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on of Hidden Blood Loss During Posterior Spinal Surgery 被引量:9
1
作者 白冰 田园 +3 位作者 张越伦 马满娇 虞雪融 黄宇光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8-44,共7页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extraordinary hidden blood loss(HBL) could clarify the underlying causes and provide mor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predictors of HBL in s...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extraordinary hidden blood loss(HBL) could clarify the underlying causes and provide mor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predictors of HBL in spinal surgery.Methods Medical record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trieved to collect the data of patients who undergoing posterior thoracic and lumbar fusion surgery or scoliosis surgery.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perioperative visible blood loss volume, as well as laboratory results were recorded. The patients receiving fusion surgery or scoliosis surgery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HBL positive subgroup and the HBL negative sub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then analyze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BL.Results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erior spinal surgery,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BL were autologous transfusion(for fusion surgery P = 0.011, OR: 2.627, 95%CI: 1.574-2.782; for scoliosis surgery P < 0.001, OR: 2.268, 95%CI: 2.143-2.504) and allogeneic transfusion(for fusion surgery P < 0.001, OR: 6.487, 95%CI: 2.349-17.915; for scoliosis surgery P < 0.001, OR: 3.636, 95%CI: 2.389-5.231).Conclusion Intra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might be an early-warning indicator for perioperative HB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SURGERY hidden blood loss TRANSFUSION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28
2
作者 丛宇 曾晓峰 +5 位作者 包倪荣 晏林妮 郭亭 程秀红 周利武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611-614,共4页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存在隐性失血,隐性失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存在隐性失血,隐性失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32例为TKA组;同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54例为THA组。THA组中26例使用骨水泥假体(骨水泥组),28例使用生物型假体(非骨水泥组)。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术前和术后的红细胞比容,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隐性失血量。结果 TKA组的隐性失血量为694 ml,THA组隐性失血量为463 m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水泥组与非骨水泥组隐性失血量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的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浓度平均为2365μmol/L,THA组的FFA浓度为1626μmol/L,隐性失血量与FFA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TKA和THA术后均存在隐性失血,失血量的大小可能与FFA值的高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隐性失血 血清游离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隐性失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管军辉 郑文标 +4 位作者 黄皆和 王勇 杨晟 肖柏松 阮建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39-443,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隐性失血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98例;年龄68~87(7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隐性失血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98例;年龄68~87(78.6±11.4)岁。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比容用于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是否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手术方式(单侧或双侧)、手术时间、手术节段及数量、椎体丢失高度及恢复高度比因素对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术后隐性失血量为(287.7±68.5) ml。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β=2.405,P=0.012),手术方式(β=3.042,P<0.001),手术时间(β=2.043,P=0.038),手术节段(β=1.993,P=0.043)及数量(β=0.374,P<0.001),椎体高度丢失(β=2.785,P=0.003)及恢复比例(β=7.301,P<0.001)与隐性失血相关。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性失血,糖尿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节段及数量、椎体高度丢失及恢复比例为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隐性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减少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7
4
作者 顾建明 杜辉 +2 位作者 姜旭 张竞 周一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6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月同期行双侧人工全膝置换术患者83例,2013年7月以前手术患者45例为对照组,2013年7月以后手术患者38例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月同期行双侧人工全膝置换术患者83例,2013年7月以前手术患者45例为对照组,2013年7月以后手术患者38例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全身或椎管麻醉、于止血带下完成手术。观察组上止血带前静滴氨甲环酸1 g(10 m L),手术结束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4 g;对照组未使用氨甲环酸。记录两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输血量、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以及症状性静脉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177.8±166.7)和(509.9±326.4)m L,总失血量分别为(678.1±366.1)和(1 581.9±563.0)m 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00.3±298.6)和(1 089.0±578.0)m L,总输血量分别为(1.4±1.9)和(5.5±2.9)U,输血率分别为44.7%(17/38)和97.8%(44/45),两组比较P均<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天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0.8±112.4)和(95.1±10.5)g/d L,两组比较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发生症状性静脉血栓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静滴结合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可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隐性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置换术后对隐性失血的认识 被引量:13
