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nctional Components of Tea(Camellia Sinensis)Germplasms Collected in Korea
1
作者 Min-Seuk Lee Joo Yoo +1 位作者 Jin-Ho Lee Kwan Jeong Song 《茶叶》 2013年第4期199-200,共2页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obtain useful information and to search quality related components for breeding of tea by analysis of Korean local tea leaves at Sulloc-Cha R&D center in Jeju Island,Korea.It was also...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obtain useful information and to search quality related components for breeding of tea by analysis of Korean local tea leaves at Sulloc-Cha R&D center in Jeju Island,Korea.It was also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major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300 local germplasms.These results allowed us to select some superior lines as genetic resources for green-tea breeding and research g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收集 茶树育种 功能组件 韩国 农艺性状 遗传资源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Camellia sinensis)花粉及其蜂粮中花粉粒的显微结构
2
作者 苏松坤 陈盛禄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9-452,共4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茶蜂花粉及其不同酿制时间的蜂粮中花粉粒的外部形态和萌发沟,未发现花粉壁和花粉粒结构被破坏的迹象.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模拟消化的蜂粮中花粉粒内含物外吐的数量...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茶蜂花粉及其不同酿制时间的蜂粮中花粉粒的外部形态和萌发沟,未发现花粉壁和花粉粒结构被破坏的迹象.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模拟消化的蜂粮中花粉粒内含物外吐的数量比蜂花粉多,而且随着酿制时间的延长,其内含物外吐的花粉粒所占的比例增加.结果提示,同种粉源的蜂粮比蜂花粉更易于被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蜂花粉 茶蜂粮 花粉粒 显微结构 营养保健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命名、模式及自然分布 被引量:3
3
作者 赵东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1-499,共9页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在全球广泛种植,是商品茶叶的重要原料来源。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大叶茶学名的合格发表及其命名模式的研究进展。依据《深圳法规》条款41.4,Griffith在1854年将茶组[Camellia sect. Thea (L.) Grif...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在全球广泛种植,是商品茶叶的重要原料来源。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大叶茶学名的合格发表及其命名模式的研究进展。依据《深圳法规》条款41.4,Griffith在1854年将茶组[Camellia sect. Thea (L.) Griff.]作为新等级名称、而非新类群名称合格发表。老挝茶因其叶背具腺点、花柱离生而被移出茶组。Masters在1844年并未合格发表Thea assamica,此名称最早由Hooker于1847年合格发表,Steenis于1949年提出的新组合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var. assamica (Hook.) Steenis应为大叶茶的完整学名。英国邱园馆藏标本W. Griffith s.n.(K000939670)在2021年被指定为大叶茶的新模式。本文同时总结了迄今归并的7个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的原白和模式。尽管Darlington和Ammal在1945年将大叶茶作为物种处理并提出新组合名称C.assamica,多学科证据却支持大叶茶是茶的变种。假如大叶茶的物种地位被接受,那么1838年发表的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C. theifera将取代C. assamica而获得物种阶元上的优先权,届时,广泛使用的种加词“assamica”或可依据《深圳法规》条款14提议作为保留名称。本文同时总结了大叶茶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的自然分布点,并讨论了它在不同原产国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大叶茶 中南半岛 学名 野生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al Compounds of Commercial Green Tea Seed Oil 被引量:2
4
作者 Jong-Bang Eun Anggi Hapsari Bipin Vidya 《茶叶》 2013年第4期333-337,共5页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atechin content of the oil was determined by GC and HPLC analysis.The oil is stable at low temperature.High flash point(267.8 ± 5.1℃) showed th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of green tea seed oil as well,which support for suitability to use as cooking oil.Specific gravity and refraction index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as 0.913 and 1.4679,respectively.Color of the oil was measured as 99.7 ± 0.2 for lightness,1.9 ± 0.1 for greenness and 6.6 ± 0.1 for yellowness.Acid value(KOH mg/ml),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of green tea seed oil were 0.21,104.1,0.11 and 215,respectively.Fatty acids compositions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to be dominated by oleic acid(81.3%) and presence of minor amount of linoleic acid(4.8%),palmitic acid(4.6%),palmitoleic acid(3.3%),linolenic acid(3.2%) and stearic acid(1.0%).The presence of antioxidative compounds such as(-)-epicatechingallate(207.2 ± 0.2 g /g) and(-)-epigallocatechin gallate(99.5 ± 0.6 g/g) in the oil could enhance its shelf life during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 茶籽油 化合物 脂肪酸组成 没食子酸酯 商业 热稳定性 不皂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 on the Volatile Compounds Jinmudan Oolong Tea 被引量:2
