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上空偶发E层与流星雨的联系 被引量:4
1
作者 牛晓娟 熊建刚 +3 位作者 万卫星 宁百齐 刘立波 袁洪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利用全天空流星雷达和数字测高仪联合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武汉(30°32′N,114°22′E)上空2002年3次大的流星雨(英仙座、狮子座、双子座)及2003年象限座流星雨爆发期间Es的出现率变化趋势及其与流星观测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流... 利用全天空流星雷达和数字测高仪联合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武汉(30°32′N,114°22′E)上空2002年3次大的流星雨(英仙座、狮子座、双子座)及2003年象限座流星雨爆发期间Es的出现率变化趋势及其与流星观测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流星雨爆发时,雷达观测到的流星数目会显著增加;流星雨峰值过后,Es出现率也会增大.流星数和Es出现率间的平均互相关函数有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平均出现在流星雨爆发后的第2天前后,第二个峰值平均出现在流星雨后第6天前后.我们认为,第一个峰值对应于流星雨期间的大量流星雨电离产生的Es,第二个峰值对应于流星雨后沉积的金属离子在风剪切作用下形成的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偶发e层 流星雨 武汉 伞天窄无线电流星雷达 数字测高仪 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潮汐风场诱导中纬突发E层的观测证据及理论模拟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左小敏 万卫星 谭辉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6-351,共6页
统计分析了中纬突发E层的测高仪数据,给出了潮汐风场诱导Es层的观测证据,证实了大气潮汐风场和突发E层的强烈相关性.另外,依据风剪切理论,从连续性方程出发,并结合运动方程,运用特征线方法求解,模拟了Es层在潮汐风场作用下的形成.模... 统计分析了中纬突发E层的测高仪数据,给出了潮汐风场诱导Es层的观测证据,证实了大气潮汐风场和突发E层的强烈相关性.另外,依据风剪切理论,从连续性方程出发,并结合运动方程,运用特征线方法求解,模拟了Es层在潮汐风场作用下的形成.模拟结果证实了风剪切理论的合理性及潮汐风场导致突发E层形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突发e层 潮汐风场 金属离子汇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纬突发E层特性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左小敏 万卫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1-378,共8页
从基本的连续性方程出发,并结合运动方程,运用特征线方法求解,在合理的动力学假设条件下,模拟金属离子的汇聚,即Es层的形成.模拟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风剪切理论的合理性.通过改变风场和电场模式的输入参量,使模拟的结果体现出不同... 从基本的连续性方程出发,并结合运动方程,运用特征线方法求解,在合理的动力学假设条件下,模拟金属离子的汇聚,即Es层的形成.模拟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风剪切理论的合理性.通过改变风场和电场模式的输入参量,使模拟的结果体现出不同当地时、不同季节的金属离子汇聚情况,讨论了模拟Es层峰值密度对风场和电场的周日和季节变化的响应,其结果与统计得到的Es层出现率的时间分布特征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突发e层 模拟分析 电离 特征线方法 风剪切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偶发E层的潮汐类周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魁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1-508,共8页
基于低纬(海南)台站(19.5°N,109.1°E)电离层测高仪在2004年观测到的偶发E层(Es)临界频率(f_oE_s)和虚高(h′E_s)数据,利用谱分析方法,给出了中国低纬地区Es层在全年和不同季节内的短周期变化特性.对全年数据谱分析表明,Es层... 基于低纬(海南)台站(19.5°N,109.1°E)电离层测高仪在2004年观测到的偶发E层(Es)临界频率(f_oE_s)和虚高(h′E_s)数据,利用谱分析方法,给出了中国低纬地区Es层在全年和不同季节内的短周期变化特性.对全年数据谱分析表明,Es层除具有非常强的24h周期外,还具有显著的12h和8h周期.对不同季节内两个参数的谱分析进一步表明,8 h周期主要出现在f_oE_s参数的春秋分季和夏末及在h′E_s参数的几乎所有季节;6h周期主要出现在f_oE_s参数的11-12月.海南低纬Es层中具有显著的6h和8h周期特性,特别是这两个周期还能同时出现在冬季,这是以往研究中不曾发现的新结果.初步分析认为,Es层的6 h和8 h周期极可能是分别由1/4日和1/3日潮汐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 偶发e层 周期变化 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研究E层不均匀结构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培仁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3-50,共8页
着眼于电离层E层是一个特殊等离子体空间环境,综述了VHF相干散射雷达研究E层不均匀结构在6个方面的最新进展,阐明了我国开展这种研究的良好前景.
