~9m,节间长度为6~12m,梁上标准索距为12~16m。主桁横向联系采用华伦式,桥面系常用板桁组合体系,斜拉索则主要采用钢绞线斜拉索。新开发的缆索吊机法和节段纵移悬拼法解决了山区斜拉桥主梁整节段起吊、运输和拼装的难题,可供类似桥梁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桥梁 钢桁梁斜拉桥 公路钢桁梁 结构设计 施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分求积法的两端固结刚性吊杆拉力识别研究
3
作者 彭涛 稂其林 +2 位作者 陆小龙 王涛 田仲初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3,共10页
以修正Timoshenko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求积法的拱桥刚性吊杆拉力识别方法。基于修正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刚性吊杆横向振动微分方程,通过选取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根作为节点坐标,利用拉格朗日插值基函数近似表示位移函数;根据... 以修正Timoshenko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求积法的拱桥刚性吊杆拉力识别方法。基于修正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刚性吊杆横向振动微分方程,通过选取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根作为节点坐标,利用拉格朗日插值基函数近似表示位移函数;根据微分求积法基本原理计算各阶权重系数,引入边界条件后,将轴向力作用下的修正Timoshenko梁横向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转化为线性代数方程组广义代数特征值的计算问题,从而得到刚性吊杆实测基频与拉力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通过数值算例和实桥应用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两端固结刚性吊杆的长细比小于222.23时,需要考虑抗弯刚度、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的影响才能保证拉力识别的精度。提出的基于微分求积法的吊杆拉力识别方法能够应用于各种工况和长细比下的刚性吊杆拉力识别,具有准确、实用和易编程的特点,能够满足实际工程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吊杆 修正Timoshenko梁 频率法 微分求积法 拉力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斜坡地形影响的光伏组件流固耦合风致振动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陈伏彬 王羽 +1 位作者 祝瑜哲 王薇嘉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11,共8页
为研究斜坡地形对光伏组件风振特性影响,基于流固耦合(FSI)方法开展光伏阵列风致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光伏阵列流场特征以及光伏组件风振响应模态,揭示位于不同坡度斜坡上的光伏组件在不同离地高度、间距上所表现出的风振特性。结果... 为研究斜坡地形对光伏组件风振特性影响,基于流固耦合(FSI)方法开展光伏阵列风致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光伏阵列流场特征以及光伏组件风振响应模态,揭示位于不同坡度斜坡上的光伏组件在不同离地高度、间距上所表现出的风振特性。结果表明:1)坡面引起气流堵塞,致使光伏组件位移幅值增加,同时也降低光伏阵列中前排光伏组件对后排光伏组件的遮挡效应;2)从流场特征中可看出,迎风前缘的首块光伏组件产生旋涡,脱落于后排区域,致使第2块光伏组件前流场变得复杂,第3块光伏组件周流场则相对稳定,说明越处于下游的光伏组件受流场影响越小;3)光伏组件的振动由低阶振型主导,坡面对后排光伏组件振动有较大影响;4)间距增大对位于坡面上的光伏阵列振动响应有影响,且随着坡角的增大影响更加显著;5)增加坡面上光伏阵列的高度,首块光伏组件位移幅值变化较为明显,其余两块光伏组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地形 流固耦合 风致振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等跨连续梁桥冲击系数研究
5
作者 杨美良 李文慧 +1 位作者 李振国 李涛 《科技通报》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本文为确定等跨连续梁桥的冲击系数,根据结构静力分析,求取边跨及中跨跨中挠度静力响应;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分别建立车辆与桥梁的动力方程,采用五轴十三自由度平面车辆模型,三跨连续梁桥模型,建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采用ANSYS和MATLAB... 本文为确定等跨连续梁桥的冲击系数,根据结构静力分析,求取边跨及中跨跨中挠度静力响应;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分别建立车辆与桥梁的动力方程,采用五轴十三自由度平面车辆模型,三跨连续梁桥模型,建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采用ANSYS和MATLAB软件编译等跨连续梁桥车桥耦合分析模块,迭代求解边跨及中跨跨中挠度动力响应;再依据冲击系数计算公式求出边跨及中跨冲击系数,确定桥面不平整度、速度、基频和载重这4个因素为影响因素,利用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数值分析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得到了各参数对冲击系数的显著程度,给出等跨连续梁桥挠度冲击系数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桥面不平整度与挠度冲击系数的相关性较好,而速度、基频和载重对挠度冲击系数的线性相关较为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桥面不平整度与冲击系数之间的标准化相关系数Beta达到0.908,表明桥面不平整度对连续梁桥的冲击系数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行规范未考虑到这一因素,因此建议在后续规范修订中纳入桥面不平整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系数 数值模拟 逐步回归 桥面不平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GWO-LSTM的车桥非线性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研究
