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研究进展
1
作者 渠庚 陈栋 +1 位作者 姚仕明 王洪杨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弯曲型河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河流形态,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存在,弯曲河道演变复杂,其治理一直是水利、交通等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总结三峡水库建库前后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弯曲河道整治理论与治理技术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长江... 弯曲型河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河流形态,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存在,弯曲河道演变复杂,其治理一直是水利、交通等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总结三峡水库建库前后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弯曲河道整治理论与治理技术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应基于河势演变规律和趋势,稳定有利河势、改善不利河势;探讨了未来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的方向,包括少沙背景下弯曲河道长期演化趋向及多目标治理需求,近岸河床长期冲刷下崩岸风险与河道监测预警,防洪-通航等协同综合治理技术及整治新材料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型 河道演变 多目标 治理技术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型转化研究进展
2
作者 金中武 陈栋 +4 位作者 郭小虎 刘亚 何子灿 楚栋栋 柯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共11页
正确预测河型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是保障河流功能稳定的前提条件。三峡工程等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持续长期冲刷,局部河势剧烈调整,可能导致河型转化,进而将对防洪、生态、供水、通航等河流功能的发挥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河型成... 正确预测河型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是保障河流功能稳定的前提条件。三峡工程等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持续长期冲刷,局部河势剧烈调整,可能导致河型转化,进而将对防洪、生态、供水、通航等河流功能的发挥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河型成因、分类与判别、转化机理,长期冲刷状态下长江中下游不同河型演化规律与预测方法以及河型转化的影响和治理对策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若干展望,包括河型亚类细化、非连续约束边界条件下不同河型形态参数对水沙条件等因素变化的响应模式、冲刷过程中长河道纵向冲刷调整对河型转化的作用机制、河型转化临界条件定量识别以及百年尺度河型转化预测方法构建和趋势预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型 演化规律 驱动机制 预测方法 治理对策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江湖演变规律及其影响效应
3
作者 姚仕明 何子灿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受强人类活动和极端洪旱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情势、冲淤分布及江湖关系等均发生改变。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年均输沙量大幅减少,减幅达70%~93%,年内流量过程总体有所坦化,但汛后因水库群蓄水而退水速率加快... 受强人类活动和极端洪旱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情势、冲淤分布及江湖关系等均发生改变。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年均输沙量大幅减少,减幅达70%~93%,年内流量过程总体有所坦化,但汛后因水库群蓄水而退水速率加快;洞庭湖四水及荆江三口年均入湖径流量无明显变化,入湖沙量呈减少趋势,入湖年均水、沙量分别减少了9%和38%;鄱阳湖五河年均入湖水、沙量分别减少了2%和57%,出湖年均水、沙量分别增多了1%和5%。水沙过程的改变引起长江中下游冲淤格局变化,2003—2021年长江中下游河段累计冲刷50.3亿m^(3),年均冲刷量2.65亿m^(3);洞庭湖区由淤积转为微冲,荆江三口洪道以冲刷为主;鄱阳湖区总体上由淤转冲,入江水道冲刷下切明显。未来30 a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仍将保持冲刷态势,至2050年末宜昌至大通河段、荆江三口洪道累计冲刷量分别为35.8亿m^(3)和1.17亿m^(3),洞庭湖区呈微淤状态,鄱阳湖区呈微冲状态。基于长江中下游江湖冲淤新格局,从防洪、供水、航运、生态及涉水建筑物安全等5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江湖演变的影响效应,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输移 冲淤演变 江湖关系 影响效应 对策与建议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典型物理生境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柴朝晖 葛李灿 +3 位作者 姚仕明 金中武 刘小光 章运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14,共9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物理生境发生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河流功能的发挥。