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蒸汽吞吐地层热量变化机理
1
作者 姚长江 贾新峰 +4 位作者 尚策 李可寒 焦滨海 高飞 林志强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加热地层以降低原油黏度是蒸汽吞吐的主要机理之一,构建考虑热对流和热传导的动态传热模型,通过耦合温度场和压力场,计算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和流体对流速度,进而分析地层热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注汽阶段,周期注汽量相同的条件... 加热地层以降低原油黏度是蒸汽吞吐的主要机理之一,构建考虑热对流和热传导的动态传热模型,通过耦合温度场和压力场,计算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和流体对流速度,进而分析地层热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注汽阶段,周期注汽量相同的条件下,注汽时间为6.0~10.0 d时,加热速度和地层净热量均较高;在焖井阶段,压力停止上升,热对流快速减弱,地层加热速度大幅下降,焖井4.0 d后降幅达88.3%,可以开井生产;在采油阶段,热传导起主要作用,地层热量缓慢稳步上升;经过1个吞吐周期,地层热量增量的57.7%随着产液被回收,42.3%保留在地层中。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蒸汽吞吐过程中的地层热量变化规律,为注采参数的优化和蒸汽热量的流向分析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地层热量 原油黏度 热对流 热传导 温度场 加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大井距高强度蒸汽吞吐开发规律及开发策略
2
作者 罗宪波 冯海潮 +3 位作者 刘东 郑伟 王树涛 王公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海上稠油资源丰富,热采开发需求大,经过多年实践,实现了对薄层稠油、边底水稠油和特—超稠油的蒸汽吞吐开发。准确认识海上稠油油藏大井距蒸汽吞吐的渗流特征和蒸汽吞吐开发规律,进而对热采开发效果和开发状况准确评价,成为海上稠油热... 海上稠油资源丰富,热采开发需求大,经过多年实践,实现了对薄层稠油、边底水稠油和特—超稠油的蒸汽吞吐开发。准确认识海上稠油油藏大井距蒸汽吞吐的渗流特征和蒸汽吞吐开发规律,进而对热采开发效果和开发状况准确评价,成为海上稠油热采开发方案设计、调整、优化和增产增效的关键。通过对热液区实际温场分布和蒸汽超覆现象定量化表征的研究,表征加热半径变化,总结海上大井距蒸汽吞吐的产量递减、有效期、生产压差、伴生气的规律和开发经验,确定了海上蒸汽吞吐的3个递减阶段和平均递减率。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预测,提出了海上稠油油藏大井距蒸汽吞吐的开发策略。海上大井距蒸汽吞吐型开发推荐水平井,边水油藏在距离内含油边界150~200 m以上布井,采用高干度、大周期注入量提高地层热利用率,海上大井距热采平均有效期为329 d,第一周期平均月递减率为13.5%,生产井的合理生产压差介于3.5~5.0 MPa。研究结果对海洋石油稠油热采规模化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递减规律 开发规律 开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蒸汽吞吐井钻完井设计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
3
作者 王佳昌 于长广 +2 位作者 陈国彬 王宇昕 刘皓月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25年第2期45-47,41,共4页
渤海湾稠油油藏地质储量高,但动用程度低,先后采用多元热流体吞吐、弱凝胶驱辅助吞吐、转蒸汽驱等稠油热采技术改善开发效果,但依然面临严峻问题,特别是多轮次的蒸汽吞吐后套管损坏、井口抬升、防砂失效、热采井井筒安全问题等挑战,已... 渤海湾稠油油藏地质储量高,但动用程度低,先后采用多元热流体吞吐、弱凝胶驱辅助吞吐、转蒸汽驱等稠油热采技术改善开发效果,但依然面临严峻问题,特别是多轮次的蒸汽吞吐后套管损坏、井口抬升、防砂失效、热采井井筒安全问题等挑战,已经成为影响渤海湾稠油油藏开发效益的主要短板,迫切需要进行新技术攻关。基于此,通过类比渤海湾相似油田和本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实践,开展了海上稠油蒸汽吞吐井钻完井设计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该技术基于应变的热采井套管柱校核设计,同时采用筛管热应力补偿器和专用热采井口来避免防砂管柱受热强度破坏及抑制井口抬升,并结合350℃电潜泵注采一体化工艺管柱,为蒸汽吞吐井的长效生产及井筒安全提供了切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 蒸汽吞吐 钻完井设计 注采一体化 井下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强化氮气泡沫控水工艺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马良宇 张伟 +3 位作者 韩晓冬 赵宇 王秋霞 王志远 《精细石油化工》 2025年第1期31-35,共5页
针对受成藏时原油充注不充分影响,N油田地下发育不规则的高含水饱和度差储层,导致首轮次吞吐时出现井间汽窜、含水率/回采水率高等问题,研究了海上热采强化泡沫封窜控水体系。350℃条件下阻力因子为136.8,平行双管实验中强化泡沫可有效... 针对受成藏时原油充注不充分影响,N油田地下发育不规则的高含水饱和度差储层,导致首轮次吞吐时出现井间汽窜、含水率/回采水率高等问题,研究了海上热采强化泡沫封窜控水体系。350℃条件下阻力因子为136.8,平行双管实验中强化泡沫可有效实现对低渗管的封堵,动用高渗管中原油。该技术在N油田N1井应用后,第二轮次注热时未出现井间汽窜,与首轮次相比,N1井高峰日产油提高14 m^(3),同期含水率降低7%,水平段吸汽均匀程度提升28.7%,强化氮气泡沫可实现超稠油油藏高效均衡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热采 蒸汽吞吐 强化氮气泡沫 高含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等温加热区的厚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产能预测新方法