6
作者 刘汉云 王子逸 +4 位作者 韩艳 王力东 胡朋 国巍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4-747,共14页
强震下高铁桥梁结构易进入非线性阶段,导致系统响应增大难预测,可能威胁行车安全。为此,提出融合多策略灰狼优化-长短期记忆网络(MSGWO-LSTM)代理模型,提升高速铁路车-桥耦合非线性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精度。建立车桥耦合系统OpenSees非线... 强震下高铁桥梁结构易进入非线性阶段,导致系统响应增大难预测,可能威胁行车安全。为此,提出融合多策略灰狼优化-长短期记忆网络(MSGWO-LSTM)代理模型,提升高速铁路车-桥耦合非线性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精度。建立车桥耦合系统OpenSees非线性模型,基于大量地震动动力分析,构建桥梁位移、车体加速度和轮轨力响应数据库。在传统LSTM代理模型基础上,引入Dropout层以防止模型训练过拟合,引入灰狼优化算法(GWO)进行超参数自动选优,从而构建并训练了GWO-LSTM代理模型。采用多类评判指标,考虑结构线性/非线性、不同车速等工况,对比传统LSTM和GWOLSTM这2个代理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GWO-LSTM在部分工况不满足需求,故融合多策略提出MSGWO-LSTM代理模型,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GWO-LSTM代理模型预测的R^(2)稳定在0.95~0.99之间,MAE、MSE和RMSE等评价指标均接近0,且MAPE指标大多数控制在1%左右,明显优于传统LSTM代理模型,说明GWO-LSTM显著提升了车-桥耦合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精度。相比单输入单输出模式,考虑多变量相互影响的多输入多输出模式所构建的代理模型的非线性适应性与泛化性更好。在多输入多输出和非线性工况下,GWO-LSTM模型预测响应有小部分预测指标超过10%限值,而MSGWO-LSTM所有预测指标均小于限值,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地震响应预测 LSTM代理模型 高速铁路 OPENSE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水剂对静态破碎剂工作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陈炎波 蒋志明 +4 位作者 张庆彬 刘智 陈璐 金跃凯 戴洲游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为控制孔内自蔓延嗣后升温静态破碎增效新技术中的静态破碎剂(SCA)施工喷孔问题并寻求进一步缩短加热装置触发等待时间,通过掺加指定类型和数量的减水剂在保证静态破碎剂料浆流动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SCA的2~4 h初期固结体强度和初期膨胀... 为控制孔内自蔓延嗣后升温静态破碎增效新技术中的静态破碎剂(SCA)施工喷孔问题并寻求进一步缩短加热装置触发等待时间,通过掺加指定类型和数量的减水剂在保证静态破碎剂料浆流动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SCA的2~4 h初期固结体强度和初期膨胀压等工作性能,从根源上抑制自蔓延嗣后加热产生的高温环境致使SCA中水份过量气化导致的喷孔现象。基于流动度和初凝时间实验,遴选出3类减水剂中性能最佳的聚羧酸减水剂(PCE)。通过SCA初期固结体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以及在加热和不加热条件下的钢管膨胀压对比实验,确定了PCE的最佳水剂比和掺量分别为0.26和0.2%,加热装置最佳触发等待时间由之前接近4 h缩短为2~2.5 h,且2.5 h初期膨胀压陡增3倍以上。现场单孔试验再次验证了该方案可抑制SCA加热后发生喷孔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静态破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破碎 减水剂 水剂比 膨胀压 初期固结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见证铅柱的孔内殉爆距离钢管试验研究
8
作者 曹学平 刘广林 +5 位作者 蒋志明 施仁智 董思军 张庆彬 张鹏 李嘉顺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研究孔内炸药殉爆距离及隔板对其影响规律,基于见证铅柱研发了一种能够准确判断钢管模拟殉爆试验中被发药包殉爆情况的试验新装置,提出“相对猛度值”概念及其临界值新指标用于判断被发药包的殉爆程度。采用该装置进行了7组钢管模拟... 为研究孔内炸药殉爆距离及隔板对其影响规律,基于见证铅柱研发了一种能够准确判断钢管模拟殉爆试验中被发药包殉爆情况的试验新装置,提出“相对猛度值”概念及其临界值新指标用于判断被发药包的殉爆程度。采用该装置进行了7组钢管模拟殉爆试验,以常规猛度指标判断主发药包爆轰性能,以相对猛度值指标结合爆后钢管损伤情况评价被发药包殉爆能力。结果表明:有、无隔板空气间隔装药均存在一个相对猛度临界值I_(C)=1.15,可用于有效判断被发药包殉爆情况与殉爆距离;有隔板装药钢管内殉爆距离为105 cm,而无隔板装药则为80 cm。模拟殉爆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隔板空气间隔装药的轴向聚能作用以及基于见证铅柱测试新法的可行性、客观性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殉爆 钢管模拟 隔板 孔内殉爆距离 见证铅柱 相对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原胶生物聚合物改良膨胀土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9
