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流域调水前后白洋淀淀区水资源短缺风险分析
1
作者 张金萍 苏少辉 左其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跨流域调水深刻改变了白洋淀淀区下垫面的供水条件,揭示淀区下垫面供水量与实际蒸散发量(ET_(a))的关系对于淀区用水安全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Budyko理论的傅抱璞经验公式对白洋淀淀区的ET_(a)进行计算,然后运用Archimede... 跨流域调水深刻改变了白洋淀淀区下垫面的供水条件,揭示淀区下垫面供水量与实际蒸散发量(ET_(a))的关系对于淀区用水安全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Budyko理论的傅抱璞经验公式对白洋淀淀区的ET_(a)进行计算,然后运用Archimedean Copula函数对淀区不同供水组合与ET_(a)的联合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跨流域调水前后白洋淀淀区多年平均ET_(a)分别为547.24、583.96 mm,且ET_(a)变化趋势与下垫面的供水变化趋势相同;不同Archimedean Copula函数均可较好地描述下垫面供水量与ET_(a)的相依关系和联合概率分布特性;同时段“P+R+Q与ET_(a)”与“P+R与ET_(a)”的联合概率相比下降了0.06,条件概率下降了0.04,条件重现期增加了6.67年,在二者均值所构建的联合分布中,联合概率下降了0.10,条件概率下降了0.26。以上结果表明,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以来,白洋淀淀区水资源短缺风险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淀区 实际蒸散发 供水量 COPULA函数 水资源短缺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多特征组合的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前后湿地变化
2
作者 郑晓玲 于一雷 +3 位作者 吕翠翠 李文彦 姜纪沂 王仕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2,共11页
【目的】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对改善和调节雄安新区乃至整个京津冀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探究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前后下垫面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选... 【目的】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对改善和调节雄安新区乃至整个京津冀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探究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前后下垫面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生态修复前后(2017年和2022年)的Sentinel-1 SAR影像和Sentinel-2多光谱影像,提取光谱指数特征、SAR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结合随机森林方法,对白洋淀湿地进行分类;从下垫面类型、面积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生态修复前后白洋淀湿地的变化情况。【结果】(1)同时使用光谱指数特征、SAR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3种特征进行分类的总体精度最高,光谱指数特征、SAR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的重要性贡献率分别为40.713%、27.269%和32.018%。(2)2017—2022年,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湿地面积显著增加,湿地面积的增长主要来自耕地的转换。(3)生态修复后,2022年林地和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均有减小的趋势,水体、挺水植物和林地的聚集度和连通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最明显的为林地。【结论】生态修复之前白洋淀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生态修复后白洋淀湿地的水体、挺水植物以及林地各自的连通性和聚集度明显提升。淀区内的退耕还淀、生态清淤和生态补水等工程增加了白洋淀湿地面积,提升了白洋淀水体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湿地 生态修复 湿地分类 特征组合 景观指数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不同尺度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素流失风险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3
作者 杨见进 杨紫薇 +6 位作者 赵海璇 魏月莹 尹高飞 马文奇 文宏达 习斌 李文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64,共13页
