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黄梅戏学”三大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
汪超
韩再芬
|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
0 |
|
2
|
转益多师,承前启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田玉莲访谈录 |
江爱华
段静然
田玉莲
|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3
|
黄梅情缘,见证历史——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丁俊美从艺70周年访谈 |
江爱华
王艳霞
程诗怡
丁俊美
|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4
|
程长庚与“三国戏”:基于京剧艺人口述史料的考察 |
欧阳梦霞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25 |
0 |
|
5
|
短视频营销时代黄梅戏文化影响力提升研究 |
刘洪峰
邵敏
郝圆圆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2021 |
4
|
|
6
|
黄梅戏“戏改”工作与黄梅戏起源——郑立松先生访谈录 |
江爱华
郑立松
王艳霞
|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2
|
|
7
|
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黄梅戏审美范式的历史形成与审美张力 |
储著炎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6 |
1
|
|
8
|
新时代背景下黄梅戏影视传播的思考 |
彭秀荷
|
《蚌埠学院学报》
|
2018 |
2
|
|
9
|
“编新不如述旧”:谈黄梅戏剧目移植 |
陈相
|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10
|
黄梅戏研究:记忆叙事与理论视角 |
江爱华
|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1
|
黄梅戏《游春》与京剧《拾玉镯》中的喜剧性比较 |
孙根华
汪传江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2
|
《元刊杂剧三十种》“一折”考释 |
刘培金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24 |
0 |
|
13
|
弗朗索瓦·若斯特对电影叙事学的贡献 |
耿俊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22 |
1
|
|
14
|
钢琴教学中关于培养人格修养的思考 |
杨飞虎
|
《北方音乐》
|
2019 |
2
|
|
15
|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4分33秒》 |
杨瑾
|
《蚌埠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6
|
冯梦龙戏曲改编活动的动因 |
储著炎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7 |
0 |
|
17
|
新见朱湘旧体诗一首 |
汪超
冯英善
|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18
|
从“人民性”看地方戏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 |
储著炎
|
《戏剧之家》
|
2019 |
0 |
|
19
|
戏曲伴奏中主胡的情感表达作用 |
邵晨阳
邵敏
|
《蚌埠学院学报》
|
2022 |
0 |
|
20
|
民族音乐文化视域下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
欧阳玲
|
《北方音乐》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