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sB7-H3、DOK3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魏利敏 王光辉 +1 位作者 雷海阁 王云阁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17-320,326,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B7-H3(sB7-H3)、对接蛋白3(DOK3)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94例为胃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4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B7-H3(sB7-H3)、对接蛋白3(DOK3)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94例为胃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4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sB7-H3、DOK3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sB7-H3、DOK3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患者血清sB7-H3表达水平升高(P<0.05),DOK3表达水平降低(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相比,远处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者血清sB7-H3表达水平升高(P<0.05),DOK3表达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7-H3、远处转移是影响胃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DOK3是影响胃癌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sB7-H3、DOK3二者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AUC最高为0.848,优于血清sB7-H3、DOK3各自单独预测的0.696和0.750(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sB7-H3表达水平升高,DOK3表达水平降低,二者联合可更好地预测胃癌患者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B7-H3 对接蛋白3 胃癌 复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出血患者ICD-10编码在病案首页应用的准确性分析
2
作者 孙东珠 牟怡平 +3 位作者 张文 郭艺萍 张娟 李明姬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评价某三甲医院病案首页中消化道出血患者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的准确性。方法提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2021年病案首页临床主要诊断描述包含“消化道出血”字段的病案资料,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判断临床诊断与ICD-10编... 目的评价某三甲医院病案首页中消化道出血患者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的准确性。方法提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2021年病案首页临床主要诊断描述包含“消化道出血”字段的病案资料,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判断临床诊断与ICD-10编码是否一致,计算消化道出血ICD-10编码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分析编码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结果81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被ICD-10编码识别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共321例,其中编码真阳性319例,假阳性2例,编码假阴性224例,编码真阴性269例,总错误编码率为27.8%(226/814)。消化道出血ICD-10编码的灵敏度为58.7%、特异度为99.3%、阳性预测值为99.4%、阴性预测值为54.6%,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偏低,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较高。226例错误编码中,有14例因医师书写问题导致编码错误,占比6.2%(14/226),212例为编码员问题导致编码错误,占比93.8%(212/226)。结论消化道出血患者编码按分类规则,当查到病因时要按病因编码,使ICD-10编码更准确标识消化道出血病因及部位。编码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临床知识及疾病分类规则学习,提高工作责任心,注重与临床沟通合作,以提高编码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病因 ICD-10编码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祛瘀生新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谭妙 程延 +2 位作者 刘祯垚 徐鹏 王明明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2期68-74,共7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祛瘀生新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祛瘀生新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祛瘀生新胶囊6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根据ADME筛选中药有效活性成分;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the human gene database,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DisGeNet数据库筛选ONFH的疾病靶点;取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结果:筛选得到祛瘀生新胶囊36个有效活性成分和203个相应靶点蛋白;ONFH疾病相关靶点2992个,相交的靶点基因134个;核心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7-O-甲基异鼠李糖醇等;核心靶点包括PTGS2、PTGS1、NCOA2、PRSS1、RXRA等;主要通路包括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IL-17、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祛瘀生新胶囊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防治ONF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祛瘀生新胶囊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miRNAs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彤 吴松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微小RNAs(miRNAs)作为调节因子,主要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而其异常表达在多种疾病病理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R...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微小RNAs(miRNAs)作为调节因子,主要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而其异常表达在多种疾病病理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s可通过调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死亡及血管新生等病理性过程来影响DR的发生发展。现对miRNAs在DR中发挥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DR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MICRORNAS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miR-144、miR-145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5