种植业磷肥的过量施用会导致未被利用的磷素发生流失,严重威胁着水体环境质量,因此识别农田磷素流失的关键区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对于污染的治理尤为重要。本文以白洋淀流域核心区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和雄安新区为对象,以小麦-玉米轮作农... 种植业磷肥的过量施用会导致未被利用的磷素发生流失,严重威胁着水体环境质量,因此识别农田磷素流失的关键区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对于污染的治理尤为重要。本文以白洋淀流域核心区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和雄安新区为对象,以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盈余和土壤速效磷为源因子,地表径流、距河距离和距淀距离为迁移因子,构建磷指数评价体系,研究不同时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和不同尺度(原位、入河和入淀)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素流失风险及其入淀磷素流失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关键原位磷素流失风险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以及西南部的农耕区,2015年原位磷素流失极高风险区占比为2.70%,2019年全部降低为高风险及以下风险区;关键入河磷素流失风险区多集中分布在河流两侧,2015年入河磷素流失极高风险区占比为0.95%,2019年也全部降低为高风险及以下风险区;关键入淀磷素流失风险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北部环绕目标水体的区县,入淀磷素流失极高风险区由2015年的3.30%降低至2019年的0.29%。入淀磷素流失关键影响因子为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盈余(源因子)、地表径流(迁移因子)与距淀距离(迁移因子),其在研究期内均与入淀磷素流失风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盈余是影响入淀磷素流失的最主要因子,其来源以化肥为主,平均占比为69.32%。本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磷素流失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为准确、高效地进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流域 磷盈余 磷指数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厚包气带硝态氮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主控因素
4
作者 李冲 檀康达 +2 位作者 郑文波 刘丙霞 王仕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323,共10页
白洋淀流域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受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农业过量施肥的双重影响,平原区包气带厚度增大,氮储量增加,但目前关于流域尺度受地貌类型控制的厚包气带土壤剖面氮素迁移转化过程仍不明确。本文选择白洋淀流域平原农区两个典型的冲洪... 白洋淀流域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受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农业过量施肥的双重影响,平原区包气带厚度增大,氮储量增加,但目前关于流域尺度受地貌类型控制的厚包气带土壤剖面氮素迁移转化过程仍不明确。本文选择白洋淀流域平原农区两个典型的冲洪积扇不同地貌类型的9个深层(0~20 m)土壤剖面,结合水化学和氯离子平衡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地貌沉积类型农田厚包气带硝态氮(NO_(3)^(-)-N)累积和淋失特征、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地貌类型影响的土壤质地决定着包气带土壤NO_(3)^(-)-N累积和淋失量的空间差异性分布,20 m土壤剖面NO_(3)^(-)-N累积量变化范围为352.7~3276.7 kg·hm^(-2),根系层以下土壤NO_(3)^(-)-N淋失通量变化范围为9.8~252.0 kg·hm^(-2)·a^(-1),且从冲洪积扇至湖泊及洼地NO_(3)^(-)-N累积量呈增加趋势,氮淋失量呈降低趋势;0~20 m土壤剖面上均存在硝化反应,以砂土为主的冲洪积扇深层土壤硝态氮峰值在硝化和反硝化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而在以黏土为主的泛滥平原和湖泊及洼地,由于土壤有机碳从表层向深层渗透减少,反硝化反应主要发生在0~10 m包气带。该研究可为白洋淀流域及雄安新区面源污染阻控和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迁移与转化 厚包气带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及入淀河道水生态调查与分析
5
作者 石敬波 《海河水利》 2025年第2期23-26,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农业用水的增加,湖泊面积明显下降,湖泊数量呈下降趋势,同时人民群众对所居住环境有了更高要求。为摸清白洋淀及其上游主要入淀河流拒马河水生态环境现状,主要收集白洋淀3个主要分淀站点及拒马河3个站点在202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农业用水的增加,湖泊面积明显下降,湖泊数量呈下降趋势,同时人民群众对所居住环境有了更高要求。为摸清白洋淀及其上游主要入淀河流拒马河水生态环境现状,主要收集白洋淀3个主要分淀站点及拒马河3个站点在2021-2022年4次水质监测及水生态监测成果,主要包括水质理化因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采用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利行业标准《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以及《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SL/T793-2020)分别判别白洋淀及其上游拒马河水质水生态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拒马河 水质 水生态 浮游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村庄生态发展路径研究——以邵庄子村村庄规划为例
6
作者 刘娜 《城市建筑》 2025年第8期127-130,共4页
