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气候变化对甘肃省干旱灾害的影响及防旱减灾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邓振镛 张宇飞 +5 位作者 刘德祥 毛玉琴 靳正平 薛万孝 赵鸿 袁志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4-99,共6页
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夏季降水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干旱化趋势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干旱连年发生,尤其是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气候的产生带来了严重的干旱灾害,甘肃省90年代的干旱发生最为频繁,干旱灾情... 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夏季降水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干旱化趋势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干旱连年发生,尤其是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气候的产生带来了严重的干旱灾害,甘肃省90年代的干旱发生最为频繁,干旱灾情最为严重,1995年是干旱最严重的一年,成灾率达45%,其次是2000年,成灾率为35%,伏秋旱连春末初夏旱是造成夏粮严重减产的旱灾类型。干旱气候变化引发干旱化趋势非常明显,应采取综合的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危害,要加强干旱气候与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和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等防御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干旱灾害 干旱气候变化 响应 减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鹤龄 丁文魁 +3 位作者 李兴宇 杨晓玲 郭丽梅 张金秀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83-92,共10页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对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蒸发和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为基础,首先运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与NDVI...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对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蒸发和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为基础,首先运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与NDVI的年、季节变化趋势,然后采用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气候要素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及各地年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春、夏、秋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除民勤外)呈下降趋势;全流域及永昌、古浪、天祝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民勤、凉州呈减少趋势,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年日照时数除古浪呈增多趋势外,全流域及其他各地呈减少趋势,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很不一致;年蒸发量除凉州呈减少趋势外,全流域及其他各地呈增多趋势,各季节蒸发量变化趋势也不太一致。石羊河流域及各地年NDVI呈显著增长趋势,除凉州春季外,各季节也呈增长趋势。年、季气温和降水量与NDVI基本呈正相关,气温、降水量对NDVI具有正贡献。年、季日照时数和蒸发量与NDVI相关性的正负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日照时数对NDVI具有负贡献,蒸发量对NDVI具有正贡献。研究结果将为石羊河流域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调整种植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 相关性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齐月 赵鸿 +5 位作者 雷俊 王丽娟 芦亚玲 赵福年 杨阳 陈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3-200,220,共9页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位观测试验,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20年...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位观测试验,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20年61 a间,马铃薯生育期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2℃·10a^(-1)和48.14℃·10a^(-1)(P<0.01);降水量波动减少,气候倾向率为3.97 mm·10a^(-1)(P<0.05);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气候倾向率为10.92 h·10a^(-1)(P<0.05)。但2005—2020年16 a间,马铃薯生育期气温显著下降,气候倾向率为-0.54℃·10a^(-1)(P<0.01),各生育时期气温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块茎膨大~成熟期气温下降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18℃·10a^(-1),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马铃薯生育期降水量增加显著,气候倾向率为13.89 mm·10a^(-1)(P<0.01),各生育时期降水量变化不同,播种~出苗和块茎形成期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32 mm·10a^(-1),出苗~分枝期和块茎膨大~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22 mm·10a^(-1)和35.26 mm·10a^(-1)。近16 a来,马铃薯生长日数延长、产量下降,产量与全生育期气温、块茎膨大~成熟期气温和积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产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马铃薯生育期适宜降水量阈值为315.7 mm。马铃薯生育期气温及降水量、块茎形成期降水量和播种~出苗降水量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关键因子。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应对气候变化及产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马铃薯 产量 气温 降水量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高蓉 张燕霞 +1 位作者 石圆圆 陈少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6493-6497,6519,共6页
根据气象资料及粮食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年降水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就季节而言冬、春季略增,夏、秋季减少且秋季降水在1986年发生减小突变,从年代际变化看,近10年出现了剧烈下降... 根据气象资料及粮食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年降水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就季节而言冬、春季略增,夏、秋季减少且秋季降水在1986年发生减小突变,从年代际变化看,近10年出现了剧烈下降;温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994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在各季中,冬季季增温最为显著,因此,由冷湿向暖干化转变是过渡区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受气候暖干化影响,粮食气象产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近年来呈现降幅加剧趋势;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粮食产量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区 气候变化 分析 粮食产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品种更新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尚艳 赵鸿 柴守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72,共7页