作者 郑博 杜蕊 +2 位作者 郝咪 陈丽丽 吴惠琴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6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葡萄膜黑色素瘤(UM)组织微小RNA(miR-)144、miR-145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40例(140眼)UM患者(观察组)、100例(100眼)因外伤行眼球摘除术的患者(对照组)。取两组手术切除的葡萄膜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 目的探讨葡萄膜黑色素瘤(UM)组织微小RNA(miR-)144、miR-145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40例(140眼)UM患者(观察组)、100例(100眼)因外伤行眼球摘除术的患者(对照组)。取两组手术切除的葡萄膜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iR-144、miR-145。比较两组miR-144、miR-145表达情况,以均数为界值将UM患者分为miR-144低表达、高表达以及miR-145低表达、高表达者,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UM患者miR-144、miR-145高表达和低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miR-144、miR-145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的预后,COX回归模型分析UM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病变组织miR-144、miR-145表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miR-144低表达69例、高表达71例,miR-145低表达73例、高表达67例。与无虹膜新生血管、肿瘤厚度≤8 mm、无眼外生长、T分期T1~T2期的UM患者比较,有虹膜新生血管、肿瘤厚度>8 mm、有眼外生长、T分期T3~T4的UM患者miR-144、miR-145低表达者占比增加,miR-144、miR-145高表达者占比减少(P均<0.05)。miR-144、miR-145低表达UM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miR-144、miR-145高表达患者(P均<0.01)。肿瘤厚度>8 mm及miR-144、miR-145低表达是U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UM组织中miR-144、miR-145表达降低,miR-144、miR-145低表达与UM患者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黑色素瘤 miR-144 MIR-145 总体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综合治疗后疗效评价
6
作者 张懿 杨晓钊 +3 位作者 杨华 郑璇 卢海青 刘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836-1841,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泪道激光成型并置管术及术后联合睑板腺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21-03/2022-12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128例,均行泪道激光成型联合置管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A组64例(无睑... 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泪道激光成型并置管术及术后联合睑板腺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21-03/2022-12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128例,均行泪道激光成型联合置管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A组64例(无睑板腺治疗)、B组64例(睑板腺治疗),术后3 mo取出泪道置管后评价两组泪道冲洗通畅率;并对比两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非侵袭性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眼红分析、睑板腺分析、泪液脂质层厚度、泪液蕨类试验、结膜印记细胞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与B组泪道冲洗通畅率分别为78.1%、81.2%,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与A组比较,术后3 mo B组患者非侵袭性泪膜破裂时间延长,OSDI评分、眼红分析、泪液蕨类试验及结膜印记细胞学分级降低(均P<0.05),而泪河高度、泪液脂质层厚度、睑板腺缺失评分两者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综合治疗后其舒适度、泪膜稳定性、局部炎症反应有所好转,这类患者手术治疗的同时应同步重视眼表微环境异常的改善,以期达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泪囊炎 睑板腺功能障碍 眼表微环境 泪器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与轴率比预测3-14岁儿童屈光状态效率的比较
7
作者 王丽娜 闫春妮 +2 位作者 梁甜 吕文超 宋金鑫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975-1981,共7页
目的:研究Dem、轴率比与3-14岁儿童屈光状态的关系,比较Dem、轴率比预测近视的效率,探寻定量预测儿童屈光状态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03/2022-12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的3-14岁儿童共519例519眼(均取右眼数... 目的:研究Dem、轴率比与3-14岁儿童屈光状态的关系,比较Dem、轴率比预测近视的效率,探寻定量预测儿童屈光状态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03/2022-12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的3-14岁儿童共519例519眼(均取右眼数据)。于睫状肌麻痹验光前采集眼球生物测量数据,记录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值)、Dem、睫状肌麻痹后等效球镜度数(SER)等,SER≤-0.50 D判断为近视。结果:3-14岁儿童SER与Dem呈正相关(r=0.88,P<0.01),与AL/CR比值呈负相关(r=-0.87,P<0.01)。Dem、AL/CR截点分别为20.40 D、3.02,当Dem≤20.40 D或AL/CR≥3.02时可判断为近视。Dem每减小1 D,SER减小0.57 D,AL/CR每增加0.06,SER减小1.00 D。ROC曲线下面积(AUC)Dem(0.958)>AL/CR(0.940)。结论:3-14岁儿童SER与Dem呈正相关,与AL/CR呈负相关,预判近视的效率Dem优于AL/CR。眼球生物测量仪可直接提供Dem,且Dem与SER量效关系更便于计算,用于预测儿童SER更为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球镜度数 眼轴长度 轴率比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S-LASIK Xtra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2a的矫正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金孝 申笛 +3 位作者 周堃 孙西宇 王亚妮 韦伟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95-300,共6页