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当前白洋淀大部分村庄未充分挖掘利用地域生态文化,出现了旅游元素重复、模式化、粗制滥造、缺乏深度设计等问题。为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兼具“雄安特色”和... 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当前白洋淀大部分村庄未充分挖掘利用地域生态文化,出现了旅游元素重复、模式化、粗制滥造、缺乏深度设计等问题。为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兼具“雄安特色”和“白洋淀文化底蕴”的华北水乡,文章以白洋淀淀中村邵庄子村为例,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对地域特色的深度挖掘,提出生态发展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策略。通过完整构建城市湿地系统,探究传统村落的生态价值提升路径,让村民享受到文化守望、现代舒适的成果。通过对现状主要问题的分析与总结,立足乡土特征与淀泊湿地风光提升村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农耕人文湿地 华北水乡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承燕赵福泽 载华北冀望
7
作者 耿仕涛 李照旭 +2 位作者 毛宽振 任文广 宋洪亮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坐赏淀中看夏荷多娇,泛舟苇间享渔家之乐,未到江南胜似江南,这便是“北国江南”——白洋淀。白洋淀是坐落于河北省保定市与沧州市之间的143个大小淀泊的总称,属于海河水系大清河支流水系湖泊。数百个淀泊构成白洋淀湿地生态连廊,拥有丰... 坐赏淀中看夏荷多娇,泛舟苇间享渔家之乐,未到江南胜似江南,这便是“北国江南”——白洋淀。白洋淀是坐落于河北省保定市与沧州市之间的143个大小淀泊的总称,属于海河水系大清河支流水系湖泊。数百个淀泊构成白洋淀湿地生态连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造福燕赵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海河水系 河北省保定市 大清河 北国江南 燕赵大地 自然资源 沧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中心移置对白洋淀防洪的影响分析
8
作者 毛慧慧 张营 邢斌 《海河水利》 2024年第S02期1-4,共4页
为全面提升洪水灾害风险防御能力和水平,需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主动适应和把握洪水灾害的新特点新规律。重点分析了大清河流域“63·8”极端暴雨移置后,以唐河平原暴雨中心情景对白洋淀的洪水威胁最大。有关成果丰富了流域大... 为全面提升洪水灾害风险防御能力和水平,需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主动适应和把握洪水灾害的新特点新规律。重点分析了大清河流域“63·8”极端暴雨移置后,以唐河平原暴雨中心情景对白洋淀的洪水威胁最大。有关成果丰富了流域大洪水样本,是对流域洪水地区组成分析方法的积极探讨,也是提升流域洪水防控能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灾害 暴雨中心移置 白洋淀 洪水威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种植业氮磷投入-盈余-排放时空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魏月莹 杨紫薇 +7 位作者 杨见进 尹高飞 焦会青 赵海璇 马文奇 王佳宝 习斌 李文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4-1837,共14页
为明晰白洋淀流域种植业氮、磷施用、盈余及流失特征和影响因子,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3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从种植业氮、磷施用、盈余与流失角度,分析白洋淀流域2015—2020年种植业氮、磷排放的时空特征,量化不同作物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 为明晰白洋淀流域种植业氮、磷施用、盈余及流失特征和影响因子,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3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从种植业氮、磷施用、盈余与流失角度,分析白洋淀流域2015—2020年种植业氮、磷排放的时空特征,量化不同作物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2015—2020年,白洋淀流域氮、磷施用强度分别减少30.2%和31.4%,空间上呈现上游低、中下游高的分布特征。在研究周期内,玉米对种植业氮、磷施用量的贡献分别达到31.0%~41.8%和32.6%~48.0%;果树氮、磷施用强度最大,分别为247.0~299.6 kg·hm^(-2)和145.6~199.4 kg·hm^(-2)。从研究期初至期末,白洋淀流域种植业氮、磷盈余强度分别减少37.0%、33.1%,空间上呈现上游低、中下游高的分布特征。流域内各作物氮盈余量大小由蔬菜>玉米>小麦>果树变为玉米>小麦>蔬菜>果树,磷盈余量大小始终为玉米>小麦>蔬菜>果树,果树氮、磷盈余强度最大,分别为395.8~480.1 kg·hm^(-2)和148.4~202.3 kg·hm^(-2)。2015—2020年,白洋淀流域氮、磷流失强度分别减少28.4%、33.3%,空间分布特征与氮、磷施用及盈余相同。玉米对种植业氮、磷流失量贡献最大,分别为33.3%~43.3%和31.8%~47.1%;蔬菜氮流失强度最大(4.46~5.60 kg·hm^(-2)),果树磷流失强度最大(0.52~0.72 kg·hm^(-2))。种植业氮、磷盈余与流失强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施肥强度,为减少流失应对氮、磷施用强度大的作物及地区进行针对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盈余 流失 白洋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白洋淀水体生态补水后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阳星 王世岩 +5 位作者 韩祯 李步东 王亮 汪洁 孙龙 巴艺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1,140,共11页