5
作者 袁磊 郭亭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03-1106,共4页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膝关节终末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术后存在的隐性失血未得到充分关注,极大影响了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增加了住院时间和费用,目前迫切需求提高患者恢复的满意度。为解决围手术期失血过多所...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膝关节终末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术后存在的隐性失血未得到充分关注,极大影响了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增加了住院时间和费用,目前迫切需求提高患者恢复的满意度。为解决围手术期失血过多所带来的对术后康复的不利影响,文中通过系统回顾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文献,总结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失血 膝关节置换术 机制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丛宇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332-1336,共5页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患者在术后常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通常导致患者下床行走的时间推迟,功能恢复缓慢,严重影响临床疗效。隐性失血量可以根据Gross方...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患者在术后常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通常导致患者下床行走的时间推迟,功能恢复缓慢,严重影响临床疗效。隐性失血量可以根据Gross方程来计算,虽然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贫血减少异体输血量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但隐性失血的真实机制尚未明确。对隐性失血机制的正确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可帮助关节置换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有利于术后早期开展关节功能锻炼。文中就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的机制及治疗方面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及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髋关节 关节成形术 隐性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韩天宇 周大鹏 +1 位作者 田竞 项良碧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分析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提高对其隐性失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5月,采取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 65例患者... 目的分析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提高对其隐性失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5月,采取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 65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未输血的44例,男17例,女27例;平均年龄76.1岁,平均手术时间73.9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72.0mL,术前血红蛋白(Hb)平均118.6g/L,术后93.7g/L,降低了24.9g/L;术前Hct平均33.1,术后25.2,降低了7.9;采取输血支持的21例,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81.5岁,平均手术时间72.4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79.8mL,平均输血量624mL,术前Hb平均98.1g/L,术后94.5g/L,降低了3.5g/L;术前Hct平均30.1,术后28.1,降低了2.0。按方程计算,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877mL和884mL,其中隐性失血分别占80.2%和81.2%。结论隐性失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围手术期应特别注意补充血容量。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隐性失血 骨折内固定术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中扩髓对手术失血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韦怀籍 周建飞 徐攀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2期81-84,92,共5页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置钉前扩髓对手术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并进行PFNA内固定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置钉前扩髓对手术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并进行PFNA内固定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置入PFNA主钉前进行髓腔扩髓,对照组不进行扩髓,比较两组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多于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中,扩髓会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术中失血量,但术后隐性失血反而减少,总失血量无差异,术后不良反应少,而从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建议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使用PFNA内固定时进行髓腔扩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扩髓 手术失血量 隐性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性失血的中医病机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少杰 任兰群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465-467,共3页
隐性失血属于中医血证范畴,运用中医气血、脏腑的理论,探讨隐性失血中医病机。提出血瘀证证型是贯穿整个病程的病机组成部分,隐性失血的病机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根据恶血归肝导致肝不藏血、气虚导致脾不统血的原理分析隐性失血发生的机... 隐性失血属于中医血证范畴,运用中医气血、脏腑的理论,探讨隐性失血中医病机。提出血瘀证证型是贯穿整个病程的病机组成部分,隐性失血的病机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根据恶血归肝导致肝不藏血、气虚导致脾不统血的原理分析隐性失血发生的机制,认为血瘀兼气血两虚、病性是本虚标实、病位在肝脾为隐性失血的证候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失血 血瘀证 肝藏血 脾统血 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术后隐性失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利 许步伟 孙焕建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0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2年3月就诊的83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后路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根据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的高低分为低隐性失血组(失血量<480 mL)... 目的分析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2年3月就诊的83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后路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根据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的高低分为低隐性失血组(失血量<480 mL)与高隐性失血组(失血量≥480 mL),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后隐性失血量高的影响因素。结果低隐性失血组38例,高隐性失血组45例。