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ase behavior of gas condensate in porous media using real-time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被引量:1
1
作者 Wen-Long Jing Lei Zhang +5 位作者 Ai-Fen Li Jun-Jie Zhong Hai Sun Yong-Fei Yang Yu-Long Cheng Jun Y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032-1043,共12页
The phase behavior of gas condensate in reservoir formations differs from that in 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PVT)cells because it is influenced by porous media in the reservoir formations.Sandstone was used as a samp... The phase behavior of gas condensate in reservoir formations differs from that in 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PVT)cells because it is influenced by porous media in the reservoir formations.Sandstone was used as a s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orous media on the phase behavior of the gas condensate.The pore structure was first analyzed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CT)scanning,digital core technology,and a pore network model.The sandstone core sample was then saturated with gas condensate for the pressure depletion experiment.After each pressure-depletion state was stable,realtime CT scanning was performed on the sample.The scanning results of the sample were reconstructed into three-dimensional grayscale images,and the gas condensate and condensate liquid were segmented based on gray value discrepancy to dynamically characterize the phase behavior of the gas condensate in porous media.Pore network models of the condensate liquid ganglia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s were built to calculate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average radius,coordination number,and tortuosity,and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mechanism caused by the phase behavior change of the gas condensate.Four types of condensate liquid(clustered,branched,membranous,and droplet ganglia)were then classified by shape factor and Euler number to investigate their morphological changes dynamically and elaborat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w point pressure of the gas condensate in porous media is 12.7 MPa,which is 0.7 MPa higher than 12.0 MPa in PVT cells.The average radius,volume,and coordination number of the condensate liquid ganglia increased when the system pressure was between the dew point pressure(12.7 MPa)and the pressure for the maximum liquid dropout,Pmax(10.0 MPa),and decreased when it was below Pmax.The volume proportion of clustered ganglia was the highest,followed by branched,membranous,and droplet ganglia.This study provides crucial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phase behavior changing process of gas condensate in porous media during the depletion production of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condensate Pressure depletion Real-time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Distribution of condensate liqu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taneous fluorescence and Compton scatte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based on linear polarization X-ray
2
作者 Zhi-Jun Chi Hong-Ze Zhang +7 位作者 Jin Lin Xuan-Qi Zhang Hao Ding Qi-Li Tian Zhi Zhang Ying-Chao Du Wen-Hui Huang Chuan-Xiang Tang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41-50,共10页
Purpose To propose a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fluorescence and Compton scatte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by using linearly polarized X-rays.Methods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were adopt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 Purpose To propose a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fluorescence and Compton scatte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by using linearly polarized X-rays.Methods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were adopt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In the simulations,the phantom is a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cylinder inside which are cylindrical columns containing aluminum,water,and gold(Au)-loaded water solutions with Au concentrations ranging between 0.5 and 4.0 wt%,and a parallel-hole collimator imaging geometry was adopted.The light source was modeled based on a Thomson scattering X-ray source.The phantom images for both imaging modaliti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a