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全球化”视野下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 |
万书辉
祝新艳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2
|
从文化寻根到“现代性”批判——《暗示》与韩少功文学精神的蜕变 |
刘学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3
|
基于XML/Metadata的非物质文化数字图书馆建设 |
吴林娟
瞿辉
|
《图书馆界》
|
2010 |
1
|
|
4
|
羌族文化的美丽影像——浅析《尔玛的婚礼》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表达 |
李芹燕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5
|
论广西电影中的民俗文化 |
李启军
胡牧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8 |
4
|
|
6
|
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 |
杨钊
|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7
|
影视文化产业: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
李微
|
《电影评介》
|
2009 |
1
|
|
8
|
一则宋人笔记小说中岳飞转世传说变化的文化阐释 |
吴克峰
李帅
|
《安阳工学院学报》
|
2020 |
0 |
|
9
|
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运营之道——“女子十二乐坊”现象研究 |
李微
|
《电影评介》
|
2009 |
0 |
|
10
|
智能时代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
秦媛
|
《传媒论坛》
|
2021 |
0 |
|
11
|
我国当前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体现 |
王婉婷
|
《中国传媒科技》
|
2012 |
1
|
|
12
|
特殊时期特别节目的传媒担当——以央视元宵晚会节目调整为例 |
余清
曹帅
|
《传媒论坛》
|
2020 |
0 |
|
13
|
基于能力本位的《会议策划与组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
杨钊
蒋永平
|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4
|
人生或若一盏沙漏——电影《湘女萧萧》的深度解读 |
李天福
孔优优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5
|
卓越课堂背景下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融入审美教育的路径初探 |
李东平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16
|
汽车防撞系统中的非接触式测距 |
唐家荣
吴光碧
田进
|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
2015 |
1
|
|
17
|
现代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再思考 |
李东平
|
《继续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18
|
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析苏童小说《河岸》的审美意象 |
刘学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9
|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情景假设 |
李东平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20
|
金代文学家族的空间流动与文学交流 |
杨忠谦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