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春节成为人类非遗说起
1
作者
陈岸瑛
《天工》
2025年第3期I0001-I0001,共1页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12月8日,巴黎圣母院经过五年修复后重新开放。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是各自民族精神的...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12月8日,巴黎圣母院经过五年修复后重新开放。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从字面意思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物质、无形的,后者是物质的、有形的。但这并非二者真正的区别,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相当多的物质成分,物质文化遗产也携带着大量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二者真正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现在进行时”的活态文化,后者是“过去完成时”的文化遗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将遗产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类,后来逐渐意识到有必要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在进行时
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过去完成时
活态文化
自然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物质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对飞天托物供养图像及其西方因素来源
2
作者
李静杰
《美术大观》
2024年第9期14-20,共7页
北魏中期云冈石窟出现一对飞天托举宝珠、博山炉供养图像,其后在青州风格青石、定州系白石背屏式造像中传播发展,进而创造一对飞天托举宝塔、人物图像以及一对青龙托举宝珠、博山炉、宝塔、人物图像,成为中原东部地区东魏北齐和隋代造...
北魏中期云冈石窟出现一对飞天托举宝珠、博山炉供养图像,其后在青州风格青石、定州系白石背屏式造像中传播发展,进而创造一对飞天托举宝塔、人物图像以及一对青龙托举宝珠、博山炉、宝塔、人物图像,成为中原东部地区东魏北齐和隋代造像的流行形式。这种装饰造型的间接源头为罗马帝国一对天使托举花环图像,直接源头则是犍陀罗一对飞天托举花环和华盖图像。一种看似寻常的图像,映射出当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繁盛景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对飞天托物供养图像
云冈石窟
北朝隋代造像
犍陀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传统工艺品牌发展报告
被引量:
13
3
作者
陈岸瑛
高登科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8-40,共3页
本文结合问卷调研、数据分析、个案研究和实地考察,客观描述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牌发展现状,并就其发展阶段、规律和趋势做出一系列分析和研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工艺已从复兴走向振兴,品牌建设方兴未艾,跨界价值衍生初现端倪。
关键词
传统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品牌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图像学视角再探汉隶《石门颂》书风
被引量:
4
4
作者
陈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石门颂》在蔚为大观的汉隶中独树一帜,自古以来是书界研究的热点,但以往书论多为体验式研究,从整体观感出发评价其风格,极少从图像学角度予以具体分析,文章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笔画、结体入手,用微观细化图像的方法,探析其"隶...
《石门颂》在蔚为大观的汉隶中独树一帜,自古以来是书界研究的热点,但以往书论多为体验式研究,从整体观感出发评价其风格,极少从图像学角度予以具体分析,文章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笔画、结体入手,用微观细化图像的方法,探析其"隶神、篆骨、草势"书风形成的缘由,阐释因简约带来的美之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门颂
图像
笔法
结体
书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材料、媒介与现成品
被引量:
3
5
作者
陈岸瑛
《美术大观》
2022年第10期54-60,共7页
本文以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上的现成品艺术创作及相关理论阐释为背景,重新梳理材料、媒介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随着现成品闯入艺术世界,既有的艺术惯例和传统的媒介理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物和材料在艺术本体论中获得了崭露...
本文以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上的现成品艺术创作及相关理论阐释为背景,重新梳理材料、媒介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随着现成品闯入艺术世界,既有的艺术惯例和传统的媒介理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物和材料在艺术本体论中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尽管如此,当代艺术批评和艺术哲学对传统艺术本体论的批判和修正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理论仍然将艺术本体论建立在表意艺术基础上,忽视了与之平分秋色的造物艺术。本文因此提出,应建立一种以二者为基础的二元艺术本体论。从这一新视角出发,本文结合当代经验和中国问题,对二战后纽约艺术界围绕艺术媒介和现成品的讨论进行解构与重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现成品
艺术本体论
造物艺术
表意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出土古希腊罗马器物辨析
被引量:
1
6
作者
李静杰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15-25,共11页
本文就中国出土的一些西方器物进行了重新辨识,认为并非学界推断的西亚波斯、中亚制品,而是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腊罗马物品。指出临潼庆山寺唐塔地宫出土铜壶,颇为接近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人物头面形器物,也不排除罗马帝国早期遗物之可...
