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Freiberg病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温建民 孙卫东 +7 位作者 桑志成 胡海威 孙永生 蒋科卫 梁朝 程桯 林新晓 吴夏勃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观察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晚期Freiberg病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病13例(18足),其中男1例(1足),女12例(17足)。合并母外翻12例(17足),创伤性关... 目的:观察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晚期Freiberg病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病13例(18足),其中男1例(1足),女12例(17足)。合并母外翻12例(17足),创伤性关节炎1例(1足)。病变均为第2跖趾关节。X线参照Smillie分期,所有患足均为晚期,其中4期11足,5期7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随访时间3~17个月,平均11.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度改善。术前AOFAS评分平均为(50.06±9.59)分,术后平均为(77.50±4.99)分,术后与术前AOF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病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趾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置入 跖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截骨术矫正第1、2跖骨间角增大型拇外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涛 邹春平 +2 位作者 李修成 冯殿鹏 杨茂伟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2期1021-1023,共3页
目的:观察单纯运用截骨矫形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初步探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纯截骨术治疗第1、2跖骨间角增大型拇外翻20例(32足),男1例(1足),女19例(31足);年龄22~64岁,平均40岁;病程2~31年,平均1... 目的:观察单纯运用截骨矫形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初步探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纯截骨术治疗第1、2跖骨间角增大型拇外翻20例(32足),男1例(1足),女19例(31足);年龄22~64岁,平均40岁;病程2~31年,平均12年。轻度6足,中度20足,重度6足;术前患者均有第1跖趾关节疼痛且外侧软组织紧张度检查正常;手术前后对足的应力正位X线的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胫侧籽骨位置进行比较;采用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矫正、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0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5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95.1%的患者对疗效感觉非常满意或满意。AOFAS评分由术前(53.1±7.5)分提高到最终随访的(93.1±1.9)分(P<0.05);HVA由术前(33.4±7.8)°纠正到(11.9±3.6)°(P<0.05);IMA由术前(12.3±3.0)°提高到(6.3±1.9)°(P<0.05);胫侧籽骨位置由1.9改善致0.9(P<0.05)。结论:.外侧软组织紧张度正常的拇外翻患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跖骨内收,仅利用单纯截骨术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疗效,无须切断拇收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跖骨 拇外翻 矫形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sfranc关节损伤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峰 黄雷 +4 位作者 叶鹏翰 何贤峰 阮永平 朱彦昭 徐荣明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9年9月,手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57例,男41例,女16例;年龄20~64岁,平均33.8岁。按照Myerson分类:中柱损伤31例,中柱合并内侧柱损伤15例,三柱损伤11例。受伤当日...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9年9月,手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57例,男41例,女16例;年龄20~64岁,平均33.8岁。按照Myerson分类:中柱损伤31例,中柱合并内侧柱损伤15例,三柱损伤11例。受伤当日手术25例,受伤后3~11d(平均7d)手术32例。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手术时间50min;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4~70个月,平均35个月。患者平均AOFAS评分为(84.73±14.26)分,患者术后5.1个月(3~12个月)恢复正常生活。52例解剖复位患者平均AOFAS评分(87.63±13.71),5例未解剖复位者平均AOFAS评分(74.31±21.96)。多柱损伤患者26例平均AOFAS评分(76.58±11.51)。有8例患者并发创伤性骨关节炎,是患者中最主要的并发症。结论:手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能够重建跖跗关节复合体的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复位和临床疗效。术中复位质量与治疗结果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跗关节 损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在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后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海波 张超 +1 位作者 吴李闯 刘彩龙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6期552-556,共5页