5
作者 王斌 黄世军 +3 位作者 赵凤兰 范昕涵 苏哲烨 杨晨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140,共9页
经典模型不适用于预测厚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产能,基于非等温加热区,提出考虑非等温和渗透率各向异性影响的厚层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产能预测新方法。在验证新方法的准确性后,分析加热区温度分布及前缘、不同生产制度下多周期产能... 经典模型不适用于预测厚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产能,基于非等温加热区,提出考虑非等温和渗透率各向异性影响的厚层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产能预测新方法。在验证新方法的准确性后,分析加热区温度分布及前缘、不同生产制度下多周期产能、不同渗透率各向异性情况下产能。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加热区平均温度、压力、前缘位置;同一周期内,随着生产进行,加热前缘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相同周期内生产时间下,加热区前缘会随着周期数增加而扩大;当保持低井底压力和高产量时,加热区平均压力较低,油藏压力衰减较快,反之亦然;厚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产能预测需要考虑各向异性渗透率影响,否则会降低产能预测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稠油油藏 水平井蒸汽吞吐 产能 非等温加热区 加热区前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退火算法用于蒸汽吞吐井流入动态研究
6
作者 辛文宾 王中元 +4 位作者 宫宇宁 蒋海岩 王哲 田蕃 尚晨浩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7期36-39,59,共5页
随着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发展,利用复杂结构井、体积压裂、多元及复杂热力法开采石油时,渗流过程越来越复杂,油井流入动态难以通过统一方程得到。本文提出利用非数值算法的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油井流入动态计算,以蒸汽吞吐井为实例,首先分析... 随着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发展,利用复杂结构井、体积压裂、多元及复杂热力法开采石油时,渗流过程越来越复杂,油井流入动态难以通过统一方程得到。本文提出利用非数值算法的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油井流入动态计算,以蒸汽吞吐井为实例,首先分析合理的工作制度,然后把模拟退火算法预测的产量结果与利用数值模拟所得的产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比误差非常小,模拟退火算法不需要将单相流和多相流分开讨论,且无任何假设条件,适用范围广,利用该算法研究油井流入动态非常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流入动态 蒸汽吞吐 数值模拟 模拟退火 油井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轮次蒸汽吞吐水平井套管射孔参数优选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肖遥 韩耀图 +2 位作者 龚宁 徐刚 王孔阳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针对多轮次蒸汽吞吐水平井在确保套管安全寿命前提下,有利实现储层产能最大化释放的套管射孔参数优选问题,开展了射孔参数对产能影响和对套管安全性影响研究,建立了水平套管井表皮因子计算模型及产能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满足... 针对多轮次蒸汽吞吐水平井在确保套管安全寿命前提下,有利实现储层产能最大化释放的套管射孔参数优选问题,开展了射孔参数对产能影响和对套管安全性影响研究,建立了水平套管井表皮因子计算模型及产能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满足储层产能最大化释放的射孔参数范围内,结合套管安全性校核结果优选射孔参数的方法。通过该方法设计的渤海某稠油油田的射孔参数可知,该井目前已完成超3轮次蒸汽吞吐过程,产能达到配产的同时,套管处于安全服役的状态。该方法可为多轮次蒸汽吞吐水平井套管射孔参数优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水平井 蒸汽吞吐 射孔参数 产能 轴向热应力 抗外挤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蒸汽吞吐井扩容降压增注机理研究与矿场实践
8
作者 张伟 邹剑 +4 位作者 张华 毕培栋 王秋霞 张洪 韩晓冬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62,共7页