利用甘肃省通渭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的气象和农气观测资料,运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就气候变化与品种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该地区在冬小麦生育期内温... 利用甘肃省通渭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的气象和农气观测资料,运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就气候变化与品种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该地区在冬小麦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增长率为0.225℃·10a^(-1))、降水量减少(减少率为23.879mm·10a^(-1)),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降水的减少与品种更新均导致冬小麦的生育期明显缩短。近30年来,甘肃省通渭县冬小麦产量增加了4 514.97 kg·hm^(-2),冬小麦生育期内温度的增加和降水量的减少对产量增加没有明显促进作用。冬小麦品种的改良可提高产量8.8%~132.0%,其变异系数在4.1%~65.6%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F=4.056,P<0.01)。通过分析产量在年际间、气候要素间和品种间的变化,可以发现品种的更新是冬小麦产量显著提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候变化 品种更新 生育期 温度 降水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防旱减灾技术述评 被引量:9
6
作者 徐金芳 邓振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14229-14231,14359,共4页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目前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防旱减灾采用的几项关键适用技术,为进一步防旱减灾、保证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防旱减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干旱区气候变暖与种植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以敦煌市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高振荣 刘晓云 +1 位作者 杨庆华 王秀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1,共5页
利用敦煌国家基准气候站1971-200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温度距平时间序列及线性趋势拟合等方法,对敦煌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10℃积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 利用敦煌国家基准气候站1971-200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温度距平时间序列及线性趋势拟合等方法,对敦煌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10℃积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递增率分别为0.46、0.38℃/10a和0.60℃/10a。≥10℃积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同时利用敦煌市统计局提供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资料,对其时间演变序列进行分析,得出自1998年以来,由于受社会需求增加和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粮、棉、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敦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布局顺序为粮、棉、蔬菜;进入21世纪以后,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布局顺序改变为棉、蔬菜、粮。由此可见:社会需求增加和气候变暖对极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干旱区 变暖 种植结构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气候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蒋菊芳 魏育国 +1 位作者 刘明春 郭丽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567-12569,12576,共4页
基于石羊河流域气象站近35年气象和主要农作物种植资料,探讨流域农业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水文变化及其对作物布局、种植的影响。结果表明,≥0℃、≥10℃积温增加线性倾向率中北部大于南部,热量资源增加明显。年降水量以4.719mm/10a线... 基于石羊河流域气象站近35年气象和主要农作物种植资料,探讨流域农业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水文变化及其对作物布局、种植的影响。结果表明,≥0℃、≥10℃积温增加线性倾向率中北部大于南部,热量资源增加明显。年降水量以4.719mm/10a线性倾向率在增加,而年径流量以0.274亿m3/10a的速率在减少。气候生产力以134.62kg/(hm2.10a)的速率增加。春末夏初旱局部增加明显,无霜期延长,沙尘暴减少显著,大风南部增加、中北部减少。农业气候变化使春小麦种植区域向海拔较高区推进,播种期提前,生育期缩短,对产量形成不利,而对喜温作物玉米、棉花和酿酒葡萄等提高产量和品质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变化 石羊河流域 农作物 农业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棉区棉花生长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花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迎春 谢国辉 +1 位作者 王润元 王鹤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3-258,共6页
利用1961~2007年北疆棉区代表站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北疆棉区棉花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疆棉区棉花生长季呈现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日照时数减少,初霜推迟、终霜提早、无霜期延长,1... 利用1961~2007年北疆棉区代表站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北疆棉区棉花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疆棉区棉花生长季呈现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日照时数减少,初霜推迟、终霜提早、无霜期延长,10℃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天数延长、积温增加等特征。对比分析1991年以来的棉花发育期资料,棉花自播种至裂铃的各发育期均表现为提前的趋势,停止生长期略有推后,棉花全生育期天数增加。气候变化对北疆棉区棉花生产的影响以有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生长期 气候变化特征 初终霜 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不同海拔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育脆弱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1 位作者 赵鸿 王瑞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58,共7页
利用黄土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敏感性的影响,以及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 利用黄土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敏感性的影响,以及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马铃薯生长季5—10月绝对值最大,表现为高海拔区大于低海拔区的特征。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表现为高海拔区小于低海拔区的特征。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也表现为高海拔区小于低海拔区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干燥指数明显上升,气候趋于暖干化。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气温,气候变暖,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前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而生殖生长阶段延长,全生育期延长。块茎膨大期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增加,马铃薯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和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均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开花期降水减少导致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脆弱性增加,此时段以干旱为主的气象灾害频率的增加使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增加,马铃薯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性和降水量减少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却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马铃薯 生育 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赵红岩 张旭东 +7 位作者 王有恒 张强 马鹏里 姚辉 孙兰东 瞿汶 毛玉琴 杨小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62-268,共7页