5
作者 Hui-Jing Xu Ying Wu +3 位作者 Qing Wei Fei-Long Cui Jing Zhu Ling-Yun Zhang 《茶叶》 2013年第4期362-369,共8页
Jinmudan,a new tea variety from Fujian Province has an excellent quality with a unique aroma like magnolia frogrance.To monitor the changes in the tea volatile compounds during the Jinmudan Oolong tea manufacturing(dr... Jinmudan,a new tea variety from Fujian Province has an excellent quality with a unique aroma like magnolia frogrance.To monitor the changes in the tea volatile compounds during the Jinmudan Oolong tea manufacturing(drying) process,the volatiles of tea samples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Characteristic volatile compounds in Jinmudan Oolong tea were nerolidol,α-farnesene,linolenic acid,palmitic acid,indole,phenylacetaldehyde,cisjasmone,β-phenylethanol,etc.The content of nerolidol was the highest in four tested samples.The composition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s in microwave drying sample was simple,but its concentration was high,in which the main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alcohols and esters.The processing with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drying craft and modern aroma-improvement technique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the tea aroma,especially in level of epoxy linalool and jasmine lact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化合物 干燥方法 乌龙茶 茶叶香气 橙花叔醇 茶叶品种 苯基乙醇 测试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uoride in Tea and Its Risk Assessment
6
作者 Li NN Liang YR Zheng XQ 《茶叶》 2013年第4期515-518,共4页
Tea plant absorbs from soil a large amount of fluorine(F) which is accumulated in leaf,resulting in elevated F concentration in tea.It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whether the fluoride in tea is associated with fluorosis.... Tea plant absorbs from soil a large amount of fluorine(F) which is accumulated in leaf,resulting in elevated F concentration in tea.It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whether the fluoride in tea is associated with fluorosis.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F varia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tea,factors influencing F level in tea and the associate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were reviewed in the present paper.The F level in tea increases with the maturity of the tea leaf.Brick tea had a high F content because it was prepared using mature shoots and old tea leaves as raw material.Some low grade UK supermarket economy teas contained elevated F comparable to the Chinese brick tea.Tea F level is also affected by tea cultivar,soil condition,tea processing method and tea infusion prepara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风险评估 茶叶经济 氟中毒 茶树品种 土壤条件 制备方法 加工方法 氟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外肠道微生物消化预测不同工艺大叶茶的健康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颂 王泽宇 +10 位作者 向沙沙 安泰 肖杰 魏珍珍 涂青 应剑 朱炫 郝彬秀 陈林波 纪传来 牛兴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76-85,共10页
大叶茶是我国重要的茶树品种,茶叶成分组成的差异影响肠道微生态、糖脂代谢等。该研究比较了经不同工艺制备而成的大叶种白茶、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及酸茶对不同人群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利用正常及肠杆菌型便秘人群的粪便样本构建体外肠... 大叶茶是我国重要的茶树品种,茶叶成分组成的差异影响肠道微生态、糖脂代谢等。该研究比较了经不同工艺制备而成的大叶种白茶、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及酸茶对不同人群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利用正常及肠杆菌型便秘人群的粪便样本构建体外肠道微生物消化模型,与茶汤共培养1 d后,测定发酵液的微生物组成及短链脂肪酸含量,并进行PICRUSt2代谢通路预测。在2种模型中,大叶茶均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促进瘤胃球菌、毛螺菌、真细菌、丁酸球菌等产丁酸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丰度增加,抑制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提高短链脂肪酸含量。在普通模型中,消化、能量及脂质代谢、外源化合物生物降解、肠道炎症保护等代谢途径被显著干预,而在便秘模型中,仅心血管健康和循环系统相关的2条代谢途径被普洱熟茶显著干预。与其他大叶茶相比,普洱熟茶组较为显著地提高了肠道菌群多样性,酸茶最为显著地增加了便秘模型的短链脂肪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大叶茶 普洱茶 酸茶 短链脂肪酸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茶鲜叶制成红茶的品质分析
