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口悬沙粒径对遥感反射率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验观测 被引量:10
1
作者 沈芳 周云轩 +1 位作者 李九发 刘小丽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2,共5页
为了尽可能减少野外测量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实验水桶稳定观测平台及可控制条件下的光谱辐射测量实验.采用典型高浊度河口—长江口和黄河口的泥沙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了悬浮物粒径与后向散射系数、遥... 为了尽可能减少野外测量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实验水桶稳定观测平台及可控制条件下的光谱辐射测量实验.采用典型高浊度河口—长江口和黄河口的泥沙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了悬浮物粒径与后向散射系数、遥感反射率的定量关系,实验观测了悬浮颗粒物粒径对遥感反射率的响应变化.实验结果可为河口二类水遥感建模及粒径在遥感模型中的参数化表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反射率 河口海岸 悬浮泥沙 颗粒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演变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伟 陈沈良 +1 位作者 陈小英 张旸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15,19,共3页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口段1976—2008年海岸线变迁及岸滩淤蚀面积的变化,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提取一般高潮线,在GIS支持下进行了分析计算,获得了海岸线时空变化数据。结果表明:黄河三角...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口段1976—2008年海岸线变迁及岸滩淤蚀面积的变化,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提取一般高潮线,在GIS支持下进行了分析计算,获得了海岸线时空变化数据。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河口段1976—1987年造陆面积最大,平均每年增加21.65 km2,清8出汊后1996—2008年造陆面积为负值,陆地面积共减少22.36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冲淤 海岸线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近底泥沙的超声波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何青 马平亚 《泥沙研究》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5-90,共6页
通过在试验室里进行的用超声波方法识别浮泥和部分固结的细颗粒泥沙底床的试验,发现粗、细颗粒泥沙在声速和声衰减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性。试验表明,超声波方法检测水沙交界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可用于对细颗粒泥沙底床固结状态的... 通过在试验室里进行的用超声波方法识别浮泥和部分固结的细颗粒泥沙底床的试验,发现粗、细颗粒泥沙在声速和声衰减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性。试验表明,超声波方法检测水沙交界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可用于对细颗粒泥沙底床固结状态的研究。尽管该测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但它为野外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 泥沙 超声波 浮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锋 陈沈良 +3 位作者 周永东 彭俊 陈一强 任韧希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河口水动力 悬沙输移 变化特征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Yellow River 再悬浮作用 悬沙分布特征 含沙量 涨潮动力 悬沙浓度 梯度变化 水文泥沙 降低幅度 河口悬沙 过程 对比分析 垂向分布 沉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浮颗粒表面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道季 张经 +2 位作者 张利华 陈邦林 陈吉余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41,共5页
本文根据对比实验长江河口悬浮体分别经由偏磷酸钠 (NaPO3)分散剂、超声波处理和加双氧水 (H2 O2 )高温蒸煮去除有机物 ,使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测定自然荧光和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染色后颗粒荧光特性。发现去除长江河口悬浮颗粒表面... 本文根据对比实验长江河口悬浮体分别经由偏磷酸钠 (NaPO3)分散剂、超声波处理和加双氧水 (H2 O2 )高温蒸煮去除有机物 ,使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测定自然荧光和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染色后颗粒荧光特性。发现去除长江河口悬浮颗粒表面有机物后 ,悬浮颗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认为长江河口沿程悬浮颗粒的比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悬浮颗粒物表面有机物组成的不同和水团颗粒物质组成不同产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 表面特性 长江河口 比表面积 分散剂 双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九段沙沙洲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九发 万新宁 +2 位作者 应铭 左书华 付桂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49,共6页