生态补水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生态补水机制的变化过程,将白洋淀的生态补水过程分为临时补水阶段、应急补水阶段和稳定补水阶段。为进行各生态补水阶段下白洋淀水体的时空格局变化分析,通过GEE对白洋淀在1990-2022年... 生态补水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生态补水机制的变化过程,将白洋淀的生态补水过程分为临时补水阶段、应急补水阶段和稳定补水阶段。为进行各生态补水阶段下白洋淀水体的时空格局变化分析,通过GEE对白洋淀在1990-2022年的701幅遥感影像进行水体和冰体提取,分析不同阶段下水体时空变化格局,以及专门分析了冬季结冰期的冰体面积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各个生态补水阶段,白洋淀水体面积均呈现在夏季最小,冬春季最大的特点,而随着生态补水机制的不断完善,白洋淀水体面积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呈现“削峰补低”的变化规律,其中临时补水阶段的逐月平均水体面积介于0.63~186.03 km^(2),稳定补水阶段的逐月平均水体面积介于17.88~109.15 km^(2),变化幅度减小了50.77%;②生态补水机制的完善让白洋淀呈现永久性水体大幅增加,间歇性水体大幅减小的变化规律,其中临时补水阶段永久性水体面积为7.66 km^(2),而稳定补水阶段的永久性水体面积为23.62 km^(2),增加了208.16%,间歇性水体面积则从263.50 km^(2)减少到143.58 km^(2),减小了45.51%;③从冰体面积变化角度分析,随着生态补水机制的不断完善,白洋淀的冰体面积不断减小,其中一月份的平均冰体面积从72.77 km^(2)减小到12.60 km^(2),减小了82.69%。结果表明:生态补水机制的完善并没有导致白洋淀水体面积不断增加,而是使白洋淀的水体环境更加破碎化;在全球变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白洋淀的冰体面积大幅减小;这种趋于破碎化、板块化的水域特征可能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但鉴于生态系统对于水文响应具有滞后性,今后需进一步加强生态水文响应过程监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GEE 生态补水 水体提取 冰体提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白洋淀流域地下水储量评估
11
作者 赵玉川 李玉龙 +4 位作者 王昕洲 韩金辉 王坤 李昭祥 杨传国 《水力发电》 CAS 2024年第12期25-32,共8页
准确监测地下水储量变化,是合理利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前提。基于多源卫星数据计算白洋淀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利用高分辨率数据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降尺度处理,与地下水实测数据对比验证,并分析流域地下水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准确监测地下水储量变化,是合理利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前提。基于多源卫星数据计算白洋淀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利用高分辨率数据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降尺度处理,与地下水实测数据对比验证,并分析流域地下水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方法在白洋淀流域具有较高精度,与59个地下水站点实测数据相比,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62。研究区地下水储量在2002年~2023年平均变化速率为-1.44 cm/a,2011年~2020年期间下降速率最快,2020年之后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空间上地下水储量由东北向西南方向亏损程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卫星数据 地下水储量变化 精度验证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入淀河道的生态治理措施及效果——以孝义河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艳 唐乐 阮龙燕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2期14-19,26,共7页
以白洋淀入淀河流孝义河雄安新区段为例,通过对孝义河入淀口河道底泥进行治理、恢复入淀口河流水生动植物群落、靶向改造盲肠段水动力条件等多手段生态治理,改善河段生态现状,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项目实施后通过监测设备对河段的水质... 以白洋淀入淀河流孝义河雄安新区段为例,通过对孝义河入淀口河道底泥进行治理、恢复入淀口河流水生动植物群落、靶向改造盲肠段水动力条件等多手段生态治理,改善河段生态现状,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项目实施后通过监测设备对河段的水质情况进行了靶向监测,结果表明:项目建设后孝义河末端断面出水水质主要指标均不劣于孝义河上游来水断面水质,河口湿地出水达到Ⅳ类时,孝义河尾端出水COD、氨氮、总磷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水质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水体自净,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入淀河流的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白洋淀 生态修复 底泥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星载Lidar白洋淀水下地形遥感测绘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申亚飞 《水利技术监督》 2024年第9期49-51,75,共4页
为精确获取白洋淀水下地形特征,为河湖水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文章基于ICESat-2测高数据自动检测浅水底部反射的光子,使用BP神经网络回归从Sentinel-2卫星图像中获得白洋淀水下地形。分析表明,BP模型联合ICESat-2和Sentinel-2数据可... 为精确获取白洋淀水下地形特征,为河湖水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文章基于ICESat-2测高数据自动检测浅水底部反射的光子,使用BP神经网络回归从Sentinel-2卫星图像中获得白洋淀水下地形。分析表明,BP模型联合ICESat-2和Sentinel-2数据可在没有原位测深数据的情况下获得浅水测深数据,精确获取水域水下地形空间特征,测绘精度较高,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水下地形 水深 ICESat-2 Sentine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蓦山溪·春到白洋淀