目的:评估FS-LASIK Xtra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2 a的矫正效果及角膜形态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08/2020-08在我院拟行屈光手术的中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30例58眼,根据术前角膜地形图中圆锥角膜筛查相关指数行不... 目的:评估FS-LASIK Xtra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2 a的矫正效果及角膜形态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08/2020-08在我院拟行屈光手术的中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30例58眼,根据术前角膜地形图中圆锥角膜筛查相关指数行不同手术方式,分为FS-LASIK Xtra组15例29眼,FS-LASIK组15例29眼。术前,术后3 mo,1、2 a观察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及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的不同直径区域(3、5、7 mm)前后表面角膜曲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U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P<0.01),两组间UCVA和SE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2 a,FS-LASIK Xtra组25眼(86%),FS-LASIK组24眼(83%)残余散光为-0.25-0 D。两组实际矫正SE与预矫正SE均呈正相关(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 mo,1、2 a不同直径区域(3、5、7 mm)前后表面角膜曲率均较术前有差异(均P<0.05),术后1、2 a FS-LASIK Xtra组角膜直径3、5 mm后表面曲率均高于FS-LASIK组(P<0.05)。结论:FS-LASIK Xtra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 快速角膜交联(Xtra) 近视 角膜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术后1年屈光回退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仲佶 韦伟 段宇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54-959,共6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术后1 a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18-11于西安高新医院行FS-LASIK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400例800眼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3...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术后1 a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18-11于西安高新医院行FS-LASIK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400例800眼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300例)和验证组(n=100例),依照患者术后1 a屈光回退发生情况将建模组分为回退组与未回退组两个亚组,观察其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 a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基于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区分度。结果:建模组44眼、验证组15眼于术后1 a发生屈光回退。建模组中未回退组术后6、12 mo时角膜前表面曲率低于回退组(均P<0.05);术后1、3、6、12 mo时回退组角膜增生程度大于未回退组(均P<0.05);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 a屈光回退发生概率值回归方程为:P=1/[1+e^(-(-5.989+0.127×年龄+2.019×术前屈光度-0.022×术前角膜中央厚度+0.043×切削深度-1.569×切削光学区直径))],Hosmer-Lemeshow检测回归方程拟合优度(P=0.818),利用建模组数据进行内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95%CI 0.843-0.937),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84.71%;利用验证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 0.717-0.959),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7.57%。结论:构建的风险模型判别效度良好,可用于识别中高度近视患者行FS-LASIK术后1 a屈光回退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中高度近视 屈光回退 角膜地形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的神经眼科特征
10
作者 刘佩 储昭节 +6 位作者 李波 蔺雪梅 刘燕 宋沉生 索琰 赵隽 吴松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1173-1178,共6页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相关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神经眼科特征。方法:纳入2022-12-27/2023-02-01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并经相关检查确诊为AMN的患者8例(6例女性,2例男性)共1...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相关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神经眼科特征。方法:纳入2022-12-27/2023-02-01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并经相关检查确诊为AMN的患者8例(6例女性,2例男性)共14眼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病前均有SARS-CoV-2感染史。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间接眼压测定、眼底彩色照相、近红外成像(IR)、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OCT血流成像(OCT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视野、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结果。对纳入患者的神经眼科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纳入的8例患者年龄20-43(平均30±6.63)岁。病前3-11(平均5±3.51)d有SARS-CoV-2感染史,8例患者中有6例在感染SARS-CoV-2的5 d内出现视觉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视物遮挡感;纳入患者的视力0.08-1.0;视野缺损表现为中心、旁中心暗点或合并周边暗点。VEP可见P100或P2峰时延迟;ERG提示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受损。在疾病早期,SARS-CoV-2感染相关AMN患者可能存在视力、视野和视网膜外层病变大小及形状可能不匹配的情况,并发现视力越低,VEP峰时越迟。结论:除眼底多模影像,SARS-CoV-2感染相关AMN的神经眼科特征需要临床医师关注,视功能及电生理可以辅助临床更加全面评估患者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多模式影像 神经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素在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松 王杰 张红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05-1008,共4页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以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为特性的老年人常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甲状腺素及其受体在视网膜中显著表达,游离的甲状腺激素与AM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甲状腺素在AMD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以期...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以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为特性的老年人常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甲状腺素及其受体在视网膜中显著表达,游离的甲状腺激素与AM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甲状腺素在AMD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探索AMD的发病机制以及更好的防治该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素 老年性黄斑变性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相关眼部病变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朱雨生 王彤 陈晓冬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25-929,共5页
