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园戏剧与当代高校戏剧教育发展——兼谈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红 李晓红 《福建艺术》 2019年第8期11-16,共6页
大学具有戏剧艺术发展得天独厚的文化生态,追溯我国校园戏剧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它不仅推动了作为舶来品的话剧艺术的本土化、现代化,还往往为批判反思现实、彰显时代精神发出文艺先声.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校园... 大学具有戏剧艺术发展得天独厚的文化生态,追溯我国校园戏剧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它不仅推动了作为舶来品的话剧艺术的本土化、现代化,还往往为批判反思现实、彰显时代精神发出文艺先声.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校园戏剧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具有了不同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舶来品 时代精神 艺术 演出季 发展 校园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厌弃”厦门大学吗?
2
作者 俞兆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2-45,共14页
多年来,学界流传厦大苛待鲁迅,故而鲁迅厌弃厦大而去之说;但鲁迅1929年在北平的演讲词,却说在厦大是“极爽快的”,二者之间的是非正误,应在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考证后方可做出判断。诸如林语堂说逼鲁迅搬到“理学院大厦的地窖”,与史实存... 多年来,学界流传厦大苛待鲁迅,故而鲁迅厌弃厦大而去之说;但鲁迅1929年在北平的演讲词,却说在厦大是“极爽快的”,二者之间的是非正误,应在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考证后方可做出判断。诸如林语堂说逼鲁迅搬到“理学院大厦的地窖”,与史实存在出入;陈敦仁描述鲁迅掏出铜板拍在案上怒斥校长,和顾颉刚的版本有别等当深入辨析,在文中一一展开。鲁迅离开厦大原因,略有八点:鲁迅自述的与现代评论派的冲突;厦大校方薄待鲁迅;林语堂的国学院削减经费说;急于和许广平相聚;向往南方的革命;气候环境不适应;教授的自由流动性;专事教书或创作之纠结。此八点不存在何为“主导”,聚为合力,随生活之流运行。鲁迅说他和厦大是一种“‘缘份’,有好的,有坏的,不可一概论也”,此语可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厦门大学 生活环境 人事纠葛 缘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氛美学的拓展与限度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勇健 《中国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90-104,I0003,共16页
格诺特·波默的气氛美学是当今最值得重视的美学之一。它有鲜明的美学观点和扎实的哲学基础;它通过现象学改造面相学,为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模式,区别于此前的艺术模式和科学模式,可称之为“第三条道路”或“第三种模... 格诺特·波默的气氛美学是当今最值得重视的美学之一。它有鲜明的美学观点和扎实的哲学基础;它通过现象学改造面相学,为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模式,区别于此前的艺术模式和科学模式,可称之为“第三条道路”或“第三种模式”;气氛概念对其他审美现象包括艺术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作为一种新现象学美学,气氛美学对传统美学有所突破,对经典现象学美学也有所拓展。其主要贡献是力图通过“气氛”概念恢复鲍姆加通的感性学,重建“作为感知学的美学”,试图超越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此外,气氛美学对中国审美文化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是,气氛美学也暴露了一些缺陷,表明了其美学拓展的限度。气氛美学主要存在着四大问题:1.感知学是否就等同于美学?2.对气氛的感知都是审美吗?3.艺术的目的只是制造气氛吗?4.气氛概念是否具有涵盖全部审美现象的普遍性?如果这四个问题能够成立,那就说明气氛美学还有需要完善之处,而对气氛美学的完善或扩建可以有概念和文化两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氛美学 波默 自然美学 艺术 现象学 面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宇 洪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41,共8页