采用资料分析和文献综述,研究了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水文条件、河道形态、植被等典型物理生境的变化,总结了其对防洪、航道条件、供水、典型水...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物理生境发生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河流功能的发挥。采用资料分析和文献综述,研究了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水文条件、河道形态、植被等典型物理生境的变化,总结了其对防洪、航道条件、供水、典型水生生物的影响。提出了应加强研究内容:①监测方面,包括长江中下游系统性和长期性监测、河(航)道治理工程、生态调度试验效果监测等。②规律和机理方面,包括河道形态变化机制和共性规律、干流洲滩植被变化机制、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和底栖动物对物理生境变化的响应规律和阈值等。③方法和对策方面,包括多因素影响下长江中下游水文条件中长期变化趋势预测方法,适应物理生境变化并满足需求的整治技术,满足供水、底栖、鱼类繁殖等目标的水库优化调度方案等,物理生境变化-影响效应-改善策略和技术全过程一体化研究。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大保护及其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生境 变化 河道形态 水生生物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崩岸险情智能感知预警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构想及成果展望
5
作者 卢金友 周银军 +2 位作者 邓彩云 郭超 李凌云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崩岸是长江中下游河道自然演变的常见形式,严重威胁防洪安全、航道畅通及沿江经济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甚至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峡工程等水利水电工程建成运行引起长江中下游水沙情势显著改变,近年来,中下游河道持续冲刷、局部河势调整... 崩岸是长江中下游河道自然演变的常见形式,严重威胁防洪安全、航道畅通及沿江经济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甚至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峡工程等水利水电工程建成运行引起长江中下游水沙情势显著改变,近年来,中下游河道持续冲刷、局部河势调整、崩岸频发,造成多方面不利影响。尽管以往已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进行了治理,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崩岸机理复杂,隐蔽性、突发性和随机性强,预警及治理难度依然很大。本文以“崩岸机理揭示—大范围筛查—介入式监测—多尺度预警—系统化防治”为总体思路开展研究,围绕流-固耦合作用下的崩岸机理与险情智能筛查、河道岸坡土体全要素实时感知及崩岸模拟预警技术、耦合河势控制措施的崩岸系统防治技术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研究持续冲刷下河势变化与崩岸动态响应关系,研发多源信息融合的崩岸险情智能筛查技术、河道岸坡全要素一体化智能感知技术、多尺度河道崩岸预测与预警技术,以及耦合河势控制措施的崩岸系统防治技术,旨在揭示持续冲刷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崩岸发生的驱动因素及内在机理,研发崩岸险情智能感知预警及防治关键技术,实现崩岸险情智能筛查、多要素监测、动态预警与系统防治。研究有望显著提高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发生的预见性和治理技术水平,促进崩岸从灾后抢护向灾前预防转变,为河道系统治理和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崩岸 机理 筛查 监测预警 系统治理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水沙条件下长江沙卵过渡带冲淤演变及水动力变化特征
6
作者 何子灿 郭小虎 +2 位作者 孙昭华 渠庚 邹宇雄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3期25-32,共8页
长江沙卵过渡带位于三峡水库出口至江汉平原之间,其对水沙变化的响应关系着长江中游河道的防洪、航运规划和生态栖息地功能。基于大量实测数据,系统研究了1955~2021年变化水沙条件下长江沙卵过渡带冲淤演变及水动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长江沙卵过渡带位于三峡水库出口至江汉平原之间,其对水沙变化的响应关系着长江中游河道的防洪、航运规划和生态栖息地功能。基于大量实测数据,系统研究了1955~2021年变化水沙条件下长江沙卵过渡带冲淤演变及水动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5~2021年长江沙卵过渡带年径流量变化较小,而输沙量变化显著,推移质输沙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分别于1982年和2003年发生锐减;从冲刷时间分布来看,长江沙卵过渡段的冲刷调整主要集中在1975~1991年葛洲坝独立运行(施工)期和2003~2008年三峡水库蓄水初期,2016年后冲刷幅度明显减小。从冲刷空间分布来看,1975~1991年沙卵过渡带的冲刷部位集中于平滩河槽以下,2003年三峡水库运行后其冲刷特征则转变为“滩槽均冲”,且随着时间推移,主槽附近河床趋于稳定,河道冲刷变形集中在远离主槽的边滩、支汊等部位。上游次饱和水流下泄导致的沿程冲刷以及下游枯水位下降、河床沿程不均匀下切等引起的溯源冲刷是建坝后长江沙卵过渡带冲刷变形的主因。在河道整体冲刷背景下,1975~2021年沙卵过渡带洪水水面线形态相对稳定,受河道冲刷,床面糙度增加以及洞庭湖顶托作用联合影响,宜昌—枝城段洪水比降略微增大,沙市以下洪水比降略微减小;相比之下,枯水水面线形态变陡,且随着河床比降趋陡以及下游水位的持续下降,局部水面比降显著增大,其中毛家花屋—陈家湾段平均水面比降增幅超1,枯期水流输沙能力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演变 水动力变化特征 长江沙卵过渡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河流泥沙与治河防洪研究及实践 被引量:5
7
作者 董耀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15,共9页