九段沙继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后成为长江河口第三代新生冲积沙洲(岛),为河口第三级分汊口沙洲,如今0m以上沙洲面积为126km2,5m水深包络的面积为448.7km2,平面外形成长椭圆沙洲。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九段沙成为独立沙体以来,在河口... 九段沙继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后成为长江河口第三代新生冲积沙洲(岛),为河口第三级分汊口沙洲,如今0m以上沙洲面积为126km2,5m水深包络的面积为448.7km2,平面外形成长椭圆沙洲。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九段沙成为独立沙体以来,在河口水流的作用下,不断地承接上游河道推移而来的底沙,沙洲持续淤涨,0m以上沙洲面积是原始面积的3.3倍,2m水深包络的平面面积是原始面积的2.5倍,5m水深包络的平面面积是原始面积的2.0倍多。与此同时,在陆海相互作用及南北槽分水分沙比值不断更替变化过程中,九段沙沙体本身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沙头冲刷后退,沙尾淤涨延伸,南侧淤涨幅度大于北侧,而沙洲基座长轴位置移动不大。目前九段沙头部鱼嘴和北部导堤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九段沙浅滩的水沙运动过程,因九段沙北侧边界基本固定,导致南侧边滩冲淤变化必将会增大,需采取相应的人工干预措施,才能使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九段沙朝着健康的演变方向发展,同时减少对与沙洲相邻的南北槽通海航道水深的影响,确保通海航道畅通无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河口沙洲 底沙输移 九段沙 冲淤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年平均流量的灰色拓扑预测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左书华 李九发 +2 位作者 万新宁 应铭 沈焕庭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9-21,共3页
以大通站为例,根据1953~2002年年平均流量时间序列进行统计特征分析,其具有多年变化相对稳定的特点,各年的年平均流量值围绕着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序列变差系数Cv为0.146,同时也反映了其年均流量序列年际变化小;丰水年很少连续出现,枯... 以大通站为例,根据1953~2002年年平均流量时间序列进行统计特征分析,其具有多年变化相对稳定的特点,各年的年平均流量值围绕着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序列变差系数Cv为0.146,同时也反映了其年均流量序列年际变化小;丰水年很少连续出现,枯水年中75%是以连续2年的形式出现的,平水年的最长持续时间可达4年。以大通站1961~1990年30年来的实测径流量资料为依据,运用灰色拓扑预测方法建立了一组GM(1,1)拓扑预测模型群,对其径流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值较小。采用Kendall秩相关检验对大通站年平均流量1953~2002年时间序列进行趋势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大通站年平均流量存在一定的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CM(1 1)模型 拓扑的预测 年平均径流量 趋势分析 大通站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左书华 李九发 +2 位作者 万新宁 沈焕庭 付桂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75,共8页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六泾节点至江阴潮流界河段主要受径流影响,悬沙浓度比较稳定,而在徐六泾以下多级分汊区段,由于各汊道的分流比等因素的不同,悬沙浓度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2)悬沙浓度受径流、潮流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潮周期变化;(3)涨、落潮悬沙浓度大小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4)单宽输沙量在时空上存在着复杂的变化;(5)在长江口南北槽拦门沙最大浑浊带中,泥沙的再悬浮过程比其他河段复杂多变,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沙浓度 时空变化 泥沙再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海域OBS标定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红 何青 +1 位作者 王元叶 翟晓鸣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58,共7页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海域OBS现场标定和室内标定的实验研究表明,现场标定能很好的在最大浑浊带海域应用,使用OBS时应现场采集同步同时的水样做标定,其结果好于室内标定的结果。室内标定与现场标定之间存在较大误差是由于室内标定所用沙样...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海域OBS现场标定和室内标定的实验研究表明,现场标定能很好的在最大浑浊带海域应用,使用OBS时应现场采集同步同时的水样做标定,其结果好于室内标定的结果。室内标定与现场标定之间存在较大误差是由于室内标定所用沙样难以反演现场环境,特别是泥沙组成差异所致。在悬浮泥沙浓度较大时(>1kg/m3),建议采用分段标定,以取得准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OBS 现场标定 室内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涨潮槽泥沙运动规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九发 沈焕庭 +2 位作者 万新宁 应铭 茅志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40,共7页