选取甘肃陇东8个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蒸发量及水文资料,分析陇东气候变化历史演变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指出:1971~2009年陇东年降水量总的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9.3mm,尤以近20a减少最为明显;... 选取甘肃陇东8个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蒸发量及水文资料,分析陇东气候变化历史演变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指出:1971~2009年陇东年降水量总的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9.3mm,尤以近20a减少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总的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每10a升高0.41℃。年蒸发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9.3mm。分析的结果还指出:年降水量500mm等值线和年蒸发量1550mm等值线南移。半干旱区面积增大。陇东整体暖干化导致董志塬地下水水位下降了30m;使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地表水利用率低;每年水蚀表土0.2—1.0m3,严重的达2cm以上。所以应正确评估陇东水资源的脆弱性和干旱灾害程度,提出科学的抗旱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 对策建议 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32
12
作者 刘德祥 白虎志 +1 位作者 梁东升 宁惠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2-217,共6页
采用甘肃省60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4年3~10月日降水量,统计了历年3~10月的降水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日数和连阴雨次数;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气象灾害对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降雨量即小雨、中雨、大雨、暴... 采用甘肃省60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4年3~10月日降水量,统计了历年3~10月的降水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日数和连阴雨次数;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气象灾害对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降雨量即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日数和连阴雨次数都呈减少趋势;干旱面积和粮食减产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连阴雨次数、中雨日数与干旱面积和粮食减产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小雨和大雨次之;连阴雨次数和中雨日数减少,是造成干旱面积扩大、粮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干旱灾害 粮食产量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市45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姚小英 朱拥军 +4 位作者 把多辉 张岩 马杰 王彤 杨世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0-245,共6页
利用天水市3个代表气象站1961-2005年气象资料及历年林果资料,分析了45年温度、降水、干旱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果树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水市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冬季气温上升较为明显,≥10℃积温和高温日数... 利用天水市3个代表气象站1961-2005年气象资料及历年林果资料,分析了45年温度、降水、干旱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果树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水市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冬季气温上升较为明显,≥10℃积温和高温日数自90年代以来明显增加,90年代为40 a来的暖期和降水的最少期,干旱指数下降,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出现几率增多。气候变化对林果业发育期、产量品质及种植布局均带来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年气候变化 林果生长 天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冬小麦主产区40年干旱变化特征及影响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姚小英 张强 +3 位作者 王劲松 王莺 周忠文 马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2,共7页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71-2010年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8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40 a 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干旱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对冬小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71-2010年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8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40 a 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干旱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对冬小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春旱以陇东黄土高原出现频率最高,为0.35~0.39次?a -1;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出现频率最少,为0.18次?a -1;初夏旱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为环县,为0.35次?a -1,最少为西峰、成县及秦安;伏旱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环县及麦积,最低为张家川;秋旱出现频率最高为环县,最低为武都。各地干旱均以轻旱为主,其次为中旱。40 a 中,20世纪90年代干旱出现频次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秋旱发生频次明显减少,春旱则有相对增多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受旱灾影响风险最小,种植保险率最高,为92%~93%;其次为关山区,种植保险率为91%,干旱风险较小;渭河流域及渭北旱区风险较大,种植保险率为88%~89%;陇东黄土高原种植保险率最低,为83%~85%,冬小麦生长受干旱胁迫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主产区 干旱灾害 变化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径流量分布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西营河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明春 李玲萍 +1 位作者 史志娟 秦三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3-198,共6页
利用1961—2009年石羊河流域西营河径流量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9年来径流量变化趋势、年内分配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近49年来西营河径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冬、夏季减幅大于秋、春季;90年代四季径流量衰减明显,特别是... 利用1961—2009年石羊河流域西营河径流量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9年来径流量变化趋势、年内分配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近49年来西营河径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冬、夏季减幅大于秋、春季;90年代四季径流量衰减明显,特别是年、春、夏季径流出现明显突变;年径流量补给主要以汛期雨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比例在逐渐增加,冬季积雪融水对径流量的补给比例在减少;流域内降水量呈较小的增加趋势,但是夏季降水增幅不明显。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特别是冬季气温趋势系数最大,受其影响蒸发量均呈增大趋势;径流量与6—9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7、8月气温、蒸发呈显著负相关。分析了未来气温、降水变化在不同情形下对径流量的可能影响,表明气温对径流量的负效应占据着主导作用,汛期气温的升高且伴随着蒸发的增大使年总径流量减少,气候变暖总体不利于流域径流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量 气候因子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盛露 刘明春 +4 位作者 胡正华 潘莹 崔海羚 陈书涛 李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27,共9页