本文就中国出土的一些西方器物进行了重新辨识,认为并非学界推断的西亚波斯、中亚制品,而是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腊罗马物品。指出临潼庆山寺唐塔地宫出土铜壶,颇为接近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人物头面形器物,也不排除罗马帝国早期遗物之可能。大同和正镶白旗北魏遗址及墓葬出土银杯、银碗,器形与装饰特征无不契合罗马帝国遗存,有别于波斯萨珊器物。这些器物成为说明中古中国与地中海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器物
庆山寺铜壶
北魏银器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赵孟頫书法题材选择与归隐情结——以《归去来兮辞》为例
7
作者
王伊凡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9-37,共9页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罕见的全才,是各体皆善的大家。他以复兴晋法为己任,在元代书坛开辟"复古"书风,力追二王风范,为实至名归的元代书坛领袖。而他以宋宗室身份入朝为官的三十余年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辞官回乡的渴望。从赵孟頫...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罕见的全才,是各体皆善的大家。他以复兴晋法为己任,在元代书坛开辟"复古"书风,力追二王风范,为实至名归的元代书坛领袖。而他以宋宗室身份入朝为官的三十余年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辞官回乡的渴望。从赵孟頫诗作、绘画与书法题材选择中可以看出他明显的归隐情结;因不同时期的境遇与心境的差异,归隐情结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也有所区别。本文将以其反复书写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以生平事迹为线索,结合其书法风格的几次变化,试分析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孟頫
归隐情
结
归去来兮辞
行书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春节成为人类非遗说起
1
作者
陈岸瑛
机构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
中国
艺术
学理论学会
艺术
评论专委会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漆艺分会
出处
《天工》
2025年第3期I0001-I0001,共1页
文摘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12月8日,巴黎圣母院经过五年修复后重新开放。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从字面意思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物质、无形的,后者是物质的、有形的。但这并非二者真正的区别,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相当多的物质成分,物质文化遗产也携带着大量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二者真正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现在进行时”的活态文化,后者是“过去完成时”的文化遗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将遗产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类,后来逐渐意识到有必要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分开来。
关键词
现在进行时
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过去完成时
活态文化
自然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物质成分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对飞天托物供养图像及其西方因素来源
2
作者
李静杰
机构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
出处
《美术大观》
2024年第9期14-20,共7页
文摘
北魏中期云冈石窟出现一对飞天托举宝珠、博山炉供养图像,其后在青州风格青石、定州系白石背屏式造像中传播发展,进而创造一对飞天托举宝塔、人物图像以及一对青龙托举宝珠、博山炉、宝塔、人物图像,成为中原东部地区东魏北齐和隋代造像的流行形式。这种装饰造型的间接源头为罗马帝国一对天使托举花环图像,直接源头则是犍陀罗一对飞天托举花环和华盖图像。一种看似寻常的图像,映射出当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繁盛景况。
关键词
一对飞天托物供养图像
云冈石窟
北朝隋代造像
犍陀罗
分类号
K239.21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79.2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传统工艺品牌发展报告
被引量:
13
3
作者
陈岸瑛
高登科
机构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
出处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8-40,共3页
基金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目标、标准与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A760004)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结合问卷调研、数据分析、个案研究和实地考察,客观描述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牌发展现状,并就其发展阶段、规律和趋势做出一系列分析和研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工艺已从复兴走向振兴,品牌建设方兴未艾,跨界价值衍生初现端倪。
关键词
传统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品牌
新时代
分类号
J52 [艺术—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图像学视角再探汉隶《石门颂》书风
被引量:
4
4
作者
陈思
机构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116,共5页
基金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艺术史观与方法研究>项目号15WYA010
文摘
《石门颂》在蔚为大观的汉隶中独树一帜,自古以来是书界研究的热点,但以往书论多为体验式研究,从整体观感出发评价其风格,极少从图像学角度予以具体分析,文章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笔画、结体入手,用微观细化图像的方法,探析其"隶神、篆骨、草势"书风形成的缘由,阐释因简约带来的美之启示。
关键词
石门颂
图像
笔法
结体
书风
Keywords
"Ode to Shimen"
image
stroke style
character structure
calligraphy style
分类号
J292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材料、媒介与现成品
被引量:
3
5
作者
陈岸瑛
机构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
出处
《美术大观》
2022年第10期54-60,共7页
基金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研究”(21ZD02)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以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上的现成品艺术创作及相关理论阐释为背景,重新梳理材料、媒介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随着现成品闯入艺术世界,既有的艺术惯例和传统的媒介理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物和材料在艺术本体论中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尽管如此,当代艺术批评和艺术哲学对传统艺术本体论的批判和修正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理论仍然将艺术本体论建立在表意艺术基础上,忽视了与之平分秋色的造物艺术。本文因此提出,应建立一种以二者为基础的二元艺术本体论。从这一新视角出发,本文结合当代经验和中国问题,对二战后纽约艺术界围绕艺术媒介和现成品的讨论进行解构与重审。
关键词
媒介
现成品
艺术本体论
造物艺术
表意艺术
分类号
J110.9 [艺术—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出土古希腊罗马器物辨析
被引量:
1
6
作者
李静杰
机构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
出处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15-25,共11页
基金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南欧与西亚文化对南北朝隋唐艺术的影响”(18BA01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就中国出土的一些西方器物进行了重新辨识,认为并非学界推断的西亚波斯、中亚制品,而是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腊罗马物品。指出临潼庆山寺唐塔地宫出土铜壶,颇为接近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人物头面形器物,也不排除罗马帝国早期遗物之可能。大同和正镶白旗北魏遗址及墓葬出土银杯、银碗,器形与装饰特征无不契合罗马帝国遗存,有别于波斯萨珊器物。这些器物成为说明中古中国与地中海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器物
庆山寺铜壶
北魏银器
中西文化交流
Keywords
article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bronze Pot from Qingshan Temple
silverware in Northern the Wei Dynasty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分类号
J18 [艺术—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赵孟頫书法题材选择与归隐情结——以《归去来兮辞》为例
7
作者
王伊凡
机构
清华大学
美术
艺术
史论
系
出处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9-37,共9页
文摘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罕见的全才,是各体皆善的大家。他以复兴晋法为己任,在元代书坛开辟"复古"书风,力追二王风范,为实至名归的元代书坛领袖。而他以宋宗室身份入朝为官的三十余年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辞官回乡的渴望。从赵孟頫诗作、绘画与书法题材选择中可以看出他明显的归隐情结;因不同时期的境遇与心境的差异,归隐情结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也有所区别。本文将以其反复书写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以生平事迹为线索,结合其书法风格的几次变化,试分析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赵孟頫
归隐情
结
归去来兮辞
行书风格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春节成为人类非遗说起
陈岸瑛
《天工》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一对飞天托物供养图像及其西方因素来源
李静杰
《美术大观》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传统工艺品牌发展报告
陈岸瑛
高登科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20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图像学视角再探汉隶《石门颂》书风
陈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材料、媒介与现成品
陈岸瑛
《美术大观》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中国出土古希腊罗马器物辨析
李静杰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赵孟頫书法题材选择与归隐情结——以《归去来兮辞》为例
王伊凡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