作者 欧阳淼 张红日 +3 位作者 邓人睿 王桂尧 肖杰 赵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4,共9页
采用既可抑制膨胀土裂隙扩展,又不影响坡面植被生长的黄原胶生物聚合物对膨胀土进行改良,是膨胀土边坡生态防护新思路。对黄原胶改良膨胀土开展室内干湿循环试验,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PCAS)对裂隙发育的整个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探究了黄... 采用既可抑制膨胀土裂隙扩展,又不影响坡面植被生长的黄原胶生物聚合物对膨胀土进行改良,是膨胀土边坡生态防护新思路。对黄原胶改良膨胀土开展室内干湿循环试验,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PCAS)对裂隙发育的整个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探究了黄原胶掺量对膨胀土裂隙形态特征指标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试验分析了改良前后膨胀土的微观结构与矿物成分的变化,结合膨胀率试验结果探讨了黄原胶对膨胀土的改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黄原胶的掺入可以有效提高膨胀土的保水性和抗裂性,试样的平均失水速率和裂隙率均随着掺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黄原胶能够降低干湿循环效应对膨胀土的影响,将裂隙宽度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增湿过程中易闭合;黄原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抑制膨胀土开裂,一方面通过成键和胶结作用与土颗粒形成“桥联”结构,整体增强土体的抗拉强度;另一方面通过填充和成膜作用阻隔水分与土颗粒接触,减小黏土矿物的水化膜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黄原胶生物聚合物 干湿循环 裂隙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损伤下PPC斜拉桥主梁灌浆加固试验研究
10
作者 袁明 杨诒飞 +3 位作者 刘昀 颜东煌 彭坤帅 袁晟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7,共9页
为研究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斜拉桥疲劳损伤主梁采用灌浆加固后的刚度恢复效果和裂缝发展情况,以某座双塔斜拉桥为研究背景,选取跨中6个梁段,制作相似比为7.42的PPC斜拉桥节段缩尺模型,在经历了主梁具有不同初始损伤状态下的4轮疲劳试... 为研究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斜拉桥疲劳损伤主梁采用灌浆加固后的刚度恢复效果和裂缝发展情况,以某座双塔斜拉桥为研究背景,选取跨中6个梁段,制作相似比为7.42的PPC斜拉桥节段缩尺模型,在经历了主梁具有不同初始损伤状态下的4轮疲劳试验后,对主梁开展了0.1、0.2、0.3、0.5 mm最大裂缝宽度的静载试验(对应工况1~4)。然后将主梁卸载至恒载状态,使用亲水性低黏度环氧结构胶对残余裂缝宽度W≥0.05 mm的裂缝进行带压灌浆修复,对灌浆后主梁开展相同裂缝宽度的静载试验,对比分析灌浆前后PPC斜拉桥主梁在各工况下的挠度、索力、刚度和裂缝发展情况,并与完好主梁的初始刚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环氧结构胶和主梁黏结作用良好,极大地减缓了裂纹扩展的速度;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索力基本呈线性变化,斜拉索一直处于弹性阶段,使结构整体承载力有较大富余;在PPC主梁经历了0.5 mm级裂缝大损伤情况下,环氧结构胶提高了裂缝处的界面黏结强度,使灌浆后主梁刚度恢复较好,在工况1~4中均不低于灌浆前主梁的刚度,但不能恢复到完好主梁的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刚度 裂缝灌浆 斜拉桥 部分预应力 黏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质泥岩填料击实特性及颗粒破碎研究
11
作者 付宏渊 杨海涛 +3 位作者 曾铃 吴二鲁 文伟 周鑫洋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文章为探究炭质泥岩路基填料的击实性能及击实前后级配变化规律,引入分形理论,推导良好级配范围内的分形维数,通过室内击实和筛分试验研究炭质泥岩填料击实特性和颗粒破碎行为,最后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炭质泥岩路基填料击实过程中的能... 文章为探究炭质泥岩路基填料的击实性能及击实前后级配变化规律,引入分形理论,推导良好级配范围内的分形维数,通过室内击实和筛分试验研究炭质泥岩填料击实特性和颗粒破碎行为,最后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炭质泥岩路基填料击实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分形维数为2.135时,炭质泥岩填料达到最佳填筑级配。分形维数、最大粒径、含水率和击实次数是影响炭质泥岩填料颗粒破碎的重要因素,其中填料的分形维数对颗粒破碎率的影响最为显著。炭质泥岩填料击实后的粒径分布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考虑到炭质泥岩击实过程中的颗粒破碎及良好级配的分形维数范围,建议对于最大粒径在20mm以内的路基填料,其合理的分形维数控制在1.78至2.60之间。通过能量耗散模型发现,炭质泥岩表面能增加速率随击实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击实过程中填料对击实能的利用率呈指数衰减。鉴于当击实次数达到70次时,炭质泥岩填料表面能几乎不再增加,建议在室内开展击实试验时炭质泥岩填料的击实次数不宜超过70次,以免造成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炭质泥岩 分形维数 击实特性 颗粒破碎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车道宽幅悬浮隧道管体基于CFD的绕流特性与缩尺效应