maximumlikelihood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 algorithm.Results Both the X-ray fluorescence computed tomography(XFCT)and Compton scattering computed tomography(CSCT)images of the phantom were accurately reconstructed.A similar attenuation contrast problem for the different cylindrical columns in the phantom can be resolved in the XFCT and CSCT images.The interplay between XFCT and CSCT was analyzed,and the contrast-to-noise ratio(CNR)of the reconstruction was improved by correcting for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two imaging modalities.Compared with K-edge subtraction imaging,XFCT exhibits a CNR advantage for the phantom.Conclusion Simultaneous XFCT and CSCT can be realized by using linearly polarized X-rays.The synergy between the two imaging modalities would have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in cancer radiation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ay fluorescen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mpton scatte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Linear polarization Thomson scattering X-ray sourc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diagnostic yield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anticoagulation
3
作者 Payush Chatta Brian Diep +4 位作者 Jakrin Kewcharoen Daniel Rossie Cory Toomasian Purvi Parwani Dmitry Abramov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51-255,共5页
BACKGROUND:Patients who presen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ED)for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PE)are often on active oral anticoagulation(AC).However,the diagnostic yield of 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BACKGROUND:Patients who presen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ED)for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PE)are often on active oral anticoagulation(AC).However,the diagnostic yield of 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in screening for PE in patients who present on AC has not been well characterized.W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CTPA in diagnosing PE depending on AC status.METHODS:W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TPA for PE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ED from June 1,2019,to March 25,2022.Primary outcome was the incidence of PE on CTPA depending on baseline AC status and indication for AC.RESULTS:Of 2,846 patients,242 were on AC for a histor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210 were on AC for other indications,and 2,394 were not on AC.The incidence of PE on CTP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on AC for other indications(5.7%)when compared to patients on AC for prior VTE(24.3%)and patients not on AC at presentation(9.8%)(P<0.001).In multivariable analysis among the whole cohort,AC wa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ve CTPA(odds ratio[OR]0.26,95%confidence interval[CI]:0.15-0.45,P<0.001).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PE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CTPA in the ED is lower in patients previously on AC for indications other than VTE when compared to those not on AC or those on AC for history of VTE.AC status and indication for AC may affect pre-test probability of a positive CTPA,and AC status therefore warrants consideration as part of future diagnostic algorithms among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embolism 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Emergency department ANTICOAG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sma current tomography for HL-2A based on Bayesian inference
4
作者 刘自结 王天博 +5 位作者 吴木泉 罗正平 王硕 孙腾飞 肖炳甲 李建刚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65-173,共9页
An accurate plasma current profile has irreplaceable value for the steady-state operation of the plasma.In this study,plasma current tomography based on Bayesian inference is applied to an HL-2A device and used to rec... An accurate plasma current profile has irreplaceable value for the steady-state operation of the plasma.In this study,plasma current tomography based on Bayesian inference is applied to an HL-2A device and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lasma current profile.Two different Bayesian probability priors are tried,namely the Conditional Auto Regressive(CAR)prior and the Advanced Squared Exponential(ASE)kernel prior.Compared to the CAR prior,the ASE kernel prior adopts nonstationary hyperparameters and introduces the current profile of the reference discharge into the hyperparameters,which can make the shape of the current profile more flexible in spac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SE prior couples more information,reduces the probability of unreasonable solutions,and achieves higher reconstruction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current tomography Bayesian inference machine learning Gaussian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Ro-52抗体阳性与阴性特发性炎性肌病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对照研究