关键词 e层 不均匀结构 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东地区的微粒E层事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友文 顾厚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2-49,共8页
本文给出了1983—1985年磁暴期间,我国乌鲁木齐等七个站及日本国分寺等五个站出现微粒E层的情况;得到了微粒E层的日变化、月变化和纬度变化;结合同时的地磁、宇宙线、TEC和电离层的变化,对微粒E层出现率作了分析.初步证实:微粒E层的形... 本文给出了1983—1985年磁暴期间,我国乌鲁木齐等七个站及日本国分寺等五个站出现微粒E层的情况;得到了微粒E层的日变化、月变化和纬度变化;结合同时的地磁、宇宙线、TEC和电离层的变化,对微粒E层出现率作了分析.初步证实:微粒E层的形成和维持与赤道环电流指数(D_(st))负变幅大小密切相关,此外还同宇宙线的FD(Forbush decreases)事件的出现有关.作者认为,沉降粒子可能是低纬地区微粒E层事件的主要粒子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 e层 磁暴 沉降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Y-3C掩星数据偶发E层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晶晶 黄江 +2 位作者 徐杰 邓柏昌 全宏俊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5-311,共7页
利用FY-3C极轨卫星提供的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的GPS无线电掩星数据,统计分析了全球范围内抽样频率为50 Hz的C/A码SNR扰动情况,进而对偶发E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偶发E层在夏季半球中纬地区的扰动强度远远大于冬季半球同一纬度地区的... 利用FY-3C极轨卫星提供的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的GPS无线电掩星数据,统计分析了全球范围内抽样频率为50 Hz的C/A码SNR扰动情况,进而对偶发E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偶发E层在夏季半球中纬地区的扰动强度远远大于冬季半球同一纬度地区的扰动强度,偶发E层在纬度40°附近扰动明显增强;在E层100 km高度附近,Es层在10:00 LT和22:00 LT达到峰值;Es层在夏季半球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冬季半球;FY-3C卫星的掩星观测结果与COSMIC系统的观测结果较一致,可以利用FY-3C卫星的掩星数据研究电离层偶发E层等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C COSMIC 无线电掩星 偶发e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光区电离层Hall电导率的观测及其在E层电子加热情况下的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罗毅 陈培仁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73-279,共7页
本文利用欧洲的EISCAT雷达观测资料及与之配合的地磁观测数据,用电离层参数直接计算和地面磁场反演两种方法导出了极区电离层Hall电导率,特别显示出在强对流电场激发的E层等离子体不稳定波对电子加热情况下,电导率明显增高.
关键词 电导率 e层电子加热 电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erto Rico地区偶发E层临界频率特性统计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栖溪 方涵先 +1 位作者 牛俊 汪四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4,共7页
利用Puerto Rico站(18.5°N,67.2°W)1997—2013年的Es临界频率数据,对该地区Es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临界频率f_0E_s日均值具有一定的16天周期性变化特征,其可能是大气行星波引起的;f_0E_s随地方时的变化基本上呈一个波峰... 利用Puerto Rico站(18.5°N,67.2°W)1997—2013年的Es临界频率数据,对该地区Es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临界频率f_0E_s日均值具有一定的16天周期性变化特征,其可能是大气行星波引起的;f_0E_s随地方时的变化基本上呈一个波峰波谷结构,波谷位于06:00LT左右,波峰位于14:00 LT左右,同时存在午夜和日落后异常高值现象,其分别与午夜南向风场减弱和夜间电场变化有关;通过分析不同强度Es,发现潮汐风造成较低强度Es发生率的地方时分布与中等和高强度Es明显不同.这些现象的相关物理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e层 f0es es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解与重构方法研究电离层偶发E层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栖溪 牛俊 +2 位作者 方涵先 范鑫 包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0-245,共6页
电离层不规则体对卫星导航、通信、雷达系统等有重要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及与实测数据的对比,论证基于小波分解与重构方法实现利用掩星数据反演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可行性。以电离层偶发E层为例,利用国际参考电离层(IRI)模拟背景电离层电子... 电离层不规则体对卫星导航、通信、雷达系统等有重要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及与实测数据的对比,论证基于小波分解与重构方法实现利用掩星数据反演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可行性。以电离层偶发E层为例,利用国际参考电离层(IRI)模拟背景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利用掩星探测的水平电子密度总含量δ_(ht)反演不规则体信息,并与模拟数据进行比较。对2009年7月1-8日的COSMIC掩星数据进行小波分解与重构,将结果与SPIDR提供的地面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数值模拟及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得到电离层不规则体的高度和强度信息,这对于电离层不规则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e层 掩星反演 小波分解与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E层事件判读及分析
11
作者 何绍红 徐彤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4-159,共6页