12
作者 陈志威 刘宏专 易壮鹏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5,共13页
为满足通行的需求悬浮隧道管体宜设计成大尺度的多车道宽幅截面,洋流是施工及运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环境荷载。洋流作用下宽幅截面的绕流特性,以及缩尺试验或数值模拟时的尺寸效应值得重点关注。以椭圆形、圆端形、八边形3种按双向八车... 为满足通行的需求悬浮隧道管体宜设计成大尺度的多车道宽幅截面,洋流是施工及运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环境荷载。洋流作用下宽幅截面的绕流特性,以及缩尺试验或数值模拟时的尺寸效应值得重点关注。以椭圆形、圆端形、八边形3种按双向八车道设计的宽幅截面为对象,并以圆形截面为对照,用CFD软件fluent建立了非定常流下的二维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形状及不同缩尺比的宽幅截面在均匀流下的复杂绕流特性,建立了各类截面升力系数幅值、阻力系数均值和力矩系数幅值与流速的关系图,获取了不同缩尺比下三分力系数的时程曲线,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稳定周期内的涡量云图。结果表明:当流速增大时,宽幅截面三分力系数变化不大,圆形截面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则明显减小;3种宽幅截面中,八边形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和力矩系数均最大,脱涡频率最小,椭圆形则与之相反;各类宽幅截面不同缩尺比之间的三分力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需考虑尺寸效应带来的影响;尾涡脱落对结构所受三分力有一定影响,阻力系数与涡量云图中尾涡强度、分离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隧道 多车道宽幅截面 绕流特性 三分力系数 缩尺效应 CFD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沟渠弃土斜坡长期稳定性研究
13
作者 陈孝轩 陈琛 郭一鹏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7,共9页
为探究干湿循环作用下沟渠开挖弃土斜坡的长期稳定性,以广东省某弃土斜坡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压实度下的室内三轴剪切试验,获取了不同工况下的弃土抗剪强度参数,依据试验数据建立了考虑干湿循环和压实效应的弃土改进强... 为探究干湿循环作用下沟渠开挖弃土斜坡的长期稳定性,以广东省某弃土斜坡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压实度下的室内三轴剪切试验,获取了不同工况下的弃土抗剪强度参数,依据试验数据建立了考虑干湿循环和压实效应的弃土改进强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干湿循环对弃土斜坡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实弃土的强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多而减小,以K=0.96和σ3=20 kPa试样为例,经历2、4、6、8次干湿循环后峰值强度分别下降了21.9%、33.8%、40.8%、43.1%,总体来看在经历6~8次干湿循环后,强度趋于稳定;弃土斜坡在填筑初期的安全系数较高,但是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多,其安全储备不足,因此,在弃土场设计时,需要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尤其在弃土场下游有重要设施时。研究成果可为沟渠开挖弃土场安全储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土 干湿循环 长期稳定性 三轴试验 改进强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状态-参数-激励同步实时识别的改进UKF方法
14
作者 黄可 刘春芳 +2 位作者 黄杜康 戴理朝 王磊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201,253,共12页
在激励未知情况下,针对现有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的结构识别方法存在未知量多、计算效率低,难以实现结构状态、结构参数和激励的实时更新等问题,提出了结构状态-参数-激励同步实时识别的改进UKF方法。该方... 在激励未知情况下,针对现有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的结构识别方法存在未知量多、计算效率低,难以实现结构状态、结构参数和激励的实时更新等问题,提出了结构状态-参数-激励同步实时识别的改进UKF方法。该方法通过将未知激励和未知参数模拟为随机游走模型,建立了结构状态、结构参数和外激励相统一的状态向量,有效减少识别过程中未知量的个数,并解决了未知激励不能同步更新的问题。利用刚度退化表征结构损伤,考虑识别过程中观测噪声的影响,基于地震作用下两个非线性迟滞模型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仅观测非线性结构部分加速度响应的情况下,建议方法不仅能同步实时识别非线性结构的状态、参数以及外激励,还能在刚度退化之后实时追踪结构的刚度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未知激励识别 无迹卡尔曼滤波 非线性结构 结构健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被引量:31