按照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和长江治理与防洪实践应用3个领域,对长江流域河流泥沙与治河防洪研究及实践进行综述。①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河流分级、干流河道分段与河势贴体网格等河流分类及形态研究,... 按照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和长江治理与防洪实践应用3个领域,对长江流域河流泥沙与治河防洪研究及实践进行综述。①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河流分级、干流河道分段与河势贴体网格等河流分类及形态研究,以及泥沙分界、长江水沙变化与输沙地形对比等泥沙特性及运动研究。②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包括河流水沙模拟研究与河流水沙专题研究,河流水沙模拟研究涉及河流水沙数学模型、应用及关键技术;河流水沙专题研究列举了弯道水流基本特性及数值模拟、空腔回流区水沙特性及模型变态影响研究,以及河湖岸线洲滩利用对河湖功能影响研究。③长江治理与防洪实践应用包括重大治江工程(三峡、葛洲坝、南水北调)研究、治江重大问题研究和长江防洪实践应用3个方面。建议加强基于泥沙的河流研究、不限于河流的泥沙研究以及河流与泥沙相互影响研究,并强化河流泥沙理论研究与治河防洪实践应用之间关联研究与成果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泥沙 治河 防洪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长江流域 水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湖变迁与保护目标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卢金友 柴朝晖 刘小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15,共7页
为了探究长江河湖变迁与保护目标,以相关史料、文献和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地质时期以来长江河湖变迁和人水关系变化历程。研究表明,长江人水关系经历了从和谐共处—日渐紧张—日趋恶化—有所缓和的发展过程,其中,宋朝、新中国成... 为了探究长江河湖变迁与保护目标,以相关史料、文献和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地质时期以来长江河湖变迁和人水关系变化历程。研究表明,长江人水关系经历了从和谐共处—日渐紧张—日趋恶化—有所缓和的发展过程,其中,宋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及城镇化建设和2016年以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人水关系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鉴于此,提出了长江保护目标是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保障水沙通道、泄洪通道、航运通道、生态通道和文化通道5个通道畅通,并阐述了长江保护目标是否实现的3个判断准则: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长江对人类发展的支持功能良好和人类为长江提供充分必要的保护。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提出改善长江人水关系,减少人水失衡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现阶段保护目标,并建议现阶段应从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实现水环境改善、加快水生态修复、做好长江水文化建设4个方面开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演变 历史时期 长江 保护目标 人水关系 判断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镇扬河段历史变迁与河道演变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渠庚 郝婕妤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共7页
镇扬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感潮段,为典型的分汊河道,长期以来其河道演变复杂多变。基于历史文献、古地图、近现代地形测图及水文资料等资料,分析了镇扬河段长期演变规律。研究表明:西汉之前镇扬河段为长江河口,泥沙在古河口逐渐落淤,北岸边... 镇扬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感潮段,为典型的分汊河道,长期以来其河道演变复杂多变。基于历史文献、古地图、近现代地形测图及水文资料等资料,分析了镇扬河段长期演变规律。研究表明:西汉之前镇扬河段为长江河口,泥沙在古河口逐渐落淤,北岸边滩发育,河道总体南移、河宽缩窄,江中泥沙落淤并逐渐发育为稳定沙洲,形成世业洲汊道与和畅洲汊道。历史时期,河道水力和输沙特性是河道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因素,南北两岸节点为控制河势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后,镇扬河段河道形态相对稳定,近期演变主要表现为汊道段河势格局的调整,河道内各类工程的建设等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床演变的重要外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长时间尺度 分汊型河道 镇扬河段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应急补水对2022年洪季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
10
作者 仇威 栾华龙 +3 位作者 渠庚 雷文韬 林木松 朱建荣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39,共10页
