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私人叙事视域下新四军新闻宣传工作研究(1942—1947)——以阿英《敌后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胡辰旭 《传媒论坛》 2024年第7期18-23,共6页
日记作为一种私人的记述性文体,不仅反映作者的日常生活轨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超越生活的社会叙事,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新闻史研究领域,名人日记尤其是著名报人的日记,对于从个案审视与细节把握新闻史的发展及演进过程... 日记作为一种私人的记述性文体,不仅反映作者的日常生活轨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超越生活的社会叙事,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新闻史研究领域,名人日记尤其是著名报人的日记,对于从个案审视与细节把握新闻史的发展及演进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作家阿英在新四军期间的身份属于新闻宣传工作者,他的《敌后日记》记录了其在苏北敌后根据地办报、写作、编剧,开展各种文化宣传工作并广泛参与其他社会交往活动的经历,是反映新四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参考与补充史料。梳理《敌后日记》中阿英个人叙事下对新四军新闻宣传工作的观察、协作和参与,能够进一步补足《敌后日记》的新闻史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英 新四军 新闻宣传 《敌后日记》 新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重构:阿英话剧中女性领袖形象的现代演绎与深度探索
2
作者 荔夏盟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7期65-68,共4页
作为一名真实的历史人物,晚明秦淮名妓葛嫩娘的美貌深情、忠贞不屈的个人气节,经过不同时代文人的书写,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和现实关怀。明末文人余怀笔下的秦淮烈女葛嫩为后世的各种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言说空间;晚清知识分子王蕴章... 作为一名真实的历史人物,晚明秦淮名妓葛嫩娘的美貌深情、忠贞不屈的个人气节,经过不同时代文人的书写,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和现实关怀。明末文人余怀笔下的秦淮烈女葛嫩为后世的各种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言说空间;晚清知识分子王蕴章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愁绪下,完成了对葛嫩的丰富和拓展。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语境下,阿英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对葛嫩娘这一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再创作,赋予了她鲜明的时代精神。这一重塑不仅丰富了葛嫩娘的人物形象,更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精神符号,成为激励民众、促进抗战动员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改编 阿英 话剧《碧血花》 葛嫩娘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趣味与时势之间的“女英雄”——论阿英《碧血花》 被引量:3
3
作者 罗雅琳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6,共8页
由阿英编剧的《碧血花》在1939年的"孤岛"上海大获成功,为上海剧艺社一举清偿债务。《碧血花》展演了明星、古装和布景的"奇观",并与鸳蝴派作品颇具渊源,但也修正了其中的弊病。《碧血花》写出了慷慨激昂的"... 由阿英编剧的《碧血花》在1939年的"孤岛"上海大获成功,为上海剧艺社一举清偿债务。《碧血花》展演了明星、古装和布景的"奇观",并与鸳蝴派作品颇具渊源,但也修正了其中的弊病。《碧血花》写出了慷慨激昂的"女英雄",又在"女汉奸"和"中间人物"的道德评价上有所留白和松动。剧中葛嫩娘和郑成功的"无父"对应着"孤岛"民族国家认同的失落。通过对于女性形象的彰显,《碧血花》使民族国家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使现实苦难得到抚慰。《碧血花》满足了多种观众心灵和多种演出功用,是一部在大众趣味与"孤岛"时势复杂交织的网络中诞生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英 《碧血花》 “孤岛” 女英雄 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文学的自觉和奠基--阿英先生的近代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左鹏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7,共11页
在近代文学研究史上,阿英第一次表现出明晰自觉的近代文学观念,从而使近代文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史概念。在如此明晰的文学史观念指导下,阿英从文献学、文学理论与批评学、小说学、戏曲学、俗文学、翻译文学与文学史学等方面对近... 在近代文学研究史上,阿英第一次表现出明晰自觉的近代文学观念,从而使近代文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史概念。在如此明晰的文学史观念指导下,阿英从文献学、文学理论与批评学、小说学、戏曲学、俗文学、翻译文学与文学史学等方面对近代文学的研究格局进行了空前全面的设计和建设,取得了最杰出的学术成就。阿英开创的学术领域、发掘的文献史料、运用的研究方法、建立的学术传统、提出的学术观点,都对后来的近代文学研究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因此,阿英的学术研究是近代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阿英的学术成就是近代文学走向自立和建设的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英 近代文学 文学史意识 学术成就 学术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阿英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瑞 《榆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7-60,共4页
