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0篇文章
< 1 2 1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传统油气资源:现实且潜力巨大的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1
作者 罗群 王千军 +4 位作者 贺小标 商丰凯 张宏利 文璠 邱兆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依据是否编入目前的石油地质学,将圈闭(油气藏)类型分为传统圈闭(油气藏)和非传统圈闭(油气藏)。与传统圈闭(油气藏)相比,非传统圈闭(油气藏)具有形态特殊、内部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且生储盖组合多变、成藏机理奇特、分布位置更加... 依据是否编入目前的石油地质学,将圈闭(油气藏)类型分为传统圈闭(油气藏)和非传统圈闭(油气藏)。与传统圈闭(油气藏)相比,非传统圈闭(油气藏)具有形态特殊、内部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且生储盖组合多变、成藏机理奇特、分布位置更加隐蔽等特征,甚至有的非传统油气藏位于传统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的禁区。目前发现和开发的非传统油气藏有露头油气藏、断溶体油气藏、断缝体油气藏和断壳体油气藏等,非传统油气藏正逐渐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亮点。我国地质条件和成藏环境极为复杂,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圈闭(油气藏)没有收入经典的石油地质学,非传统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它们多分布在(超)深层、(超)深水、高原、极地、特殊气候地区,甚至盆地外,是现实的油气勘探开发新目标和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油气资源 非传统圈闭 断层体 油气勘探 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2
作者 桂诗琦 罗群 +3 位作者 贺小标 王千军 王仕琛 汪亮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利用地震、测井、试油、岩心的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岩性... 利用地震、测井、试油、岩心的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安山岩及角砾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与裂缝,孔隙度多小于8%,渗透率多为0.1~10.0 mD,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②研究区油藏富集运聚为“断-储-壳”3要素联合控制,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风化淋滤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石炭系及其上覆泥岩均较致密,与裂缝发育的火山岩储层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走滑断裂与盖层的配置关系对油气垂向与横向运移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③研究区油藏整体上具有“双源供烃、多体系输导、多类型盖层、多层系含油、多种油藏类型、复式含油气区”的特征。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油藏具有明显的差异,横向上,近源为“断毯输导、侧向充注、近源风化壳成藏模式”,远源为“双源供烃、多种输导类型、硬壳封盖、远源断壳体成藏模式”;纵向上,浅部为“双源供烃、多种输导类型、硬壳封盖、浅部风化壳成藏模式”,深部为“双源供烃、断裂输导、致密岩层封盖、深部断缝体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油藏 物理模拟 深大断裂 风化淋滤作用 双源供烃 石炭系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致密砂岩类油气藏成因机制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38
3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5 位作者 董月霞 姜振学 姜福杰 范柏江 邢恩袁 庞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37,56,共11页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致密砂岩油气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盆地内部实际存在的油气资源量比以往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大很多,目前中浅部见到的和已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不到盆地内富集资源总量的25%,大于75%的油气资源富集在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1×10-3μm2的致密砂岩储层内;在致密油气资源中,致密常规油气资源大致超过油气总资源的25%,致密深盆油气资源超过50%;致密油气资源是含油气盆地挖潜勘探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 成因机制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63
4
作者 庞雄奇 金之钧 +1 位作者 姜振学 左胜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3,共5页