利用石羊河流域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51—2009年气象资料和武威市作物(春小麦、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对比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分析、Arcgis空间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 利用石羊河流域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51—2009年气象资料和武威市作物(春小麦、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对比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分析、Arcgis空间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作物(春小麦、玉米)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来石羊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气温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月、季、年平均降水增量不同程度地增(减),并且气候变化显著周期分别为:平均气温3-5 a,降雨量1-3 a。从气象因素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可以看出,降水是影响春小麦乳熟期长短的主要气象因素,而气温和降水与玉米关键生育期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作物 生育期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文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莺 王劲松 +1 位作者 武明 王素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模型校准与验证得到适宜于该流域的SWAT模型,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多种情景模式,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主要水文要素。结果表明:(1)1985—2005年,流域林地减少,城镇和农村居民用地增加;... 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模型校准与验证得到适宜于该流域的SWAT模型,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多种情景模式,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主要水文要素。结果表明:(1)1985—2005年,流域林地减少,城镇和农村居民用地增加;草地和工业用地在上游减少,中下游地区增加;耕地在上游增加,中下游地区减少。流域总体呈暖干化趋势,上游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较中下游地区大。(2)与1976—1995年相比,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使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土壤含水量、壤中流、实际蒸散发和产水量减少。其中,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大于土地利用变化。林草地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耕地在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方面呈负贡献。RCP8.5情景下年平均产水量较RCP 4.5情景高,但长期来看,RCP 4.5情景对降低地表径流和实际蒸散发,增加地下径流、壤中流和产水量的作用优于RCP 8.5。(3)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较大,对中下游的影响大于对上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土地利用 气候变化 嘉陵江 水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陇东冬小麦生态影响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万信 王润元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84,共5页
对黄土高原比较有典型代表性的残塬“董志塬”的变暖及冬小麦生态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董志塬”近35 a来年平均增温线性趋势达0.0505℃,增温表现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同时上升,且冬春季增温速度最快,秋季次之,夏季增温最平... 对黄土高原比较有典型代表性的残塬“董志塬”的变暖及冬小麦生态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董志塬”近35 a来年平均增温线性趋势达0.0505℃,增温表现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同时上升,且冬春季增温速度最快,秋季次之,夏季增温最平缓;增温对冬小麦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全生育期(线性趋势0.91 d/a)、越冬期(线性趋势0.85 d/a)显著缩短,春季发育期普遍提前(返青期以0.57 d/a的线性趋势提前,拔节期以0.42 d/a的线性趋势提前,成熟期以0.48 d/a的线性趋势提前),而春季各发育期间间隔日数并未出现缩短的趋势。认为气候变暖对当地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气候变暖,尤其冬春气温显著升高将导致越冬期土壤水分损耗增大,春旱加剧,不利于春季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成熟期提前,能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 发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夏秋作物气候适宜性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姚茹莘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3-258,共6页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天水、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及平凉、礼县、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主要夏、秋作物物候期观测资料及当地气象站1971~2008年气象资料,建立了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了近40 a该地区冬小麦、玉米气候适宜度变化...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天水、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及平凉、礼县、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主要夏、秋作物物候期观测资料及当地气象站1971~2008年气象资料,建立了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了近40 a该地区冬小麦、玉米气候适宜度变化,对夏、秋作物种植的气候适宜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冬小麦光照适宜度较高,其次为温度;玉米温度适宜度较高,其次为光照;夏、秋作物的水分适宜度都比较低。水分对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影响较大。近年来,冬小麦、玉米光照适宜度呈上升趋势,冬小麦温度适宜度呈上升趋势,玉米温度适宜度呈下降趋势。冬小麦、玉米的水分适宜度分别以0.013/10a及0.069/10a的线性趋势下降。夏、秋粮生产受到的水分胁迫逐年增大。玉米综合气候适宜度一般大于冬小麦。夏、秋粮综合气候适宜度的较大差值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1971~1987年玉米与冬小麦综合气候适宜度差值以0.068/10a线性趋势上升,1987~2008年差值以0.047/10a的趋势下降。近年来,秋粮生产的气候优势逐渐降低。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东 40年 夏、秋作物 气候适宜度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20
作者 姚玉璧 杨金虎 +3 位作者 王润元 岳平 陆登荣 杨建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6-252,264,共8页
基于黄河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50 a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 基于黄河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50 a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NPP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NPP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95.502~190.72 kg/(hm2.10a)之间,20世纪90年代后NPP较高。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冷干型"气候特征,NPP距平百分率偏少1.1%~2.1%;2001—2008年均为"暖湿型"气候特征,NPP距平百分率偏多2.1%~4.5%。影响黄河源区NPP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量、最大蒸散量和平均最低气温。"暖湿型"气候对植被净生产力增加最有利,黄河源区NPP可增加5.5%~8.5%。而"冷干型"气候造成植被净生产力下降5%~9%。若2050年在"暖湿型"气候情景下,黄河源区未来NPP较多年平均值增加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响应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