2022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流域性干旱,大通站9—10月份流量在11000 m 3/s上下浮动。9月份开始,叠加台风的影响,长江口遭遇了严重的盐水入侵事件,威胁上海市供水安全。结合实测流量、风速和盐度数据分析,认为此次盐水入侵由低... 2022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流域性干旱,大通站9—10月份流量在11000 m 3/s上下浮动。9月份开始,叠加台风的影响,长江口遭遇了严重的盐水入侵事件,威胁上海市供水安全。结合实测流量、风速和盐度数据分析,认为此次盐水入侵由低流量和台风导致;基于此,采用三维河口海岸数值模型定量分析三峡水库应急补水的压咸效果。结果表明,应急补水削弱了长江口的盐水入侵,减小了咸潮上溯距离,南支—北港纵断面0.45 psu等盐度线下移了17 km,降低了水库取水口盐度,为青草沙水库争取了约6 h的取水窗口。10月份2次寒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此次补水效果,为确保补水效果需加强河口地区水文、潮汐及气象综合监测能力,以保障上海市淡水利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入侵 水库调度 淡水资源 压咸效果 三峡水库 长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典型通江故道物理形态演变特征研究
11
作者 刘小光 孙贵洲 +2 位作者 姚瑞 金中武 柴朝晖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29,共6页
水文过程改变、物理形态收缩是制约长江中游天鹅洲与上车湾故道作为国家级保护物种重要迁地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子。通过遥感解译提取两条故道1990~2021年逐年枯水期水域形态,识别主要形状参数,分析计算岸线发育系数(SDI)、形态发... 水文过程改变、物理形态收缩是制约长江中游天鹅洲与上车湾故道作为国家级保护物种重要迁地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子。通过遥感解译提取两条故道1990~2021年逐年枯水期水域形态,识别主要形状参数,分析计算岸线发育系数(SDI)、形态发育系数(Φ)及收缩特征系数(R_(s))等,然后利用LASSO回归模型构建消除水域面积影响的形态参数序列,再利用PELT算法和分段拟合方法分析形态参数年际间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闸控通江故道可用形态发育系数表征,自然通江故道可用收缩系数表征;闸控后天鹅洲故道牛轭湖化进程基本停滞,岸线逐渐趋向于简单及平滑;随着下荆江河道持续冲刷,上车湾故道牛轭湖化进程可能会逐步加速;建议采用水道疏浚、岸线整治、涵闸节制与调度等措施对故道形态进行保护。研究成果对于辨析三峡水库运行、闸控等对故道物理形态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洲故道 上车湾故道 遥感解译 物理形态 LASSO模型 PELT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水沙过程演变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华莉 金中武 +1 位作者 周银军 李志晶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3,共7页
为了研究环境变化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段干流水文过程的影响,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向家坝水文站和朱沱水文站长时间实测水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保护区河段干流年径流量无明显下降趋势,年输沙... 为了研究环境变化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段干流水文过程的影响,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向家坝水文站和朱沱水文站长时间实测水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保护区河段干流年径流量无明显下降趋势,年输沙量则呈明显减少趋势;②径流量和输沙量相关性在1998年和2012年出现明显突变,在突变点为分界点的3个时段(建站至1997年、1999—2011年、2013年以后),向家坝站水沙拟合系数R2分别为0.999、0.996、0.9895,朱沱站水沙拟合系数R2分别为0.9996、0.9956、0.9836;③在鱼类产卵期3—7月份以及11—12月份,流量均值及峰值明显改变,以3月份为例,以突变点为分界点的3个时段对比分析显示,向家坝站日平均流量分别增加了34.3%、58.5%,朱沱站日均流量分别增加了16.1%、21.1%,此外,蓄水运用后多数月份日均流量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水库建设过程中。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上游河道生境修复及梯级水库生态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演变 梯级水库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产卵期 河道生境修复 生态调度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通江湖泊演变及其影响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姚仕明 胡呈维 +2 位作者 渠庚 柴朝晖 栾华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23,共9页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长江中下游两大通江湖泊洞庭湖与鄱阳湖水沙输移规律、冲淤演变规律及对洪枯调控功能的影响这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自然...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长江中下游两大通江湖泊洞庭湖与鄱阳湖水沙输移规律、冲淤演变规律及对洪枯调控功能的影响这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自然和人为影响下两湖演变机制量化揭示,包括资料匮乏时期两湖的演变过程、各种自然因素对两湖冲淤演变的影响的识别、人类活动加剧时期两湖的自然冲淤过程等;②两湖未来长历时、大范围冲淤情势变化趋势预测,实现从两湖泥沙淤积总量预测到淤积时空分布格局变化预测转变;③两湖演变对洪枯调控功能影响的指标化评估,包括表征湖泊洪枯调控功能的指标研究及其与两湖未来不同冲淤情景的响应关系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演变 冲淤格局 江湖关系 未来冲淤情景 洪枯调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下游河道演变与生态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姚仕明 胡呈维 渠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26,共11页