高隐性失血组年龄、血红蛋白下降量、手术时间>80 min、高血压、使用抗凝药物、非贫血、椎间盘退变分级为4级例数占比高于低隐性失血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红蛋白下降量、高血压、椎间盘退变分级4级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后隐性失血量高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高、血红蛋白下降量较大、椎间盘退变分级较高、合并高血压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后隐性失血量的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腰椎管狭窄症 后路手术 隐性失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联合利伐沙班对THA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明东 刘国太 佟杰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2期241-242,245,共3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联合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将106例TH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利伐沙班,连续服用2周,观察组同时给予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连续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联合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将106例TH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利伐沙班,连续服用2周,观察组同时给予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连续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THA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隐性失血、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22.6%(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人均输血量均明显减少,术后输血率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联合利伐沙班治疗THA术后患者,可有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降低DVT的发生,减少术后隐性失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康复锻炼 利伐沙班 髋关节置换术 隐性失血 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隐性失血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铁瑛 沈钦荣 +3 位作者 林武 许杨 王敏龙 黄月娟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2期244-246,共3页
目的比较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部应用组(n=42)患者在近端扩髓后骨髓腔内注入氨甲环酸(2g溶于20ml生理盐... 目的比较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部应用组(n=42)患者在近端扩髓后骨髓腔内注入氨甲环酸(2g溶于20ml生理盐水),静脉应用组(n=40)患者在术前30min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5mg/kg,最大剂量1.2g)。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次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值变化、并发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术前平均HB,平均HCT,术后次日平均HB,平均HCT,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来出现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并发症。结论与静脉应用相比,近端扩髓后骨髓腔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同样能够有效减少隐性失血和输血,理论上避免了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能带来的全身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氨甲环酸 隐性失血量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延伟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29期6-7,共2页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术后常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与显性失血不符的现象,这是由于隐性失血所导致的。隐性失血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贫血的主要原因,可严重影响临床疗效,且易被忽视。目前对于其机...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术后常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与显性失血不符的现象,这是由于隐性失血所导致的。隐性失血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贫血的主要原因,可严重影响临床疗效,且易被忽视。目前对于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全髋关节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髋关节 关节成形术 隐性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急诊围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乔小东 《临床医药实践》 2015年第7期509-513,共5页
目的:探讨急诊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总结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PFN内固定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8例。计算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所有病例均经牵引... 目的:探讨急诊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总结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PFN内固定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8例。计算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所有病例均经牵引床牵引、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区域,小切口置入PFN。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811 m L,显性失血量92 m L,平均失血总量为903 m L。隐性失血和显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9.8%和10.2%,隐性失血量远多于显性失血量。不同性别组间以及肥胖组与非肥胖组间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隐性失血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围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性别和肥胖不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顺东 许超 童培建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0期882-886,共5页
髋部骨折的患者术前、术后均存在隐性失血,且常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使感染概率增加,康复锻炼时间延长,影响术后疗效。同时,机体失血量的增加激发了血液的凝血机制,促进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出血和深静脉血栓已成为髋部手术高风险的... 髋部骨折的患者术前、术后均存在隐性失血,且常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使感染概率增加,康复锻炼时间延长,影响术后疗效。同时,机体失血量的增加激发了血液的凝血机制,促进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出血和深静脉血栓已成为髋部手术高风险的主要原因。止血非常重要,抗凝亦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术后抗凝和止血这一突出矛盾或从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已成为髋部骨折治疗的棘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手术期间 隐性失血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隐性失血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陆汉力 陶周善 +3 位作者 马济民 朱孝峰 杨民 丁国正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过程中出现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25例(男55例,女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osteo...