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推进剂贮箱绝热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建朋 崔晨 +3 位作者 陈六彪 郭嘉 周远 王俊杰 《真空与低温》 2016年第1期26-29,共4页
针对低温推进剂长时间在轨贮存的要求,搭建了绝热系统地面验证测试装置。本测试装置通过维持高真空及恒壁面温度条件,可以较好地模拟在轨条件;通过贮箱颈管处设置的温度补偿器,有效的屏蔽掉颈管导热漏热。测试装置可实时监测系统中的真... 针对低温推进剂长时间在轨贮存的要求,搭建了绝热系统地面验证测试装置。本测试装置通过维持高真空及恒壁面温度条件,可以较好地模拟在轨条件;通过贮箱颈管处设置的温度补偿器,有效的屏蔽掉颈管导热漏热。测试装置可实时监测系统中的真空度及壁面温度变化,可对贮箱蒸发排出气体流量和绝热系统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进行测量。针对10 mm硬质聚氨酯泡沫和30层多层绝热的复合绝热系统,在真空度2×10-3Pa,冷热壁面温度分别为96 K和313 K条件下,测得液氮日蒸发率为0.210%,折算液氧日蒸发率为0.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推进剂 在轨贮存 低温绝热 地面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气引射制冷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智轶 汤剑波 +3 位作者 李路遥 王俊杰 陈华 周远 《真空与低温》 2016年第3期181-186,共6页
流体力学伯努力方程表明,采用较高密度的工作流体可以在相同的速度变换下,获得较大的压力变化。根据这一原理,针对液-气引射制冷系统中的引射器,通过采用高密度的盐溶液和室温液态金属替代传统工作流体水来探究高密度工作流体工作过程... 流体力学伯努力方程表明,采用较高密度的工作流体可以在相同的速度变换下,获得较大的压力变化。根据这一原理,针对液-气引射制冷系统中的引射器,通过采用高密度的盐溶液和室温液态金属替代传统工作流体水来探究高密度工作流体工作过程中系统的运行特性。并通过结构优化,将喷嘴从简单喷嘴替换成内环型喷嘴,增大喉嘴距等改进措施,提高系统制冷性能。实验研究发现,驱动流体密度对系统制冷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内环型喷嘴较简单喷嘴具有明显优势;喉嘴距从5 mm增加到13 mm过程中,系统制冷性能并不是单调提高的,而在10 mm出现最优值;实验得到了几种工作流体的制冷特性,为液-气引射制冷系统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气引射器 内环型喷嘴 液态金属 引射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20
3
作者 郝佳豪 越云凯 +4 位作者 张家俊 杨俊玲 李晓琼 宋衍昌 张振涛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85-3296,共12页
二氧化碳储能(CES)技术是基于压缩空气储能(CAES)和Brayton发电循环的一种新型物理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运行寿命长、系统设备紧凑等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典型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指出了... 二氧化碳储能(CES)技术是基于压缩空气储能(CAES)和Brayton发电循环的一种新型物理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运行寿命长、系统设备紧凑等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典型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指出了系统循环效率(RTE)、储能密度(ESD)的计算方式和评价效果;通过对近期相关国内外文献的讨论,结合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发展进程,重点梳理了二氧化碳电热储能(TE-CES)、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TC-CES)、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SC-CES)、液态二氧化碳储能(LCES)和耦合其他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不同系统的优势、不足及适应性应用场景;总结了二氧化碳储能的研究方向、关键技术和主要挑战,最后分析了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在技术研发和面向多场景应用两个层面上的发展前景。综合分析表明,目前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且较多为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朝着系统优化设计、实验验证和产业化应用方向发展,二氧化碳储能技术有望在未来电力储能市场中获得较大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长时储能 二氧化碳储能 关键技术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液化与低温高压储氢技术发展现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昊成 杨敬瑶 +1 位作者 董学强 公茂琼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2-113,共12页
H_(2)来源广泛、清洁无碳,是未来重要的清洁二次能源载体,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占重要地位。H_(2)低温致密化技术可大幅提高储氢密度,有效解决H_(2)低密度、低沸点带来的大规模储运难题。综述了氢液化与低温高压储氢2种低温储氢技术的发展现... H_(2)来源广泛、清洁无碳,是未来重要的清洁二次能源载体,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占重要地位。H_(2)低温致密化技术可大幅提高储氢密度,有效解决H_(2)低密度、低沸点带来的大规模储运难题。综述了氢液化与低温高压储氢2种低温储氢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比了各类低温储氢流程的性能和特点,总结了未来发展方向,为H_(2)储运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其中低温液态储氢(氢液化)的储氢密度高且储氢压力低,是目前主流的大规模氢储运方法之一;低温高压储氢则可达到与液氢接近的储氢密度,且本征能耗低、无需正仲氢转化,极具发展潜力;而采用以混合工质节流制冷循环为代表的闭式低温制冷循环替代液氮对H_(2)进行预冷或冷却,可显著降低H_(2)低温致密化能耗,是2种低温储氢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氢液化 低温高压储氢 混合工质 致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海潮 邵双全 +1 位作者 张海南 田长青 《制冷与空调》 2019年第8期14-22,共9页