叠合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类储盖组合、多次生、排烃和多期成藏等特征 ,通常勘探目的层埋深大 ,经历长期演化 ,油气藏充注历史复杂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控制。认为评价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时需要注意 :①不能依据氯仿沥青“A”... 叠合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类储盖组合、多次生、排烃和多期成藏等特征 ,通常勘探目的层埋深大 ,经历长期演化 ,油气藏充注历史复杂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控制。认为评价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时需要注意 :①不能依据氯仿沥青“A”和有机碳含量等实测指标评价烃源岩品质 ,因为这些指标值高并不能完全表征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大 ;②不要完全依据生、排烃量评价探区勘探前景 ,因为构造变动强时可以使烃源岩排出的烃量在运移中全部遭到破坏 ;③不宜套用运聚系数法求取资源量 ,因为叠合盆地成藏体系聚油气效率远不如简单盆地 ;④不应依据有限的几口预探井的失利而否定某一地区的勘探前景 ,因为复杂盆地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这四方面的地质问题对于准确评价和预测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图 7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地 石油地质特征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成藏体系 油气聚集效率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探并采: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持续发展自我救赎之路 被引量:41
5
作者 郑力会 魏攀峰 +4 位作者 张峥 聂帅帅 楼宣庆 崔可心 付毓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140,共15页
非常规油气资源要实施大规模工程措施才能获得经济产量,但增加作业成本导致勘探开发利润微薄,加之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苛、油气价格低位徘徊,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迫切需要用非常规的思维来指导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活动... 非常规油气资源要实施大规模工程措施才能获得经济产量,但增加作业成本导致勘探开发利润微薄,加之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苛、油气价格低位徘徊,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迫切需要用非常规的思维来指导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活动。为此构想:集成适合多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研究方法和作业技术,实现多种资源信息一并分析、多种资源作业一同施工、多种资源产出一起采集,把通常认为同井开采多种资源相互干扰降低单井产量的顾虑变成相互利用提高单井产量的动力,即多种油气资源联合勘探、一并开发,简称为联探并采。主要依据是油气资源赋存状况决定了联探并采的必然性,技术发展奠定了联探并采的可行性,目前的能源环境决定了联探并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结论认为,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上述构想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其实施效果表现为投入相对减少、产量相对增加、企业利润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能源供给状况得以改善,对企业和国家均利大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资源 联合勘探 一并开发 煤层气 致密砂岩气 页岩气 致密油 经济性 成本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油气藏资源潜力预测方法探讨与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2 位作者 李丕龙 姜振学 郝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0-376,共7页
隐蔽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提高油气资源评价的可信度,为高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发现过程模型反演法、成藏门限理论正演计算法以及综合预测法。运用这些方法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资源潜... 隐蔽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提高油气资源评价的可信度,为高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发现过程模型反演法、成藏门限理论正演计算法以及综合预测法。运用这些方法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济阳坳陷还有20.24×108t以上的隐蔽油气藏储量待发现,占剩余可探明储量的75%以上。其中,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待发现隐蔽油气藏分别为7.83×108 t和3.53×108 t,车镇凹陷和惠民凹陷为3.78×108t和3.52×108t。平面上,隐蔽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储量丰度较高、探明储量较低的成藏体系内;层位上,沙河街组四段及其以上目的层勘探程度虽高仍是隐蔽油气藏储量增加的重点层位;类型上,岩性透镜体油气藏、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及古潜山油气藏是隐蔽油气藏今后勘探的重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资源评价 济阳坳陷 成藏门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济阳坳陷斜坡带油气运聚影响的实验模拟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中良 曾溅辉 +3 位作者 赵乐强 忤岳 徐小松 李丹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3期109-113,共5页