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过程中出现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25例(男55例,女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位X线片,腰椎CT、MRI及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胸椎10例,胸腰椎89例,腰椎26例。单节段87例,双节段29例,3节段9例。67例患者椎体压缩高度比例<1/3,41例在1/3~2/3,17例>2/3。术前与术后3 d行血常规检查,分析HBL情况并探索其危险因素。结果:125例患者隐性失血为(317±156) ml。经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史(P=0.011)、手术节段(P=0.036)、节段数量(P<0.001)、椎体高度丢失率(P=0.002)、椎体高度恢复率(P<0.001)和骨水泥渗漏率(P=0.003)与隐性失血呈正相关。同时,发现椎体高度丢失率高者失血量较椎体高度丢失率低者多,椎体高度恢复良好者失血量较椎体高度恢复不良者多,水泥泄漏也是增加隐性失血的重要因素。然而,骨密度(P=0.814),高血压病史(P=0.055)与隐性失血无显著相关性。结论:OVCFs患者经过PVP治疗后隐性失血量较大,需要引起关注;同时糖尿病病史、手术节段、节段数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高度丢失率和椎体高度恢复率是增加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隐性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强化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智华 莫凌 +6 位作者 程浣彤 梁德 崔健超 唐晶晶 任辉 姚珍松 江晓兵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8期732-735,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行经皮椎体强化术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病程,身高,体重,手术节段,骨密度,骨水泥...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行经皮椎体强化术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病程,身高,体重,手术节段,骨密度,骨水泥量,手术时间,椎体高度丢失率,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凝血功能,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和内科合并症等。根据Gross公式计算总失血量,采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因素对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手术方式、手术节段、病程、骨水泥渗漏、术前Hb、椎基底静脉型渗漏和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与隐性失血显著相关(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病程≥6周、骨水泥椎基底静脉型渗漏和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以及术前Hb越低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强化术 隐性失血 相关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腰椎内镜不同入路方式的围术期失血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智华 何嘉辉 +5 位作者 程浣彤 林少豪 葛志林 崔健超 梁德 江晓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37,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的围手术期失血情况,为临床手术方式的恰当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椎板间隙入路组...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的围手术期失血情况,为临床手术方式的恰当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椎板间隙入路组与经椎间孔入路组各80例。根据Gross公式计算失血量。结果经椎板间隙入路组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mL)、隐性失血量(mL)和血红蛋白损失量(g/L)均小于经椎间孔入路组(119.73±179.26 vs.158.6±190.65、109.73±179.53 vs.148.78±190.19、3.76±8.12 vs.4.31±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比例大,而经椎板间隙入路患者失血量少于经椎间孔入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 失血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S理念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洪胜坤 王巍 +4 位作者 何飞熊 谢俊 郭金库 付志强 金乾坤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ERAS理念指导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早期手术的疗效.方法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80例,分为早期手术组(采用ERAS理念伤后48h内手术)与延迟手术组(采用常规模式伤后48h后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患... 目的探讨ERAS理念指导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早期手术的疗效.方法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80例,分为早期手术组(采用ERAS理念伤后48h内手术)与延迟手术组(采用常规模式伤后48h后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和髋关节功能.结果与早期手术组比较,延迟手术组患者术后第1、3、7天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天延迟手术组红细胞压积升高(P<0.05),术后第3、7天红细胞压积降低,第3天降幅较大(P<0.05),术后第1天延迟手术组CRP较早期手术组升高(P<0.05),术后第3天延迟手术组血沉高于早期手术组(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应用ERAS理念指导围术期治疗的模式,优于常规模式,能够减少患者术后隐性出血及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有效改善机体疼痛,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提高老年髋部骨折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S 骨质疏松 髋部骨折 炎症反应 隐性失血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的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出血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倪进荣 王立新 陈新军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8期713-717,共5页
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 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0±6.4)岁,血红蛋白(121.33±8.15)g/L,红细胞比容(0.470±0.039)L/L;B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7.5)岁,血红蛋白(125.28±9.37)g/L,红细胞比容(0.490±0.041)L/L。手术切口采用统一的后外侧入路并按照常规手术方式手术,假体选择生物型假体。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氨甲环酸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静脉应用组:于术前10 min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局部应用组(B组):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20 ml的生理盐水中并分成3等份,用2块纱布浸入40 ml氨甲环酸溶液,分别填塞于在髋臼锉刨削好髋臼壁和股骨侧扩髓之后的髓腔内,持续5 min。剩余40 ml在切口关闭之前注射入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夹闭3 h后开放。术后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2.34±7.42)g/L,总失血量(833.6±81.4)ml,隐性失血量(276.3±57.9)ml,红细胞比容(10.1±1.4)L/L;B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8.2±6.1)g/L,总失血量(792.5±61.8)ml,隐性失血量(297.5±50.3)ml,红细胞比容(9.2±1.2)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PT(12.78±2.03)s,APTT(34.27±3.91)s,INR 32.34±7.42;B组PT(13.17±2.19)s,APTT(32.36±3.18)s,INR 28.24±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同样有效地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率,并没有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隐性失血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