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由于具有节能高效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阐述水、空气、制冷剂等分别作为间接蒸发冷却过程中的冷却介质及产出介质的相关研究,例如不同流动形式(包括板式逆流和叉流、管式、露点叉流及回热逆流)的研究,以及不同... 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由于具有节能高效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阐述水、空气、制冷剂等分别作为间接蒸发冷却过程中的冷却介质及产出介质的相关研究,例如不同流动形式(包括板式逆流和叉流、管式、露点叉流及回热逆流)的研究,以及不同介质在建筑及数据中心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以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侧间接蒸发冷却 风侧间接蒸发冷却 流动形式 工作介质 冷却介质 产出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5K两级气耦合型高频脉冲管制冷机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啸爽 周强 +3 位作者 戴巍 朱文秀 周远 王俊杰 《真空与低温》 2015年第6期330-333,共4页
高频脉冲管制冷机由于冷端无运动部件、振动小、寿命长等优点,广泛运用于低温物理实验、航空航天等领域。通过介绍一种两级气耦合高频脉冲管制冷机,在该脉冲管的第一级中,采用了双向进气和多路旁通作为调相机构,为获取更好的调相效果,... 高频脉冲管制冷机由于冷端无运动部件、振动小、寿命长等优点,广泛运用于低温物理实验、航空航天等领域。通过介绍一种两级气耦合高频脉冲管制冷机,在该脉冲管的第一级中,采用了双向进气和多路旁通作为调相机构,为获取更好的调相效果,第二级脉冲管的惯性管和气库被置于第一级的冷头处。为了进一步调节第二级脉冲管中压力波质量流的相位差,将压缩机的气流引入二级脉冲管热端作为第二级脉冲管的双向进气。该制冷机在充气压力1.7 MPa,输入电功250 W的工况下,可以获得13.5 K的无负荷制冷温度,0.6 W@30 K的制冷量。文章对该制冷机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脉冲管制冷机 气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液化方式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平洋 郝佳豪 +6 位作者 常鸿 张振涛 杨俊玲 李亚南 张家俊 越云凯 荆亚楠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目的]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新能源发电并网面临的挑战不断突显,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寿命长、系统设计灵活等优势... [目的]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新能源发电并网面临的挑战不断突显,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寿命长、系统设计灵活等优势。其中液态二氧化碳储能(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LCES)技术在系统高压侧和低压侧均采用液相存储二氧化碳,储能密度高、运行稳定性强。[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LCES系统的运行原理和关键技术指标,指出二氧化碳液化的重要性和常见工艺。然后介绍了针对LCES系统低压侧CO_(2)液化的研究现状,包括采用混合储能工质、自冷凝、利用LNG冷能、采用蓄冷器,详细分析了各种方式的特点。[结果]研究表明,采用蓄冷器是最具优势的方式。进一步分析蓄冷液化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发展前景具有必要性。[结论]研究为LCES系统CO_(2)液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能 二氧化碳液化 相变蓄冷 研究现状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两相膨胀分离及制冷液化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宝生 曾钰培 +1 位作者 邹爱红 罗二仓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共16页
超音速膨胀降温并结合旋流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气体液化分离技术,近年来主要应用于分离多组分气体中的高凝点组分。介绍了超音速旋流分离器的2种典型结构;归纳了Laval喷管中凝结相变的理论发展、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和分子模拟4个方面内容... 超音速膨胀降温并结合旋流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气体液化分离技术,近年来主要应用于分离多组分气体中的高凝点组分。介绍了超音速旋流分离器的2种典型结构;归纳了Laval喷管中凝结相变的理论发展、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和分子模拟4个方面内容;对超音速旋流分离器中的激波问题、结构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大量实验及现场应用证明了超音速旋流分离器具有节能环保、无运动部件、无需添加化学药剂等优势,在天然气净化处理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下一步研究可从单组分、多组分气体凝结相变机理、提升液化效率等方面入手,促进超音速旋流分离技术在普冷温区、氢氦低温温区的液化及制冷技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旋流分离器 Laval喷管 激波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条件下掺铥光纤放大器中光波群速减慢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邱巍 高波 +3 位作者 林鹏 王丽波 李佳 蒋秋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8-332,共5页
