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私人叙事视域下新四军新闻宣传工作研究(1942—1947)——以阿英《敌后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
胡辰旭
|
《传媒论坛》
|
2024 |
0 |
|
2
|
经典重构:阿英话剧中女性领袖形象的现代演绎与深度探索 |
荔夏盟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
3
|
趣味与时势之间的“女英雄”——论阿英《碧血花》 |
罗雅琳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4
|
近代文学的自觉和奠基--阿英先生的近代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 |
左鹏军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5
|
新时期阿英研究综述 |
王瑞
|
《榆林学院学报》
|
2010 |
1
|
|
6
|
论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的批评史价值 |
丁晓原
|
《常熟高专学报》
|
2003 |
1
|
|
7
|
《聊斋志异·阿英》之“交融”叙事艺术初探 |
张姣婧
|
《蒲松龄研究》
|
2018 |
0 |
|
8
|
阿英对新文学史料构建的开创之功——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的编撰 |
赵连昌
李广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18 |
0 |
|
9
|
“危机论”与“工具论”:现代戏剧家阿英的电影批评考索 |
王冬梅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0
|
长留民俗在人间——钱璎捐赠阿英收藏年画过眼录 |
杜洋
|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8 |
2
|
|
11
|
时代性、艺术性、独特性:论阿英的历史剧创作 |
马文涛
沈后庆
|
《戏剧之家》
|
2023 |
1
|
|
12
|
《阿英》与陈淑卿 |
郑子运
|
《蒲松龄研究》
|
2023 |
0 |
|
13
|
阿英所藏古籍戏曲(剧)抄本的说唱文献叙录——弹词、戏曲、宝卷 |
刘学梅
|
《今古文创》
|
2023 |
0 |
|
14
|
略论阿英的女性作家评论 |
丛子钰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3 |
0 |
|
15
|
《碧血花》的版本源流与修改 |
李侑珊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6
|
《洪宣娇》与《天国春秋》中“洪宣娇”人物形象辨析 |
高尚
|
《艺术评鉴》
|
2024 |
0 |
|
17
|
苏雪林论鲁迅之“谜” |
寇志明(Jon Eugenevon Kowallis)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18
|
试论“甲申史剧”——《李闯王》的艺术价值与现代意义 |
贾冀川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9
|
《郭沫若散文选集》序 |
王锦厚
|
《郭沫若学刊》
|
1992 |
1
|
|
20
|
谈谈我的科研之旅 |
吴家荣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