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黄梅戏学”三大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1
作者 汪超 韩再芬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40-45,共6页
黄梅戏是极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通过辨析概念发现“黄梅调”重在民间性,“黄梅戏”突出艺术性,“黄梅剧”强调学科性。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探索“黄梅戏学”三大体系迫在眉睫,其关键在于从学科... 黄梅戏是极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通过辨析概念发现“黄梅调”重在民间性,“黄梅戏”突出艺术性,“黄梅剧”强调学科性。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探索“黄梅戏学”三大体系迫在眉睫,其关键在于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构建黄梅戏文化研究的宏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学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益多师,承前启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田玉莲访谈录
2
作者 江爱华 段静然 田玉莲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0-15,F0003,共7页
“戏改”运动之前,黄梅戏旧艺人旦行有“三大名旦”,田玉莲先后拜两大名旦即桂月娥和严凤英为师。期间桂月娥和严凤英等一批知名黄梅戏演员相继离开安庆,奔赴新的岗位,安庆出现黄梅戏表演人才断档的危机,田玉莲作为严派传承人坚守安庆,... “戏改”运动之前,黄梅戏旧艺人旦行有“三大名旦”,田玉莲先后拜两大名旦即桂月娥和严凤英为师。期间桂月娥和严凤英等一批知名黄梅戏演员相继离开安庆,奔赴新的岗位,安庆出现黄梅戏表演人才断档的危机,田玉莲作为严派传承人坚守安庆,支撑起胜利黄梅戏剧团的一隅天空。传承严派,田玉莲在黄梅戏现代戏表演上前进了一步,做出可贵的探索和创新,提出现代戏演出要“生活化”。在黄梅戏行当方面,其本工为花旦、青衣,兼擅武旦和老旦,以一己之力丰富和拓宽了黄梅戏的行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玉莲 流派 现代戏 生活化 行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梅情缘,见证历史——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丁俊美从艺70周年访谈
3
作者 江爱华 王艳霞 +1 位作者 程诗怡 丁俊美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6-51,F0003,共7页
1953年9月至12月,贺龙团长带领抗美援朝第三批慰问团6 000余人奔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黄梅戏演员王少舫、潘璟琍、丁俊美等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豫剧大师常香玉等名家一起奔赴抗美援朝战争的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部... 1953年9月至12月,贺龙团长带领抗美援朝第三批慰问团6 000余人奔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黄梅戏演员王少舫、潘璟琍、丁俊美等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豫剧大师常香玉等名家一起奔赴抗美援朝战争的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部队慰问演出。1955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摄制,丁俊美扮演七仙女中四姐的角色,留下“七女四赞”的经典唱段。1961年丁俊美调到安徽艺术学校任教,与其他黄梅戏教育家共同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黄梅戏艺术人才,其中包括有黄梅戏“五朵金花”之称的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杨俊和生角表演艺术家黄新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丁俊美 抗美援朝 黄梅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长庚与“三国戏”:基于京剧艺人口述史料的考察
4
作者 欧阳梦霞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程长庚作为京剧奠基者之一,在“三国戏”的创作、演绎与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通过主持三庆班,推动了“三国戏”的系统化创排与表演实践,确立了这一类剧目在京剧舞台上的核心地位。在程长庚的领导下,三庆班排演了《捉放曹》《荐... 程长庚作为京剧奠基者之一,在“三国戏”的创作、演绎与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通过主持三庆班,推动了“三国戏”的系统化创排与表演实践,确立了这一类剧目在京剧舞台上的核心地位。在程长庚的领导下,三庆班排演了《捉放曹》《荐诸葛》《三气周瑜》《取成都》等多部“三国戏”,涵盖了多个重要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这些剧目不仅展示了程长庚对“三国戏”的贡献,还体现了他在老生角色演绎上的独特风格与艺术影响。在关公戏中,程长庚继承并创新了米喜子的表演技法,成功塑造了威严庄重的关公形象,同时对脸谱设计和表演风格的规范化,奠定了京剧红生行当的重要基础。程长庚与卢胜奎、徐小香等名伶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三国戏”表演的创新与传承。程长庚不仅强化了“三国戏”在京剧中的艺术地位,还为后世的“三国戏”表演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规范和表演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长庚 “三国戏” 京剧艺人 口述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营销时代黄梅戏文化影响力提升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洪峰 邵敏 郝圆圆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46-52,共7页