30年来 ,在对涨潮槽性质和水沙条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于 2 0 0 1年洪季和 2 0 0 3年枯季又一次对长江口新桥水道和南小泓两条典型涨潮槽及与其相邻的南支和南港主槽 (落潮槽 )的水流、泥沙和河床沉积物进行观测 ,并进行了专题研究。结... 30年来 ,在对涨潮槽性质和水沙条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于 2 0 0 1年洪季和 2 0 0 3年枯季又一次对长江口新桥水道和南小泓两条典型涨潮槽及与其相邻的南支和南港主槽 (落潮槽 )的水流、泥沙和河床沉积物进行观测 ,并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 :潮流历时涨潮比落潮短 ;潮流和单宽潮量涨潮比落潮大 ,优势流小于5 0 % ,净水流向槽顶方向 :涨潮含沙量、单宽输沙量大于落潮 ,优势沙小于 5 0 % ,净输沙向槽顶方向 ;悬沙粒径组成较细 ,河床泥沙粒径组成较粗 ,河床存在推移质泥沙运动 ,并形成微地貌沙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涨潮槽 泥沙运动 含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南汇嘴潮滩圈围工程前后水沙运动和冲淤演变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李九发 戴志军 +2 位作者 刘新成 赵建春 冯凌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7,共7页
南汇嘴潮滩地处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带,是上海陆沿海岸滩淤涨速度最快的滩地,也是促淤圈围土地最频繁的地带。在1994—2003年期间实施了大规模低滩筑堤促淤圈围工程,圈围土地约15000hm。。由此,也必将对潮滩水沙过程和冲淤变化产生影... 南汇嘴潮滩地处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带,是上海陆沿海岸滩淤涨速度最快的滩地,也是促淤圈围土地最频繁的地带。在1994—2003年期间实施了大规模低滩筑堤促淤圈围工程,圈围土地约15000hm。。由此,也必将对潮滩水沙过程和冲淤变化产生影响。工程实施期间,促淤坝田淤积速率明显增大,最大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1.0m以上,一般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0.3~0.8m,而促淤堤外侧浅滩受坝田外泄清水影响,滩面发生不规则的冲刷,一般冲刷深度0.3m左右,最大冲刷区达到1.0m左右,在水深大于3m的浅滩区仍以淤涨为主;圈围工程完成后,由于圈围工程堤线保持了原有格局,对水流流势影响较小,在流域来沙量出现锐减,而河口区再浮悬泥沙和海域来沙量有所增大的环境下,南汇嘴潮滩水体含沙量仍较高,大潮汛实测潮周期平均含沙量为1.67kg/m^3左右,小潮汛为0.92kg/m^3左右,而且浅滩水流输沙方式有利于促使潮滩淤涨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潮滩 泥沙运动 潮流 冲淤演变 围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与浮泥形成现场观测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九发 戴志军 +3 位作者 刘启贞 李为华 吴荣荣 赵建春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32,共7页
分别于2006年枯(2月)和洪(8月)季利用较先进又较实用的现场观测仪器,对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浮泥体及变化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动力因子进行了现场现测,获得一批最新原始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显示:长江河口悬沙主要来源于长... 分别于2006年枯(2月)和洪(8月)季利用较先进又较实用的现场观测仪器,对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浮泥体及变化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动力因子进行了现场现测,获得一批最新原始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显示:长江河口悬沙主要来源于长江流域的细颗粒冲泻质,小于32μm的细颗粒泥沙占80%以上,悬沙单颗粒粒径均值为3.6—6.8μm。在洪季流域来沙集中期,悬沙颗粒较细,均值为3.6-5.5μm,而枯季流域来沙少,悬沙颗粒略粗,均值为5.9~6.8μm;长江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环境良好,实测平均絮凝颗粒粒径为61.5μm,是分散单颗粒粒径的10倍多,最小絮凝颗粒粒径为27.4μm,最大为107μm,最大絮凝颗粒出现在0.4-0.7m/s的中等流速时段。在盐水到达的上界线徐六泾区域实测絮凝颗粒粒径相对较小,均值为32.6-60.4μm,而南北槽最大浑浊带区域絮凝颗粒粒径最大,均值为57.3—79.2μm,实测洪季絮凝颗粒粒径比枯季大,洪季均值为60.4—79.2μm,枯季均值为42.5~66.6μm。此外,长江河口浮泥发育与细颗粒泥沙絮凝快速沉降有关,而最大浮泥层常常发生在最大絮凝颗粒粒径出现的后期时段,故长江河口细颗粒絮凝沉降是浮泥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长江河口 絮凝粒径 浮泥 盐度 潮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涨落潮槽水沙输运机制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刘高峰 朱建荣 +2 位作者 沈焕庭 吴华林 吴加学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7,共7页