14
作者 梁建义 《河北水利》 2024年第4期47-47,共1页
初春堤上,望碧波泱泱。微风起晴空,晨阳斜、金银粼晃。晶莹透澈,浅底见鱼翔,豆鸭凫,雁舒张,鸥鹭云中畅。浩繁洋淀,五亿茫茫浪①。九道汇清流②,纳江河③、东连水广④。人言西子,何若此汤汤!芦苇荡,艳荷芳,看洞庭模样。
关键词 蓦山溪 白洋淀 汤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农业资源环境机构建设 推进白洋淀上游农业绿色发展
15
作者 赵梦 苏姗姗 霍捷 《河北农业》 2024年第3期12-13,共2页
保定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开展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聚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体系、优化组织机构建设,持续以坚定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本文通过总结保定市农业资源... 保定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开展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聚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体系、优化组织机构建设,持续以坚定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本文通过总结保定市农业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建设要点,结合保定市“十三五”至“十四五”中期农业绿色发展成果及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现状,综合分析保定市农业绿色发展成效,为全面开展白洋淀上游流域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上游流域 农业资源环境 机构建设 农业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入研究 创新举措 科学实施白洋淀生态补水
16
作者 朱永涛 《河北水利》 2024年第5期13-14,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指明了方向,也对白洋淀的补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河北省从“机制”“目标”“水源”“线路”“方案”“调度”等科学要素入手,不断创新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指明了方向,也对白洋淀的补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河北省从“机制”“目标”“水源”“线路”“方案”“调度”等科学要素入手,不断创新补水调度工作机制,实现了科学补水的转变,白洋淀生态水位持续稳定达标,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日益呈现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万鸟翔集”的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水 生态水位 调度工作 水资源安全保障 白洋淀 生态环境治理 创新举措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湿地典型植被芦苇储碳固碳功能研究 被引量:40
17
作者 李博 刘存歧 +1 位作者 王军霞 张亚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03-2607,共5页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白洋淀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el)的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并根据光合作用原理测算了其碳储量和...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白洋淀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el)的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并根据光合作用原理测算了其碳储量和固碳能力,进而从光能利用率的角度探讨了其固碳潜力。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芦苇的碳储量较大,为2.52~3.44kg.m-2,平均2.9kg.m-2,且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两者比值为2.38~3.30,平均2.90,地下部分碳储量是地上部分的近3倍。白洋淀湿地芦苇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为0.82~1.65kg.m-.2a-1,是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1.7~3.4倍,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0~4.0倍。白洋淀湿地芦苇的光能利用率仅为0.6%~1.2%,若提高到植物理论最大光能利用率5%~6%,则固碳能力可较目前提高3.2~9.0倍,达到6.60~8.25kg.m-.2a-1,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芦苇 储碳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府河-白洋淀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风险评价 被引量:39
18