短视频营销时代,能否被消费者持续关注成为决定黄梅戏等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关键因素。黄梅戏嫁接短视频的新形式能够以其陌生化、生活化的特点,对黄梅戏内容进行创新性阐释,同时充分发挥短视频创作的跳跃式思维与制作技巧,优化黄梅戏视频... 短视频营销时代,能否被消费者持续关注成为决定黄梅戏等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关键因素。黄梅戏嫁接短视频的新形式能够以其陌生化、生活化的特点,对黄梅戏内容进行创新性阐释,同时充分发挥短视频创作的跳跃式思维与制作技巧,优化黄梅戏视频的审美层次,为其在短视频营销时代的传播打下基础。从内容生产、审美特性和运营途径三个角度对黄梅戏短视频的创作实践给出具体建议,对促进黄梅戏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和其他戏曲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短视频 生产 传播 营销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梅戏“戏改”工作与黄梅戏起源——郑立松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2
6
作者 江爱华 郑立松 王艳霞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6-27,31,F0003,共4页
“戏改”是现当代戏曲发展进程中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其意识形态导向鲜明,就剧目而言,传统剧中封建糟粕的因素要革除。安徽黄梅戏剧种在“戏改”工作中异军突起,得到长足发展。郑立松先生是安徽“戏改”的主要参与者和亲历者,现以访谈... “戏改”是现当代戏曲发展进程中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其意识形态导向鲜明,就剧目而言,传统剧中封建糟粕的因素要革除。安徽黄梅戏剧种在“戏改”工作中异军突起,得到长足发展。郑立松先生是安徽“戏改”的主要参与者和亲历者,现以访谈方式叙录其参与“戏改”工作的经历,及其对黄梅戏起源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立松访谈 “戏改”工作 黄梅戏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黄梅戏审美范式的历史形成与审美张力 被引量:1
7
作者 储著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2期120-124,共5页
从地域文化与文化地理的角度考察,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三省毗邻乃至周边更广袤的民间语境。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给黄梅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生成与繁衍空间,使得黄梅戏在语言、声腔、音乐与表演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剧种风格与审美... 从地域文化与文化地理的角度考察,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三省毗邻乃至周边更广袤的民间语境。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给黄梅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生成与繁衍空间,使得黄梅戏在语言、声腔、音乐与表演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剧种风格与审美范式。根植地域而又超越地域的审美张力,使得黄梅戏可以较易获得超地域性流播与发展,适应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基于黄梅戏的这种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深入认识地方戏的地方性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地方戏的超地域性传播与发展等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地域文化 地方戏 审美范式 超地域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黄梅戏影视传播的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彭秀荷 《蚌埠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26-28,共3页
分析了黄梅戏从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地方大戏,再到跻身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行列的过程,得益于影视传播等现代媒介载体的加入与推动:影视传播不仅扩大了黄梅戏的受众群体,也使得黄梅戏在艺术表现上更加贴近时代,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分析了黄梅戏从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地方大戏,再到跻身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行列的过程,得益于影视传播等现代媒介载体的加入与推动:影视传播不仅扩大了黄梅戏的受众群体,也使得黄梅戏在艺术表现上更加贴近时代,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影视等现代传播手段在内容与方式上的日益多元,黄梅戏的传承发展可以有更多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黄梅戏 影视传播 现代传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新不如述旧”:谈黄梅戏剧目移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相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0-83,共4页