2019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造成约7.7亿人感染和690万人死亡。目前针对SARS-CoV-2感染的疫苗已经成为预防重症SARS-CoV-2发生的主要方法。SARS-CoV-2疫苗对于预防重症SARS-CoV-2感染具有实质性保护... 2019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造成约7.7亿人感染和690万人死亡。目前针对SARS-CoV-2感染的疫苗已经成为预防重症SARS-CoV-2发生的主要方法。SARS-CoV-2疫苗对于预防重症SARS-CoV-2感染具有实质性保护作用,但使用SARS-CoV-2疫苗后会出现全身多处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ARS-CoV-2疫苗可引起眼部结膜、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组织的病变,造成视觉功能的损害。文章主要回顾分析了SARS-CoV-2疫苗的分类和特性及其与眼部组织病变的相关研究,期望能更加深刻地认识SARS-CoV-2疫苗引起的眼部不良反应,为防治其造成的眼组织损伤和视功能损害提供一些理论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不良反应 眼部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眼部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13
作者 张姗姗 李琴华 +3 位作者 薛玉坤 闫永钛 沈立新 杨建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4-519,共6页
目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与眼视觉密切关联,随着软硬件设备的发展与进步,VR广泛应用于眼科领域。本文详述了VR技术在眼科临床研究和科普培训领域中的研究与运用过程;总结目前应用VR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其优势,包括在弱视、斜视、近视、青光眼... 目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与眼视觉密切关联,随着软硬件设备的发展与进步,VR广泛应用于眼科领域。本文详述了VR技术在眼科临床研究和科普培训领域中的研究与运用过程;总结目前应用VR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其优势,包括在弱视、斜视、近视、青光眼等方面的新疗效,以及在白内障等手术培训及科普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探讨了应用VR的危险和困境,并预测未来的应用趋势;根据VR在目前研究应用中的不足,展望其在弱视、近视等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VR)技术 眼视觉 弱视 斜视 近视 白内障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在近视防控中的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浩曦 申笛 +4 位作者 才俊 孙西宇 曹文佳 李梦晨 韦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275-1279,共5页
近视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遍,发病人群也逐渐扩大。多种治疗方法已经被用于近视防控,包括光学、药物、环境或行为等,但结果各不相同,而且缺乏标准化。周边离焦技术目前已有多项试验证明其对近视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基于这一技术,在中国的... 近视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遍,发病人群也逐渐扩大。多种治疗方法已经被用于近视防控,包括光学、药物、环境或行为等,但结果各不相同,而且缺乏标准化。周边离焦技术目前已有多项试验证明其对近视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基于这一技术,在中国的医疗和视光机构常见到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DIMS)、高非球面微透镜技术(HAL)和同心圆带微柱镜技术(CARE)三种周边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镜片。这些镜片在提供了中央区清晰视觉的同时,在周边提供了一定量的近视性离焦来控制近视的进展。文章目的是关注以上三种周边离焦设计镜片的设计原理和近视防控效果,并评价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框架眼镜 周边离焦 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 高非球面微透镜设计技术 同心圆带微柱镜技术 近视防控 眼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ILE术中应用十字定位法矫正低中度散光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文佳 申笛 +1 位作者 才俊 韦伟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301-306,共6页
目的: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评估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应用十字定位法矫正低中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05/11在西安市第一医院激光近视治疗中心进行SMILE手术且散光度数≤1.50 D的... 目的: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评估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应用十字定位法矫正低中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05/11在西安市第一医院激光近视治疗中心进行SMILE手术且散光度数≤1.50 D的低中度顺规散光患者50例81眼,依据随机表分为十字组患者25例41眼术中在进行标准SMILE程序之前术者根据十字交叉线调整患者头位,使患者双眼外眦与水平线对齐,眉心及鼻梁与垂直线对齐;未用十字定位法的对照组25例40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 mo视力及屈光情况,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对散光变化进行分析评估。结果:随访期间十字组失访6例11眼,对照组失访8例14眼。最终十字组纳入19例30眼,对照组纳入17例26眼。术后3 mo,两组患者术眼裸眼视力(UCVA)均≥1.0,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间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球镜度及等效球镜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十字组柱镜度数0.00(0.00,0.00)D小于对照组-0.13(-0.50,0.00)D(P=0.01)。矢量分析结果显示,十字组的矢量误差(DV)低于对照组[0.00(0.00,0.00)vs 0.13(0.00,0.50),P=0.01],成功指数(IOS)优于对照组[0.00(0.00,0.00)vs 0.18(0.00,0.77),P<0.01]。术后3 mo,十字组和对照组角度误差(AE)在±5°内的眼数分别为26眼(87%)、15眼(58%)。结论:SMILE术中应用十字定位法校准患者头位,减小了SMILE矫正低中度散光的轴位误差,提高SMILE矫正低中度散光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量分析 十字定位法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 近视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8
16