"十七年"主流文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并非单纯的生态伦理所能有效阐释的,而须对其如何获得表述及表述背后复杂的知识背景加以探究。一方面,人视自然为他者,将二元对立的战争文化心理引渡至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在精神与技术两个层... "十七年"主流文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并非单纯的生态伦理所能有效阐释的,而须对其如何获得表述及表述背后复杂的知识背景加以探究。一方面,人视自然为他者,将二元对立的战争文化心理引渡至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在精神与技术两个层面上对抗和征服自然;另一方面,自然参与对"祖国"与"人民"两个现代集体主体的构建,自然风景隐喻民族国家的整体形象,并具有建立民族国家普遍认同的功能。总体而言,"十七年"文学缺乏对现代性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并未给自然独立价值留有的足够空间,也少有自在、非功利的自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人与自然关系 文化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以义为纲的词汇分类体系——《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被引量:3
5
作者 洪桂治 苏新春 《辞书研究》 2015年第1期61-67,共7页
现代汉语语义分类成果丰硕。《现代汉语分类词典》(苏新春主编)是当前词汇分类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其特点在于以语文词为材料建立分类框架,并贯彻了以义为纲的原则。整部词典以"义"为分类对象和分类依据,注重义类划分的层级... 现代汉语语义分类成果丰硕。《现代汉语分类词典》(苏新春主编)是当前词汇分类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其特点在于以语文词为材料建立分类框架,并贯彻了以义为纲的原则。整部词典以"义"为分类对象和分类依据,注重义类划分的层级性与逻辑性、义类排列的有序性与文化性、类名提取的概括性与典型性。文章从材料、内容、结构角度等方面介绍其编纂特色,讨论该词典在词汇学习、语言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其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语义原则 语文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大学生汉语写作中固定词语用错的类型 被引量:2
6
作者 金美 江玉莲 《安顺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5-38,共4页
作者以200余篇韩国高年级大学生汉语作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定量法,研究其固定词语使用的语法、语义、语用三种错误类型。语法:否定词混用、语法结构错误、语法成份搭配错误和缺少虚词系连词;语义:理解错误、译文(现汉或韩语)替代、... 作者以200余篇韩国高年级大学生汉语作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定量法,研究其固定词语使用的语法、语义、语用三种错误类型。语法:否定词混用、语法结构错误、语法成份搭配错误和缺少虚词系连词;语义:理解错误、译文(现汉或韩语)替代、表义重复和义近字词混用;语用:音同或形近字混用、修辞错误、添字或少字、生造固定词语、语用范畴用错、使用固定词语不当、使用固定词语缺乏其他成份铺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大学生 汉语写作 固定词语 错误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问》王冰注系统化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彭达池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3,共3页
典籍注释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原典系统化、通俗化的过程。前人的注释实践中贯穿了系统化的原则。作者从典籍系统的一般特点出发,结合唐人王冰对《素问》整理的实践,初步探析了注释过程中系统化的方法,从而为古籍整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王冰 《素问》 注释 系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异文研究史述要
8
作者 应金琦 叶玉英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39-53,159,共16页
清代以前的《诗经》异文研究主要是关于“四家诗”异文的研究。清代《诗经》异文研究则注重承前启后,搜集与考辨。近现代《诗经》异文研究除了搜集与考辨异文外,还进一步探讨异文的成因和类型。随着出土文献《诗经》异文的不断面世,国... 清代以前的《诗经》异文研究主要是关于“四家诗”异文的研究。清代《诗经》异文研究则注重承前启后,搜集与考辨。近现代《诗经》异文研究除了搜集与考辨异文外,还进一步探讨异文的成因和类型。随着出土文献《诗经》异文的不断面世,国内外都十分关注出土文献《诗经》异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异文 出土文献 海外《诗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仿真:数码时代的艺术走向 被引量:1
9
作者 黄鸣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84-89,共6页