作者 胡国成 许木启 +4 位作者 许振成 戴家银 曹宏 彭晓武 齐建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6-153,共8页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水环境污染评价的重要内容,重金属含量水平常被作为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掌握华北平原的府河和白洋淀中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研究了19个沉积物样品和3个土壤样品中7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利用地积累指数...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水环境污染评价的重要内容,重金属含量水平常被作为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掌握华北平原的府河和白洋淀中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研究了19个沉积物样品和3个土壤样品中7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利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生物效应浓度法评估了重金属的环境风险,并初步分析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府河和白洋淀沉积物受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其中Zn、Pb、Cu和Cd污染较为严重,府河沉积物的潜在生态环境危害强于白洋淀。相关分析显示府河和白洋淀重金属污染具有相似污染源,保定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府河沿岸金属冶炼企业很可能是白洋淀地区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从城市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修复、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白洋淀区域重金属污染控制对策与建议,为白洋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特征 风险评价 沉积物 府河 白洋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白洋淀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2
19
作者 梁淑轩 贾艳乐 +3 位作者 闫信 李洪波 秦哲 孙汉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0859-20862,共4页
[目的]研究白洋淀水体在不同pH值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交换规律,为白洋淀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利用实验室静态模拟法,在沉积物柱状样上方加入一定pH值的上覆水,每天测定水中总氮、氨氮、总磷、总可溶性磷的浓度... [目的]研究白洋淀水体在不同pH值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交换规律,为白洋淀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利用实验室静态模拟法,在沉积物柱状样上方加入一定pH值的上覆水,每天测定水中总氮、氨氮、总磷、总可溶性磷的浓度,并计算各营养盐的释放速率。[结果]中性条件下,总氮、总磷的释放速率最小,分别为33.08和-1.21 mg/(m2.d);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氮磷释放速率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强酸和弱碱性水体中总氮释放速率分别为53.56和57.11 mg/(m2.d),明显地促进了氮的释放;强酸和强碱性条件下,总磷释放明显,尤其强碱性条件下其释放速率倍增,为3.39 mg/(m2.d),而强酸和弱碱性水体中其释放速率分别为1.13和0.18 mg/(m2.d)。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pH值下,总氮与氨氮、总磷与总可溶性磷的累积释放量有显著相关性。[结论]pH值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的交换有显著影响,酸、碱水体都会促进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控制水体的酸碱度能有效抑制沉积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营养盐 界面释放 白洋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白洋淀水样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被引量:69
20
作者 刘芃岩 高丽 +2 位作者 申杰 刘微 蔡立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7-520,共4页
建立了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法(GC)分析环境水样中痕量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的方法。选用100μm聚二甲基硅烷(PDMS)萃取纤维,在磁力搅拌条件下,对水样中的PAEs萃取富集60min,然后直接注入GC进样口,在250℃温度下解吸4min后... 建立了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法(GC)分析环境水样中痕量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的方法。选用100μm聚二甲基硅烷(PDMS)萃取纤维,在磁力搅拌条件下,对水样中的PAEs萃取富集60min,然后直接注入GC进样口,在250℃温度下解吸4min后进行分析测定,13种PAEs能得到充分提取和分离。方法的重现性(以相对标准偏差(RSD)计为0.2%~9.7%,检出限为0.02~0.83μg/L。将本方法应用于白洋淀水样中PAEs的分析检测发现,样品中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检出率相对较高。对水样进行两个浓度水平(2.5μg/L和5.0μg/L)的加标试验,加标回收率为75.3%~111.0%,RSD为2.1%~8.0%(n=3),能够满足环境水样中痕量PAEs的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白洋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