以长江口南支、新桥水道、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研究对象,分析了2001年洪季水沙资料,研究了长江河口涨、落潮槽的水沙输运机制,探讨了不同河槽的各种动力因子对水沙输移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落潮槽的欧拉余流均大于涨潮槽... 以长江口南支、新桥水道、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研究对象,分析了2001年洪季水沙资料,研究了长江河口涨、落潮槽的水沙输运机制,探讨了不同河槽的各种动力因子对水沙输移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落潮槽的欧拉余流均大于涨潮槽的值;水量净输移大小依次是南支主槽、南港、新桥水道和南小泓。净输水量分布和其欧拉余流分布相对应。平流输沙项在落潮槽对总输沙的贡献要大于其在涨潮槽的贡献,瞬时源汇输沙项在涨潮槽对总输沙的贡献要大于其在落潮槽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涨落潮槽 输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九段沙近期冲淤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炜 李九发 +3 位作者 蒋陈娟 李占海 姚弘毅 徐敏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1,共7页
1998年以前,九段沙是一个人类活动干预很小的天然河口江心沙洲。北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使九段沙头部和北边界基本固定,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改变,水沙交换减少。同时,随着流域来沙和河口河道底沙来源减少,近期九段沙冲淤演变发生新的变... 1998年以前,九段沙是一个人类活动干预很小的天然河口江心沙洲。北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使九段沙头部和北边界基本固定,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改变,水沙交换减少。同时,随着流域来沙和河口河道底沙来源减少,近期九段沙冲淤演变发生新的变化。如今的九段沙0m水深线包络体在不断地淤高扩宽。上沙沙头迅速淤涨,并越过南导堤向北偏伸入北槽,沙尾则快速向南槽延伸,并与南导堤和中沙之间形成新的涨潮沟通道;九段沙南北侧由于冲淤不均其水边线形态出现明显不规则变化,下沙尾部东南端冲蚀,东北端淤涨,沙洲长轴线逆时针转动,但洲体整体位置摆动极小。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上沙沙尾的快速延伸和沙洲南侧局部冲淤不平衡须引起重视,确保九段沙沙洲整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九段沙 深水航道工程 鱼嘴工程 冲淤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北港河道泥沙特性及河床沙再悬浮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姚弘毅 李九发 +1 位作者 戴志军 李占海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3,共8页
基于北港上段和下段以及南支河道三个站点的7天连续同步水沙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含量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不同时刻悬沙浓度、悬沙和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以及基于沙量平衡的粒度谱计算,对长江口北港河道泥沙特性和河床沉积物再... 基于北港上段和下段以及南支河道三个站点的7天连续同步水沙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含量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不同时刻悬沙浓度、悬沙和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以及基于沙量平衡的粒度谱计算,对长江口北港河道泥沙特性和河床沉积物再悬浮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港上段河道落潮时水动力强于涨潮,单宽输沙量表现为净向海输沙;河床沉积物颗粒较粗,细砂和粉砂含量可达90%以上;近底层悬沙浓度在一个涨或落潮周期内可存在两个峰值;河床沉积物再悬浮作用落潮强于涨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北港 悬沙浓度 潮流速 再悬浮 河床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影像海岸线特征提取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明 蒋雪中 +1 位作者 张俊儒 田波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共3页
简述了海岸线特征和遥感影像海岸线特征提取的基本思想,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海岸线特征提取的主要方法,即阈值法、边缘检测算子法、主动轮廓模型方法、面向对象法、马尔科夫场方法等。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影像信息量不足、精度验... 简述了海岸线特征和遥感影像海岸线特征提取的基本思想,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海岸线特征提取的主要方法,即阈值法、边缘检测算子法、主动轮廓模型方法、面向对象法、马尔科夫场方法等。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影像信息量不足、精度验证困难、海岸线仅是过渡区的平均线等。今后研究方向是加强地物波谱机制研究、将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与地学知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特征提取 数据源 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泥沙通量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吴华林 沈焕庭 朱建荣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3-79,共7页