在渤海油田稠油的热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物性较差或井周堵塞,蒸汽吞吐井通常面临蒸汽注入困难的问题。岩石力学扩容作为一项新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常规增产措施存在的有效期短和作业成本高等问题。然而,目前针对储层水力扩容特性的实验研究... 在渤海油田稠油的热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物性较差或井周堵塞,蒸汽吞吐井通常面临蒸汽注入困难的问题。岩石力学扩容作为一项新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常规增产措施存在的有效期短和作业成本高等问题。然而,目前针对储层水力扩容特性的实验研究仍然很少,特别是在考虑蒸汽吞吐开发初期或实际地层所处的真三轴应力环境下的实验。以渤海L稠油油田为例,对注蒸汽开发前的稠油油层岩心进行了粒径分析,以及电镜扫描与能谱分析等微观物理性质观测,并研究了真三轴应力条件下岩心的力学与高温水力扩容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岩心粒径平均为225μm,属于细—中粒径;岩心微观结构较为松散,颗粒之间存在沥青胶结物,疏松程度高;岩心元素中Si含量与C含量最高。岩心在单轴应力下会迅速出现剪切膨胀现象,但在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由于水平应力的限制岩心体积持续被压缩,未出现扩容现象,且强度较低。真三轴高温水力扩容实验中岩心流体压力波动较大,说明在水力扩容阶段内部裂缝不断产生、发育及扩展,导致岩心体积膨胀,在到达破裂压力后岩心仍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CT扫描表明,岩心在水力扩容后体积膨胀明显,在水平方向表现出了较大变形,内部出现了次生复杂缝网,扩容效果良好。最后,通过现场扩容施工实例展示了渤海稠油吞吐井扩容作业的效果,以期为水力扩容与安全连通高效开采稠油提供可行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水力扩容 真三轴 岩心 渗透率 蒸汽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氮气、溶剂辅助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高永荣 刘尚奇 +1 位作者 沈德煌 李小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3-75,共3页
对辽河油田杜 3 2块超稠油油藏进行提高蒸汽吞吐开采效果的综合研究 ,从机理、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方面研究氮气、溶剂辅助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筛选出高效溶剂 ,测试驱油效率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 ,提出注 1 3溶剂段塞加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对辽河油田杜 3 2块超稠油油藏进行提高蒸汽吞吐开采效果的综合研究 ,从机理、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方面研究氮气、溶剂辅助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筛选出高效溶剂 ,测试驱油效率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 ,提出注 1 3溶剂段塞加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开采可以使采收率增加 4.0 %,增油成本为 43 6元 t ,为超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图 3表 3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溶剂辅助蒸汽吞吐开采技术 溶剂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期开发特征及方案优化研究
10
作者 孔超杰 付蓉 +2 位作者 黄琴 王颍超 别梦君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7期45-51,共7页
渤海海域稠油储量比较丰富,蒸汽吞吐是稠油热采的主要方式,LD油田是中国海上油田第一次开展蒸汽吞吐先导试验的稠油油田,探索海上地下原油黏度在350 mPa·s以上稠油油田的有效开发方式,2口热采试验井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高峰日产油... 渤海海域稠油储量比较丰富,蒸汽吞吐是稠油热采的主要方式,LD油田是中国海上油田第一次开展蒸汽吞吐先导试验的稠油油田,探索海上地下原油黏度在350 mPa·s以上稠油油田的有效开发方式,2口热采试验井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高峰日产油逐渐下降、地下存水量逐渐增加,见油前排液时间及累产液增加。由于海上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仍处于试验阶段,目前缺乏海上蒸汽吞吐开发特征和规律的总结,需要开展海上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期开发特征和开发规律的研究。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2口热采试验井出现地层能量不足、低产低效、递减快的问题,主要原因是2口蒸汽吞吐井的加热半径仅40余米,而且加热范围外的原油因流度低、启动压力梯度大而导致有效动用半径小。因此,有必要开展蒸汽吞吐方案优化研究,扩大加热半径,改善热采开发效果,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渤海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因素分析 递减规律 方案优化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蒸汽吞吐稠油油田出砂预测方法研究
11
作者 贾立新 龚宁 +3 位作者 莘怡成 徐刚 王孔阳 晏敏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8期21-25,共5页