从掺铥离子光纤的速率方程和传输方程出发,建立了掺铥离子光纤放大器中光速减慢的理论模型,分析并讨论了介质的增益与泵浦光功率之间的关系。当掺铥离子光纤处于吸收区域时,粒子布居振荡导致光脉冲经历了饱和吸收过程,此时光脉冲传输延... 从掺铥离子光纤的速率方程和传输方程出发,建立了掺铥离子光纤放大器中光速减慢的理论模型,分析并讨论了介质的增益与泵浦光功率之间的关系。当掺铥离子光纤处于吸收区域时,粒子布居振荡导致光脉冲经历了饱和吸收过程,此时光脉冲传输延迟;当掺铥离子光纤处于增益区域时,粒子布居振荡导致光脉冲经历了增益饱和过程,此时脉冲传输超前。依据该理论模型进行了理论仿真计算,同时进行了室温条件下掺铥离子光纤中光波群速减慢传输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铥离子光纤 饱和吸收 增益饱和 慢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氦气压缩机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忠军 王炳明 +1 位作者 杨伟茂 龚领会 《真空与低温》 2020年第4期270-277,共8页
氦气压缩机是大型低温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压缩机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直接决定了低温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通过回顾大型低温系统氦气压缩机技术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喷油式氦气螺杆压缩机的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进程。分析了喷油式氦气... 氦气压缩机是大型低温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压缩机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直接决定了低温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通过回顾大型低温系统氦气压缩机技术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喷油式氦气螺杆压缩机的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进程。分析了喷油式氦气螺杆压缩机在低温工程上的技术缺陷及带来的问题。对比分析了氦气压缩机无油化措施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提出了新型高效离心式氦气压缩机技术,介绍了离心式氦气压缩机技术中的关键点及其解决措施。期望高效可靠的氦气压缩机技术为相关大科学装置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压缩机 大型低温系统 离心式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驱动热声制冷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静远 罗二仓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5,共14页
热驱动热声制冷技术利用热声发动机输出的高强度声波驱动热声制冷机实现制冷,即实现热—声—冷能源转换,是一种环境友好、近零电耗且热源适应性好的新型绿色制冷技术。热驱动热声制冷系统工作温跨大,可实现室温至液氦温区不同制冷需求,... 热驱动热声制冷技术利用热声发动机输出的高强度声波驱动热声制冷机实现制冷,即实现热—声—冷能源转换,是一种环境友好、近零电耗且热源适应性好的新型绿色制冷技术。热驱动热声制冷系统工作温跨大,可实现室温至液氦温区不同制冷需求,在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热驱动热声制冷技术近三十年来的发展为基础,介绍了热驱动热声制冷原理和分类,从热驱动室温热声制冷机和热驱动低温热声制冷机两个方面综述了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对该技术在室温制冷、余热/冷回收、天然气液化和低温制冷等方面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指出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热声新流程、谐振机构、高效热声转换、低品位能源利用、工程样机实用化等方面实现协同突破,形成效率高、功率大、起振温度低、可实现极低温、稳定可靠的热驱动热声制冷技术,从而推动新型绿色制冷技术的科学发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声制冷 热声发动机 热声 制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金属电子墨水与印刷基底之间的撞击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海燕 刘静 《电子机械工程》 2014年第3期36-42,共7页