目的 :探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后疗效的分析评价。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治疗16例(20足)拇外翻伴第1序列不稳定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52岁,平均(46.5±2.9)岁;病程3~5年,平均2.5年。另... 目的 :探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后疗效的分析评价。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治疗16例(20足)拇外翻伴第1序列不稳定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52岁,平均(46.5±2.9)岁;病程3~5年,平均2.5年。另选取20名健康女性为正常对照组,只选取单侧1足,共20足,年龄41~55岁,平均(46.8±4.5)岁。手术前后采用AOFAS评分系统对患足的功能。采用Foot 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足及正常对照组足第1~5跖骨头下的动态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术后患足拇外翻畸形得到纠正,第2跖骨头下痛性胼胝体消失。术前患足AOFAS评分(45.55±12.28)与术后(85.45±6.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跖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术前较正常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2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术前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跖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术后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术后第2跖骨头下3项指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第4、5跖骨头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序列不稳定患足第1、2跖骨头下的压力与正常足有明显区别,行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可恢复第1、2跖骨头下正常的足底压力,而通过足底压力分析可进一步评价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融合术 拇外翻 跖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5跖骨近端骨折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振 吕欣 段金辉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期88-91,共4页
第5跖骨近端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血供特点和独有的解剖结构,使发生于骨干和干骺端交界处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风险较高。目前第5跖骨近端骨折的分型系统繁多复杂,尚未统一,多推荐采用Lawrence和Botte分型,该系统将第5跖骨... 第5跖骨近端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血供特点和独有的解剖结构,使发生于骨干和干骺端交界处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风险较高。目前第5跖骨近端骨折的分型系统繁多复杂,尚未统一,多推荐采用Lawrence和Botte分型,该系统将第5跖骨近端骨折分为3类:结节部撕脱骨折(Zone Ⅰ)、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处累及第4、5跖骨间关节的骨折(Zone Ⅱ)、骨干近端骨折(Zone Ⅲ)。基于该分型系统,每一类骨折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第5跖骨近端骨折手术方式有多种,对于Zone Ⅱ和Zone Ⅲ骨折,经皮髓内螺钉技术是目前的首选术式。此外,临床工作者也应对该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处置方法有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骨折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龙君 陈建良 +1 位作者 郑晓东 许勇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5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注意点。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1~56岁,平均38.1岁。跖跗关节损伤分型:单纯内侧柱损伤2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5例,外侧柱伴中间柱...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注意点。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1~56岁,平均38.1岁。跖跗关节损伤分型:单纯内侧柱损伤2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5例,外侧柱伴中间柱损伤3例,三柱损伤9例。跖骨骨折:跖骨干骨折8例,颈部骨折7例,跖骨基底部骨折19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切口均I期愈合,未见皮肤坏死等情况。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1.2周。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2.8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估,患者平均AOFAS评分为(84.500±8.553)分,其中优4例,良9例,一般3例,差3例。患者平均术后6.4个月恢复日常生活。3例患者存在轻度骨关节炎表现。结论:无论采用何种固定方式,尽量达到解剖复位重建足弓,恢复维持足部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形态是治疗关键。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重建足弓,保证足受力点支架完整性,避免了因足底受力不均而引起的疼痛和破行。跖跗关节和跖骨的解剖复位对足部功能的恢复同样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跗关节 足损伤 跖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新鲜跖跗关节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朱辉 赵宏谋 +1 位作者 袁锋 俞光荣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1期922-925,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的中短期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47例,其中41例(42足)纳入研究,平均年龄31岁。按照Myerson分型:A型9足,B1型7足,B2...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的中短期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47例,其中41例(42足)纳入研究,平均年龄31岁。按照Myerson分型:A型9足,B1型7足,B2型11足,C1型10足,C2型5足。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量表和VAS疼痛量表进行评估。结果:4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12~71个月)。平均AOFAS得分为(84.2±2.8)分(65~100分),优良率为81%,其中Myerson A型和C型的评分存在差异(P=0.02)。平均VAS得分为(2.6±0.5)分(0~6分)。3例出现浅表感染,2例皮缘坏死。有19例患者存在负重及行走痛,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跖跗关节退变,4例出现跖骨骨折畸形愈合,2例出现拇外翻畸形。结论: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解剖复位内固定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虽然跖跗关节退变不可避免,但并不影响功能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跗关节 骨折 脱位 关节融合术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板加压垫与短腿石膏托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徐颖鹏 谢利民 +3 位作者 徐超 张跃 李玉彬 乔欣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0期823-828,共6页