5
作者 张明霞 李玲 +6 位作者 高兰 孙莹 孙磊 霍萌 张春燕 王玉华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2,62,共6页
目的比较抗Ro-52抗体阳性与阴性特发性炎性肌病(IIMs)患者肺部损害的高分辨率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50例IIMs,根据抗Ro-52抗体分为阴性组18例及阳性组32例,比较两组患... 目的比较抗Ro-52抗体阳性与阴性特发性炎性肌病(IIMs)患者肺部损害的高分辨率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50例IIMs,根据抗Ro-52抗体分为阴性组18例及阳性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肺部CT表现,分析其肺部病变分布及相关征象。结果抗Ro-52抗体阴性组间质性肺疾病发生率为11.1%(1例),低于阳性组的75.6%(31例)(P=0.001)。间质性肺疾病阳性患者中,抗Ro-52阳性组病灶呈对称性分布(28例,87.5%,P=0.022)、外周分布(20例,62.5%,P=0.039)的比例较抗Ro-52阴性组更高。两组多以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样病变为主,其中抗Ro-52阳性组14例(43.8%)、阴性组7例(38.9%);抗Ro-52阳性组中呈急性间质性肺炎样病变9例(28.1%)、阴性组急性间质性肺炎样病变1例(5.6%)。影像伴随征象:抗Ro-52阳性组合并实变影(14例,43.8%,P=0.009)、结节影(17例,53.1%,P=0.025)、反晕征(12例,37.5%,P=0.021)较抗Ro-52阴性组患者更多。结论抗Ro-52抗体阳性IIMs患者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更高,高分辨率CT影像表现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抗体 肺疾病 间质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交互CT影像AI识别定位技术在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成永忠 尹晓冬 +5 位作者 刘飞 邓新恒 王朝鲁 崔书克 李永耀 闫威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目的:探讨人机交互智能软件识别定位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4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7~82岁,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阅片并测... 目的:探讨人机交互智能软件识别定位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4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7~82岁,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阅片并测量每例患者的尺偏角、桡骨高度、掌倾角、关节内台阶、关节内间隙等,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分为复位组、非复位组。随后将数据依次导入人机交互智能软件,由1名低年资骨科医师识别分析,并测量出同人工测量同样的指标,依据同样标准分组后发现与人工测量信息一致(均复位组6例、非复位组8例,且组内数据两者一致)。继续在软件中对非复位数据行骨骼分割、骨折识别等处理,并生成包含骨折识别信息的诊断报告8份。最后针对需要复位的6例数据,由高年资医师和低年资医师分别在院内影像系统和软件中识别分析,分别判断出每例数据中需要复位的骨折块,由另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核实两者所识别的骨块一致后,再进行骨块位移信息测量;两者在各自系统中分别测量出每1骨块在X轴(内外)、Z轴(前后)、Y轴(上下)上的位移、旋转角度等信息,同时软件组对数据进行骨折识别,并生成包含所有骨块位移信息、骨折识别信息的诊断报告6份。两者分别将各自数据录入数据表中。结果: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两组均得出6例复位、8例非复位数据,且分组数据一致;经配对样本t检验,人工和软件测量14例数据的尺偏角、桡骨高度、关节内台阶、掌倾角、关节内间隙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识别方面,软件识别出10例C型骨折,4例数据识别为B型;6例复位数据,每例数据两种测量方式均分割出2个骨块,每组12个骨块,经判定发现所识别骨块一致,经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人工和软件测量骨块X、Y、Z轴位移、旋转角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机交互CT影像AI识别定位软件在测量C1型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学参数方面效能与人工测量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人机交互 计算机断层扫描 AI识别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声学成像原理与技术综述
7
作者 张楠 许才彬 邓明晰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5,共23页
声学成像是现代检测领域当中的一门常用的技术。它利用超声波强大的穿透能力获取反映被测区域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声学信息,能够提供直观的结构二维或三维图像,从而为医学诊断、工业无损检测和水下探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该... 声学成像是现代检测领域当中的一门常用的技术。它利用超声波强大的穿透能力获取反映被测区域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声学信息,能够提供直观的结构二维或三维图像,从而为医学诊断、工业无损检测和水下探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该文从成像结果的维度出发,通过将现有的检测声学成像方法划分二维厚度截面成像、二维水平截面成像和三维成像三种类型,对包含扫描成像、相控阵成像、合成孔径聚焦成像和超声层析成像在内的各方法的原理和技术特点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并归纳了其优缺点。最后综合分析了影响这些方法准确性、实时性和经济性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测 声学成像 扫描成像 相控阵 超声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肺微波消融术中疼痛的风险评估
8
作者 王丽娜 刘建 +3 位作者 史宏璐 韩旭健 窦卫涛 王学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55-59,共5页