8
作者 沙艮 张田芳 +9 位作者 陈秋月 王藤 陈思琴 伯年国 李丽梅 李若愚 雷鑫 段红星 马燕 赵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3期18-24,共7页
该文以滇红茶(命名为滇红)为对照,分析大理茶鲜叶制成红茶样品(命名为大理红)的感官特征与生化成分含量。感官审评发现大理红的茶汤橙红明亮、滋味甜醇、花香浓郁,与滇红相比,其滋味更甜醇,浓强度较低。大理红的水浸出物(35.97%)、游离... 该文以滇红茶(命名为滇红)为对照,分析大理茶鲜叶制成红茶样品(命名为大理红)的感官特征与生化成分含量。感官审评发现大理红的茶汤橙红明亮、滋味甜醇、花香浓郁,与滇红相比,其滋味更甜醇,浓强度较低。大理红的水浸出物(35.97%)、游离氨基酸(2.21%)、茶多酚(7.11%)、茶黄素(0.12%)、茶红素(5.40%)、咖啡碱(11.17 mg/g)、没食子酸(1.15 mg/g)、儿茶素类化合物(儿茶素、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黄酮及黄酮苷类物质(槲皮素、芦丁、木犀草素、杨梅素)含量均显著低于滇红(P<0.05、P<0.01)。综上,大理红具有滋味甜醇、汤色橙红明亮的风味特征以及较低的茶多酚、咖啡碱的物质组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茶种 云南大叶种 红茶 生化成分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山市茶树品种选育及特异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9
作者 张丽群 余振怀 +4 位作者 杨子威 高婧斐 梁琪惠 罗伟艳 李翔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2期59-63,共5页
乐山市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已成功选育峨眉问春、川沐217、川茶2号、川茶3号、川茶10号、川沐28、马边绿1号、紫嫣、彝黄1号、川沐318等10个地方茶树品种。文章对这10个地方茶树品种授权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物候期、新梢特点及主要化学成... 乐山市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已成功选育峨眉问春、川沐217、川茶2号、川茶3号、川茶10号、川沐28、马边绿1号、紫嫣、彝黄1号、川沐318等10个地方茶树品种。文章对这10个地方茶树品种授权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物候期、新梢特点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了较全面的汇总比较,对其中的特异种质资源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市茶树育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山 茶树 品种选育 特异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引种的3个四川茶树品种红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分析
10
作者 陈秋莲 石玉涛 +5 位作者 苏哲西 郑淑琳 程曦 方晓红 洪永聪 陈丹妮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1期45-51,共7页
为了探究蜀科1号、川茶2号、川茶3号等3个四川茶树品种在福建武夷山引种后鲜叶的红茶适制性,以槠叶齐为对照,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作红茶,通过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所制红茶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川茶2号所制红... 为了探究蜀科1号、川茶2号、川茶3号等3个四川茶树品种在福建武夷山引种后鲜叶的红茶适制性,以槠叶齐为对照,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作红茶,通过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所制红茶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川茶2号所制红茶的感官品质与槠叶齐所制红茶接近,表现为香气甜香持久,滋味鲜醇,综合品质较优;4个品种所制红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差异明显,川茶2号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茶多酚、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与槠叶齐相当;基于4个品种所制红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川茶2号与槠叶齐聚为一类,蜀科1号和川茶3号聚为一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咖啡碱、黄酮类化合物、游离氨基酸等6个成分可以作为区分不同品种红茶品质的关键特征化合物。综合来看,川茶2号所制红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表现较优,更适合用于红茶的加工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红茶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种质资源种群遗传多样性AFLP评价 被引量:33
11
作者 黄福平 梁月荣 +3 位作者 陆建良 陈荣冰 Mamati G.E. 孙庆磊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3-189,共7页
以银染法 AFLP 分子标记技术用 5 对引物组合对来自福建武夷山市、安溪县、台湾省和广东潮安县 45份乌龙茶品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 对引物扩增出 208 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 92.03%;最大遗传距离为 0.481,最小遗传距离... 以银染法 AFLP 分子标记技术用 5 对引物组合对来自福建武夷山市、安溪县、台湾省和广东潮安县 45份乌龙茶品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 对引物扩增出 208 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 92.03%;最大遗传距离为 0.481,最小遗传距离为 0.124,种质资源间遗传多样性估值较高,达 0.311。按照地理分布分组分析表明,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以武夷山最高,其次为安溪乌龙茶种质资源,以台湾的乌龙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最小;种群间遗传相似性,以武夷山与安溪种群间最高,达 0.9505,以台湾和潮安县类型间的相似性最低,相似性系数为 0.77。构建的种间和种群间进化树表明,可将 45 份乌龙茶品种划分为二大类型,福建类型和广东潮安类型。结合种群间相似系数,提出乌龙茶种质资源与其加工工艺的演化路径是一致的,也是由武夷山向安溪再向台湾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种质资源 种群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个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75