作者 方顺淼 葛兴利 +1 位作者 李运田 杜大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的12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60例为...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的12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血浆Lp-PLA2和H-FABP水平,随访12个月,记录MACE,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浆Lp-PLA2、H-FABP水平高于术后和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7.50%vs 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术后Lp-PLA2和H-FABP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P<0.01),且上述指标均与MACE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 Lp-PLA2和H-FABP反映心肌损伤及炎性反应程度,对老年AM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对MAC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烷基-2-乙酰甘油磷酸胆碱酯酶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心肌梗死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警惕冠状病毒经眼传播 被引量:9
17
作者 宋金鑫 邢咏新 +1 位作者 吴洁 张红兵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6-728,共3页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中国湖北武汉快速传播,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有线索认为结膜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入口之一。但目前缺乏SARS-CoV-2眼部感染的临床观察资料,因此了解冠状病毒经眼传播...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中国湖北武汉快速传播,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有线索认为结膜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入口之一。但目前缺乏SARS-CoV-2眼部感染的临床观察资料,因此了解冠状病毒经眼传播的机制和细胞受体,了解其他同源病毒感染眼部的传播特征,有助于眼科医生在COVID-19防控工作中采取合理防护措施并及时识别与眼部体征并存的COVID-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 眼表 经眼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懿 杨华 +2 位作者 杨晓钊 郑璇 王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06/2019-05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84眼,依据术前鼻内窥镜检查是否有鼻中隔偏曲分组,A组42例42眼无鼻中隔偏曲,B组42例42眼伴有轻、中度鼻...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06/2019-05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84眼,依据术前鼻内窥镜检查是否有鼻中隔偏曲分组,A组42例42眼无鼻中隔偏曲,B组42例42眼伴有轻、中度鼻中隔偏曲。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EES-DCR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指标,术后随访6mo评价疗效及鼻腔黏连情况。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69.9±13.1min、51.8±16.4mL)均较A组(53.4±11.7min、24.9±12.0mL)多(P<0.05),而住院时间两组无差异(P>0.05)。随访6mo,A组有效率86%,B组有效率71%,两组有效率无差异(P>0.05);A组患者均未发生鼻腔黏连,B组鼻腔黏连发生率为12%,但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轻、中度鼻中隔偏曲者,若不伴有鼻腔功能障碍可不在Ⅰ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单行EES-DCR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 鼻中隔偏曲 慢性泪囊炎 疗效 泪器 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抗真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潘士印 安娜 +5 位作者 肖湘华 程燕 王养正 刘先宁 朱秀萍 吴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应用时的体内外抗真菌效果,为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治疗方法及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黄曲霉菌、茄病镰刀菌、白色念珠菌三种常见致病真菌,实验组分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组、那他霉素联合核黄素... 目的: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应用时的体内外抗真菌效果,为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治疗方法及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黄曲霉菌、茄病镰刀菌、白色念珠菌三种常见致病真菌,实验组分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组、那他霉素联合核黄素组、那他霉素联合紫外照射组、交联组,并用那他霉素组作为对照。将药物涂到有1. 5麦氏浊度的真菌孢子悬液的沙堡弱琼脂培养皿的中心,10min后使用胶原交联仪照射10min,之后28℃培养36h,测量抑菌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备兔眼茄病镰刀菌感染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交联治疗组、那他霉素治疗组、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每组5只;另取5只正常兔按照角膜胶原交联疗法进行照射,5只正常对照。通过前节照相、角膜刮片、共焦显微镜等观察各组治疗结果,并在治疗结束后采用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体外单独应用角膜胶原交联术,对三种真菌均无效;当交联与那他霉素联合应用时,抗真菌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那他霉素与核黄素、那他霉素与紫外线分别联合应用时,抗菌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针对兔真菌感染模型,那他霉素治疗组及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病程约14d,交联治疗组病程约21d;经治疗后,各治疗组均已愈合,各组角膜上皮均无缺损,新生血管较多,角膜内无菌丝;前节照相结果显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治疗结果优于其它各治疗组,瘢痕组织较少,角膜愈合较好,病程相对短。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可促进角膜愈合,缩短病程,增强抗真菌效果,有望为眼科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胶原交联 联合 那他霉素 真菌性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6
20
作者 黎彦宏 田华 杨建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05/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3例35眼,对术前和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05/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3例35眼,对术前和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关闭或粘连的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患者34眼(9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27眼(77%)术后不需给予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维持在21mmHg以下;术前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平均值分别为2.04±0.31mm、0.132±0.033μm、15.44°±3.10°,显著小于术后的平均值(3.26±0.29mm、0.407±0.038μm、34.26°±3.60°,均P<0.01);术后房角关闭或粘连范围较术前减少(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