渤海A油田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地层埋深浅、易出砂,但对于注热条件下出砂机理认识不清,缺少出砂预测模型。为此,基于调研注热物理模拟实验,总结注热条件对防砂失效的影响规律,研究稠油油田热采井出砂机理。结合探井资料,采用经验法分... 渤海A油田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地层埋深浅、易出砂,但对于注热条件下出砂机理认识不清,缺少出砂预测模型。为此,基于调研注热物理模拟实验,总结注热条件对防砂失效的影响规律,研究稠油油田热采井出砂机理。结合探井资料,采用经验法分析A油田出砂风险,考虑注热造成的岩石强度弱化、热应力效应以及循环注采造成的岩石损伤,建立了热采井多轮次蒸汽吞吐出砂预测模型,研究注热对出砂压差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注采造成的损伤主要发生在前几个轮次,并导致低强度储层段发生破坏,后续轮次的损伤速率较小且相对平稳。高温热蒸汽导致的强度损伤对出砂压差影响最大,其次是循环注采损伤,热应力效应影响最小。研究成果为该油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海上类似稠油油田方案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蒸汽吞吐 出砂预测 出砂机理 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多轮次蒸汽吞吐井开发后期接替技术研究
12
作者 黄琴 桑丹 +2 位作者 张俊 房娜 朱琴 《重庆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9-16,共8页
为提高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期的油井产能和油田采收率,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法,总结了油田多轮次蒸汽吞吐的生产特征,并结合油藏特征开展了蒸汽吞吐接替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第1轮次的高峰产量和平均产量为冷采的2倍,油汽比为... 为提高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期的油井产能和油田采收率,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法,总结了油田多轮次蒸汽吞吐的生产特征,并结合油藏特征开展了蒸汽吞吐接替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第1轮次的高峰产量和平均产量为冷采的2倍,油汽比为3.0,多周期间递减率平均为19.0%。与常规蒸汽吞吐相比,“化学药剂+气体辅助”增效可使采收率提高0.4%;侧钻吞吐可使采收率提高0.9%;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可使采收率提高8.7%;“化学增效+转蒸汽驱”可使采收率提高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轮次蒸汽吞吐 辅助增效 侧钻 蒸汽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研究概述 被引量:114
13
作者 曾玉强 刘蜀知 +2 位作者 王琴 任勇 鲁小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6期5-9,共5页
利用蒸汽吞吐开采稠油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相对简单和成熟的注蒸汽开采技术,目前仍在委内瑞拉、美国和加拿大广泛应用。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总结了蒸汽吞吐采油原理和开采特征,热... 利用蒸汽吞吐开采稠油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相对简单和成熟的注蒸汽开采技术,目前仍在委内瑞拉、美国和加拿大广泛应用。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总结了蒸汽吞吐采油原理和开采特征,热力模型的发展,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蒸汽吞吐在稠油开发中仍然将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采油原理复杂,是一项复杂、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进入开采中后期,必须运用各种手段改善吞吐效果并适时地转入合理的二次热采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吞吐技术 开采特征 概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水平井CO_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 被引量:56
14
作者 李兆敏 鹿腾 +3 位作者 陶磊 李宾飞 张继国 李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0-605,共6页
为了改善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驱油效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的降黏机理。研究证实: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驱油效率(80.8%)明显高于常规蒸汽驱... 为了改善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驱油效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的降黏机理。研究证实: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驱油效率(80.8%)明显高于常规蒸汽驱驱油效率(65.4%);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实现了降黏剂、CO2与蒸汽协同降黏作用的滚动接替,从而有效降低了注汽压力,扩大了蒸汽波及范围即扩大了降黏区域,提高了产油速度。根据温度分布和降黏机理的不同可将降黏区分成4个复合降黏区,即蒸汽复合降黏区、热水复合降黏区、低温水复合降黏区和CO2-降黏剂复合降黏区。矿场应用表明,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在深部薄层超稠油油藏、深部厚层超稠油油藏和浅部薄层超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降黏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蒸汽吞吐 数值模拟 物理模拟 CO2 降黏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加热半径与井网关系的新理论 被引量:27