12
作者 陈亮 杨亚军 +2 位作者 虞富莲 高其康 陈大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1-27,共7页
应用十聚体随机引物.对原产于福建、湖南、浙江、陕西、贵州、江西和湖北等省的15个无性系品种及其中2个品种的扦插繁殖后代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在15个品种中共扩增出1050个位点.平均每个引... 应用十聚体随机引物.对原产于福建、湖南、浙江、陕西、贵州、江西和湖北等省的15个无性系品种及其中2个品种的扦插繁殖后代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在15个品种中共扩增出1050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52.5个,每个品种70个位点。在得到的137条谱带中只有8条是所有品种共有的(单态的),129条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达94.2%,证明了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在DNA分子水平上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类平均法聚类结果表明,可将15个品种分成五个类群:A类群为江苦2号、蓝山苦茶、蓝标1号、北斗1号、福建水仙和政和大白菜等6个品种,B类群为早春早芽、乌牛早和黄叶早等3个品种,C类群为蒿坪茶、狗牯脑、大方贡茶和恩标等4个品种,汝城早芽、龙井43单独成为二个类群。从类群内多态度来看,类群B多态性最低,类群C次之,类群A最高。从类群间平均多态度和净遗传距离反映出类群A与B、B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且基本相似.而类群A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RAPD 类平均法聚类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优异资源评价与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5
13
作者 杨亚军 虞富莲 +15 位作者 陈亮 曾建明 杨素娟 李素芳 束际林 舒爱民 章志芳 王玉书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玫 宋维希 郭吉春 杨如兴 张文锦 陈志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6期1-8,共8页
鉴定评价了200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成分、抗寒性等。筛选出品质超过国家品种的优异资源6份、茶多酚含量>38%的资源4份、咖啡碱含量>5.2%的资源6份、咖啡碱含量<1.0%的资源2份。对资源扦插后代的DNA多态性... 鉴定评价了200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成分、抗寒性等。筛选出品质超过国家品种的优异资源6份、茶多酚含量>38%的资源4份、咖啡碱含量>5.2%的资源6份、咖啡碱含量<1.0%的资源2份。对资源扦插后代的DNA多态性、同工酶酶谱特征以及花粉形态结构研究表明,无性后代的遗传性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资源评价 遗传稳定性 种质资源 优异种质 特异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质对茶树愈伤组织中茶多酚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14
作者 周琳 陈周一琪 +3 位作者 王玉花 杨路成 房婉萍 黎星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0-216,共7页
以龙井43成熟茶籽为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测定茶多酚含量(T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了不同光质对次生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不同的光质处理愈伤组织,... 以龙井43成熟茶籽为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测定茶多酚含量(T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了不同光质对次生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不同的光质处理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中茶多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因光质和处理时间不同而异。蓝光处理下愈伤组织生长较好;各处理1-10d茶多酚含量增加,10-20d降低,蓝光处理下茶多酚含量低于对照,红光处理则高于对照,而绿光、黄光对其影响不显著;白光处理下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处理,红光处理下活性则显著低于各组处理;白光处理CAT的活性也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处理,而绿光和黄光可能不利于CAT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愈伤组织 光质 茶多酚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基因组DNA提纯与鉴定 被引量:82
15
作者 陈亮 陈大明 +2 位作者 高其康 杨亚军 虞富莲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77-181,共5页
采用在细胞核被裂解之前去除细胞质中的茶多酚和蛋白质,而后用SDS裂解细胞核,异丙醇和乙醇沉淀基因组DNA的方法,分别从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干梢及冰冻新梢中成功地提取和纯化基因组DNA,并对其DNA的得率和质量进行了鉴定... 采用在细胞核被裂解之前去除细胞质中的茶多酚和蛋白质,而后用SDS裂解细胞核,异丙醇和乙醇沉淀基因组DNA的方法,分别从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干梢及冰冻新梢中成功地提取和纯化基因组DNA,并对其DNA的得率和质量进行了鉴定。DNA的得率在205~963ng/mg鲜重之间,所得到的DNA样品片段均大于21kb,适宜于进行限制性酶切和RAPD反应。实践证明,上述提取富含酚类物质植物基因组DNA的方法,不仅迅速简单,而且经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基因组DNA 提纯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种苗工厂化快速繁育技术 被引量:37
16
作者 成浩 曾建明 +6 位作者 周健 王丽鸳 常杰 葛滢 袁海波 谷保静 张小飞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1-235,共5页
本文在全自动智能化温室内,按组培+温室培育和直接温室扦插培育两条技术路线,采用不同材料进行了茶树工厂化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以田间材料为组培起始物时,春季新梢第三腋芽萌发率最好,每周期增殖率可达2.75倍左右,成苗率在20%以上,直... 本文在全自动智能化温室内,按组培+温室培育和直接温室扦插培育两条技术路线,采用不同材料进行了茶树工厂化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以田间材料为组培起始物时,春季新梢第三腋芽萌发率最好,每周期增殖率可达2.75倍左右,成苗率在20%以上,直接移植生根率为成活小苗的90%左右。一年双季育苗试验表明,春夏季育苗在3月中旬开始,5个月后,茶苗高度达20.4±8.3cm,练苗后移栽成活率近100%;秋冬季育苗在8~9月初开始,冬季完成根系建立,开春后达20cm以上高度,练苗后移栽;施肥处理茶苗高度的增加量是不施肥对照的5.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苗 工厂化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在不同季节及绿茶加工贮藏过程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41
