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笔风雷——论陈建国书法
1
作者 胡传海 《书画世界》 2019年第11期38-43,共6页
陈建国Chen Jianguo安徽省宁国市人,祖籍浙江永康,笔名陈曦,研究生学历。曾先后供职于安徽省宁国市中溪镇人民政府、宁国市委组织部、宁国市文化局、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物局、安徽演艺集团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 陈建国Chen Jianguo安徽省宁国市人,祖籍浙江永康,笔名陈曦,研究生学历。曾先后供职于安徽省宁国市中溪镇人民政府、宁国市委组织部、宁国市文化局、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物局、安徽演艺集团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五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书画创作研究院院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宁国市 中国书法家协会 协会常务理事 书画创作 特约研究员 浙江永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疆界与误区——有关当前书法创作形式探索的一些话题
2
作者 康守永 马啸 +1 位作者 姜寿田 白景峰 《中国书画》 2024年第11期124-129,共6页
一、有标准,才能有判断康守永:书法是形式与内容叠加的总和。在当代,尽管行业组织、学界、教育界努力倡导书者艺文兼备,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创作时多写自己的诗词文章,但其难度是显然的,即便是再重大的展览,其所抄所录也基本是古人留给... 一、有标准,才能有判断康守永:书法是形式与内容叠加的总和。在当代,尽管行业组织、学界、教育界努力倡导书者艺文兼备,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创作时多写自己的诗词文章,但其难度是显然的,即便是再重大的展览,其所抄所录也基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辞章,在品读一幅作品时就多是审视笔墨的形式外壳和风格韵味了。所以,书法寻找变化的着力点就是点画结构的求新与追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探索 书法创作 形式与内容 人文修养 品读 辞章 着力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代儒宗马一浮的书法艺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方爱龙 《书画艺术》 2013年第5期51-60,81,共10页
“一代儒宗”马一浮(1883年-1967年),一生以学术、诗词和书法并行,可渭是“孤神独逸”“博学硕望”。无论是他会通儒佛、兼容文史、绍述宋明理学的学术,还是他宗法典正、不名一体、旨在取精用宏的书法,都与时贤异趣。马一浮的书... “一代儒宗”马一浮(1883年-1967年),一生以学术、诗词和书法并行,可渭是“孤神独逸”“博学硕望”。无论是他会通儒佛、兼容文史、绍述宋明理学的学术,还是他宗法典正、不名一体、旨在取精用宏的书法,都与时贤异趣。马一浮的书法,追求秦汉风骨、晋唐法度之高标。月旦人物,在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马一浮终占一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马一浮 儒宗 中国书法史 宋明理学 20世纪 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艺兼修 技道两进——丛文俊书法艺术及创作思想管窥
4
作者 彭砺志 《书画艺术》 2005年第3期24-27,共4页
在当代中国书坛上,丛文俊教授被誉为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我看来,这还不足以体现他的学术造诣和艺术才情。丛先生的研究领域除书法理论之外,还深入古代书法史和上古历史文献,著有《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丛文俊... 在当代中国书坛上,丛文俊教授被誉为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我看来,这还不足以体现他的学术造诣和艺术才情。丛先生的研究领域除书法理论之外,还深入古代书法史和上古历史文献,著有《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等,其论著总数已超过200万字,显然,这远非单纯一个理论家所能概括的。不过,丛先生书法家兼理论家的双重份,使他得以学艺双修,自由出入于学术与艺术之间。化学为艺,书法自然会涤除尘俗,气息古雅:以艺为学,又能将艺术的体悟在学问上融会吸收,且完全没有扦格之处,这在自古以来“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今天学、艺截然两分的现状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思想 书法艺术 书法理论家 中国书法史 当代中国 艺术才情 学术造诣 研究领域 历史文献 学术研究 书法家 先生 气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艺术的共有
5
作者 朱以撒 《书画艺术》 2014年第2期27-29,共3页