液态金属印刷电子学是正在兴起的学科前沿,其利用室温液态金属代替传统电子墨水在基底上直接写出电子电路,具有独特的快捷、低成本优势。本文首次研究了制约此类电子印刷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液态金属墨水与印刷基底材料之间的撞击作... 液态金属印刷电子学是正在兴起的学科前沿,其利用室温液态金属代替传统电子墨水在基底上直接写出电子电路,具有独特的快捷、低成本优势。本文首次研究了制约此类电子印刷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液态金属墨水与印刷基底材料之间的撞击作用机理。通过实验评估了氧化效应对液态金属液滴对几类典型基底界面(打印纸、硅胶板和橡胶板)的碰撞特性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基底材料、液滴碰撞速度、液滴尺寸等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理论模型解释了液态金属与不同基底之间的粘附性差异机理。研究结果对于今后筛选理想的印刷材料及提升液态金属电子打印质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 印刷电子学 撞击效应 动态润湿 电子墨水 界面能 高速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肌肉的理化性质及蛋白的加工特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蓓蓓 胡玲萍 +4 位作者 姜晓明 尹利昂 薛勇 薛长湖 杨俊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56-64,共9页
本文以冷冻南极磷虾为原料,对肌肉的理化性质和蛋白质的加工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磷虾蛋白氨基酸组成均衡,必需氨基酸总量达到485.9 mg/g蛋白;肌原纤维蛋白由于在冻藏期间发生降解,只占冻藏后蛋白质的20%左右;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以α... 本文以冷冻南极磷虾为原料,对肌肉的理化性质和蛋白质的加工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磷虾蛋白氨基酸组成均衡,必需氨基酸总量达到485.9 mg/g蛋白;肌原纤维蛋白由于在冻藏期间发生降解,只占冻藏后蛋白质的20%左右;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蛋白与脂质的结合呈紧密的规律性分布。蛋白的加工特性(结构性质、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等)研究表明,与大豆分离蛋白相对比,南极磷虾蛋白的乳化活性较高而起泡性较低且在0.6 mol/L的盐溶液中溶解性较好;与鲜虾能形成粘弹性的凝胶性能相对比,冷冻磷虾蛋白则失去凝胶性能。内源蛋白酶具有类胰蛋白酶属性,在45℃,p H8.0时,活性最高;内源脂肪酶属于低温酶,在5~50℃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酶活。建立了冷冻南极磷虾作为合格工业原料的参考标准,即TVB-N≤30 mg N/100 g,碱溶性蛋白≤5.00%,FFA≤5.00%脂质,LPC≤4.00%脂质。本文的研究为南极磷虾蛋白质的利用提供了基础性数据,对南极磷虾的高值化利用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蛋白 加工特性 理化性质 TVB—N Folin-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声发动机中的交变流动换热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海涛 罗靖 +6 位作者 张丽敏 孙岩雷 陈远航 常德鹏 陈燕燕 余国瑶 罗二仓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108,共12页
为阐明热声发动机交变流动换热器内基本换热与阻力特性,以10 kW直线热管耦合自由活塞斯特林发电机的发动机核心为例,对三维模型进行等效,分别利用Sage一维和CFD二维模型两种方法,对交变流动换热单元在额定工况下的沿程基本状态参数、时... 为阐明热声发动机交变流动换热器内基本换热与阻力特性,以10 kW直线热管耦合自由活塞斯特林发电机的发动机核心为例,对三维模型进行等效,分别利用Sage一维和CFD二维模型两种方法,对交变流动换热单元在额定工况下的沿程基本状态参数、时均能量的分布特征进行计算并比较。结果表明:Sage一维模型中的换热分布特征及换热总量均与CFD二维模型计算结果相近,即Sage一维模型可以较好地捕捉换热器内的瞬态与时均特征;同时,Sage一维模型对换热器界面的突变截面损失则与CFD二维模型计算差异较大,可利用CFD二维模型的阻力计算结果,提出采用有效压降与有效速度获得突变截面处的局部阻力系数修正,并添加修正因子后代入Sage一维模型,可使Sage一维模型的阻力特性与CFD二维模型的阻力特性基本吻合。所得热声热机中换热器特性规律及分析方法同样可用于指导其他热声热机的相关研究与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声热机 交变流动换热器 换热特性 阻力特性 局部阻力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4池内核态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鲍君香 公茂琼 吴剑峰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共4页
开展了全氟甲烷(R14)纯质池内核态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热流密度和不同系统压力下的R14纯质池内核态沸腾换热数据,分析了热流密度和压力对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同现有的经验关联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不同压力... 开展了全氟甲烷(R14)纯质池内核态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热流密度和不同系统压力下的R14纯质池内核态沸腾换热数据,分析了热流密度和压力对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同现有的经验关联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不同压力下R14沸腾换热提出了不同的关联式,为混合工质节流制冷等相关领域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池内核态沸腾 关联式 R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活塞斯特林机动子运动阻尼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靖 陈燕燕 +1 位作者 胡剑英 罗二仓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30-235,共6页