15
作者 黄永 黄雪山 唐钱龙 《工程与建设》 2010年第2期269-271,共3页
论述了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分析了建设过程中的投资决策分析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决算阶段,保修阶段等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方法与措施,以控制建设工程造价核定的限额,达到合理... 论述了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分析了建设过程中的投资决策分析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决算阶段,保修阶段等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方法与措施,以控制建设工程造价核定的限额,达到合理控制造价,有效发挥投资效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项目 工程造价 控制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碱激发锂渣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能研究
16
作者 杨伟军 金振洲 +3 位作者 杨建宇 刘于涵 姚钧天 贺智慧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4,共7页
为了改善再生基层的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以不同掺量的再生骨料、碱激发锂渣制备碱激发锂渣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微观特性和收缩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灰色关联法进一步分析了再生骨料和碱激发锂渣掺量与混合料各项性... 为了改善再生基层的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以不同掺量的再生骨料、碱激发锂渣制备碱激发锂渣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微观特性和收缩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灰色关联法进一步分析了再生骨料和碱激发锂渣掺量与混合料各项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随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先升高后降低,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逐渐升高;碱激发锂渣和再生骨料的最佳掺量为别为15%和40%,较纯40%再生骨料混合料,碱激发锂渣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7 d抗压强度、7 d劈裂强度、7 d弯拉强度分别提升了12.9%、8.8%、12.7%,7 d、28 d干缩系数分别降低了15.8%、28.1%,平均温缩系数下降了5.4%。灰色关联法分析表明,碱激发锂渣掺量与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及平均温缩系数的关联度更高,再生骨料掺量对混合料干缩系数的影响更显著。微观试验表明,碱激发锂渣参与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硅酸盐和钙矾石,优化了混合料的界面过渡区,使混合料的微观结构更加紧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 再生骨料 碱激发锂渣 微观特性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车辆荷载监测数据的悬索桥吊索疲劳寿命预测
17
作者 曾国良 邓扬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针对传统吊索疲劳寿命计算方法计算效率低、无法考虑交通量增长的问题,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车辆荷载监测数据进行悬索桥吊索疲劳寿命预测研究。以某大跨度双塔单跨悬索桥为背景,采用LSSVM建立吊索疲劳损伤与车辆荷载监测数... 针对传统吊索疲劳寿命计算方法计算效率低、无法考虑交通量增长的问题,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车辆荷载监测数据进行悬索桥吊索疲劳寿命预测研究。以某大跨度双塔单跨悬索桥为背景,采用LSSVM建立吊索疲劳损伤与车辆荷载监测数据的相关性模型,建模过程中考虑LSSVM模型输入与输出的最优模式以及训练数据长度;建立1根吊索(以29号吊索为例)与其它吊索的日疲劳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模型,预测其它吊索的疲劳损伤;考虑日车流量和等效车总重的增长,进行吊索疲劳寿命预测。结果表明:对于29号吊索的4种LSSVM模型,模型Ⅳ的边界条件较其它3种模型更为合理,测试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低于模型Ⅰ~Ⅲ;该方法将日疲劳损伤与车辆荷载监测数据进行直接关联;LSSVM相关性模型的预测能力依赖于训练样本的数量,当训练数据长度为284 d时,模型Ⅳ的预测能力较强,其平均相对误差低于5.5%;同时考虑日车流量和等效车总重增长时,疲劳累积损伤显著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吊索 结构健康监测 车辆荷载 疲劳损伤 疲劳寿命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相关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力矩和方法研究