目的:探讨纸板加压垫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建立纸板加压垫疗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诊疗规范.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采用纸板加压垫或短腿石膏外固定治疗新鲜第5跖骨基底骨折患者59例.随机纳入到纸板组... 目的:探讨纸板加压垫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建立纸板加压垫疗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诊疗规范.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采用纸板加压垫或短腿石膏外固定治疗新鲜第5跖骨基底骨折患者59例.随机纳入到纸板组或石膏组,纸板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79±11.40)岁,平均病程(11.59±6.58)h.石膏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13±17.34)岁,平均病程(11.03±7.06)h.根据骨折线分型:纸板组A型骨折14例,B型骨折15例;石膏组A型骨折16例,B型骨折14例.根据骨折移位分级:纸板组Ⅰ度移位16例,Ⅱ度移位13例;石膏组Ⅰ度移位20例,Ⅱ度移位10例.根据骨折分型采取相应的手法进行整复,纸板组给予纸板加压垫治疗,石膏组给予短腿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均为4~6周.于固定后第2、4、6、8周,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足部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患足功能,其中第2、4、6、8周时拍摄患足正斜位X线片,对X线骨折线和骨折边缘情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随访,治疗后8周,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没有压疮、骨折不愈合、骨折端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4~8周,纸板组X线评分高于石膏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间及各时间点两组间具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各时间点,纸板组足部功能评分均高于石膏组,其中在治疗后2、4、6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纸板组优良率93.10%,优于石膏组的8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结论:纸板加压垫的方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取材方便、费用经济、疗效满意等优点,是一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骨折 外固定器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的诊治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建良 张龙君 +3 位作者 叶锋 郑晓东 王晓 许勇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0期869-872,共4页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复合体(TJC)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男12例,女4例;年龄21~45岁,平均34.1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7例,右侧9例,均为直接暴力所伤,其中交通伤4例,...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复合体(TJC)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男12例,女4例;年龄21~45岁,平均34.1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7例,右侧9例,均为直接暴力所伤,其中交通伤4例,高处坠落伤5例,挤压伤7例。楔骨间脱位11例,舟楔关节脱位3例,骰骨骨折2例。跖跗关节损伤均为三柱损伤。根据手术探查和稳定性破坏情况,通常跗骨间关节,内侧、中间柱跖跗关节用螺钉固定,外侧柱用克氏针固定,对跖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和骰骨压缩性骨折等用跨关节微型钢板固定以达到解剖复位、有效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从疼痛、功能、对线方面进行临床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按AOFAS评分:疼痛为(29.3±5.9)分,功能为(32.4±5.6)分,对线为(12.9±2.6)分,总分为(74.6±10.4)分。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皮肤坏死,感染,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3例患者因后期出现骨性关节炎,疼痛明显,行走困难,Ⅱ期行关节融合术。4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骨性关节炎,但临床症状(疼痛)较轻,继续观察随访。结论:解剖复位有效稳定内固定是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的关键要素,Ⅰ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有利于Ⅱ期融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跗关节 创伤和损伤 骨折 关节融合术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卵巢大鼠股骨颈力学强度与股骨近段髓腔面积的时序性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建卫 李伟 +2 位作者 徐少文 杨迪生 赵光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32-435,446,共5页
目的:研究去势大鼠股骨颈力学强度和股骨近段髓腔面积的时序性变化。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行去势术(OVX组)和假手术(Sham组),术后0、3、6、9、12、15、18、21周动态测量股骨颈骨矿物密度(BMD)、股骨颈最大抗压力和近段... 目的:研究去势大鼠股骨颈力学强度和股骨近段髓腔面积的时序性变化。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行去势术(OVX组)和假手术(Sham组),术后0、3、6、9、12、15、18、21周动态测量股骨颈骨矿物密度(BMD)、股骨颈最大抗压力和近段髓腔面积大小。结果:去卵巢后6周OVX组大鼠股骨颈BMD较Sham组低15%,分别为(0.195±0.028)g/mm2和(0.225±0.036)g/mm2(P=0.03);去卵巢后9周OVX组大鼠股骨颈最大抗压力较Sham组低10%,分别为(89.6±7.7)N和(96.7±7.5)N(P=0.05);髓腔面积在去卵巢后15周两组间开始出现差异,分别为(3.834±0.115)mm2和(3.713±0.114)mm2(P=0.03)。结论:大鼠去势后股骨颈骨量减少,生物力学强度下降和股骨近段髓腔面积扩大,而且髓腔面积的扩大晚于生物力学强度的下降。这可能成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假体松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切除术 生物力学 股骨颈/病理学 骨和骨组织/解剖学和组织学 股骨/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跖跗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涛 潘文杰 +6 位作者 梁晓军 王军伟 李毅 马强 鹿军 王军虎 田锋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11期835-837,共3页