2012年2月16日我国14个电离层观测站观测到微粒E层事件.针对目前微粒E层事件判据及相应电离图判读方法不统一问题,借助该事件对微粒E层判据进行了讨论,在已有资料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度量经验,形成六条判据,并通过电离图实例,说明度量方... 2012年2月16日我国14个电离层观测站观测到微粒E层事件.针对目前微粒E层事件判据及相应电离图判读方法不统一问题,借助该事件对微粒E层判据进行了讨论,在已有资料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度量经验,形成六条判据,并通过电离图实例,说明度量方法.希望藉此形成典型微粒E层判读方法,为电离图度量及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同时,利用我国14个电离层观测站电离图,对该次事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纬度较高的观测站(如满洲里、乌鲁木齐、北京)F层非常波低频端时延增加显著,但没有出现E层回波,即有事件无类型;中纬度台站(如兰州、重庆、拉萨等)夜间E层回波清晰、可辨,且持续时间较长;较低纬度台站(昆明、海口及广州)夜间E层回波较弱,持续时间短.此外,通过对地磁活动数据及电离层foF2分析,发现该次事件发生在磁暴主相期间,与磁层活动相关,同时对微粒E层成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e层 电离图度量 磁暴 粒子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突发E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中层风的关系
12
作者 朱品洁 滕陈轲敏 +3 位作者 谷升阳 窦贤康 李国主 解海永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6-382,共7页
通过对2018年武汉站(114.61°E,30.53°N)数字测高仪记录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武汉地区突发E层的特征。研究发现:2018年武汉地区电离层突发E层的临界频率在夏季最高,在冬季有一个次增强现象,在春秋季较低;在正午前最大,在日落后... 通过对2018年武汉站(114.61°E,30.53°N)数字测高仪记录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武汉地区突发E层的特征。研究发现:2018年武汉地区电离层突发E层的临界频率在夏季最高,在冬季有一个次增强现象,在春秋季较低;在正午前最大,在日落后出现小幅度提升,在日出前最低。利用指定动态全球大气气候扩展模型SD-WACCM-X模拟出2018年武汉上空90~140 km高度的平均风场,探讨突发E层与背景风之间的关系,揭示突发E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半日潮汐分量可能诱导突发E层临界频率的半日变化,周日潮汐分量诱导突发E层临界频率的周日变化;突发E层的强度可能与纬向风场120 km高度处的风剪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e层 大气风场 季节变化 风剪切 周日潮汐 半日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部分反射理论的Es层电离图描迹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辉 车海琴 +2 位作者 吴健 吴军 徐彬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1-315,414,共6页
结合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和电离层垂直探测仪的观测数据,利用Es层的部分反射传播机制,研究了无线电波通过Es层时能形成较长电离图附加描迹的物理成因。基于分层媒质电波传播理论,首先计算电波在Es层中的部分反射系数,然后在利用非相干散... 结合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和电离层垂直探测仪的观测数据,利用Es层的部分反射传播机制,研究了无线电波通过Es层时能形成较长电离图附加描迹的物理成因。基于分层媒质电波传播理论,首先计算电波在Es层中的部分反射系数,然后在利用非相干散射雷达实测电子密度合成Es层回波虚高描迹,并与实验观测到的Es层频高图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反射理论计算的Es层电离图描迹能够与实测数据符合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e层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图 部分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电离层Es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晓宾 马征征 张雅彬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9-972,993,共5页
利用青岛电波环境观测站电离层测高仪2001年至2011年共11年的观测数据,对Es层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Es层发生概率与临频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为单峰结构,夏季和中午是Es发生最频繁和最强的时间;虚高的季节... 利用青岛电波环境观测站电离层测高仪2001年至2011年共11年的观测数据,对Es层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Es层发生概率与临频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为单峰结构,夏季和中午是Es发生最频繁和最强的时间;虚高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为双峰结构,季节上以4月份和9月份为主次峰,日变化上以7点和17点为主次峰;Es类型的发生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平型、低型、高型和尖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e层(es) 季节变化 日变化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电离层Es层进行通信 被引量:6
15
作者 谭辉 王海婴 +1 位作者 郑生全 黄松高 《舰船电子工程》 2004年第z1期292-294,共3页
介绍了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利用电离层突发E层(简称Es层)进行无线通信.利用Es层进行通信具有信号质量好,通信设备简单轻便,天线发射功率小等优点,这为现代舰船上由于天线大发射功率所造成的设备与系统级电磁兼容性和电子武备以及工作人员... 介绍了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利用电离层突发E层(简称Es层)进行无线通信.利用Es层进行通信具有信号质量好,通信设备简单轻便,天线发射功率小等优点,这为现代舰船上由于天线大发射功率所造成的设备与系统级电磁兼容性和电子武备以及工作人员安全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突发e层(es) es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电离层Es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龚宇 史建魁 王国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8-203,共6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海南电离层观测站DPS-4电离层测高仪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的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下降期间海南地区上空发生的偶发E层(Es)的逐年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这3年中海南地区Es... 