阿英一生涉足了文艺领域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新时期关于阿英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目前还没有对阿英研究资料的全面整理和结集汇编。为了使他的各类文学作品被更多的读者和学者们阅读、研究,使他的批评理论被广泛借鉴和使... 阿英一生涉足了文艺领域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新时期关于阿英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目前还没有对阿英研究资料的全面整理和结集汇编。为了使他的各类文学作品被更多的读者和学者们阅读、研究,使他的批评理论被广泛借鉴和使他的学术精神更加发扬光大,未来对阿英的研究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文学史家在编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过程中,应该给阿英合理的评价和应有的文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英 新时期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的批评史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晓原 《常熟高专学报》 2003年第1期66-70,共5页
《现代十六家小品》对现代,主要对五四时期小品(散文)的史程和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富有识见的论析与解读。其价值不仅在于较为清晰地给出了现代散文小品发展的历史线索、展示了其时散文存在的基本形态,而且也见之于编著者所确立的散文批... 《现代十六家小品》对现代,主要对五四时期小品(散文)的史程和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富有识见的论析与解读。其价值不仅在于较为清晰地给出了现代散文小品发展的历史线索、展示了其时散文存在的基本形态,而且也见之于编著者所确立的散文批评范式。政治上操持"左倾"立场的阿英,自觉将社会———历史学的批评方法,娴熟地运用于散文研究之中;文学史家眼光的禀具,使阿英研究作家作品不孤视独取,而能从散文史的进程中把握意义。这种"双重关联":既关联社会历史,又关联散文历史,成就了《现代十六家小品》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英 《现代十六家小品》 五四时期 小品 散文 文学批评 批评史价值 批评方法 批评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聊斋志异·阿英》之“交融”叙事艺术初探
7
作者 张姣婧 《蒲松龄研究》 2018年第1期119-126,共8页
《阿英》是《聊斋志异》中尚未被广泛关注但却极具文学价值的篇目。"交融"叙事艺术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小说在情节线索与叙事视角的隐显、流转,不同情感的平散、汇聚方面别具匠心,于层层交融中实现了文与情的完美融合,... 《阿英》是《聊斋志异》中尚未被广泛关注但却极具文学价值的篇目。"交融"叙事艺术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小说在情节线索与叙事视角的隐显、流转,不同情感的平散、汇聚方面别具匠心,于层层交融中实现了文与情的完美融合,以及对多元主题的表达,充分展现了蒲松龄独到的创作匠心与深厚的书写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英 “交融”叙事艺术 情节线索 叙事视角 情感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英对新文学史料构建的开创之功——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的编撰
8
作者 赵连昌 李广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87-94,共8页
阿英所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奠基之作。它无论在确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还是在构建该学科的研究框架... 阿英所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奠基之作。它无论在确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还是在构建该学科的研究框架、确定该学科的具体研究内容方面,都起到了发凡起例的先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英 编辑出版 新文学史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论”与“工具论”:现代戏剧家阿英的电影批评考索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冬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共4页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阿英凭借《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李闯王》等历史剧作,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剧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在全面转向戏剧创作之前,阿英在现代影坛上也曾留下活跃的身影。在1930-1936年间,阿英...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阿英凭借《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李闯王》等历史剧作,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剧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在全面转向戏剧创作之前,阿英在现代影坛上也曾留下活跃的身影。在1930-1936年间,阿英涉猎现代电影的诸多领域,比如创编电影剧本、从事电影批评以及宣扬无产阶级电影理论等。1932年,阿英同乡周剑云通过时任明星编剧的洪深向阿英、郑伯奇、夏衍三人发出加盟邀请,三人在瞿秋白的批准下化名进入明星公司担任编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批评 现代电影 周剑云 阿英 洪宣娇 戏剧创作 危机论 工具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留民俗在人间——钱璎捐赠阿英收藏年画过眼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洋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57-62,共6页