系统仿真是利用模型对实际存在的或设想中的系统进行研究的计算机技术。它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正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动前所未有的变革。它促进了反映性真实向功能性真实转变,在影视制作中创造“仿真现实主义”的景观,在视频游戏中创造... 系统仿真是利用模型对实际存在的或设想中的系统进行研究的计算机技术。它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正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动前所未有的变革。它促进了反映性真实向功能性真实转变,在影视制作中创造“仿真现实主义”的景观,在视频游戏中创造可供参与的仿真活动,在智能偶戏中创造可供交流的仿真人物。作为当代系统仿真之代表的分布式虚拟现实,正为艺术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仿真 数码艺术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十月革命之后到“解冻”之前的苏联政论剧(《政论剧之路--从马雅可夫斯基到孟冰》系列论文之一)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世雄 《福建艺术》 2021年第9期4-10,共7页
如果从俄语词汇学的角度看,政论体戏剧(публицистическаядрама)属于政治戏剧(пулитическаядрама)的范畴,因此应该把它看成政治戏剧的一个种类。“政治戏剧”的概念最早是德国的导演皮斯卡托提出... 如果从俄语词汇学的角度看,政论体戏剧(публицистическаядрама)属于政治戏剧(пулитическаядрама)的范畴,因此应该把它看成政治戏剧的一个种类。“政治戏剧”的概念最早是德国的导演皮斯卡托提出的。他的著作《政治戏剧》一书于1929年出版,并被翻译成世界多种语言,俄文版是到了1934年才出版的。但是,第一部俄罗斯的政治戏剧早在1918年就诞生了,这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导演是梅耶荷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雅可夫斯基 梅耶荷德 政治戏剧 皮斯卡托 孟冰 政论体 十月革命 俄罗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田汉论述,正确处理戏曲现代化与大众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世雄 《福建艺术》 2008年第6期5-6,共2页
在田汉的理论遗产中,关于怎样正确处理戏曲现代化与大众化关系的论述,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重新学习,用于解决当前戏曲创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戏曲现代化 大众化 论述 田汉 学习 创作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耗费”义动词“花”与“化”的关系问题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军伟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74-77,共4页
耗费义"花动"始见于宋元时期,而非清代。在耗费义"花动"类合成动词中,"花费"最先词汇化,始见于元代。"耗费"义动词"化(hua)"始见于明代的"化费",其在出现时间和用例数量上... 耗费义"花动"始见于宋元时期,而非清代。在耗费义"花动"类合成动词中,"花费"最先词汇化,始见于元代。"耗费"义动词"化(hua)"始见于明代的"化费",其在出现时间和用例数量上,都远远滞后于耗费义"花动"。而作为"耗费"义动词‘花'与‘化(hua)'之关系有待深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费”义 “花动” “化”(hua hua)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的过去性与现存性——论T.S.艾略特文学批评体系中的“传统”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冬华 《榆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5-39,共5页
T.S.艾略特诗学的起点是文学的评价问题,他从讨论文学批评应该用什么参照物来评价作家作品入手,从而将文学"传统"提升到文学批评研究的核心地位。艾略特坚持文学体系的独立自主,主张任何文学评价活动都必须回到文学体系内部,... T.S.艾略特诗学的起点是文学的评价问题,他从讨论文学批评应该用什么参照物来评价作家作品入手,从而将文学"传统"提升到文学批评研究的核心地位。艾略特坚持文学体系的独立自主,主张任何文学评价活动都必须回到文学体系内部,用文学自身的"传统"作为评价准则。在关于"传统"的界定中,艾略特抛弃了通常仅把传统看作属于过去历史的僵硬封闭体系的认定,他在肯定传统"过去性"的同时还把"现存性"的概念引入到传统体系中,以补充传统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从而使传统成为一种过去性和现存性结合的历史意识,成为一个涵盖过去、活在现在、走向未来的动态开放体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艾略特 传统 过去性 现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罗时代汉文文献异形字构形分类与特征
14
作者 赵洋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54-65,共12页