剧目移植是中国戏曲传承的传统。在长期实践中,黄梅戏的剧目移植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坚守抒情性、民间性的风格,二是坚持兼收并蓄、吸纳创新的精神。黄梅戏的未来发展,仍需做好剧目移植工作,在"再创作"中坚守自身的民间属性... 剧目移植是中国戏曲传承的传统。在长期实践中,黄梅戏的剧目移植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坚守抒情性、民间性的风格,二是坚持兼收并蓄、吸纳创新的精神。黄梅戏的未来发展,仍需做好剧目移植工作,在"再创作"中坚守自身的民间属性和艺术特色,充分借鉴其它剧种优秀剧目的艺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剧目移植 再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梅戏研究:记忆叙事与理论视角
10
作者 江爱华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5-25,F0003,共2页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①。此论给戏曲定了基调,他认为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黄梅戏自诞生、流布到勃兴才百余年时间,其戏文造诣和表演艺术无法与昆曲争胜,然黄梅戏...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①。此论给戏曲定了基调,他认为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黄梅戏自诞生、流布到勃兴才百余年时间,其戏文造诣和表演艺术无法与昆曲争胜,然黄梅戏源自民间,写市井细民之悲欢,演村夫村妇之笑谑,曲调委婉,戏韵悠扬,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戏迷观众口誉之而心乐之,详之于耳,播之于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桃花扇 孔尚任 表演艺术 中国古典文学 昆曲 戏韵 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梅戏《游春》与京剧《拾玉镯》中的喜剧性比较
11
作者 孙根华 汪传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7-53,共7页
黄梅戏《游春》又名《吴三宝游春》,为黄梅戏"七十二出小戏"之一,是一出很有代表性且具中国肯定型喜剧特色的传统小戏,众多名家出演过,网络视频尤以"两朵金花"吴琼、吴亚玲主演的版本最为流行。作为弘扬真善美,歌... 黄梅戏《游春》又名《吴三宝游春》,为黄梅戏"七十二出小戏"之一,是一出很有代表性且具中国肯定型喜剧特色的传统小戏,众多名家出演过,网络视频尤以"两朵金花"吴琼、吴亚玲主演的版本最为流行。作为弘扬真善美,歌颂美满爱情,充满正能量的纯正喜剧,它不仅融合了科诨等表演手段,机智、幽默等多种喜剧生发机制,还注重角色行当喜剧性塑造和欢快喜乐氛围的营造;契合了我国观众追求结局美满的审美愿望,突显了国民达观乐天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京剧《拾玉镯》,一起构成中华梨园大舞台上两道靓丽的风景线,形成我国戏曲大观园里独特的"大同求异"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游春》 京剧《拾玉镯》 行当 喜剧性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刊杂剧三十种》“一折”考释
12
作者 刘培金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2期32-36,共5页
宋元俗语“一折”义为拇指与食指之间伸开的距离,常与脚或鞋连用,形容物体之小巧,同时,“一折”有很多异体字和同义词。“一折”引入舞台实践后,用于形容一段短小的科白表演。《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一折”实为省略了一段由外脚进行的... 宋元俗语“一折”义为拇指与食指之间伸开的距离,常与脚或鞋连用,形容物体之小巧,同时,“一折”有很多异体字和同义词。“一折”引入舞台实践后,用于形容一段短小的科白表演。《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一折”实为省略了一段由外脚进行的、相对完整独立的、短小且具有开场功能的科白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刊杂剧三十种》 一折 科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朗索瓦·若斯特对电影叙事学的贡献 被引量:1
13
作者 耿俊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5期34-40,共7页
弗朗索瓦·若斯特受到文学叙事学家热内尔·热奈特的影响,在电影叙事学的电影话语研究、叙事学及媒介传播等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若斯特对“叙事”和“叙述”及“叙事者”等电影叙事学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对电影叙事... 弗朗索瓦·若斯特受到文学叙事学家热内尔·热奈特的影响,在电影叙事学的电影话语研究、叙事学及媒介传播等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若斯特对“叙事”和“叙述”及“叙事者”等电影叙事学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对电影叙事学至少有三点贡献:“聚焦”理论的拓展;电影叙事空间理论的提出;电影比较叙事学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理论 电影叙事学 弗朗索瓦·若斯特 聚焦 比较叙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琴教学中关于培养人格修养的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飞虎 《北方音乐》 2019年第16期157-158,共2页
现行钢琴教学中几乎仅将钢琴作为纯技能的训练,而常常忽略通过钢琴音乐的文化历史与音乐内涵的深入理解、真实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育人目标。笔者认为,在"钢琴大国"的学琴热潮之中钢琴教学培养学生人格修养忽略不得。
关键词 钢琴 人格修养 诚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4分33秒》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瑾 《蚌埠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55-57,62,共4页