目的评估经皮肺微波消融术的疼痛效应并探讨导致消融相关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性选取接受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的肺肿瘤或肺结节患者,分为中重度疼痛组(93例)和轻度或无疼痛组(8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病灶特征和消融... 目的评估经皮肺微波消融术的疼痛效应并探讨导致消融相关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性选取接受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的肺肿瘤或肺结节患者,分为中重度疼痛组(93例)和轻度或无疼痛组(8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病灶特征和消融参数的差别,评估上述因素与消融所致中重度疼痛相关性。结果与轻度或无疼痛组相比,中重度疼痛组的病灶深度[(10.1±5.2)mm vs(19.4±6.2)mm;P=0.009]和穿刺深度[(29.5±6.7)mm vs(40.3±7.3)mm;P=0.012]更浅,总消融时间[(7.3±2.7)min vs(5.1±2.6)min;P=0.031]更长,胸膜受累发生率(35.5%vs 20.0%;P=0.015)和多针消融使用率(20.4%vs 8.2%;P=0.00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病灶深度[OR 0.69(95%CI:0.53~1.57);P=0.011]、穿刺深度[OR 0.63(95%CI:0.34~2.21);P=0.016]和使用多针消融[OR 4.14(95%CI:1.12~10.33);P=0.023]与消融所致中重度疼痛显著相关。结论病灶靠近胸膜、穿刺深度过浅和使用多针消融会增加消融相关疼痛的风险,影响肺微波消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微波消融 疼痛 穿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VEGF、CRP、IL-6、PCT变化的研究
9
作者 周舟 周纪亮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8-61,65,共5页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患者胸部CT表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变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患者胸部CT表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变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24例COPD合并PF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收治的124例单纯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胸部CT表现、临床资料及VEGF、CRP、IL-6、PCT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COPD合并PF患者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VEGF、CRP、IL-6、PCT水平联合检测对COPD合并PF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COPD合并PF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COPD病程长、有吸烟史、COPD急性加重期、肺功能分级为3~4级、烟雾/粉尘工作环境、急性加重发作频率高以及血清VEGF、CRP、IL-6、PCT水平高(P<0.05);血清VEGF、CRP、IL-6、PCT水平及联合检测诊断COPD合并PF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0、0.689、0.667、0.702、0.913,敏感度分别为63.71%、64.52%、62.10%、71.77%、88.71%,特异度分别为62.90%、69.35%、71.77%、64.52%、81.45%,其中联合检测的AUC高于单一检测(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网格状影、毛玻璃状影、点状及蜂窝状影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结论胸部CT检查在COPD合并PF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COPD合并PF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COPD病程长、年龄大、COPD急性加重期、有吸烟史、烟雾/粉尘工作环境、肺功能分级为3~4级、急性加重发作频率高;血清VEGF、CRP、IL-6、PCT在COPD合并PF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间质纤维化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树复小波变换与稀疏表示的牙隐裂OCT三维图像融合
10
作者 石博雅 董潇阳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针对采用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进行体积较大的前磨牙和磨牙的隐裂检测时,仅从单一扫描视角采集可能存在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一种双树复小波变换(DTCWT)与稀疏表示(SR)相结合的牙隐裂三维图像融合方法。利用扫频OCT对人工牙隐裂模型从... 针对采用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进行体积较大的前磨牙和磨牙的隐裂检测时,仅从单一扫描视角采集可能存在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一种双树复小波变换(DTCWT)与稀疏表示(SR)相结合的牙隐裂三维图像融合方法。利用扫频OCT对人工牙隐裂模型从2个扫描视角进行成像,经过三维图像配准后,利用双树复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分解。对于低频子带进行稀疏表示,采用“最大L1范数”规则进行融合,高频子带采用“绝对最大”规则融合,最后通过DTCWT重构得到融合后的图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融合后的牙隐裂图像可以得到裂纹的完整信息,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分级,各方面性能均优于单独采用各多尺度分解方法和稀疏表示方法,标准差(SD)、平均梯度(AG)、空间频率(SF)和边缘信息评价因子(Q)的值分别平均提高到36.7、6.0、27.9和0.74,有效提高了OCT牙隐裂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隐裂 光学相干层析 稀疏表示 双树复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CT与超声图像融合定位辅助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1
作者 吴小将 郑枫 +1 位作者 周建国 楼朝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 探讨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与超声图像融合定位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输尿管结石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定... 目的 探讨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与超声图像融合定位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输尿管结石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定位辅助ESWL治疗,观察组采用NCCT与超声图像融合定位辅助ESWL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治疗效果、结石清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体外冲击波治疗次数少、治疗总有效率、1次碎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手术率及结石排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CT与超声图像融合定位辅助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显著,明显提高1次碎石成功率,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加快患者恢复进程,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此治疗方案较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超声定位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输尿管结石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造影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研究
12