阿英(原名钱杏邨)是中国著名藏家,业余时间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木版画,在他去世后,这些木版画偶然被女儿钱璎发现,钱璎在2005年、2007年将这些作品捐赠给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共计314幅。文章就这些画作进行梳理和探究。
关键词 阿英 民俗 钱杏邨 钱璎 年画 收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性、艺术性、独特性:论阿英的历史剧创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文涛 沈后庆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5期16-18,共3页
阿英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批评家、编译家,作为剧作家他创作了《碧血花》(又名《明末遗恨》)《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杨娥传》《洪宣娇》以及《李闯王》这五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历史剧。作品表现出阿英的戏剧创作特点:... 阿英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批评家、编译家,作为剧作家他创作了《碧血花》(又名《明末遗恨》)《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杨娥传》《洪宣娇》以及《李闯王》这五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历史剧。作品表现出阿英的戏剧创作特点:一是因时代赋予作品的特殊价值而具有的时代性;二是在剧本文本的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三是其剧作彰显了剧作家独特的个人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英 历史剧 时代性 艺术性 独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英》与陈淑卿
12
作者 郑子运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3期5-14,共10页
王敏入、陈淑卿夫妇是淄川著名的孝子、孝妇,他们悲欢离合的婚恋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蒲松龄据之创作了《阿英》。《阿英》曲折地反映了陈淑卿重归王家之后,伺候公婆,很少与丈夫相聚的无奈。小说中的甘玉婚内有一次远行,这是照搬王敏入... 王敏入、陈淑卿夫妇是淄川著名的孝子、孝妇,他们悲欢离合的婚恋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蒲松龄据之创作了《阿英》。《阿英》曲折地反映了陈淑卿重归王家之后,伺候公婆,很少与丈夫相聚的无奈。小说中的甘玉婚内有一次远行,这是照搬王敏入、陈淑卿的事迹,而陈淑卿卒于顺治末年,由此可以推知王敏入的北京之行实际上是在顺治年间,而不是通常所谓的康熙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淑卿 王敏入 阿英 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英所藏古籍戏曲(剧)抄本的说唱文献叙录——弹词、戏曲、宝卷
13
作者 刘学梅 《今古文创》 2023年第9期79-81,共3页
阿英先生所搜集的说唱文献,计有弹词、戏曲和宝卷等三大类。弹词量多质精,其中尤以《珍珠塔》《马如飞开篇》及大量绣像本最富特色。戏曲抄本数量略少,但有不少来自宫廷,为探讨清宫演剧补充了有用信息。宝卷数量虽少,但也不乏稀见版本... 阿英先生所搜集的说唱文献,计有弹词、戏曲和宝卷等三大类。弹词量多质精,其中尤以《珍珠塔》《马如飞开篇》及大量绣像本最富特色。戏曲抄本数量略少,但有不少来自宫廷,为探讨清宫演剧补充了有用信息。宝卷数量虽少,但也不乏稀见版本。阿英先生的藏书是有待进一步发掘的富矿,或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走向深入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英 说唱文献 弹词 宝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阿英的女性作家评论
14
作者 丛子钰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4期4-7,共4页
太阳社作家阿英在1930年前后撰写了多篇有力的批评作品,其中对冰心、庐隐、丁玲等女性作家的批评专门收入了《现代中国女作家》一书。阿英是最早专门对女性作家作品进行批评的现代作家之一,他对女作家的批评主张展示出他这一时期“力的... 太阳社作家阿英在1930年前后撰写了多篇有力的批评作品,其中对冰心、庐隐、丁玲等女性作家的批评专门收入了《现代中国女作家》一书。阿英是最早专门对女性作家作品进行批评的现代作家之一,他对女作家的批评主张展示出他这一时期“力的文艺”的文艺观念。阿英的女性作家评论并未概念先行地给她们的作品下评判,而是深入文本,对作品中一些不符合“力的文艺”的部分同样予以肯定,对这些作家未来的创作也提出了几点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英 现代作家 作家评论 庐隐 中国女作家 文艺观念 太阳社 力的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碧血花》的版本源流与修改
15
作者 李侑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48,共7页
魏如晦(阿英)所创作的《碧血花》现有4个版本存世,版本之间内容和收录情况等存在不同。基于创作思路的变化,作家对剧作的情节和人物设置等进行了修改;基于历史剧创作观念,其对剧作中原型人物进行严谨地考证,修改了相应的人物名字,补充... 魏如晦(阿英)所创作的《碧血花》现有4个版本存世,版本之间内容和收录情况等存在不同。基于创作思路的变化,作家对剧作的情节和人物设置等进行了修改;基于历史剧创作观念,其对剧作中原型人物进行严谨地考证,修改了相应的人物名字,补充人物“本传”等;由于受到创作环境的影响,剧作中相应的语言表述,人物情感倾向也予以了修改;基于戏剧舞台艺术和文本艺术,修改了部分人物动作和语言。通过《碧血花》的版本研究和对比分析,既对理解戏剧创作、揭示时代特征有重要意义,也为戏剧版本研究提供新的史料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血花》 阿英 历史剧 版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宣娇》与《天国春秋》中“洪宣娇”人物形象辨析
16
作者 高尚 《艺术评鉴》 2024年第14期135-140,共6页