以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为视角,对《4分33秒》进行了分析,认为《4分33秒》是一首极端音乐,它与永不休止的生命世界本原振动相映照;是一种在"大音希声"理念指导下,用休止符谱写的极端简约的作品;是一个极端严肃的音乐哲学问题:... 以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为视角,对《4分33秒》进行了分析,认为《4分33秒》是一首极端音乐,它与永不休止的生命世界本原振动相映照;是一种在"大音希声"理念指导下,用休止符谱写的极端简约的作品;是一个极端严肃的音乐哲学问题:音乐是什么,音乐不是什么?并从经验、科学和哲学三个层面就音乐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并对《4分33秒》所延伸出来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分33秒》 哲学解释学 视域融合 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梦龙戏曲改编活动的动因
16
作者 储著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冯梦龙改编他人剧作,真正动因在于希望借此对当时的剧坛风气进行反拨与修正,从实践层面响应王阳明"删戏"主张,以便重构传奇戏曲的雅乐传统。这种动因决定了无论是冯梦龙的戏曲改编还是创作,都是以伦理教化为目的,与明代中后... 冯梦龙改编他人剧作,真正动因在于希望借此对当时的剧坛风气进行反拨与修正,从实践层面响应王阳明"删戏"主张,以便重构传奇戏曲的雅乐传统。这种动因决定了无论是冯梦龙的戏曲改编还是创作,都是以伦理教化为目的,与明代中后期那些进步文艺家如李贽、汤显祖等人所主张的以浪漫风情超越伦理教化的创作诉求是大相径庭的。所以,虽然经他改编的剧本以便于当场见长,但是思想价值并不高,这是他的戏曲改编容易招致后人批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戏曲改编 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见朱湘旧体诗一首
17
作者 汪超 冯英善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8-49,共2页
朱湘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诗派代表,在任教省立安徽大学期间还从事旧诗写作,今于《红叶》杂志1930年第5期新见一首。该诗在朱湘诸多新诗中可谓独树一帜,也是完整认识其诗作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 朱湘 旧体诗 《红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民性”看地方戏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
18
作者 储著炎 《戏剧之家》 2019年第36期4-6,共3页
作为审美范畴的人民性,对于戏曲艺术来讲不仅具有形而上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形而下的实践价值。人民性是传统戏曲本身固有的审美基质,也是当前戏曲剧目建设应该遵守的方法与原则。从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考察,戏曲剧目建设与剧种发展... 作为审美范畴的人民性,对于戏曲艺术来讲不仅具有形而上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形而下的实践价值。人民性是传统戏曲本身固有的审美基质,也是当前戏曲剧目建设应该遵守的方法与原则。从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考察,戏曲剧目建设与剧种发展之间总是荣辱与共、血脉相连的。地方戏无论是剧种发展还是剧目建设,其中所凸显的对于戏曲艺术该有的人民性的诉求,在当前的现实语境中,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 人民性 传统剧目 整理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伴奏中主胡的情感表达作用
19
作者 邵晨阳 邵敏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32-35,共4页
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剧种主胡选用的差异性,并结合各戏曲剧种的实际曲谱案例,总结主胡在实际应用中的情感表达作用,以此促进戏曲舞台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 主胡 戏曲伴奏 演员 情感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音乐文化视域下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20
作者 欧阳玲 《北方音乐》 2020年第9期139-140,共2页
民族化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更重要的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群体。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虽然已经加入了很多民族音乐的内容,但在... 民族化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更重要的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群体。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虽然已经加入了很多民族音乐的内容,但在教学模式的形成上仍需要进行一定的努力。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接班人的阵地,高师的音乐教育更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如何更好地利用民族音乐资源进行教学是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索民族音乐文化视域下高师音乐教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师 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