作者 何长林 张静 +1 位作者 张琼 王秀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预... 目的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比较2组患者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参数,分析其与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基底动脉直径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动脉直径与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呈负相关(P<0.01),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与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1)。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是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基底动脉直径是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参数联合预测老年脑桥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95%CI:0.870~0.977),敏感性为94.59%,特异性为75.41%。结论CTA可评估基底动脉弯曲程度,直观反应基底动脉形态学特点,为预测老年脑桥梗死患者远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基底动脉 脑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预测浸润性肺腺癌WHO(2021)组织学分级
13
作者 石琴 张依凡 +2 位作者 杨易 潘博 倪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6,178,共7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预测浸润性肺腺癌WHO(2021)分类中组织学分级的作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3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PET/CT资料。根据WHO(202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预测浸润性肺腺癌WHO(2021)分类中组织学分级的作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3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PET/CT资料。根据WHO(2021)分级进行三级肿瘤分级。比较3种分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糖酵解总量和CT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3级肿瘤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性能。结果较高的肿瘤分级与男性患者(χ^(2)=11.803,P=0.003)、吸烟史(χ^(2)=7.702,P=0.021)、肿瘤最大径(H=20.548,P=0.002)、淋巴结转移(P<0.001)、脉管癌栓(χ^(2)=33.270,P<0.001)、胸膜侵犯(χ^(2)=15.116,P=0.001)及气道播散有关(χ^(2)=17.867,P<0.001)。随着肿瘤级别提高,SUVmax(H=71.488,P<0.001)、糖酵解总量(H=30.658,P<0.001)和CT纯实性表现比例(χ^(2)=28.872,P<0.001)显著增加。SUVmax增高(OR=1.234,95%CI 1.141~1.334,P<0.001)和CT纯实性表现(OR=2.205,95%CI 1.166~4.171,P=0.015)是3级肿瘤的独立预测因子。SUVmax、CT实性表现及两者联合预测3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0.641、0.804,其中最佳截断SUVmax为6.08。结论SUVmax和CT实性表现是3级浸润性肺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前^(18)F-FDG PET/CT可辅助评估肺腺癌分级,有助于改善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腺癌 国际疾病分类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14
作者 张宁晖 解孝锋 +1 位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经临床试验证实均能改善PM-CNV患者视力,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综述了PM-CNV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比较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王晓燕 华子萱 +4 位作者 朱天祺 张俏俏 谢婷婷 成官迅 黎永滨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3,8,共4页
目的探讨非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征象,提高对T-LBL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非纵隔T-LB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非纵隔T-LBL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 目的探讨非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征象,提高对T-LBL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非纵隔T-LB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非纵隔T-LBL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分别为全身多发浅表淋巴结、左侧眼外肌,例1有B症状,CT显示双侧腋窝、锁骨上区、纵隔、腹腔内、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轻中度肿大,例2临床症状为左眼视物模糊2月,MR显示左侧多发眼外肌弥漫性肌腹增粗并包绕视神经、延伸至左侧鞍旁,经穿刺活检、免疫组化检查、骨髓穿刺等检查证实为T-LBL。结论非纵隔T-LBL临床罕见,常发生于青年男性,CT及MRI显示病灶多发,呈多病灶、多中心性生长,病变形态规则,密度/信号较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强化且强化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纵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CT图像分割技术量化奥沙利铂所致肝窦损伤
16
作者 郭婷婷 付雪林 +4 位作者 李五根 占婷 邓军 姚彬 吴乔博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CT图像分割技术量化奥沙利铂所致肝窦损伤的价值,分析其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7月接受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后增强CT门静脉期肝实质出现不均匀低灌注的患者24例...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CT图像分割技术量化奥沙利铂所致肝窦损伤的价值,分析其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7月接受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后增强CT门静脉期肝实质出现不均匀低灌注的患者24例,收集包含化疗前、化疗早期(第1~3周期)和化疗后期(≥4周期)上腹部CT增强患者的影像资料。由2名医师分别运用3D Slicer软件在CT图像上分割测量各期肝脏体积、脾脏体积及化疗后门静脉期肝脏低灌注体积(HHV),计算HHV比值(HHVR)、肝脏体积肿大率和脾脏体积肿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名医师测量的HHV、肝脏体积、脾脏体积的ICC分别为0.997(P=0.000)、0.905(P=0.000)、0.998(P=0.000)。可运用红褐色代表正常肝实质,蓝色渲染HHV区域,实现HHV可视化展示。化疗后期HHVR较化疗早期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35±30.56)%比(57.15±30.53)%,t=3.226,P=0.004]。化疗早期及后期,患者肝脏体积及脾脏体积较化疗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化疗后期脾脏体积肿大率值较化疗早期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75(7.40,70.66)%比17.86(4.44,63.59)%,Z=2.229,P=0.026]。肝脏体积肿大率、脾脏体积肿大率与HHVR呈正相关(r=0.377,P=0.008;r=0.296,P=0.041)。结论应用三维CT图像分割技术测量奥沙利铂所得的HHV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可实现HHV的可视化展示。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奥沙利铂所致肝窦损伤范围呈增大趋势,并与肝脏肿大、脾脏肿大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及药物性肝损伤 奥沙利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瑞西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17