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既是与全球变化研究有关的理论课题 ,也是与河口工程、经济生活关系密切的现实课题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河口泥沙通量研究的进展。泥沙通量研究多采用水文统计、机制分解、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 ,水文统计和机... 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既是与全球变化研究有关的理论课题 ,也是与河口工程、经济生活关系密切的现实课题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河口泥沙通量研究的进展。泥沙通量研究多采用水文统计、机制分解、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 ,水文统计和机制分解无法达到预报的高度 ,相比之下 ,数学模型的优点很多 ,但由于河口海岸地区的泥沙运动规律复杂 ,其物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阻碍了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在深入分析基础上 ,文章就今后的河口泥沙通量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泥沙 全球变化 入海通量 水文统计 机制分解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暴对长江河口北槽冲淤影响的数值模拟——以“杰拉华”台风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丁平兴 胡克林 +1 位作者 孔亚珍 胡德宝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8-24,共7页
台风产生大浪及增水常常侵蚀岸滩 ,掀动底部泥沙 ,使水体含沙量剧增 ;部分泥沙在水流作用下进入航槽并在那里落淤 ,严重时会影响航槽航运安全 ,因而定量地预测台风对航槽冲淤可能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要。本文以“杰拉华”台风为例 ,提出计... 台风产生大浪及增水常常侵蚀岸滩 ,掀动底部泥沙 ,使水体含沙量剧增 ;部分泥沙在水流作用下进入航槽并在那里落淤 ,严重时会影响航槽航运安全 ,因而定量地预测台风对航槽冲淤可能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要。本文以“杰拉华”台风为例 ,提出计算风暴引起长江口北槽航槽冲淤变化的模型与方法 ,并讨论若“杰拉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杰拉华台风 冲淤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长江河口沙波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为华 李九发 +1 位作者 程和琴 刘启贞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51,共7页
基于近年来多次野外洪枯季沙波形态、河床表层沉积物粒径和水动力因子等方面实测数据,探讨长江口区推移质泥沙运动主要形式的沙波发育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河口沙波一般分布于江阴至南支间顺直河段,以及吴淞口至南港中下段区间,但近... 基于近年来多次野外洪枯季沙波形态、河床表层沉积物粒径和水动力因子等方面实测数据,探讨长江口区推移质泥沙运动主要形式的沙波发育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河口沙波一般分布于江阴至南支间顺直河段,以及吴淞口至南港中下段区间,但近年来枯季时南港沙波发育区域呈逐年向下游扩展态势;(2)长江口沙波发育尺度空间上呈自西向东减弱态势,时间上则表现出较大的洪枯季差异;(3)江阴至南支区间的部分顺直河段内多发育较大尺度的三维沙波,而南港河段内沙波则以平直二维沙波为主;(4)南支及其以上河段内的沙波普遍发育有明显的背流面,不对称性明显,而南港河段则反之,沙波对称性良好;(5)较单向径流而言,涨落潮双向水流对沙波波峰的发育存在明显的削弱作用;(6)在长江河口,弱流乱流区、弯曲河道以及粘土质含量较高的河段均不利于沙波的发育。总体上,长江河口沙波的发育区域近期表现出向下游扩展的态势与产流区域水土保持、流域诸多抽引水工程调水和大型水利工程蓄水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沙波 床沙 径流 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研究综述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为华 李九发 +3 位作者 时连强 应铭 陈沈良 张国安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6-80,F003,共6页
就近20年来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其中包括输沙特性、来水来沙变化、泥沙异重流、河口最大浑浊带、相关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加强研... 就近20年来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其中包括输沙特性、来水来沙变化、泥沙异重流、河口最大浑浊带、相关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主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泥沙运动 泥沙输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