目的:总结跖跗关节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经验,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3月至7月,9例跖跗关节损伤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0~47岁,平均33.5岁。损伤按Quenu-Kuss分型:A型5例,B型3例,C型1例。采用1... 目的:总结跖跗关节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经验,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3月至7月,9例跖跗关节损伤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0~47岁,平均33.5岁。损伤按Quenu-Kuss分型:A型5例,B型3例,C型1例。采用1~2个足背纵行直切口,克氏针和空心螺钉内固定。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对患足的功能进行评定。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感染1例,1例发生创伤后关节炎,无克氏针松动。AOFAS总评分由术前的(15.5±4.2)分提高到术后的(92.0±5.2)分(t=-45.95,P<0.01);9例患者中,好7例,较好1例,差1例。结论:切开复位治疗跖跗关节损伤可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跗关节 足损伤 骨折 脱位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联英 贾其余 +1 位作者 郑曙翘 曹溢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7期608-611,共4页
目的:观察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固... 目的:观察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固定,外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带线铆钉在韧带附着点予以固定修补治疗,术后均予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90°背伸轻度外翻位,2周拆线并扶双拐带石膏托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后去除石膏,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周,8周后完全负重。术后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病例跖骨骨折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8~24周)。参照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良14例。结论:利用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骨折 踝关节 外侧韧带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锁定钢板外置治疗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楠 王利祥 +1 位作者 许良 吴国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微型锁定钢板外置联合闭合复位治疗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微型锁定钢板配合闭合复位治疗13例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的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男11例,女... 目的:探讨采用微型锁定钢板外置联合闭合复位治疗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微型锁定钢板配合闭合复位治疗13例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的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1~69岁;根据AO分型,87(S)-C2.2型9例,87(S)-C2.1型4例。未累及第5跖骨-楔骨关节面,均为第5跖骨骨干粉粹性骨折;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3例伴有少量的皮肤软组织缺损,Ⅰ期急诊手术清创缝合后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并予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中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出现局部皮肤坏死,Ⅱ期植皮修复创面。无外置断钉,无感染发生。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9周。末次随访AOFAS评分49~98分,优7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微型锁定钢板外置联合闭合复位治疗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较外固定架占位小,局部血运破坏小,有利于软组织损伤的恢复,固定可早期门诊拆除,临床适用于足背软组织损伤严重、粉碎性骨折避免剥离骨膜的患者,且占位较微型外固定架更小,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骨折 外固定器 骨折 粉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回流障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兴灿 刘淼 +4 位作者 潘永清 岳承红 陆洪江 杜继曾 陈学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观测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与骨髓水肿、关节积液量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探讨静脉回流障碍在股骨头坏死(ONF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25髋成人ONFH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行股骨头骨髓造影和1.5T MR配对检查。结果:25... 目的:观测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与骨髓水肿、关节积液量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探讨静脉回流障碍在股骨头坏死(ONF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25髋成人ONFH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行股骨头骨髓造影和1.5T MR配对检查。结果:25髋ONFH骨髓造影显示16髋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MRI显示17髋有骨髓水肿征象,两者经Kappa检验出现率明显一致(P<0.01);15髋有关节积液征象,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与髋关节积液的发生率有密切相关(Spearman=0.949);13例出现临床症状,显示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率明显高于静脉回流正常患者(P<0.05)。