18
作者 陈文胜 刘成 +1 位作者 徐彬 尹平保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5-651,共7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即力矩和方法。力矩和方法是在矢量和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滑坡体作为刚体的位移模式,补充了滑坡体绕某点转动的位移趋势而提出来的。该方法对一确定的滑坡体与滑动面,假定滑坡体绕某点转动,通过求出滑... 提出了一种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即力矩和方法。力矩和方法是在矢量和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滑坡体作为刚体的位移模式,补充了滑坡体绕某点转动的位移趋势而提出来的。该方法对一确定的滑坡体与滑动面,假定滑坡体绕某点转动,通过求出滑坡体的转动力矩和与抗转动力矩和,从而求到滑坡体绕某点转动时的安全系数。给出了力矩和方法安全系数的定义,并结合条分模型的滑动面应力求解,推导了安全系数的求解公式与相应计算步骤。根据力矩和方法求解了两个ACADS考题,分别针对圆弧和非圆弧滑动面与其它代表性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力矩和方法得到了较传统方法较小的安全系数,该结果值得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关注。力矩和方法的提出,是对矢量和方法仅考虑滑动体直线平移位移模式的一个补充,也为边坡稳定性分析,特别是滑坡体可能是转动位移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稳定性分析 力矩和方法 安全系数 矢量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的双模式盾构穿越土岩复合地层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19
作者 黄阜 肖辉 +3 位作者 王勇涛 张敏 陈晶晶 方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为解决已有的基于极限分析的双模式盾构开挖面稳定性研究均未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难以反映开挖面前方岩土体的真实破坏特征问题,利用空间离散技术构建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的双模式盾构在土岩交替复合地层中掘进施工的开挖面三维破坏... 为解决已有的基于极限分析的双模式盾构开挖面稳定性研究均未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难以反映开挖面前方岩土体的真实破坏特征问题,利用空间离散技术构建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的双模式盾构在土岩交替复合地层中掘进施工的开挖面三维破坏机制。通过计算破坏机制中的内外能耗功率方程,得到双模式盾构在穿越土岩交界面过程中开挖面支护力的目标函数,采用优化计算获得盾构穿越土岩交界面过程中维持开挖面稳定的支护力最优上限解;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双模式盾构穿越土岩交界面过程中维持开挖面稳定的极限支护力。结果表明:1)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的开挖面支护力大于未考虑该效应的支护力,开挖面支护力随着抗拉强度折减系数ξ增大而减小;2)将数值模拟获得的支护力与本文理论方法计算得到的支护力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交界面 三维破坏机制 开挖面支护力 抗拉强度截断效应 双模式盾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锚CFRP网格U型箍加固RC箱梁抗弯性能试验
20
作者 钟正强 刘珺 +1 位作者 郭凯军 陈子慕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0,共8页
为研究聚合物砂浆(PCM)-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网格U型箍加固钢筋混凝土箱梁在受弯过程中的界面机理和破坏模式,深入探究不同加固方式下的抗弯加固效果以及网格U型箍的受力情况,对5根箱形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四点弯曲静力加载试验。结... 为研究聚合物砂浆(PCM)-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网格U型箍加固钢筋混凝土箱梁在受弯过程中的界面机理和破坏模式,深入探究不同加固方式下的抗弯加固效果以及网格U型箍的受力情况,对5根箱形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四点弯曲静力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CFRP网格U型箍进行端部锚固后,箱梁的抗弯承载力以及底部CFRP网格的抗拉利用率都有进一步提升,使用宽度为120 mm的45°斜向U型箍进行加固时,其抗弯承载力相比FT试件(仅在梁底部用纵向CFRP网格加固的试件)提升了18.4%,CFRP底部网格最大应变提升了93.1%;PCM-CFRP网格组合加固系统与钢筋的共同受力性能良好,能有效延后钢筋进入屈服阶段;当使用90°U型箍对箱梁进行端部锚固时,试件破坏模式为PCM-CFRP网格组合层与混凝土之间的中部剥离破坏,而45°斜向U型箍锚固加固的试件在同样的荷载下未出现中部剥离和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的情况,说明其可有效遏制中部剥离破坏的出现;U型箍宽度越大,45°斜向U型箍加固效果越好,但90°U型箍加固的试件延性比45°U型箍加固的试件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网格 U型箍 组合加固 钢筋混凝土箱形梁 抗弯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