为准确描述自由活塞斯特林机动子的动力学特性,将黏性阻尼与库伦阻尼的分离计算法引入动子的运动阻尼分析中。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并与等效黏性阻尼计算法进行对比,证明了分离计算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动子在往复运动... 为准确描述自由活塞斯特林机动子的动力学特性,将黏性阻尼与库伦阻尼的分离计算法引入动子的运动阻尼分析中。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并与等效黏性阻尼计算法进行对比,证明了分离计算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动子在往复运动中的接触摩擦与常规接触摩擦不同,其阻尼力既不只是一个定常摩擦力,也不只是速度的线性函数,而是由于往复运动,动子的局部接触情况随位移发生变化,表现为与位置相关的摩擦力。因此,动子往复运动中的阻尼特性应采用一个黏性阻尼系数与一个定常摩擦力共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活塞 斯特林机 动力学特性 黏性阻尼 库伦阻尼 分离计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耦合双作用行波热声制冷系统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迟佳欣 徐静远 +2 位作者 张丽敏 李萍 罗二仓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56,共7页
为解决传统热声制冷系统因采用气体谐振管导致整机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气-液耦合双作用行波热声制冷系统,通过数值模拟优化了系统结构尺寸,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对三级气-液耦合双作用行波热声制冷系统的声... 为解决传统热声制冷系统因采用气体谐振管导致整机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气-液耦合双作用行波热声制冷系统,通过数值模拟优化了系统结构尺寸,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对三级气-液耦合双作用行波热声制冷系统的声功、压力及体积流幅值等重要参数的沿程分布进行了研究;然后,研究不同级数下系统的声功、热声转换效率等特性参数;最后,对比分析了各级系统的制冷量及COP随压力的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293 K、加热温度400 K、制冷温度270 K、平均压力1 MPa下,三级系统COP达到0.7,制冷量为0.78 kW,运行频率为13 Hz,系统相对卡诺效率为22.3%。系统级数增加,整机的功率密度提高,当平均压力为10 MPa时,六级系统制冷量达到最大值16.1 kW,COP为0.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声 热声发动机 热声制冷 气液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成本回热填料在液氮温区斯特林制冷机中的应用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崔运浩 王晓涛 +4 位作者 王亚男 陈帅 李海冰 戴巍 罗二仓 《真空与低温》 2022年第3期317-323,共7页
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是一种结构紧凑、效率高、噪声低、可靠性高的回热式低温制冷机。为了降低回热器的生产成本、简化回热器的加工流程,分别使用随机不锈钢丝绵和卷绕聚酰亚胺薄膜填充回热器,并基于Sage软件对整机进行仿真计算。首先... 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是一种结构紧凑、效率高、噪声低、可靠性高的回热式低温制冷机。为了降低回热器的生产成本、简化回热器的加工流程,分别使用随机不锈钢丝绵和卷绕聚酰亚胺薄膜填充回热器,并基于Sage软件对整机进行仿真计算。首先研究了回热器填充参数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其次估算了两种填料的生产成本并对其流动和换热等特征进行了对比;接着分析了制冷机部件各项㶲损失;最后对卷绕薄膜填充的回热器进行尺寸参数优化。结果表明,与随机不锈钢丝绵相比,卷绕聚酰亚胺薄膜填充回热器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在30 W@77 K条件下,制冷机最终获得56.2%的声功计相对卡诺效率,比采用随机不锈钢丝绵填充回热器的制冷机高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活塞 斯特林制冷机 低成本回热器 随机丝绵 卷绕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温绝热去磁制冷系统中的热开关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昌 王亚男 +2 位作者 刘远威 戴巍 沈俊 《真空与低温》 2019年第5期317-323,共7页
热开关是极低温绝热去磁制冷系统的关键部件。介绍了极低温绝热去磁制冷系统中热开关的作用和性能参数、常用类型及工作原理、典型应用,最后简要讨论了热开关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极低温制冷 绝热去磁 热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金属热虹吸散热系统管道尺寸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曼丽 刘静 《电子机械工程》 2013年第4期13-17,共5页
热虹吸驱动室温液态金属散热是新近出现的一类芯片自驱动冷却方法,它引申出的诸多理论与技术问题亟待澄清。文中实验研究了热虹吸驱动室温液态金属散热系统的管道尺寸效应,对比考察了工质水和液态金属散热效果的差异、特性及规律。结果... 热虹吸驱动室温液态金属散热是新近出现的一类芯片自驱动冷却方法,它引申出的诸多理论与技术问题亟待澄清。文中实验研究了热虹吸驱动室温液态金属散热系统的管道尺寸效应,对比考察了工质水和液态金属散热效果的差异、特性及规律。结果显示:当向热源提供5 W/cm2的热流密度时,热源可分别被液态金属和水冷却到50.8℃和71.6℃以下;由于粘度因素,热虹吸驱动液态金属散热系统在直径为3 mm的管道中仅能通过热传导散热,当管道直径≥4 mm时发生对流散热。实验表明:热虹吸驱动液态金属系统的散热方式受管道尺寸的影响很大,只有当实际管道直径大于系统的临界管道直径时,热虹吸力才足以驱动液态金属系统自循环流动冷却;水虹吸系统的临界尺寸高于液态金属系统,但冷却效果显著弱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虹吸效应 液态金属 管道尺寸效应 芯片冷却 自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