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海南电离层观测站DPS-4电离层测高仪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的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下降期间海南地区上空发生的偶发E层(Es)的逐年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这3年中海南地区Es事件出现次数逐年增加; Esr,Esq出现最频繁,其次是Esr,而Esc和Esf出现次数较少,出现次数最少的是Esh;Es事件在夏季出现最为频繁,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为稀少;各季节不同类型Es事件的出现率也不同,其中Esl和Esq一般在各季节占主导地位,Esr其次, Esc,Esf和Esh出现次数较少,尤其是Esf在秋季几乎没有出现.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Es产生的物理机制提供了探测基础,同时对于电离层空间天气预报模型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区 偶发e层(es) 逐年变化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部地区Es层出现规律统计及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韩彦明 胡进 +1 位作者 孔庆颜 凡俊梅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29-933,986,共5页
利用中国地区广州和海口两个常规观测站一个太阳周的历史数据(1996~2006年),根据突发E层(Es层)临界频率的不同取值范围对我国南部地区Es的出现概率和临界频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与理论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地区是Es高发区... 利用中国地区广州和海口两个常规观测站一个太阳周的历史数据(1996~2006年),根据突发E层(Es层)临界频率的不同取值范围对我国南部地区Es的出现概率和临界频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与理论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地区是Es高发区,对于各种强度的Es层都是在夏季白天时段出现概率最大,最大可以达到90%以上;此外,Es层临界频率具有与F2层临界频率类似的变化规律,在正午时刻前后达到最大值,但Es层出现概率与太阳活动性没有绝对的依存关系。可见,Es层对夏季高频通信影响很大,白天时段受影响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 突发e层 出现概率 高频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和地磁活动对高中低纬度站点Es层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鹏 张雅彬 +2 位作者 胡艳丽 赵海生 徐彤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1-887,共7页
关于地磁和太阳活动对Es层形成的影响,已有研究所得结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为研究太阳和地磁活动对Es层的影响,对4个太阳活动周期(1970—2010年)高中低纬度站点每小时Es层的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阳和地磁活动对Es层形成确实具有影响... 关于地磁和太阳活动对Es层形成的影响,已有研究所得结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为研究太阳和地磁活动对Es层的影响,对4个太阳活动周期(1970—2010年)高中低纬度站点每小时Es层的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阳和地磁活动对Es层形成确实具有影响,而且不同纬度Es层与太阳和地磁活动的相关系数也不相同.同时对Es层各参数对于太阳和地磁活动不同反应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e层 太阳活动 地磁扰动 分子离子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与兰州电离层Es出现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谭辉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3-379,共7页
对重庆(29.5°N, 106.6°E)与兰州(36°N, 103.9°E)f0Es>5MHz的 Es出现率和 E层 临界频率 f0E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此两地 Es出现率的变化特征显著.白 ... 对重庆(29.5°N, 106.6°E)与兰州(36°N, 103.9°E)f0Es>5MHz的 Es出现率和 E层 临界频率 f0E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此两地 Es出现率的变化特征显著.白 天重庆高于兰州;晚上则正相反.(2)出现率的这种变化与 Es环境电离密度的变化趋势十 分一致.(3)上述特征的形成,除了此两地纬度上的差异外,与兰州地处地磁Sq电流系的 焦点很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 e层 es出现率 Sq电流系 重庆 兰州 f0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f_(o)E经验模型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代连东 丁宗华 +1 位作者 杨嵩 唐志美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0,共7页
利用电波环境观测网中低纬地区(以满洲里、重庆、昆明、海口为例)电离层f_(o)E数据,参照前人工作,分析了f_(o)E月中值与太阳活动指数、太阳天顶角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我国中低纬多个地区的f_(o)E月中值经验模型.结果表明:f_(o)E月中值与F1... 利用电波环境观测网中低纬地区(以满洲里、重庆、昆明、海口为例)电离层f_(o)E数据,参照前人工作,分析了f_(o)E月中值与太阳活动指数、太阳天顶角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我国中低纬多个地区的f_(o)E月中值经验模型.结果表明:f_(o)E月中值与F10.7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9);与正午太阳天顶角余弦存在反相关性(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7);与实测数据对比发现本文模型计算值标准偏差小于0.1 MHz,优于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模型.本文研究对于IRI模型改进与我国区域电离层经验模型研究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 电离e层临界频率 国际参考电离 太阳天顶角 月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