通过二维模拟实验探讨了断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济阳坳陷斜坡带油气运聚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断层物性的差异影响着油向各砂层运移的动力。由于物性的变化,使各砂层与断层之间的毛细管力差发生变化。断层物性较差时,毛细管压力差对油的运移... 通过二维模拟实验探讨了断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济阳坳陷斜坡带油气运聚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断层物性的差异影响着油向各砂层运移的动力。由于物性的变化,使各砂层与断层之间的毛细管力差发生变化。断层物性较差时,毛细管压力差对油的运移起动力作用,有利于油运移;断层物性较好时,毛细管压力差对油的运移起阻碍作用,不利于油运移。②断层倾角的差异影响着油向各砂层运移的动力。由于倾角的变化,使浮力在各砂层的分力发生变化。断层倾角较小时,浮力在各砂层分力大,有利于油向各砂层充注;断层倾角较大时,浮力在各砂层分力小,有利于油沿断层向上运移。③断层物性和断层倾角对油气运聚具有互补性。物性愈好、倾角愈大,愈有利于油气向上部砂层中运聚;物性愈差、倾角愈小,上下砂层均有利于运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不整合 实验模拟 成藏机理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中凹陷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定量评价 被引量:26
8
作者 姜福杰 庞雄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29,共7页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最大的富生烃凹陷,但对其油气资源潜力和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着油气的勘探进展。以油气成藏体系为评价单元,应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基于物质平衡原理对环渤中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最大的富生烃凹陷,但对其油气资源潜力和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着油气的勘探进展。以油气成藏体系为评价单元,应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基于物质平衡原理对环渤中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环渤中凹陷上、下油气成藏组合各划分为6个成藏体系,环凹陷总可供聚集油量为60.265×108t,上、下成藏组合分别为43.185×108t和17.080×108t,总可供聚集气量为27.03×1011m3,上、下成藏组合分别为17.76×1011m3和9.27×1011m3。其中,石臼坨油气成藏体系(Ⅰ)和渤东油气成藏体系(Ⅱ)可供聚集烃量最大,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油气成藏体系 油气成藏门限 聚集烃量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史建南 郝芳 +2 位作者 邹华耀 曾溅辉 李平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0-594,共5页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是油气勘探的根本保证,二维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较好地再现了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调整过程中原油的再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油气藏调整过程中,物性较好的储层部分含油饱和度降低明显,甚至由油层变为水层,而物性较差的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较小,呈现出差异残留或差异再运移的特征;2)同向与反向调整型油气藏其形成与再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别;3)调整后的油气藏呈分散状、小规模分布,其成藏类型由以构造圈闭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改造 油气形成 油气分布 隐蔽油气藏 模拟实验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内幕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海波 向宝力 +1 位作者 鲍海娟 庞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储集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已探明或已获得的工业性油气流主要分布在石炭系顶部的风化壳储集层中,而在火成岩内幕储集层中虽见到大量油气显示,但未获得工业性油气流,... 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储集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已探明或已获得的工业性油气流主要分布在石炭系顶部的风化壳储集层中,而在火成岩内幕储集层中虽见到大量油气显示,但未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因此,分析该地区火成岩内幕油气的勘探潜力,对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石炭系火成岩内幕和风化壳储集层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的对比研究表明,石炭系火成岩孔隙度随着距离石炭系顶部不整合面距离的增加出现两个波峰,分别对应两个次生溶蚀带,第一个波峰对应的为火成岩风化壳储集层,第二个波峰对应的为火成岩内幕储集层;内幕天然气资源量为1 750×108m3;斜坡带为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内幕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东地区 火成岩 内幕储集层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油气勘探中可控源电磁探测法(CSEM)的发展与启示 被引量:27
11