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三峡水库下游河道面临着水沙条件和河床演变的新变化,以及防洪、航运、发电、供水、生态等多目标协同治理的新需求,亟需深入开展三峡水库下游水沙输移与河道演变规律、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促进河道... 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三峡水库下游河道面临着水沙条件和河床演变的新变化,以及防洪、航运、发电、供水、生态等多目标协同治理的新需求,亟需深入开展三峡水库下游水沙输移与河道演变规律、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促进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融合。针对上述3个重要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当前研究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的方向与内容,包括三峡水库下游河道水沙通量变化的时空变化趋势、不同河型河道重塑过程与水沙输移的互馈机理、受损河道边坡生境修复技术、堤岸生态改造技术以及生态友好型河道治理方法与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生态 水沙条件 河道演变 江湖关系 三峡水库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建库前后长江中游河道输沙率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姚仕明 邢国栋 陈栋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16,共7页
三峡建库后,水库下游河道含沙水流长期处于严重次饱和状态,输沙由相对平衡状态转变为不平衡状态,输沙强度较自然条件下发生显著变化。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1992—2017年)长江中游主要水文站断面、床沙与水文资料,从输沙率变化、床... 三峡建库后,水库下游河道含沙水流长期处于严重次饱和状态,输沙由相对平衡状态转变为不平衡状态,输沙强度较自然条件下发生显著变化。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1992—2017年)长江中游主要水文站断面、床沙与水文资料,从输沙率变化、床沙粒径变化、平滩流量等角度研究长江中游河道复式断面输沙强度问题,得出以下结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大幅度较少,长江中游沿程水文站同流量级输沙率明显减少;床沙粒径沿程出现不同程度的粗化,其中荆江河段粗化最为明显,螺山至武汉河段略有粗化;螺山站和汉口站在自然条件下平滩流量附近输沙强度出现峰值,对应的水流挟沙能力为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下游 复式河槽 输沙率 平滩流量 输沙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条件下长江镇扬世业洲段演变对河流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渠庚 卢金友 +4 位作者 马月华 尹大聪 雷文韬 栾华龙 李梦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7-185,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强人类活动对长江下游河道自然演变造成了巨大影响,进而对下游河道的河流自然和社会功能产生影响。选取14个指标分别表征河道演变对防洪、通航、岸滩保护利用、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共5个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强人类活动对长江下游河道自然演变造成了巨大影响,进而对下游河道的河流自然和社会功能产生影响。选取14个指标分别表征河道演变对防洪、通航、岸滩保护利用、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共5个功能的影响,构建长江下游河道演变对河流功能影响评价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指标权重,制定了各指标的量化与赋分标准,以长江下游世业洲汊道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2019年)大部分指标相比于蓄水前(2002年)都有不同程度变好,但也存在河岸稳定性、涉水工程群影响和水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论对长江河道保护与治理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河流功能 评价体系 长江镇扬世业洲 影响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建库后长江中游非均匀悬移质挟沙力变化
17
作者 陈栋 李凌云 郭小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共9页
水流挟沙力变化是研究水库下游悬沙输移及河道演变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长江中游沙市—汉口沙质河段为研究对象,引入韩其为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中水量百分数、挟沙能力级配等概念,阐释了三峡建库前后非均匀悬移质挟沙力变化及其影响因... 水流挟沙力变化是研究水库下游悬沙输移及河道演变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长江中游沙市—汉口沙质河段为研究对象,引入韩其为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中水量百分数、挟沙能力级配等概念,阐释了三峡建库前后非均匀悬移质挟沙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建库后,沙市、监利站各流量级下床沙转为挟沙力的水量百分数均明显增加,螺山、汉口站分别超过临界流量30000 m^(3)/s和35000 m^(3)/s时,床沙转为挟沙力的水量百分数有所增加;沙市—城陵矶河段水流挟沙力减小程度大于城陵矶—汉口河段,其中沙市—城陵矶河段<0.125 mm粒径组挟沙力大幅减小,城陵矶—汉口河段<0.25 mm粒径组挟沙力减小。沙市—城陵矶河段水流挟沙力减小主要受挟沙力平均沉速ω^(*)变化影响,城陵矶—汉口河段水流挟沙力减小受挟沙力平均沉速ω^(*)和挟沙力判数U 3/h的共同影响,其中螺山、汉口站分别不超过临界流量30000 m^(3)/s和35000 m^(3)/s时,挟沙力判数U 3/h的贡献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挟沙力 不平衡输沙 非均匀悬移质 三峡水库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乘势利导”与长江河势“九辩” 被引量:3