书法艺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的书法史、书法家、书法作品共同形成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前人说,不学诗何以言。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也可以说,不学书何以行。文字毕竟是最能长久的,作为书法典籍,是“可移动文物... 书法艺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的书法史、书法家、书法作品共同形成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前人说,不学诗何以言。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也可以说,不学书何以行。文字毕竟是最能长久的,作为书法典籍,是“可移动文物”,而固定场域的摩崖碑刻,则属“不可移动文物”,这两种类型的书法遗产,是后世书法家用来了解、研究书法文化的理想载体,它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民情风俗中、道德文章中、审美感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不可移动文物 文化遗产 集体记忆 书法作品 理想载体 书法文化 民情风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艺术的共有
6
作者 朱以撒 《书画艺术》 2012年第3期26-28,共3页
书法艺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干年来的书法史、书法家、书法作品共同形威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前人说,不学诗无以言。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也可以说,不学书,何以行。文字毕竟是最能长久的,作为书法典籍,是“可移动文... 书法艺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干年来的书法史、书法家、书法作品共同形威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前人说,不学诗无以言。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也可以说,不学书,何以行。文字毕竟是最能长久的,作为书法典籍,是“可移动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文化遗产 集体记忆 书法作品 书法史 书法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批评说
7
作者 朱以撒 《书画艺术》 2009年第4期27-29,共3页
书法创作如潮,覆盖了整个书坛。与潮水般的书法创作相比,书法批评只是涓滴细流。批评的不发达,与创作对比悬殊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许多的因素,诸如批评群体的单薄,批评能力的欠缺,批评心态的缺失等。尤其是批评当代的书法创作,即便... 书法创作如潮,覆盖了整个书坛。与潮水般的书法创作相比,书法批评只是涓滴细流。批评的不发达,与创作对比悬殊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许多的因素,诸如批评群体的单薄,批评能力的欠缺,批评心态的缺失等。尤其是批评当代的书法创作,即便是很客观的批评,也会被视为批评书法家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创作 书法批评 评说 不发达 书法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本)
8
作者 黄惇 《大学书法》 2019年第2期158-158,共1页
出版发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黄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黄惇先生自述此著写作时间早在1988年前后,199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黄惇教授从历史和理论高... 出版发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黄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黄惇先生自述此著写作时间早在1988年前后,199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黄惇教授从历史和理论高度,爬梳各类印论资料,用文献及实证方式,构建打通了印论史上的诸多环节,解决了一些印学史上的问题。黄先生又经二十余年之积累,补充了新资料,增加了新图版,对一些说法做了修正。此次修订版,体现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章艺术 审美观念 修订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审美“四看理论”的逻辑分析——论书法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天弓 《大学书法》 2019年第1期66-75,共10页
关于书法作品的理论认识,是书法美学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现存通行的"四看理论",是认知性理论,是书法"美术化"的产物,逻辑混乱。我们不应用书法"文学化"去反对"美术化",或者用"美术化&qu... 关于书法作品的理论认识,是书法美学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现存通行的"四看理论",是认知性理论,是书法"美术化"的产物,逻辑混乱。我们不应用书法"文学化"去反对"美术化",或者用"美术化"去反对"文学化"。笔者拟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追寻古代书法艺术化过程,梳理书法本体论的基本概念,阐述书面语文本与书法艺术形象的内在联系。探讨书法作品理论的构架,重新界定相关概念的性质,以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形象 “四看理论” 书法审美 书法本体论 书法“美术化” 书法“文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崛雄峭 力辟新天——张瑞图书法评说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恒 《中国书画》 2005年第5期4-6,8,共23页