作者 沈金松 陈小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基于含油储层与其周围饱含水地层之间的巨大电阻率差异,为海洋CSEM方法直接探测油气储层,并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了条件,此法采用船载可移动水平电偶极子源和置于海底的陈列电磁接收器接收来自海底地层的电磁信号,通过对接收到的电磁场信号... 基于含油储层与其周围饱含水地层之间的巨大电阻率差异,为海洋CSEM方法直接探测油气储层,并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了条件,此法采用船载可移动水平电偶极子源和置于海底的陈列电磁接收器接收来自海底地层的电磁信号,通过对接收到的电磁场信号进行处理、解释,得到地下地层的电阻率分布,借助电阻率与储层含油气饱和度的密切关系,直接探测地层的含油气性。本文通过对近年在国际学术会议及相关学术期刊关于可控源海洋电磁法文献的追踪分析,介绍了可控源海洋电磁探测方法(CSEM)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采集与处理解释技术,并对研究现状、应用中存在的挑战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海洋CSEM未来的发展与研究方向,以供国内油气勘探业界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CSEM) 采集与处理解释技术 海洋油气勘探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室条件下的核磁共振测井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冲 毛志强 金燕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4-518,共5页
选取四川盆地须家河组54块砂岩岩样进行了核磁共振实验测量。通过T2谱面积比值法、称重法、SBVI法、统一T2截止值法和综合物性参数统计模型法确定了束缚水饱和度,对比分析了这五种方法,认为称重法和T2谱面积比值法可以作为建立束缚水饱... 选取四川盆地须家河组54块砂岩岩样进行了核磁共振实验测量。通过T2谱面积比值法、称重法、SBVI法、统一T2截止值法和综合物性参数统计模型法确定了束缚水饱和度,对比分析了这五种方法,认为称重法和T2谱面积比值法可以作为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的基础数据;统一T2截止值法和综合物性参数统计模型法效果优于SBVI法,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确定须家河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模型。根据压汞毛管压力测量结果,考察了核磁实验所得到的束缚水饱和度的应用条件。研究认为,对于渗透率大于1×10-4μm2的样品,0.6897 MPa的驱替压力可以将全部可动水驱替干净,核磁实验测得的束缚水饱和度即为严格意义上的束缚水饱和度。对于渗透率小于1×10-4μm2的岩样,0.6897 MPa的驱替压力不能将可动水全部驱出,核磁实验测得的束缚水饱和度只是一定驱替条件下的含水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缚水饱和度 核磁共振 实验 T2分布 T2截止值 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18
13
作者 贾承造 庞雄奇 姜福杰 《石油科学通报》 2016年第1期2-23,共22页
中国油气资源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油气进口量逐年增加,2015年分别达到3.28亿t和624亿m^3。据中国工程院和国际能源署(IEA)等单位预测:中国未来将长期处于油气短缺状态,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2015年的65... 中国油气资源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油气进口量逐年增加,2015年分别达到3.28亿t和624亿m^3。据中国工程院和国际能源署(IEA)等单位预测:中国未来将长期处于油气短缺状态,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2015年的65%提高到2030年的80%以上;油气资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率目前不到23%,与美国的67%和俄罗斯的75%相比严重偏低,大幅度提高油气资源的比率对于减少污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且开发成本高。具体表现为:中国的油气资源分布高度不均,在不同盆地、不同年代地层、不同埋藏深度条件下差异性大;中国油气资源中非常规油气资源比率高且种类多;中国油气资源中易勘探开发的常规油气资源比率少、油气资源品质总体较差、剩余油气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恶劣,勘探难度大且成本高。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理论上,在中国复杂叠合盆地的形成演化、地层划分、岩石类型成因、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技术上,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技术、复杂油气藏的开发与开采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装备上,研发了超万米钻机、海洋985钻井平台、大型压裂车、X100级管线钢、地质导向PDC钻头等设备。尽管如此,中国在非常规、深层、深海等关键领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上还大幅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处于领先的高新技术所占比率不超过30%,60%以上的技术处于跟踪状态。中国油气资源研究面临3方面挑战:一是中国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难度大且成本高,每年发现储量增长缓慢,储产比非常低,需要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二是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发投入的经费少且变化性大,不利于原创性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需要调整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投入比率;三是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深层油气资源、深海油气资源、老区剩余油气资源等较为丰富、目前储量增长势头良好,反映了油气资源的发展方向,但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集中力量予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油气资源 油气勘探开发 非常规油气 深层油气 深海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运聚单元石油资源丰度及其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柳广弟 胡素云 赵文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9-761,775,共4页