15
作者 窦宏恩 常毓文 +2 位作者 于军 王小林 马银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8-61,共4页
综合评价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加热半径计算的3种经典模型,并推导出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最大加热半径计算公式,首次采用Buckley-Leverret方程计算了热水带的加热半径,其结果与油田开发实际符合较好.同时,首次提出了稠油蒸汽吞吐在多轮... 综合评价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加热半径计算的3种经典模型,并推导出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最大加热半径计算公式,首次采用Buckley-Leverret方程计算了热水带的加热半径,其结果与油田开发实际符合较好.同时,首次提出了稠油蒸汽吞吐在多轮次加热过程中的一种新理论:在1~4周期蒸汽起到了扩大加热半径的作用,随着周期增多而加热前缘向外扩展作用减小,蒸汽主要起重复加热油层的作用.本文导出的新模型公式及提出的新理论,对于不同类型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井距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吞吐 加热半径 井网 辽河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薄层特、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邵先杰 孙冲 +2 位作者 王国鹏 高孝田 王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133,共3页
河南油田的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后,采收率只有15%~18%,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关键是查明蒸汽吞吐后浅薄层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蒸汽吞吐后水淹层岩心和电性特征变化明显,根据岩电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直观的声波... 河南油田的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后,采收率只有15%~18%,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关键是查明蒸汽吞吐后浅薄层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蒸汽吞吐后水淹层岩心和电性特征变化明显,根据岩电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直观的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图版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有效结合矿场测试、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揭示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超稠油油层纵向有3种水淹模式:中厚层均匀韵律油层顶部水淹,薄互层复合韵律油层中部水淹,薄互层正韵律油层底部水淹;平面上剩余油富集区有4种类型:低井网控制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区,低采出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区,不同微相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地层倾角影响造成的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油田 稠油 蒸汽吞吐 剩余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井注采参数系统优化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卫红 王经荣 +4 位作者 李璗 董正远 高孝田 艾敬旭 刘新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4-106,118,共4页
蒸汽吞吐热力采油的效果取决于由注采参数决定的注入蒸汽的热能利用程度。将蒸汽在地面管线、井筒及地层中的流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 ,在地面、井筒管流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节点分析技术 ,建立蒸汽吞吐注入系统组合模型 ,提... 蒸汽吞吐热力采油的效果取决于由注采参数决定的注入蒸汽的热能利用程度。将蒸汽在地面管线、井筒及地层中的流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 ,在地面、井筒管流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节点分析技术 ,建立蒸汽吞吐注入系统组合模型 ,提出蒸汽吞吐井注采参数整体系统优化的设计方法。考虑蒸汽吞吐井的注入、采出费用建立经济评价模型 ,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注采参数。应用结果表明 ,采用此方法优选出的参数进行生产 ,可提高蒸汽吞吐井的热能利用率和开采效果。图 2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吞吐 注采参数 优化设计 模拟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35