新罗时代是朝鲜半岛与唐代交流密切的关键时代。通过对比汉字俗字与高丽时代、朝鲜时代文字,利用俗字的相关理论,分析代表性部件,可将新罗时代汉文文献异形字归纳为增加意符、改换意符、改换声符、简省、增繁、音近更代、变换结构、异... 新罗时代是朝鲜半岛与唐代交流密切的关键时代。通过对比汉字俗字与高丽时代、朝鲜时代文字,利用俗字的相关理论,分析代表性部件,可将新罗时代汉文文献异形字归纳为增加意符、改换意符、改换声符、简省、增繁、音近更代、变换结构、异形借用、书写变异九类。朝鲜半岛对汉字很难有自我创造力,新罗时代汉文文献异形字未见有省略意符、借用俗字的声旁、在假借字基础上加注或变换形旁等现象。韩国汉文古文献异形字大多数在汉字中有本可考,仅个别字形未见,敦煌俗字字样与俗字类型几乎涵盖并远远多于韩国汉文古文献异形字。不同媒介的用字规范与写手个人汉语水平有关,碑刻用字与抄本用字并没有太大差异。相比于高丽时代、新罗时代,朝鲜时代的异形情况明显要更复杂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异形字 新罗时代 俗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偓若干诗歌解读系年辨释
15
作者 吴在庆 《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第2期21-27,共7页
《韩偓诗注》、《韩偓事?悸浴范阅承┦璧拇视锸洹⑺婕暗娜宋锢斫庥形?故也影响到其系年。今对此择要加以辨释,重新系年。
关键词 韩偓诗歌 解读 系年 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诗歌的饮食书写及其新变
16
作者 仲皓 《中国韵文学刊》 2025年第1期90-96,共7页
杜甫今存诗中,超过400首涉及饮食描写,所提到的饮食种类和数量远超前代及同代诗人,在情感内涵和书写策略上也有其新变。从题材上看,杜甫的饮食书写与其个体流寓史紧密结合,趋向日常化。他以地方饮食经验突破贵族宴饮的趋同性,以细腻的... 杜甫今存诗中,超过400首涉及饮食描写,所提到的饮食种类和数量远超前代及同代诗人,在情感内涵和书写策略上也有其新变。从题材上看,杜甫的饮食书写与其个体流寓史紧密结合,趋向日常化。他以地方饮食经验突破贵族宴饮的趋同性,以细腻的物态描写代替笼统的佳肴铺排,以真实的感官享受触发多维度抒情主题。在他的笔下,饮食成为表述个体生命、地方风物、感官记忆、政治理想的载体,从日常之物完成诗性转化。在写作方式上,杜甫提升了饮食在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功用,将饮食与干谒、交游、行旅、览胜等题材相交织,并运用主宾对比和情事交融两种策略展现饮食活动。由是,杜甫开启了日常化的饮食书写一路,对中唐乃至宋代以后都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饮食诗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歌会厦门分会考辨
17
作者 柯文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187-188,共2页
厦门诗歌会不是中国诗歌会厦门分会,是独立的组织机构。
关键词 厦门诗歌会 史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判断力批判》中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从两者关系看道德在审美判断中的地位
18
作者 李婷文 《艺苑》 2013年第4期30-33,共4页
自然美和艺术美及两者关系是理解康德美学的重要进路,是将《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切入点。康德对两者及其关系的几处论述不尽相同,但从具体的语境考察我们会发现这些论述基本不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其中道德既是两者联... 自然美和艺术美及两者关系是理解康德美学的重要进路,是将《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切入点。康德对两者及其关系的几处论述不尽相同,但从具体的语境考察我们会发现这些论述基本不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其中道德既是两者联系的基点,又是评判两者优劣的最终原则。通过类比,自然美比艺术美与道德有更紧密的联系。因此无论是在单个语境中还是在整体上,自然美都高于艺术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判断力批判》 自然美 艺术美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彦在厦门事迹考
19
作者 柯文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0-82,共3页
本文考察与调研了中国现代作家王鲁彦在厦门期间的生活经历,对现有的鲁彦生平研究有所补益。
关键词 鲁彦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众声喧哗与理性沉淀——评海子“太阳”系列长诗批评的几种论调
20
作者 周海琳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0-44,共5页
文坛对海子"太阳"系列长诗的批评经历了几段历程。与海子同一时期的骆一禾、"盘峰论剑"之后的燎原以及秦巴子的批评较具代表性。但这些批评又缺乏应有的理性,往往陷入到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中:要么全盘肯定、顶礼膜... 文坛对海子"太阳"系列长诗的批评经历了几段历程。与海子同一时期的骆一禾、"盘峰论剑"之后的燎原以及秦巴子的批评较具代表性。但这些批评又缺乏应有的理性,往往陷入到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中:要么全盘肯定、顶礼膜拜;要么又全盘否定、肆意嘲讽。批评者们的这种极端化思维与他们对于长诗文本本身的忽视,不仅导致了批评的"异化",也遮蔽了海子长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子 “太阳”系列 批评 极端化 遮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