18
作者 董耀华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8期8-16,共9页
基于“治河·治江·治水”理念和都江堰-三峡工程、岷江-长江以及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相似与关联,重新剖析了都江堰治水经,综合提出了“大河势”思维,初步辩识了长江河势。都江堰治水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既包涵河流... 基于“治河·治江·治水”理念和都江堰-三峡工程、岷江-长江以及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相似与关联,重新剖析了都江堰治水经,综合提出了“大河势”思维,初步辩识了长江河势。都江堰治水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既包涵河流水势、沙势与地势等“狭义”河势思想,也可以拓展到民势、国势与时势等“广义”河势思想;基于宏观河流学的“大河势”思维综合包括都江堰“狭义”与“广义”河势、“大河演”、“动态”河势、河势规划以及“静态”河势线等思想方法,并以“河流形态学-河床演变学-河流动力学”为研究基石。长江河势“九辩”涉及江源称谓地位、干流支流水系、干流河道分段、河段划分及河型分类、水沙变化及输沙特性、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河湖关系及侵蚀基面、自然河流与人类活动以及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等9个方面辩识。传承与弘扬都江堰治水经和辩识长江河势应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积极践行长江流域高质量治理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长江水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 乘势利导 大河势 宏观河流学 长江治理保护 N倍风险悖论 长江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丹江口下游近坝段枯水期通航水位恢复试验研究
19
作者 朱勇辉 郭小虎 +2 位作者 李凌云 王彦君 张丹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3,共8页
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口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安乐河出口约5 km处,且补水量与调水量基本一致,工程对航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水段,为恢复枯水期通航水位需要开展航道综合治理。利用河工模型试验论证了综合治理方案的效果,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 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口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安乐河出口约5 km处,且补水量与调水量基本一致,工程对航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水段,为恢复枯水期通航水位需要开展航道综合治理。利用河工模型试验论证了综合治理方案的效果,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进一步论证。结果表明,减水-补水212 m 3/s方案尾门水位分别为86.47、85.90 m条件下,引航道口—黄家港段水位下降,黄家港以下水位保持不变,其中引航道口水位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0.08、0.19 m;综合治理方案1实施后引航道口水位下降均为0.02 m,减水段的水位仍未恢复至调水前的水平,主因是从安乐河口补水的水流并未能进入到左侧主航道内;基于试验研究结果,建议对综合治理方案进行优化,在沧浪洲出水口下沿布置2道护底带;通过试验论证了护底带的4个高程,建议护底带高程为85.5 m,并对护底带高程进一步细化论证;优化后的方案可使引航道口至黄家港段的水位略超过调水前的水平,其中引航道口处最大水位抬高0.0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补汉工程 近坝段 枯水期 通航水位 河工模型试验 恢复试验 航道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荆江段二元结构河岸土体力学性能及崩塌试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昭希 王军 +3 位作者 周银军 陈思含 金中武 陈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3,26,共8页
通过连续3 a对荆江崩岸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室内土工试验和概化模型试验,分析荆江崩岸特点及规律、河岸上部黏性土的物理及力学性能以及二元结构河岸崩塌过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荆江段崩岸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下荆江多于上荆江,... 通过连续3 a对荆江崩岸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室内土工试验和概化模型试验,分析荆江崩岸特点及规律、河岸上部黏性土的物理及力学性能以及二元结构河岸崩塌过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荆江段崩岸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下荆江多于上荆江,左岸多于右岸;二元结构河岸崩塌过程可概括为坡脚受冲刷变陡,岸顶裂缝形成发育,岸坡渐进侵蚀,河岸失稳导致崩塌,岸坡形态趋于稳定,进入下一次河岸崩塌循环;黏性土含水率对水位变化的响应速度快于对浸泡时长的响应速度;黏性土的起动切应力为0.531 N/m^(2),影响黏聚力值的临界含水率约为16%,受纵向水流及土体含水率的影响,岸坡在枯水期稳定性较高,在涨水期会产生局部崩岸,洪水期和退水期时坡脚冲刷和崩岸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结构河岸 崩岸试验 力学性能 抗剪强度 含水率 荆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