张瑞图于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府的所在地——晋江县(今福建泉州)。父名张志侹。瑞图字无画,其一生所用室名别号甚多,60岁以前常用者有长公、二水、芥子居土、果亭山人、平等山人、晞发轩、天事斋、清真堂、审易轩等... 张瑞图于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府的所在地——晋江县(今福建泉州)。父名张志侹。瑞图字无画,其一生所用室名别号甚多,60岁以前常用者有长公、二水、芥子居土、果亭山人、平等山人、晞发轩、天事斋、清真堂、审易轩等,晚年名其室为白毫庵。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张瑞图在泉州府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38岁的张瑞图赴北京参加会试,并以殿试第三名(探花)获进士出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瑞图 进士出身 孙过庭 泉州府 书风 结体 明穆宗 倪元璐 室名 评书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山谷书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君 《中国书画》 2005年第6期4-8,共5页
历来论黄庭坚书法者,无不指出其戛戛独造的风格,故有所谓伸手展脚似树挂死蛇,内收外放如辐射状等等奇巧比况。但纵观诸家所论,大都停留在对山谷书法主要风格特征的综合把握上,很少深入到他的作品之内,进行具体的分析,更几乎无人细心体... 历来论黄庭坚书法者,无不指出其戛戛独造的风格,故有所谓伸手展脚似树挂死蛇,内收外放如辐射状等等奇巧比况。但纵观诸家所论,大都停留在对山谷书法主要风格特征的综合把握上,很少深入到他的作品之内,进行具体的分析,更几乎无人细心体察他的书风之所以形成的内在原因。有关山谷书法艺术特色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是当代书法学术的重要课题。所谓戛戛独造的山谷书风究竟包含哪些书法学本质的内容?它的意义何在?它对书法史学、美学具有怎样的影响?这是笔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学 书风 当代书法 戛戛独造 中国书法 书学 经伏波神祠诗 结字 结体 论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书法升为一级学科想到的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寿田 《中国书画》 2022年第5期31-31,共1页
书法学学科建构是20世纪后期,古典书学现代转换的标志,是传统书学在现代性境遇中逻辑与范式的文本生成。也即是说,书法学学科建构,作为一个现代书法事件,只能发生在当代书学的现代性叙事策略中,它是对古典书学现代整体反思的结果。由此... 书法学学科建构是20世纪后期,古典书学现代转换的标志,是传统书学在现代性境遇中逻辑与范式的文本生成。也即是说,书法学学科建构,作为一个现代书法事件,只能发生在当代书学的现代性叙事策略中,它是对古典书学现代整体反思的结果。由此它在书法知识考古学上,便显示出延搁、断裂特征。它以一切古代书学——文献、人物、事件为条件,但又超越这一切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书法 书法学 现代性境遇 知识考古学 书学 现代性叙事 现代转换 文本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书法作品理论的逻辑起点——汉字意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天弓 《中国书画》 2005年第10期50-52,共3页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欣赏书法(作品)?这既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普及性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性问题。现在最常见的理论解答是"四看"模式,即看"线条(用笔、点画)"、"结体(结字)"、"章法&...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欣赏书法(作品)?这既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普及性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性问题。现在最常见的理论解答是"四看"模式,即看"线条(用笔、点画)"、"结体(结字)"、"章法"和看"内容(内涵、神采、神韵、意境)"。这种"四看"模式是有严重理论缺陷的,毫不夸张地说,它已经偏离了我们悠久的书法艺术传统和当下书法艺术的实践经验。建构相对独立的书法作品理论,迫在眉睫。建构书法作品理论,首先要确定其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是指书法作品理论自身的前提和基础,或者说,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或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作品 论书法 结体 结字 艺术传统 书论 理论性问题 理论解答 释智果 初始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书法的文化身份——论书法经典的文本意义和书坛大家的历史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西中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09年第10期87-92,共6页
一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发表于2008年7月11日《光明日报》的文章《时代呼唤书法经典大家》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书法经典有着怎样的文本意义?书法大家又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书法传统 文化身份 书法艺术 经典 历史价值 文本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成就 时代精神 书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清代碑学--当代书法的世纪转换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寿田 《中国书画》 2022年第6期35-35,共1页