对中国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石油资源丰度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运聚单元石油资源丰度有很大差异。高丰度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大于30万t/km2,而特低丰度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则小于5万t/km2。潜山... 对中国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石油资源丰度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运聚单元石油资源丰度有很大差异。高丰度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大于30万t/km2,而特低丰度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则小于5万t/km2。潜山型运聚单元、古近纪断陷盆地陡坡构造型运聚单元和古近纪断陷盆地中央构造型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最高,而古生代残留盆地构造型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最低。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主要与有效烃源岩的生油强度、储集层的发育程度、圈闭的发育程度以及上覆地层的区域不整合个数有关。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石油资源丰度与上述地质因素的统计关系,这一定量的统计模型可以用于对评价区运聚单元石油资源丰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资源丰度 运聚单元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成林 黄志龙 +4 位作者 卢学军 罗强 丁修建 陈哲龙 高潇玉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5期550-554,共5页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的重点勘探目的层阿尔善组(K1ba)构造圈闭和油藏欠发育,以岩性圈闭和油藏为主,高资源丰度的有利区难以确定,制约勘探进程。信息集成法能够综合成藏地质条件和已钻探结果,是目前预测油气空间分布较为先进的方法,运...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的重点勘探目的层阿尔善组(K1ba)构造圈闭和油藏欠发育,以岩性圈闭和油藏为主,高资源丰度的有利区难以确定,制约勘探进程。信息集成法能够综合成藏地质条件和已钻探结果,是目前预测油气空间分布较为先进的方法,运用该方法预测研究区目的层的油气空间分布,取得良好效果。预测结果表明:有效烃源岩厚度、有利储层指数和运聚指数等是目的层成藏有效判别的主要因素;巴音都兰凹陷K1ba预测地质资源量6 306×104t,剩余资源量3 560×104t;断阶带-断槽带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及包楞构造带的陡坡近岸水下扇、湖底扇砂体和缓坡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含油气概率大,资源丰度高,应是勘探岩性油藏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评价 空间分布 丰度模拟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前陆冲断带剩余油气资源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姜福杰 杨凤祥 田继军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2,114-115,共4页
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认识与勘探实际之间存在矛盾,亟需开展油气资源的重新评价.根据油藏规模序列法存在的不足,采用改进的油藏规模序列预测模型,应用最新勘探成果数据,对准南前陆冲断带的油气资源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准南前陆冲断带... 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认识与勘探实际之间存在矛盾,亟需开展油气资源的重新评价.根据油藏规模序列法存在的不足,采用改进的油藏规模序列预测模型,应用最新勘探成果数据,对准南前陆冲断带的油气资源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准南前陆冲断带未发现油气藏89个,剩余可探明油气储量约为11 543.6×104t,是已探明地质储量的近2倍.准南已发现油气藏8个,已探明的最大油藏规模为1 732.4×104t,是预测最大油藏规模5 130.7×104t的1/3,结合构造演化及圈闭类型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的勘探重点应转向规模更大、勘探难度更高的隐蔽类圈闭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 前陆冲断带 资源评价 油藏规模序列法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油气运聚过程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振红 吕修祥 +1 位作者 王国林 马玉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16-20,共5页
为了研究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构造的油气运聚过程,预测有利的油气分布区,本文以过乌参1井剖面为地质模型,并结合该区的地质特征建立油气运移过程物理模拟的二维实验模型.模拟实验揭示:温宿凸起是油气运聚的目标指向区,断层在油气运聚过... 为了研究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构造的油气运聚过程,预测有利的油气分布区,本文以过乌参1井剖面为地质模型,并结合该区的地质特征建立油气运移过程物理模拟的二维实验模型.模拟实验揭示:温宿凸起是油气运聚的目标指向区,断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驱动力相同的情况下,高渗透性砂岩层易于成为油气运移的运载层及有利储集层;泄压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在温宿凸起北部边界出现的变质岩分布带,有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屏障,寻找油气时应该避开,有断层沟通的潜山及砂体才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乌什凹陷 温宿凸起 油气运聚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成藏门限理论评价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4