作者 赵立宇 裴蓓 +1 位作者 杨芳 姜茂华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7-232,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使用法瑞西单抗或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眼科就诊的nAMD患者20例(20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OCT确诊的...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使用法瑞西单抗或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眼科就诊的nAMD患者20例(20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OCT确诊的nAMD患者,使用SS-OCTA测量患者在抗VEGF基线和治疗4周、12周和24周时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截面面积(CSA)、CNV血流面积(CFA),对比患者在各时间段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时的年龄、性别、CNV类型、OCT及OCTA形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的CMT、CSA、CFA均在治疗后降低(均为P<0.05),CMT变化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12周时逐渐递减(均为P<0.05),在24周时法瑞西单抗组患者CMT与1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雷珠单抗组患者CMT相比12周时增加(P=0.004);CSA、CFA变化显示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后12周减小(均为P<0.05),在24周时法瑞西单抗组患者CSA、CFA与1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0.095),雷珠单抗组患者CSA、CFA相比12周时增大(P=0.001、0.000)。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法瑞西单抗组患者的CMT在治疗24周时低于雷珠单抗组患者(P=0.022),CSA、CFA在各时间点两组患者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法瑞西单抗与雷珠单抗在nAMD患者的疗效上相近,而在疗效的持续性方面法瑞西单抗优于雷珠单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瑞西单抗 雷珠单抗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O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前庭阵发症3D-CISS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分析
18
作者 陈振华 蔡刚 +4 位作者 曹志勇 王天乐 朱丽 朱向阳 邵良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 比较老年与非老年前庭阵发症(VP)患者的小脑脑桥角(CPA)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的异同。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244例V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0例年龄≥60岁的VP患者纳入老年组,114例年龄<6... 目的 比较老年与非老年前庭阵发症(VP)患者的小脑脑桥角(CPA)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的异同。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244例V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0例年龄≥60岁的VP患者纳入老年组,114例年龄<60岁的VP患者纳入非老年组,比较两组CPA的MRTA,分析前庭蜗神经和血管交互压迫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眩晕残障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 MRTA诊断VP的神经血管压迫(NVCC)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0.0%,两组患者NVCC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小脑前下动脉(AICA)为NVCC主要责任血管,而非老年组患者中结构发育异常的椎基底动脉(VBA)为NVCC主要责任血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组患者DHI评分高于非老年组,BBS评分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老年VP患者以动脉粥样硬化的AICA压迫前庭蜗神经多见,而非老年VP患者以结构发育异常的VBA压迫前庭蜗神经多见;老年患者眩晕残障和平衡功能障碍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神经血管压迫 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频带极坐标格式处理的水下目标层析成像研究
19
作者 戴文舒 鲍凯凯 +2 位作者 张国军 张文栋 陈新华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5-331,342,共8页
声层析成像模型慢时间维和快时间维空间分辨率均相同,仅取决于发射信号最高频率,分辨率较聚束合成孔径声呐性能更优。现有的水下层析成像多采用时域反投影算法,计算量大。根据投影切片理论,提出了一种分频带极坐标格式融合的波数域成像... 声层析成像模型慢时间维和快时间维空间分辨率均相同,仅取决于发射信号最高频率,分辨率较聚束合成孔径声呐性能更优。现有的水下层析成像多采用时域反投影算法,计算量大。根据投影切片理论,提出了一种分频带极坐标格式融合的波数域成像方法,将宽带发射下圆环空间谱的直角坐标系插值求逆傅里叶变换问题转换为单频点圆形空间谱的求逆后的融合问题,减小了常规宽带波数域圆环插值带来的估计误差,克服了圆环形空间谱进行插值逆变换时重建的目标分布函数为中空的问题,提高了计算效率,并且有效地抑制了单频波数域成像结果为贝塞尔函数时的高副瓣影响,相同条件下,较聚束合成孔径声呐成像精度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频带处理 声层析 极坐标格式处理 波数域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径向基函数的声速法炉内测温实验研究
20
作者 檀经考 李娜 +1 位作者 陈乐航 周屈兰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6,共9页
温度测量对于电厂锅炉和其他大型工业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传统温度测量方法只能获得点参数,而不能获得连续参数场。声波层析成像不仅可以有效地获得温度的相对大小,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和难度,适用于炉膛内温度测量。搭建了一... 温度测量对于电厂锅炉和其他大型工业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传统温度测量方法只能获得点参数,而不能获得连续参数场。声波层析成像不仅可以有效地获得温度的相对大小,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和难度,适用于炉膛内温度测量。搭建了一个简单的二维实验尺度声学测温平台,对利用声学方法重建温度场算法进行了验证。根据声速与气体介质温度的关系,在温度场重建中采用最小二乘正交三角分解(LSQR)算法,能够准确反映目标区域(ROI)的温度分布。引入径向基函数可以极大地提高LSQR算法的重建精度。结果表明:声速法重建二维温度场在实际测量中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层析成像 声速法 重建算法 温度场重建 径向基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