从书史整体逻辑来看,清代碑学是失范断裂的歧路旁出,而与整体书史构成对立乃至改写。因而在清代碑学已经过去将近两个世纪的当代,理应走出碑学时代,对碑学予以瞻顾回望与反思清理。因为清代碑学带给整个书史尤其是近现代书法史以太大的... 从书史整体逻辑来看,清代碑学是失范断裂的歧路旁出,而与整体书史构成对立乃至改写。因而在清代碑学已经过去将近两个世纪的当代,理应走出碑学时代,对碑学予以瞻顾回望与反思清理。因为清代碑学带给整个书史尤其是近现代书法史以太大的冲击颠覆以及由此而来的困惑和窘境。从文化形态到审美观念,从笔法到风格,从文人化大传统到民间书法小传统,清代碑学以对帖学的宰制与颠覆,而使书法史谱系完全断裂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史 当代书法 清代碑学 民间书法 帖学 整体逻辑 文人化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史的权力话语:书法如何进入经典?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寿田 《中国书画》 2021年第8期29-29,共1页
客观地说,书法史是后发的。即先有书法作品,围绕着书法作品形成审美观念和产生相应的理论批评,并由此产生典范作品,才形塑构建起书法史。但围绕书法史的构建,书法作品作为文本却并不是唯一的。从严格意义上说,一部书法史是由作品、书家... 客观地说,书法史是后发的。即先有书法作品,围绕着书法作品形成审美观念和产生相应的理论批评,并由此产生典范作品,才形塑构建起书法史。但围绕书法史的构建,书法作品作为文本却并不是唯一的。从严格意义上说,一部书法史是由作品、书家以及理论家三者共同构成的。由此书法史便构成权力话语。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进入书法史?书法作品如何进入书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作品 书法史 权力话语 理论批评 审美观念 书家 理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日书法传统之命运
17
作者 西中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0年第2期90-95,共6页
纵观历史,书法文化传统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无逾于今日。一两千年以来,书法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地位煊赫。许多位帝王的躬行实践和大力提倡,士人作为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艺,全社会高度一致的认同趋向。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书法传统 书法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哲学 书法文化 法文化传统 超越性思考 中国哲学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华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名家自书诗联专题
18
作者 张海 陈振濂 +20 位作者 言恭达 黄惇 周俊杰 余德泉 李刚田 叶培贵 张继 李一 何劲松 叶鹏飞 李庶民 西中文 黄君 向彬 陈志平 孟会祥 朱乐朋 杨吉平 徐传法 邱世鸿 张志庆 《大学书法》 2021年第3期150-158,共9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风骨与书法风格——高二适书法遗作展观后
19
作者 黄君 《中国书画》 2015年第7期82-85,共4页
高二适先生是20世纪一位书法大家,更是一位以铮铮风骨名垂青史的文人、学者。2015年5月13日,他的书法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我因另有活动在山西而未能参加,回京后,特专程到美术馆拜观了展览,并深深被老人家的作品所感动。有话在胸,如... 高二适先生是20世纪一位书法大家,更是一位以铮铮风骨名垂青史的文人、学者。2015年5月13日,他的书法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我因另有活动在山西而未能参加,回京后,特专程到美术馆拜观了展览,并深深被老人家的作品所感动。有话在胸,如骨鲠于喉.不吐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馆 郭沬若 人格精神 到兰 书风 求雨山 焚香扫地 风霾 结字 中国书法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西方 回到中国——本土书学的创造性转换
20
作者 姜寿田 《中国书画》 2022年第2期26-27,共2页
近百年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挑战中,以迎战的姿态被纳入一种现代性追寻中。这首先是一种被设的境遇,而不是一种来自期待视野的产物。由此它便表现出一种两难的价值选择,既不能完全西化,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舍离传统。这也就导致新文化运动的... 近百年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挑战中,以迎战的姿态被纳入一种现代性追寻中。这首先是一种被设的境遇,而不是一种来自期待视野的产物。由此它便表现出一种两难的价值选择,既不能完全西化,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舍离传统。这也就导致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如"废除汉字"等口号,便表现出西化论支配下的激进与盲动。由此在一个时期内,五四文化精英认为传统已经"寿终正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除汉字 创造性转换 期待视野 中国传统文化 西化论 五四文化 激进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