结论:临床有症状患者均有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骨髓水肿及髋关节积液,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可能是引起骨髓水肿及髋关节积液的主要原因,骨髓造影对观察股骨头坏死病情演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诊断 股骨头/血液供给 骨髓/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髋关节/病理学 静脉/解剖学和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型空心螺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卫 潘国标 +2 位作者 王敏 平立原 干军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8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第5跖骨基底干骺端骨折(Jones骨折)常规石膏固定及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至2010年分别采用石膏固定(A组)及经皮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B组)治疗此类损伤41例,其中A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1~62岁,平均(32.3±8.7)岁... 目的:探讨第5跖骨基底干骺端骨折(Jones骨折)常规石膏固定及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至2010年分别采用石膏固定(A组)及经皮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B组)治疗此类损伤41例,其中A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1~62岁,平均(32.3±8.7)岁;病程2h~3d。B组:男9例,女10例;年龄24~59岁,平均(28.8±7.9)岁;病程0.5h~2d。对2组病例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2.5年,平均11.3个月。A、B2组均获得骨性愈合,B组患者术后伤口Ⅰ期甲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B组疗效优于A组,且愈合时间短于A组。结论:经皮微型空心螺钉微创治疗Jones骨折,操作简单易行,固定坚强,创伤小,是治疗Jones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跖骨骨折43例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6
作者 钮文格 顾晓东 +1 位作者 徐俊刚 裴家业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9期636-636,共1页
关键词 跖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翻足第1跖序列的X线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显军 王智 张建中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2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外翻足的病理形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外翻畸形患者(外翻组)121例(211足),足部外观正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9例(35足)。两组均摄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测量外翻角(HAV)及第1、2跖骨间角(IMA),用... 目的观察外翻足的病理形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外翻畸形患者(外翻组)121例(211足),足部外观正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9例(35足)。两组均摄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测量外翻角(HAV)及第1、2跖骨间角(IMA),用二维坐标系对各解剖标记点进行定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翻组的趾向外侧发生明显偏斜,近节趾骨基底中点在HAV<50°时无变化、HAV>50°时则发生外移,外翻组的第1跖骨头内移。外翻组的第1跖骨基底中点及内侧楔骨远端关节面的内外侧标记点较对照组的相应点在足纵轴方向远离第2跖骨基底。结论 外翻足有其特殊的病理形态,其发病机制为第1跖骨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畸形 外翻 第1跖骨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治疗重度拇外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应男 王吉人 +2 位作者 曹曦光 孟祥仁 张玉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3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联合植骨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对于23例拇外翻患者(34足)行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并联合植骨矫正拇外翻畸形,通过对手术前后AOFOS评分,评价该术式疗效。结果对全部患者均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联合植骨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对于23例拇外翻患者(34足)行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并联合植骨矫正拇外翻畸形,通过对手术前后AOFOS评分,评价该术式疗效。结果对全部患者均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拇外翻角(HVA)由术前(45.0±3.5)°减小到(11.0±3.6)°(t=61.5, P〈0.05),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由术前(20.1±3.5)°减小到(9.0±1.0)°(t=25.0, P〈0.05)。AOFAS评分由术前(38.0±6.0)矫正至术后(90.0±2.0)(t=58.0, P〈0.05)结论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联合植骨治疗重度拇外翻对治疗重度拇外翻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第一跖骨基底截骨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跳绳致双足第三跖骨疲劳骨折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扬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9期533-533,共1页
关键词 跳绳运动 第三跖骨 疲劳骨折 健身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跖骨滋养动脉的观察
20
作者 任国良 姚友生 姜华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66-468,478,共4页
目的 :观察跖骨滋养动脉的起始、经过和管径。方法 :以 5 %明胶墨汁、硫酸钡墨汁或红色乳胶 ,分别对90侧婴儿~ 87岁的新鲜尸体下肢的动脉进行灌注。经固定后 ,对跖骨滋养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跖骨滋养动脉的直径为 0 .2 4~ ... 目的 :观察跖骨滋养动脉的起始、经过和管径。方法 :以 5 %明胶墨汁、硫酸钡墨汁或红色乳胶 ,分别对90侧婴儿~ 87岁的新鲜尸体下肢的动脉进行灌注。经固定后 ,对跖骨滋养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跖骨滋养动脉的直径为 0 .2 4~ 0 .30 mm。第 1跖骨滋养动脉 5 9.6 %发自足底深支和第 1跖足底动脉 ,其它跖骨滋养动脉主要发自跖足底动脉、足底弓及其穿支。同时对此动脉入跖骨相关面的滋养孔进行了观察 ,发现 90 %以上位于跖骨体中 1/3段。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解剖学 组织学 血液供应 滋养动脉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