17
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1 位作者 施兆鹏 夏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选择了槠叶种鲜叶为茶叶原料 ,研究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不同季节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槠叶种鲜叶中存在以顺 3 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醇等为苷元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不... 选择了槠叶种鲜叶为茶叶原料 ,研究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不同季节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槠叶种鲜叶中存在以顺 3 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醇等为苷元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不同季节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差别较大。单萜烯醇糖苷特别是香叶醇糖苷在春茶中的含量很高 ;秋茶中以芳香族醇、酯、脂肪族醇为苷元的糖苷含量显著增加 ,而单萜烯醇糖苷含量降低 ;夏茶中水杨酸甲酯、苯甲醇糖苷含量处于低水平 ,但苯乙醇糖苷含量较高。从春季到秋季 ,顺 3 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糖苷的含量逐渐提高 ,而芳樟醇和香叶醇糖苷的含量却逐步减少。茶鲜叶摊放 2h后 ,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总量提高 ,并在绿茶加工的后续阶段逐步降低 ,特别是在干燥阶段。在成品绿茶中仍保留约 77%的糖苷类香气前体 ,这为绿茶香气品质的进一步改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槠叶种鲜叶 糖苷类香气前体 绿茶 消长规律 加工贮藏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古茶树(园)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39
18
作者 季鹏章 张俊 +4 位作者 王平盛 黄兴奇 许玫 唐一春 梁名志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1-279,共9页
云南省保存有20多万亩古茶园,这些古茶树(阿萨姆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t.assamica)种质资源可能含有各种优良基因,对未来茶树良种选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十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云南省保存有20多万亩古茶园,这些古茶树(阿萨姆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t.assamica)种质资源可能含有各种优良基因,对未来茶树良种选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十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十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56.5%-90.9%;Nei’氏遗传距离(He)居群平均是0.281,阿萨姆变种水平内是0.461;Shannon多样性指数(HD)居群平均是0.418,阿萨姆变种水平内是0.653。而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391,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36.0%)和AMOVA分析结果(39.7%)相一致,说明阿萨姆变种60.9%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内的个体间,39.1%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间。研究结果揭示阿萨姆变种居群遗传多样性高,居群间遗传变异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这可能是由于茶树种内高度异的特性和生境片段化所致。基于观察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t.assamica) ISSR 遗传多样性 保护策略 古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SNP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黄建安 黄意欢 +3 位作者 罗军武 李家贤 龚志华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4-458,485,共6页
选取有代表性的40个茶树品种(系)为材料,先采用PCR-SSCP-银染检测技术,对供试材料的多酚氧化酶(PPO)基因进行SSCP分析,对PPO基因作初步基因分型;根据分型分析结果,对每一类型选择典型品种的PPO基因作进一步的DNA序列分析,用DNASTAR Prog... 选取有代表性的40个茶树品种(系)为材料,先采用PCR-SSCP-银染检测技术,对供试材料的多酚氧化酶(PPO)基因进行SSCP分析,对PPO基因作初步基因分型;根据分型分析结果,对每一类型选择典型品种的PPO基因作进一步的DNA序列分析,用DNASTAR Program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搜寻.结果表明,茶树PPO基因存在丰富的SNP,其类型包括:转换(AG,CT)、颠换(AT,GC,G→T,A→C)与杂合子(C/T,A/G,G/T,A/T,A/C,G/C).在发现的37个SNPs中,有13个SNPs发生在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有10个错义SNPs位点导致氨基酸的改变.在PPO基因的保守序列区,出现SNP的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多酚氧化酶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中植物激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20
作者 岳川 曾建明 +2 位作者 章志芳 王新超 曹红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2-392,共11页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激素对茶树生长发育和逆境反应的调控,及植物激素在茶树外植体繁殖中的应用,并概述了当前植物激素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针对茶树中激素研究现状并结合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激素对茶树生长发育和逆境反应的调控,及植物激素在茶树外植体繁殖中的应用,并概述了当前植物激素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针对茶树中激素研究现状并结合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出茶树基因组测序完成后,植物激素对茶树茶芽萌发、抗逆等调控机理的研究将成为茶叶科学研究中一个新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植物激素 激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