18
作者 左胜杰 贾瑞忠 庞雄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1-326,共6页
针对油气区远景资源潜力评价中缺乏定量依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价油气远景资源潜力的新概念———成藏门限,论述了油气成藏门限的地质含义及地质证据,并应用基于成藏门限理论开发的“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系统”对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 针对油气区远景资源潜力评价中缺乏定量依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价油气远景资源潜力的新概念———成藏门限,论述了油气成藏门限的地质含义及地质证据,并应用基于成藏门限理论开发的“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系统”对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其油、气远景资源潜力分别为3.354×108t和2652×108m3,原油资源探明率仅为15%,表明吐哈盆地前侏罗系仍具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门限 资源潜力 前侏罗系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热导率影响因素实验研究及其对地热资源评估的启示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传庆 陈驰 +1 位作者 杨亚波 邱楠生 《石油科学通报》 2022年第3期321-333,共13页
“双碳”背景下,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地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热传导是地球向外界散发热量的最主要方式,岩石热导率对研究地温场和评估地热资源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定量认识岩石热导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瞬态平板热源法... “双碳”背景下,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地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热传导是地球向外界散发热量的最主要方式,岩石热导率对研究地温场和评估地热资源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定量认识岩石热导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瞬态平板热源法测量了135件岩石样品的热导率,并测量了部分样品的孔隙度、密度和矿物成分。测量结果表明典型岩石中,火山岩热导率最小,碎屑岩与侵入岩热导率接近,碳酸盐岩的平均热导率最大,侵入岩、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热导率分别为介于1.62~4.00 W/m·K,1.09~2.07W/m·K,1.52~5.23 W/m·K和2.34~6.55 W/m·K,4类岩石样品的热导率平均值分别为2.54±0.53 W/m·K,1.50±0.24 W/m·K,2.77±0.83 W/m·K和4.21±1.28 W/m·K。热导率与岩石组构关系密切,矿物是影响热导率的重要因素,高热导率的石英含量可以明显影响侵入岩和碎屑岩热导率,白云石含量明显影响碳酸盐岩热导率;碎屑岩的热导率与孔隙度负相关,较大的孔隙度范围,岩石热导率随着孔隙度升高而下降,在较小的孔隙度范围内该趋势不明显;岩石热导率和密度具有正相关性;热导率的各向异性主要由岩石的层状构造导致,块状结构侵入岩的热导率基本没有各向异性,层理发育的岩石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各向异性系数从1.08到2.08。低热导率盖层对地热资源聚集具有重要作用,使地下深处来的热量聚集于盆地盖层底部和基底的顶端,造成热储上部较高的温度分布。研究结果为认识岩石组构对热导率的影响以及深部温度场和地热资源评价中岩石热物性参数的建模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密度 孔隙度 岩性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风云1井陆相深层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勇 白雨 +8 位作者 高岗 何文军 尤新才 党文龙 张磊 焦小冰 李梦瑶 晏奇 余兴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二叠系风城组是玛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和勘探层系,落实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潜力对玛湖凹陷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风云1井风城组页岩气发现及前风城组油气勘探成果,系统分析该井的岩性发育特征、烃源岩成烃条件和储层条件,明确玛湖凹... 二叠系风城组是玛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和勘探层系,落实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潜力对玛湖凹陷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风云1井风城组页岩气发现及前风城组油气勘探成果,系统分析该井的岩性发育特征、烃源岩成烃条件和储层条件,明确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气系统中页岩油、气分布序列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风云1井风城组岩性主要为盐岩、页岩与粉—细砂岩等;风城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较低,其中风一段烃源岩最为发育,平均有机碳含量达1.06%;储层整体致密,孔隙度平均为4.65%,其中云质页岩和灰质砂岩储集性能较好。此外,随深度增大玛湖凹陷风城组具有完整的由页岩油、页岩油气到页岩气的演化规律。前风城组油气来源于超深层的另一油气系统,应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风城组 风云1井 页岩油气 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