18
作者 高明 王京通 +2 位作者 宋考平 陈涛平 战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79,共3页
针对高轮次蒸汽吞吐后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蒸汽吞吐后在室内进行了蒸汽驱实验,将耐高温的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随蒸汽注入,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蒸汽的比例太大(3:1),蒸汽降粘效果不能达到最佳,较单纯蒸汽驱提高采收率0.5... 针对高轮次蒸汽吞吐后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蒸汽吞吐后在室内进行了蒸汽驱实验,将耐高温的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随蒸汽注入,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蒸汽的比例太大(3:1),蒸汽降粘效果不能达到最佳,较单纯蒸汽驱提高采收率0.55%;表面活性剂与蒸汽的比例太小(0.25:1),起不到降低界面张力和改变润湿性的作用,较单纯的蒸汽驱提高采收率5.43%;表面活性剂和蒸汽比例为0.5:1时,能达到最好的驱油效果,较单纯的蒸汽驱提高采收率9.61%。研究了一个长型油滴在毛细管中的运动,当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油滴的前后压差和毛细管准数的1/3次方成正比,油滴受到的驱动压力将提高2个数量级,能够很好地保证油滴的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蒸汽 表面活性剂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稳产技术对策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徐家年 冯国庆 +2 位作者 任晓 黄显德 刘虹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93,共4页
以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油藏为例,利用蒸汽吞吐温度场、饱和度场拟合结果及高温吸汽剖面、产液剖面、井温剖面等现场监测资料,分析了超稠油单井常规蒸汽吞吐高周期递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超稠油单井常规蒸汽吞吐油层动用程度低、油井... 以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油藏为例,利用蒸汽吞吐温度场、饱和度场拟合结果及高温吸汽剖面、产液剖面、井温剖面等现场监测资料,分析了超稠油单井常规蒸汽吞吐高周期递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超稠油单井常规蒸汽吞吐油层动用程度低、油井供液能力下降是高周期递减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强化机理研究,加大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力度,提出了多井同步蒸汽吞吐、间歇蒸汽吞吐、高温调剖、一注多采等稳产技术对策。在现场应用后,有效地缓解了超稠油高周期蒸汽吞吐产量递减,周期递减由8.31%下降到3.25%,相同周期产油量高于单井常规蒸汽吞吐200t左右,油汽比提高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蒸汽吞吐 剩余油 递减 辽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40块蒸汽吞吐后转蒸汽驱开发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龚姚进 王中元 +2 位作者 赵春梅 宫宇宁 李艳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7-21,共5页
齐40块莲花油藏1987年投入蒸汽吞吐开发,截至2005年底,采出程度已经高达30.3%,区块年递减率达到13.3%,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针对齐40块油藏特点,开展了转蒸汽驱方式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齐40块油藏适合进行蒸汽驱开发,可... 齐40块莲花油藏1987年投入蒸汽吞吐开发,截至2005年底,采出程度已经高达30.3%,区块年递减率达到13.3%,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针对齐40块油藏特点,开展了转蒸汽驱方式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齐40块油藏适合进行蒸汽驱开发,可提高采收率24.58~26.9个百分点(理论值);根据油藏工程研究结果,可以利用现有井网,在主体部位分莲Ⅰ、莲Ⅱ2套层系,边部采取1套层系进行蒸汽驱开发,并对汽驱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共部署汽驱井组139个,预测阶段采出程度22.93%,全块蒸汽吞吐+汽驱采收率51.9%。2006年底在齐40块转蒸汽驱65个井组,已经见到初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后期 转换开发方式 蒸汽 提高采收率 齐40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