阿英和阳翰笙曾在各自不同的剧作中塑造过“洪宣娇”这一共同的历史形象。阿英塑造了一个以公利为先、兼具传统女性特质的巾帼英雄形象,而阳翰笙则将洪宣娇描绘成一个以私情为本、内心世界复杂的深宫美人。本文通过辨析两部历史剧《洪... 阿英和阳翰笙曾在各自不同的剧作中塑造过“洪宣娇”这一共同的历史形象。阿英塑造了一个以公利为先、兼具传统女性特质的巾帼英雄形象,而阳翰笙则将洪宣娇描绘成一个以私情为本、内心世界复杂的深宫美人。本文通过辨析两部历史剧《洪宣娇》与《天国春秋》中对同一历史人物“洪宣娇”的不同艺术塑造,揭示剧作家阿英和阳翰笙在创作中所采取的不同手法和视角,并通过对两部剧本中洪宣娇的人物塑造进行比较和解读,从而探讨两位剧作家在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对同一历史题材中的同一人物进行不同的、个性化的艺术处理。虽然两人在塑造中仍有许多不足,并且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人物形象的深度和戏剧冲突张力,但这些塑造仍然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剧创作经验,并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和历史人物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宣娇 阿英 阳翰笙 历史剧 人物形象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雪林论鲁迅之“谜” 被引量:8
17
作者 寇志明(Jon Eugenevon Kowallis)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46,共13页
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苏雪林教授(1897—1999),曾在1930年代初被阿英(钱杏邮,1900—1977)称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1966年11月,年近70岁的苏雪林在其名为《我论鲁迅》(该书收集旧文十余篇,《自序》... 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苏雪林教授(1897—1999),曾在1930年代初被阿英(钱杏邮,1900—1977)称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1966年11月,年近70岁的苏雪林在其名为《我论鲁迅》(该书收集旧文十余篇,《自序》作于台湾台南)一书的开篇《自序》中明确写道:“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的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鲁迅 《自序》 30年代 女性作家 阿英 散文 开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甲申史剧”——《李闯王》的艺术价值与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冀川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1-64,共4页
1944年3月,郭沫若在国统区中心重庆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出现了不少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阿英的《李闯王》是艺术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本文对《李闯王》的人物形象、主题和编剧艺术进行了剖... 1944年3月,郭沫若在国统区中心重庆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出现了不少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阿英的《李闯王》是艺术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本文对《李闯王》的人物形象、主题和编剧艺术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该剧在艺术上的成功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起义 阿英 《李闯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散文选集》序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锦厚 《郭沫若学刊》 1992年第1期23-32,共10页
鲁迅说过这样的话: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全集·书信·致杨霁云》)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证明:鲁迅的这一番话是完全正确的。然而,散文就大不相同了,唐宋之... 鲁迅说过这样的话: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全集·书信·致杨霁云》)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证明:鲁迅的这一番话是完全正确的。然而,散文就大不相同了,唐宋之后,明清以来,都曾出现过新的高峰,到了“五四”时期,更是百花齐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散文 散文写作 中国诗歌 杨霁云 抒情散文 三叶集 阿英 散文艺术 郭沫若佚文集 沸羹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我的科研之旅
20
作者 吴家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5期5-7,共3页
我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大学文学院任教三十余年。三十余年来我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书籍十几种。无论书还是论文,都显得庞杂。就著作而言,我出版过《道教文化》《小说史话》《元曲》,主编过《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丛书》《... 我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大学文学院任教三十余年。三十余年来我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书籍十几种。无论书还是论文,都显得庞杂。就著作而言,我出版过《道教文化》《小说史话》《元曲》,主编过《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丛书》《桐城派文学理论研究系列》等有关传统文化的书;我也出版过《新时期比较文学的垦拓与建构》《穿越比较文学的世纪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研究 小说史 安徽大学 比较诗学 道教文化 学术论文 文艺理论 阿英 文学思潮 安徽文艺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